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與憲政的區別
㈠ 什麼是憲法與憲政它們與法治之間有何聯系與區別
1、關系不同
憲政含義是指導憲法制定或推動憲法實施的實踐,所以憲政是制定憲法的基礎。
2、含義不同
憲政含義是建立並推動特定類型政治制度的實踐,這類制度一般包含了有限政府、權力分立、代議民主、司法獨立等政治原理;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1)依法治國與憲政的區別擴展閱讀:
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後,將憲政從政治口號變成了政治制度,但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例如,英國推崇議會至上,擁有不成文憲法,到2010年才設立最高法院;美國在1787年即制定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具有成文憲法、剛性憲法等特點,突出總統權力,是較徹底的「三權分立」國家。
長期以來,某些西方國家為實現和平演變和顏色革命目的,單方面將自己的政治模式宣布為憲政典範,將自己的民主形式包裝為憲政民主,據此指責、攻擊與其政治制度存在差異的國家,並試圖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文化傳導和價值輸入。
建設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能簡單套用「憲政」這一概念。我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並長期執政,不能用所謂「憲政」架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在我國,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這同西方所謂「憲政」有著本質區別。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自身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就包括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不動搖,堅持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
㈡ 什麼是憲政憲政是什麼意思
「憲政」包括幾個基本要素:
(1)依憲法而治的政府。
(2)實行分權制。
(3)人民通過代議機構來統治國家,有一個議會制或總統制的政府,有選舉中獲多數黨決定的一院或兩院制的立法機關。
(4)獨立的司法。
(5)民控的軍隊。其他許多西方學者也秉持相同或相似的看法。
可見,「憲政」有著鮮明的指向,包括三權分立、多黨制、普選制、司法獨立、軍隊國家化等基本內容,是資產階級的國家理念、政治模式和制度設計,實質上就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這與我們黨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決然不同的。
(2)依法治國與憲政的區別擴展閱讀
中國之所以不能搞西方憲政,有著充分的理由。首先,是基於西方憲政本身的階級局限性和暴露出的問題。它本質上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決定著社會政治機器的運轉,實質上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西方發達國家搞了幾百年,其政治制度模式依然弊端叢生、沉痾難除。
甚至一些西方有識之士也承認,近年來西方制度正面臨深刻危機。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認為,美國當前陷入一種惡性均衡,由於傳統制衡制度不斷根深蒂固且越來越僵化,有很多政治制度日漸衰敗。
英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認為,今天的西式民主制存在三個突出問題:即民主選舉「游戲化」,民主運作「資本化」,民主決策「短視化」,阻礙了國家治理。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文章認為,西方民主正在經歷艱難時世,民主常常與債台高築、運作失靈等聯系在一起,金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影響力。
其次,是基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盲目移植西方憲政的慘痛教訓。一些發展中國家在西方國家的策動下,都曾試圖通過西式民主之路來實現繁榮發展,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非但沒有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反而陷入了無休止的動盪與混亂。
一些國家在形式上建立了多黨制和代議制民主,但實際上卻成為四不像的怪胎。在政黨紛爭中,這些國家往往出現政治碎片化和無休止內斗的局面,民主成為利益集團和權勢人物爭權奪利的幌子,選票爭奪使政治被選舉綁架。
一些黨派選舉失利後,拒絕承認選舉結果,訴諸街頭政治、流血沖突甚至政變手段改變現任政府,從而使國家政治陷入「翻烙餅式」權力更替的惡性循環。
㈢ 怎樣理解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
2014年12月4日,億多中國人迎來了第一個國家憲法日。這一天,從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到各有關部門和地方,從各大媒體到各個校園,都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使人們加深了對憲法的認識,普遍增強了憲法意識。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這個重要論斷,明確了憲法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核心地位,闡明了依法治國和依憲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憲執政之間的辯證關系,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意義深遠。
一 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是關系
憲者,法也,憲法就是法上之法、法中之法。這是由憲法的獨特地位和作用決定的。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憲法是根本法、是總章程。1982年12月4日通過的我國現行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成果,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為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則、重大方針、重要政策在國家法制上的最高體現。堅持依法治國首先是堅持依憲治國,最重要的也是堅持依憲治國。
