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質量
A. 要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推進什麼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
要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
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科學立法的核心在於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於為了人民、依靠人民。
要優化立法職權配置,發揮黨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完善法律草案表決程序,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規的可執行性、可操作性。
要堅持問題導向,完善立法規劃,突出立法重點,堅持立改廢釋纂並舉,對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抓緊制定、及時修改。
要擴大公眾有序參與,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使法律准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更好協調利益關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B. 地方立法如何「立得住、真管用」
環境保護、城鄉建設、計程車和網約車管理等新的社會治理問題日益增多,而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難以滿足各地實際情況和需要,地方立法就要發揮重要作用。
2015年3月,立法法修改,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目前我國享有地方立法權的主體,在原有31個省區市和49個較大的市基礎上,又增加了273個。這么多立法主體如何使地方性法規「立得住、真管用」?地方立法機關努力作答。
地方立法不貪大求全,突出特色重在管用
立法法修改後,地方立法主體大幅度增加,達到350多個。而這些新增加的立法主體,基本上都是「新手上路」,沒有多少立法經驗,立法能力還在形成過程中。
地方立法並不是越多越好,不能相互之間搞攀比,而是要立足於地方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立法。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龔建華介紹,江西省為防止設區的市立法出現「井噴」現象,省人大常委會對各市科學編制立法計劃提出了遵循原則、留有空間和從嚴把關三個明確要求。
龔建華介紹,省人大常委會對設區的市立法注重把好「三關」:一是不抵觸關,對是否超越立法許可權進行把關;二是有特色關,要體現地方立法特色和針對性,對有無大量照抄照搬上位法的內容進行把關;三是可操作關,對能否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把關。
對於剛剛獲得立法權的設區的市而言,加強立法能力建設既是當務之急,又是一項長期任務。廣東惠州市目前制定地方性法規3部、在審2部,數量雖少,但都經過精心打磨。
「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質量,不追求數量,追求『小而精』,不搞『大而全』,有幾條就立幾條,不貪大求全,重在管用、重在實施。」惠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華貴說。
C. 提高立法質量的途徑
提高立法質量的途徑主要包括加強立法調研、推進立法公開、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以及加強立法後評估。
首先,加強立法調研是提高立法質量的基礎。立法調研能夠深入了解社會實際情況和人民群眾的需求,確保立法更加貼近民生、符合實際。例如,在制定關於環境保護的法律時,通過實地走訪污染嚴重地區、聽取當地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可以更加准確地把握問題的症結,從而制定出更有針對性的法律條款。
其次,推進立法公開是提高立法質量的重要途徑。立法公開可以增加立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讓人民群眾更加了解立法的過程和結果,同時也能有效防止立法中的腐敗現象。比如,通過公開徵求意見、召開立法聽證會等方式,可以廣泛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使立法更加民主、科學。
再者,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對於提高立法質量至關重要。人大作為國家的立法機關,應該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確保立法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人大還應該加強對立法草案的審議和修改,確保法律的嚴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人大可以建立專門的立法工作機構,負責對立法草案進行初步審查和完善,從而提高立法效率和質量。
最後,加強立法後評估也是提高立法質量不可忽視的一環。立法後評估可以對法律的實施效果進行客觀評價,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修正,確保法律的有效實施。比如,定期對已頒布的法律進行實施情況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法律進行必要的修訂和完善,可以保障法律的時效性和適應性。
綜上所述,通過加強立法調研、推進立法公開、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以及加強立法後評估等途徑,可以有效提高立法質量,為國家的法治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D. 提高立法質量應當採取哪些措施
一、堅持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科學安排立法項目
立什麼法、確定哪些立法項目,都要從實際出發,在總結實踐經驗,把握立法規律的基礎上,做到通盤考慮、統籌安排。在確定立法項目時,需要明確:法必須要能解決問題,但所要解決的問題,必須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主觀想像的;必須是反復出現的,而不是偶然發生的;必須是普遍的,而不是個別的。對需要立法的事項,也有一個立法時機的把握問題,要根據立法需求的輕重緩急、立法條件是否成熟等因素,「當時而立法」;要處理好立法及時「跟進」社會實踐和適當「超前」立法的關系,將立新法同修改現行法一並考慮。
立法必須堅持這樣一個指導思想,就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牢固樹立「五個統籌」的協調發展觀,在加強經濟領域的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立法的同時,高度重視有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制度建設,力爭使政府立法進程同我省改革、發展的進程相適應,自覺服從並服務於全省的工作大局。具體講就是要堅持地方立法與經濟特區立法、實施性立法與創制性立法的有機統一,按照「不抵觸、有特色、可操作」的要求,緊緊圍繞培育我省產業、體制、環境三大特色做好政府規章的立、改、廢工作,為我省改革與發展提供法制保障。
一是要抓住入世機遇,推動改革,完善體制,擴大開放。要加緊制定和完善有關市場准入和運作規則、建立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支持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鼓勵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加強信用建設、吸引人才等方面的法規、規章,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使市場規則在更廣的領域和更深的程度上與國際慣例銜接。
二是要促進我省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綜合競爭力。要以立法擴大產業開放、鼓勵利用省內外、境內外資金技術、人才,加大投資,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加快培育熱帶農業、現代化工業、旅遊業、海洋產業、信息產業等優勢產業和生態省建設。
三是要進一步做好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完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規范政府行政行為、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立法工作。
E. 提高立法質量的途徑有
提高立法質量的途徑有:民主立法是科學立法的基礎和前提。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這一重要論述在我省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含義
「依法治國,實質上是依良法治國。而良法的制定,就離不開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馮志廣認為,科學立法的根本要求是要立足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尊重和全面體現客觀規律,使制定出來的法公平合理、切實可行。
地方立法必須依據省情民意確定立法項目、設定法規內容、建立立法制度機制、深化立法後評估和法規清理等各個方面的工作。民主立法是科學立法的基礎和前提,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
F. 推進()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
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
公民參與立法的途徑:
1、首先是立法草案徵求意見時提交意見。
在我國立法工作中,將法律草案向社會公布,是堅持走群眾路線,讓公民參與立法的一種重要形式。對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有重大影響的立法,人大常委會把法律草案全文在報刊等媒體上加以公布,廣泛徵求意見,有關工作機構加以整理並據此對法律草案加以修改,然後再提交立法機關審議通過;
2、參加立法聽證。在我國,各地都陸續開展了立法聽證,並制定了相應的規則;
3、將相關建議反映給對應地區的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代行監督建議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