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偽學說
Ⅰ 聖人出有大偽出自哪
出自《道德經》。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仁義是好的,但出現的基礎卻是更好的大道被廢棄(與其仁義得倡,莫如大道未廢);智慧是好的,但卻是出於辨別大偽的需要(與其智慧在身,莫如世人真誠);孝慈是好的,但如果家家六親和睦又哪用得著分什麼孝慈不孝慈(與其部分家庭得孝慈之名,莫如家家六親和睦);忠臣是好的,但只有在國家昏亂的時候才能很好地識別(與其忠臣得顯,莫如國家不昏亂)。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Ⅱ 國學經典《道德經》真的被蓄意篡改過嗎
個人認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道德經》肯定不是原版,至於是否被蓄意篡改,我內認為有一定的可能性。容
《道德經》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老子當時留下《道德經》的時候,肯定不是以現今的簡體字留下的吧?在當時,老子書寫《道德經》的時候肯定使用古文,無論是用石鼓文,金文,戰國文字,還是別的古文,我們肯定是不認識的,並且,在那個時代,也沒有斷句一說,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道德經》是王弼所翻譯注釋的,不說別的,大家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都知道,有時候一個單字在不同的文章里都會有不同的意義,何況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文字所代表的意義跟後世理解的可能大不相同,如果一個字理解錯了,可能整篇就理解錯了,再加上斷句,就有不同的寓意。
就像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說是道可,道非,常道。是不是也可以說的通?
至於是否出現過蓄意篡改的現象,也許會有那種為了私心而篡改的吧。畢竟《道德經》包含的內容太多。
Ⅲ 道德經(18)道廢仁出,慧出大偽
第十八章 道廢仁出,慧出大偽
大道廢,有仁義。
慧智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被廢棄了,才提倡仁義。
智謀機巧出現了,才會產生狡詐虛偽。
六親不和了,才提倡孝慈。
國家動盪不安了,才出現忠臣。
本章中,老子繼續闡明自己的辯證思想:事物的產生總有其原因。因大道不存,才提倡仁義;因六親不和,才提倡孝慈;因國家混亂,才提倡忠君;因前者缺失,才產生後者;因為提倡智慧,才產生了巧詐。老子認為,無為而治是最高明的,所有人為的措施,都不過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
老子洞察萬物,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就其觀點來看,儒家所提倡的仁義、孝親、忠君、圓融等,也不過是一種對道體之外的補充,是人們對大道不存所做的努力。
人類發展到今天,科技文明已夠發達,但社會能否得到長足的發展?人類能否獲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快樂?我們不停地創造文明,但是否在背道而馳?是否得不償失?路在哪裡?這個問題似乎變得越來越沉重。
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法天效地、順應自然、返樸歸真的思想,在今天這個人類損害自然、物質破壞精神的時代,顯得更有積極的意義。
Ⅳ 國學經典《道德經》中,最容易被誤解的3個觀點
《道德經》被譽為「東方智慧網路全書」,全文雖僅有5000多字,但各種解讀卻多達數千萬字。
如此智慧之書,但它的作者老子卻被世人誤解兩千多年。因為老子在書中提倡無為不爭、明哲保身、不為天下先,以至於很多人認為他的思想是消極、退讓、遁世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以下這3個觀點,是其中被誤解最深的! 當你真正了解以後,就會發現這些貌似消極的言辭後面,其實蘊涵著積極而深刻的智慧。
「無為」一詞,在《道德經》中出現了十幾次,比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而無不為」等等,因此 很多人認為老子主張的「無為」是消極避世的,這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叫「有為」?
