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在道德經
『壹』 《道德經》第十四章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計(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兮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沕(沕mì,隱沒. 沕wù微妙)
望。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微:道是形成我們這個世界的最原始的動力,道的狀態:道是存在的,但是看不到它,聽不見它,它介於有和無之間,無名無實,但它又存在告辯著,
老子管這種看不見的狀態叫「微」;
希:聽不見道的聲音,希:下邊是布,上面一撇一捺,代表織布的橫紋和豎紋,就是織布的紋路,孔大的狀態叫「希」,後又當少講,
捪mín:現代通行版寫成「搏」或者「揣」,捪是撫摸的意思,去摸道,但是摸不到它,這種狀態叫「夷」,夷本來是平坦的,摸不到的狀態就叫「夷」
老子說從視覺、聽覺和觸覺上講,道是隱形的,
三者不可計,游友芹計:計算、度量,現代通行版寫的「詰」,也就是「問」的意思,老子說道從視覺、聽覺和觸覺上都沒有辦法揣摩它;這是它的特點,
故混而為一:把這些都混在一起,形成「一」,老子說世界的誕生,起源以及道道特點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周易•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認為法則是無形的,稱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稱為形而下。
老子所說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乃是藝術追求的一種境界,大音非無聲,大象非無形,只是其外顯的聲、形不足表達其意蘊,所以便在藝術創作當中化為希聲和無形,其留下的空白便需要在藝術接受階段對其進行思索、填充、再創造,就如同鄭板橋先生所說的「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這也便是「空白」藝術引人入勝之妙處所在。
微:道是形成我們這個世界的最原始的動力,道的狀態:道是存在的,但是看不到它,聽不見它,它介於有和無之間,無名無實,但它又存在著,
老子管這種看不見的狀態叫「微」;
希:聽不見道的聲音,希:下邊是布,上面一撇一捺,代表織布的橫紋和豎紋,就是織布的紋路,孔大的狀態叫「希」,後又當少講,
捪mín:現代通行版寫成「搏」或者「揣」,捪是撫摸的意思,去摸道,但是摸不到它,這種狀態叫「夷」,夷本來是平坦的,摸不到的狀態就叫「夷」
老子說從視覺、聽覺和觸覺上講,道是隱形的,
三者不可計,計:計算、度量,現代通行版寫的「詰」,也就是「問」的意思,老子說道從視覺、聽覺和觸覺上都沒有辦法揣摩它;這是它的特點,
故混而為一:把這些都混在一起,形成「一」,老子說世界的誕生神畢,起源以及道道特點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周易•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認為法則是無形的,稱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稱為形而下。
老子所說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乃是藝術追求的一種境界,大音非無聲,大象非無形,只是其外顯的聲、形不足表達其意蘊,所以便在藝術創作當中化為希聲和無形,其留下的空白便需要在藝術接受階段對其進行思索、填充、再創造,就如同鄭板橋先生所說的「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這也便是「空白」藝術引人入勝之妙處所在。
『貳』 道德思辯——視之不見,名曰微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
微:少,細小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無形。
希:少、罕有、稀疏、空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無聲。
夷:平坦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沒有痕跡。
通行本中寫作「視之不見曰夷」,古本中寫作「視之不見曰微」。
看不見除了不存在,就是太小的原因,所以個人以為第一句應該是「視之不見曰微」。
這三句分別是:看不見,聽不到,抓不住。
比如空氣,比如這天地之間的規則(在這里主要指的陪枝是天地之間的蘆猛敏規則)。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致詰」是推敲、追究的意思。
前面說的這三種現象雖然看似不同,但實際上他們都經不起推敲。
看不到的東西基本上同時存在著聽不到和抓不住的特性,比如微塵、光、時間等。
微塵和光在不藉助其它物品幫助的情況下我們是看不到的。
同樣我們也無法聽到時間的聲音、無法抓住它。
如果覺得上面舉的例子不夠詳細或者說沒有說服力,那麼如果把上面的比喻換成更加虛無縹緲的『天地規則』呢?
很多人都先入為主的認為老子在描述他的道,其實在這段內容中老子描述的只是一些自然現象,或者說是一些存在於這片天地之間的奇特風景。
之所以這么理解,仍然是因為在整部道德經中,到目前為止,老子並沒有明確的告訴我們什麼是道,他一直在用自然現象來向我們展示這天地之間的神奇。
前面我們也說過,如果想讓別人接受你的理論,首先你要讓別人對你的理論感興趣,只有對方真的感興趣了,才會有繼續讀下去的想法。
現實中,看不見、聽不到、抓不住的東西有很多,這些東西不管怎麼描述都會讓人覺得虛無縹緲,怎麼樣才能讓人對這些東西產生興趣呢?
