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朗誦全文
❶ 大學生國學經典朗誦
朗誦國學經典,引領文明風尚。以下是我為你推薦的大學生國學經典朗誦,希望你能喜歡。
大學生國學經典朗誦《道德經》
《道德經》的主題眾說紛紜,從不同角度解讀,《老子》呈現出不同面相。兩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體哲學或者管理哲學,如法家的韓非子就是從這個角度理解的。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三國時期王弼也是這樣,他從管理角度來解釋《老子》;還有的從軍事角度解讀《老子》,比如《孫子兵法》;還有人說這是為人處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剛;《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從養生的角度來解讀《道德經》,修煉元氣然後得道;還有從成仙的角度來講,中國的道教產生於三國,張魯寫《老子想爾注》,是後來五斗米教的經典。
《道德經》的思想解釋,《呂氏春秋·不二》用了一個字為其定義,即“柔”字。《道德經》把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通過《周易》、通過升華,以貴“柔”為核心,創造了完整的理想體系。用三個關鍵詞概括《道德經》的思想體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來的那個樣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生長,就達到了生命的最佳狀態;第二是“無為”,不折騰,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事物的自然之性,這就是第三個詞:“道”,“道”是規律,順應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規律。
老子認為無形產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為更復雜的東西,從而產生了整個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動力,它產生了宇宙世界之後並沒有消失,並且存在於每一個事物之中。因為道永遠和這個元氣的“一”在一起,萬物能夠發展、壯大、成功,就是要適應這種能量。老子認為每一個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夠發展就是使用了他內在的無形的宇宙動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狀態,事物的自然本性產生的外在表現就叫做自然。“不學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自然而然,本來就是。每個事物生來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現就是這個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來“自然”是萬物的最佳狀態,“道”通過萬物的“自然”表現出來。
大學生國學經典朗誦《莊子》
《莊子》又稱《南華經》,系莊周及其後學所撰。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曾受號南華仙人,戰國時期睢陽蒙縣(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漆園吏,後厭惡仕途,隱居著述,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莊子》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全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說而倡導相對主義,蔑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內篇的《齊物論》、《逍遙游》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種哲學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
文人墨客,在現實中受了挫折,往往痛讀莊子,幻想虛靜無為,放浪形骸,做“逍遙游”,生雲外之志,且中國的文人,大都在現實的紛爭中以孔子思想自勵,又在內心世界以莊子自譴,所以,幾千年來,莊子給人們提供了在現世心靈安頓的場所,因終其書,“游”始終是莊子眼中的最高境界。
現存最早的注本是晉郭象的《莊子注》。清郭慶藩撰 《莊子集釋》,吸取了晉至清註解《莊子》的成果。清王先謙的《莊子集解》博採眾長,亦是較好的注本。
❷ 老子道德經中的」正言若反」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愛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
【譯文】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麼可以真正改變得了它。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又沒有人能實行。因此,聖人常說:能承受全國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擔全國的災難,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確切的話語常常讓人覺得不以為然!
解釋】
(1)以其無以易之:因為沒有什麼可以真正改變它。
利刀割水,瞭然無痕。水是老子所推崇的一個近乎擁有無限因應彈性的行為典範。對於水,"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對於水,似乎誰都可以輕易地對它施族盯隱加影響,但又沒有什麼人可以真正留下他的影響。它是一個因應萬變卻又恆守自然的理想典範,也兆廳是涵納污濁卻無妨於靜澄安久的典範。當它順勢而善下的時候,無堅不摧;當它靜定而處下的時候,無物能易之。這使它立於不敗之地。所以說"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是因為它"無以易之"。
(2)正言若反:"言"有"言談"、"表述"之義。"正言若反"即"正面的話像是反話"、"確然的言談讓人覺得不以為然"。這是提醒人們不要把合道境地的名狀表現看得太篤定,也不要把傳道言談理解得太死板。
《樂誦老子道德經》贈送各界(限台灣地區)
為推廣兒童讀經運動,高雄市文化院與台北市文化三清宮特提供《樂誦老子道德經》光碟片,免費贈送﹁義務推動兒童讀經運動﹂的各級學校及團體,鼓勵大家以歌詠的方式來吟唱道德經,以增加兒童讀經的樂趣,且在歡唱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把道德經的經文深印在腦海中。任何推廣讀經的團體皆可電:(07)281-3436.或(02)2321-9756索贈。
文化院院主蔡文表示,文化院雖是道廟,但向以「社會道德學校」自居,多年來致力於經典的訓詁工作,即以現代的方法重新詮釋古代的經典,並配合現代人的需要來使用,故如何將中國著名的哲學經典以音樂的形式來詮釋,同時把艱深難懂的內容轉換成容易吟唱的音樂曲調,是「古文新創,古物新用」的一大目標,此次提供的道德經吟唱曲,不但把握了音樂基調,同時又兼具養生卻病的效果。
文化院院生多年來跟隨蔡院主前往大陸進行宗教交流及學術合作,確有顯著的績效,此次《樂誦老子道德經》乃由武漢音樂學院王忠人教授所創作,是一部以男女聲齊唱為主,富有中國傳統樂曲的多樂章連綴體大型聲樂套曲,音樂基調乃以中國古代宮廷音樂和文人音樂相混融為主,非常值得推廣。
高雄市文化院與台北文化三清宮推廣讀經運動多年,除了肯定兒童讀經可加強學習能力及理解力外,更發現兒童在家庭里朗誦經典內容,間接可影響父母及家人的氣質,對於家庭的和諧氣氛,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如能鼓勵國人廣泛推廣讀經運動,則對社會的安定,相對地必有深遠的影響.
兩宮院根據昔日推廣的經驗,發現吟唱道德經的過程,大人與兒童皆同感歡樂則此。此外,每次國際性的道樂匯演,文化院的國樂團及合唱團必聯合各國經樂團發表道德經的吟唱曲,皆受到相當的贊揚與肯定。
❸ 「道德經典誦讀」班會。1.要《道德經》的音頻朗讀,選哪一段比較好,不用文件,就推薦一段,五分鍾左右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取道於尋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恆久之道;取名於尋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恆久之名。取名於無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於有名,乃是萬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無所趨求,以便觀想那無以名狀的微妙;時常又要有所趨求,以便觀想那成名化物的極限。這兩方面是同一行為體的不同顯現,同樣深及於行為體的幽深內殿。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循環運行,就是一切行為運作的微妙法門。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於是就有了令人嫌惡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於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與"無"相互突顯,"難"與"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顯現,"高"與"下"相依而存,"音"與"聲"相互陪襯,"前"與"後"相互照應——這些"名"相反而相成,遷延不居而不獨立自足。因此,聖人從事於無所成名的事務,施行無須仗名立言的勸教,坦盪迎候萬物的涌現與流變而不抵觸畏避,生養了一切並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麼並不執為仗恃,成就了事業並不矜居功名。就是因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會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❹ 道德經的全文朗誦誰有
http://www.zxuew.cn/dejingmp3/
這個網站有,不過貌似不是粵回語版答的
❺ 道德經朗誦的報幕詞
第四十抄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注釋:
反,反向、相反。
理解:
反向運行,是道的運動方向,微弱細小,是道的吸收應用對象。
天下萬物產生於有形的物質,有形的物質又產生於無形的東西。
這里無形的東西,可以是無形的宇宙能量等等(第十四章,三種基本的東西),也可以是智慧生命的想像力創造力。
注意:
本章和第四十二章的上半部分相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