「我想這樣,我要那樣,我認為應該如此」,全憑自己的主觀意願去行事,這是有為。
當人被主觀意願所影響,往往會忽略客觀規律和事實,如果方向、時機出現偏差,越是有為,能力越強,就越容易壞事! 比如在教育孩子時,越想孩子學習好,報很多補習班,但孩子越是討厭學習。再如在職場中,管理者明明授權下屬做事,做到一半卻忍不住搶過來做,不僅讓自己受累,也讓下屬變得沒有信心。
所以「有為」,也並不一定是積極的。它還含有不必要的作為,甚至有強作妄為之意。
其次,老子所說的無為,至少包含三個關鍵點。
一是等待時機。 想要獲得成功,很多時候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配合。其中天時,也就是時機,非常重要。很多人耐不住性子,時機不成熟就貿然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二是找到要點。 在沒有找到至關重要的關鍵點前,不要輕舉妄動,需要靜下心來慢慢觀察,找到核心要點才落子取勝。
三是藉助大勢。 想要成功,僅靠自己單打獨斗是不行的,還要善於借他人之力或借大勢。比如在赤壁之戰中,周瑜想用火攻,但必須有正確的風向。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心思,於是開壇做法借東風,使得赤壁之戰大獲全勝。當然,諸葛亮並沒有呼風喚雨的本事,而是掌握了天文地理的知識,利用了冬季小陽春會出現東風或東南風的現象。
因此,老子所說的「無為」並不是讓人什麼都不幹,而是告訴我們: 時機未到時要耐心等待,等待時機時要用心觀察,大勢來臨時懂得借勢而為 ,這是一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慧。
在《道德經》中有這樣的言論:「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這些內容常被視為老子主張「愚民」思想的證據。
愚民政策,其實是一種政治統治方式,使老百姓在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各個方面都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方便統治者維持穩定的統治。
但在《道德經》的很多言論中,老子對階級社會基本是持批評態度的,對統治者壓迫百姓有著強烈的不滿和抗議,而且老子主張「愛民治國」。所以說老子主張愚民就不太說得過去了。
因此,合理推測老子所說的「愚」,並不是統治者用來教化、愚弄民眾的意思。
那麼,老子所說的「愚」,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春秋戰國時代,天下大亂,爭斗不休。老子看到的是聰明人智巧偽詐,造成天下貧富不均,百姓受到奴役。因此,老子認為人的智巧越多,負面影響越多。老子提出的對策是「不尚賢」「使人無知無欲」「愚之」等,目的是讓百姓回歸淳樸善良,有助於達到平等的理想社會。 所以老子所說的「愚」,更接近真朴、素樸的意思。
而且,「愚」也指一種「大智」,因為這是老子辯證法慣用的表達方式,即「正言若反」,如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等, 所以「愚」也有「大智若愚」的意思。
在一些影視劇中,經常引用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兩句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加上配樂,乍一聽讓人產生一種冷酷、肅殺、無情的感覺。因此,很多人將其誤解為天地和聖人殘忍無情,把蒼生視如草芥,棄若敝履。但這兩句話的本意絕非如此。
芻狗,是一種用草扎的祭品,在祭祀前人們不能隨意觸碰,非常重視,在祭祀後卻能隨意丟棄、任人踩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說的是天地無仁愛或偏愛,對待世間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沒有貴賤之分,任由萬物自然生長而不加干預。 因為天地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天地並沒有人的情感道德觀念,無所謂仁愛與否,有情無情。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說的是聖人不會因仁慈而有所偏愛,任由百姓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加干涉。 老子認為統治者應效法天地,毫無偏私地對待百姓,任他們自然發展。
在老子看來, 萬物應是平等的,人也應是平等的,這是一種平等主義思想。
為什麼老子認為「不仁」才更平等?
假設天地有仁愛之心,那麼老天會對誰仁愛?怎麼做才能換來老天的偏愛呢? 為了獲得偏愛,會不會有人鋌而走險,冒天下之大不韙。 假設領頭人有偏愛之心,那麼會不會有人為了獲得偏愛,送禮行賄,擾亂競爭環境。
老子提出「不仁」,制止了這種想法,老天沒有偏愛,萬物才能按照規律自然發展。而 聖人效法天地、順應自然之道,對待百姓不存偏愛之心,才能一視同仁,獲得百姓的尊重,自然能天下大治。
《道德經》中的「無為」「真朴」「平等」思想,至今仍有前瞻性,詮釋了真正高級的人生境界。所以說,人生迷茫時,思想困頓時,一定要讀《道德經》。
Ⅳ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講的是什麼意思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意思是: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出處:《道德經》——春秋·老子
(5)道德經偽學說擴展閱讀
本章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
一是它的直接內容,即指出由於君上失德,大道廢棄,需要提倡仁義以挽頹風。老子對當時病態社會的種種現象加以描述。
二是表現了相反相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把辯證法思想應用於社會,分析了智慧與虛偽、孝慈與家庭糾紛、國家混亂與忠臣等,都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國家大治、六親和順,就顯不出忠臣孝子;只有六親不和、國家昏亂,才需要提倡孝和忠,這也是相互依屬的關系。
有失必有得也是自然界的對立法則:廢棄了自然法則的研究,就會有仁義的產生;一旦弘揚了人類的智能,虛偽狡詐也會隨之產生。這是說,社會對某種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於社會特別欠缺這種德行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