對於上面的三種現象,如果一個人真的去研究,很快會發現無從下手。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老子說:這三種現象不能深入去追究,我們只需要把它們理解成同一個概念就可以了。
這種說法看似不負責任,實際上卻是最好的方法,暫時把這三種現象合而這一是為了學習更多的知識,當我們的知識積累到足夠多的程度時,就可以很自然的明白這些內容。
比如古人對世界和宇宙的理解由於受到當時科技或文化積累的因素而顯得很幼稚。
於是他們就把這些歸類於神、仙、鬼怪一類,這種方法在當時來講其實是最合理的說法。
而現在,由於我們擁有古人的資料作參考,同時也有了更先進的科技作為輔助工具,所以我們才能發現更多古人無法發現的信息。
所以,當我們限於某些原因而對某些問題無法做出合理的判斷時,不防把它暫時的做一個整理或規劃,以方便以後有機會繼續針對它做出研究或更改。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mǐnmǐn]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皦:潔白、明亮、清晰、明白。
昧:昏、暗、隱藏、不明白。
繩繩[mǐnmǐn]:1、形容接連不斷。2、小心謹慎。
個人認為「繩繩」兩個字在這里應該理解成模糊一片、無法理清頭緒的意思。
有這么一個東西,我們看不見、聽不到、抓不住,但是我們卻又知道它是存在的。
當我們仔細去看的時候卻看不清楚,不看的時候卻又知歷模模糊糊覺得像是有這么個東西。
總之,我們不知道它是怎麼來的,也不知道它最終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以至於我們根本無法對它進行描述或者記錄,最後只能把它歸類於虛無縹緲般的存在。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這種感覺我們可以理解為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物件可以表現的一種現象,這種感覺稱為「恍惚」。
之所以說是恍惚,是因為我們知道它存在,卻又無法具體描述它的存在,沒有根源、沒有結果。
正如老子所說: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上面這段是最讓人頭疼和抓狂的,明明知道有這個么東西,可是我們就是無法對它進行命名和定義,甚至我們都不知道怎麼去描述它,只是知道有這么個東西存在著。
所以老子最後給出了一個方法,也算讓我們找到了一條繼續探索下去的路。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這句話古本中寫作「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我覺得應該以古本為依據。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指通過過去的知識來駕馭現在的生活。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是指通過現在已經掌握的知識來駕馭現在的生活。
雖然一字之差,但是意義卻天差地別。
過去的知識未必適合現在的世界,如果用過去的知識來駕馭當前世界,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東西都是不合理的。
比如過去的日行千里、御風飛行、千里眼、千里傳音等等過去認為普通人無法辦到的事,對於當前社會來講都不再神秘。
所以,把握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切知識,並以此來使用我們所能夠使用的一切知識和力量。這種說法才符合現實。
通行本中寫作「能知古始」,古本中寫作「以知古始」。
「能知古始」代表可以知道過去的事情,很多人覺得這句話可以稱作能夠知道過去未來。
這種理解是不對的,沒有人可以知道過去,我們所知道的過去都是我們通過現有的知識,然後反推理的結果,未必就一定是正確的答案。
並且,那些號稱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人幾乎全是騙子。
「以知古始」是指我們通過已知的一切,去研究和探索那些我們不曾了解的一切,直到我們弄明白為止。
所以,「能知古始」和「以知古始」之間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含義卻有了天壤之別。
對比「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和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這兩句話,我們就能夠發現,古本中的觀點比通行本中的說法更真實一些,我想這大概就是生命的意義,從人類開啟靈智的第一天起,人們便不斷的探索和研究這天地,然後把自己的所知所得傳給下一代,之後一代代傳下去,這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切知識。
盡管中間出現了一些斷層,有很多知識都失傳了,可是只要我們一直不停的學習與發現,失去的東西未必不能找回來。
道德經傳了下來,中醫、針灸、指南針、星象學、鍛造、機械、化學……這些知識中,我們失去了很多,也獲得了很多。
正如人類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然後進入冷兵器時代直到如今的信息時代,這是人類或者說是社會進化所必須經歷的。
而我們要知道生命的意義,也只有通過我們現在所掌握的一切知識與力量,去發現、去探索我們所不知道的一切。
這便是「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
「是謂道紀」
紀:綱紀、開端、要領、紀律。在這里我覺得應該理解為要領。
前面我們曾經說過,生命的意義就是活下去,並且把自己的知識傳給下一代,那麼為什麼要傳給下一代呢,當然是為了讓後代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然後去解開這天地的秘密。
可是,這天地的秘密無形無象,無始無終,我們該怎麼下手呢?
老子告訴了我們一個方法: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
通過我們如今已經掌握的知識,去發現我們現在所存在的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包括那些古人留下的、我們所缺失的知識。
如果我們把現存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那麼自然會發現新的問題,然後自然會去尋找答案。
所以,「道紀」不是『道的綱紀』,而應該理解成解開天地之間的秘密的開端。
不知道是不是一種錯覺,老子在本章之前,提到的大多數都是一些自然現象,然後提出了一些問題讓人們去思考。
本章之後的內容更側重於闡述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也就是說在本章之前,老子提到了大量的問題,而之後開始解決問題。
所以,這一章里的「道紀」兩字,理解成開端或者開始更合理一些。
『叄』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解譯
看它看不見,稱它為「夷」。聽它聽不到,稱它為「希」。摸它摸不著,稱它為「微」。這三者形象難以區分開來,所以是渾然一體的。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 無狀之狀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3)微在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參考資料:網路-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