道德古人
① 古代有哪些立德,品德高尚的人,具體舉例。
1、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春秋戰國時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主張統治者要施行「仁政」,保護百姓的利益。並且提出了「因材施教」,開創了新的教育模式。
2、孟子。出生於公元前371年,春秋戰國時期人,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共稱「孔孟」。他也要求統治者施行「仁政」,並提出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保護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3、藺相如,春秋戰國時期人,政治家、外交家。與他相關最出名的三件事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完璧歸趙中他成功的保護了趙國的玉璧。澠池之會中藺相如保住了趙王的顏面。負荊請罪中他不計較廉頗的傲慢無禮,最終使得廉頗與他成為刎頸之交。
4、宋濂,出生於1310年,元末明初時期人,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宋濂面對財物非常廉潔,曾經在門上寫了大字:「寧願忍受飢餓而死,不能貪利而活著。」可見其品德之高尚。
5、屈原,出生於公元前340年,春秋戰國時期人,詩人、政治家。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後人為了紀念他設立了端午節。代表作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
② 求古代人們堅守道義的例子
1,譚嗣同。
1898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譚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後又發動了政變,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等人逃走了。譚嗣同沒有跑,他說:「各國的變法,沒有不流血而成功的。現在中國還沒有人為變法而流血,這是國家不能強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從我開始吧!」
譚嗣同被捕以後,毫無懼色,在監獄中寫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被押到刑場受刑前,大聲喊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位笑迎死亡的義士,心裡裝著祖國。
2,岳飛。
紹興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潁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等地,並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摩,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班師。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刑前揮筆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3,文天祥。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麼鬼話!"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4,田橫。
劉邦當皇帝後田橫不肯稱臣於漢,率徒眾500餘人逃亡海上,避居島。劉邦聽到這個消息後,認為田橫兄弟本來就平定了齊國,齊國的賢士大都依附於他,如今要讓他流落在海中而不加以收攬的話,以後恐怕難免有禍患。因此就派使者赦免田橫之罪並且召他入朝。
接著又派使者拿著符節把皇帝下詔指示酈商的情況原原本本地告知田橫,並且說:「田橫若來京,最大可以封為王,最小也可以封為侯;若是不來的話,將派軍隊加以誅滅。」田橫於是和他的兩個門客被迫一塊乘坐驛站的馬車前往洛陽,於途中自殺。
安葬完田橫之後,兩個門客在田橫墓旁挖了個洞,然後自刎,倒在洞里,追隨田橫死去。劉邦聽說此事之後,大為吃驚,認為田橫的門客都是賢才。劉邦聽說田橫手下還有五百人在海島上,又派使者召他們進京。這五百門客聽到田橫已死,他們也都在島上自殺。
5,審配。
三國時期,袁紹手下的重臣審配,當時袁紹已經死了,他輔佐袁尚,袁尚在城外被曹操擊敗,當時袁尚只想著逃命放棄了鄴城,可是審配一直不放棄,因為他知道鄴城是袁家的首府,也是河北的門戶,命門,一旦放棄,袁家就徹底失敗了,所以他只帶領城中的殘兵守城,曹操大軍多次攻城都被他擊退。
後來他的侄子審榮貪圖富貴,出賣了他,開打了城門,曹操極度欣賞審配,說要給他很多賞賜,然後重用他,可是他就是不降,後來曹操要殺他的時候,他還說:「我的主公(袁紹)的墳墓在北方,我一定要向著北方死去!」後來曹操同意了他。
③ 有什麼道德高尚的古人
1.趙廣漢
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
2.文天祥
文天祥在被捕後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
但文天祥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3.岳飛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
(3)道德古人擴展閱讀:
岳飛生平
1.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岳飛出生於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家。傳說岳飛出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故父母給他取名飛,字鵬舉。
2.宣和四年(1122年),童貫、蔡攸兵敗於契丹,河北官員劉韐於真定府(河北正定縣)招募「敢戰士」以御遼(一說是為征遼)。岳飛應募,經過選拔,被任命為「敢戰士」中的一名分隊長。
3.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趙桓反悔割地,兩路金軍於攻破太原後會合,二次南下圍困開封。趙桓在求和的同時使人送蠟書命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徵召各路兵馬以備勤王。從平定軍突圍回到家鄉的岳飛目睹了金人入侵後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又擔憂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