依憲治國體現了依法治國的核心內容。從內涵來看,憲法確立了國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務、思想基礎和活動准則,也就是說,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都在憲法中得到確認和體現。依法治國的過程,首先就是貫徹落實憲法中所確立的制度和原則的過程。
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基礎。從效力上看,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居於統帥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憲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據和基礎,所有法律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的,不得同憲法相抵觸,否則無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講憲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依法治國所依之法,首先就是憲法。
依憲治國為依法治國確定了最高准則。從權威上看,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准則,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憲法,不得超越憲法,並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可以說,法治的權威,首先體現為憲法的權威;對法律的遵守,首先是對憲法的遵守。
因此,強調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表明了我們黨堅持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確立了憲法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中的核心地位。要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在社會上引起了積極反響。同時,也存在一些誤解誤讀。比如,有人認為講依憲治國,實質上講的就是「憲政」;還有人認為我們搞法治,最終就是要走西方「憲政」道路;等等。要保證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必須弄清依憲治國和「憲政」的關系,劃清兩者之間的界限。
的確,「憲政」這個詞,單從字面意義上看,好像就是依據憲法來施政,與依憲治國差別不大。有人提出社會主義憲政,初衷也是想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要搞清這些觀點的是非對錯,首先要搞清楚「憲政」的來龍去脈,認清有些人宣揚「憲政」的本質所在。
其實,「憲政」這個概念,有其特定的含義。「憲政」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否定封建專制的產物,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模式的概括,是西方法學理論對自身經驗的理論總結。「憲政」在經過西方學者的反復闡釋和演繹後,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指向和特定內涵的范疇,主要包括三權分立、多黨制等基本內容。因此,西方宣揚的所謂「憲政」,是特指西方的法治發展模式,不能僅從字面上去理解。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一個國家怎麼搞法治,選擇什麼樣的法治道路,歸根結底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經過長期探索,中國已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在實踐中已見成效。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根植於我們獨特的文化傳統,符合我們的基本國情。我國憲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規定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這些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歷史選擇和歷史形成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安排。我們講依法治國、依憲治國,就是要堅持好、落實好這些基本原則和制度安排,使它們更好地發揮作用。如果丟掉了這些根本,盲目地跟著西方所謂「憲政」跑,就無異於削足適履,自毀長城。
反觀一些西方國家法治發展歷程,它們的所謂「憲政」模式也各不相同,而且也問題多多。特別是近年來,西方憲政民主日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一些西方學者也承認,西式民主正面臨深刻危機,民主制衡演變為權力掣肘,黨派博弈綁架國家利益。就連「歷史終結論」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觀點,發出美國「政治衰敗」的哀嘆。
近些年來,一些西方國家在世界上大打「憲政」牌,極力推行它們的「憲政」模式。但我們從歷史和現實都看得很清楚,它們並非真是為其他國家好,而是以此為手段來搞亂別國、控制別國,最終維護其霸權地位。有些發展中國家沒有看清西方國家兜售所謂「憲政」的本質,盲目照搬照抄,結果適得其反,不僅沒有實現國家繁榮發展,反而陷入無休止的政權更迭和社會動盪,教訓十分慘痛。比如,菲律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曾是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特別是完全克隆了「美式民主」模式,被當時的西方輿論一致看好。但時過境遷,菲律賓已落到亞洲很多國家後面,甚至一度被英國《泰晤士報》稱為「東南亞的一個失敗國家」。
由此可見,對有些人宣揚的所謂「憲政」,我們必須頭腦清醒,決不能被其「美麗的外衣」所迷惑。要珍惜好、呵護好我們自己成功走出的法治道路,並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使之越走越寬廣。
㈣ 如何釐清依憲治國與與西方憲政的根本區別
我國依憲治國、依憲執政與西方憲政的本質區別
首先,制度基礎不同。法治作為上層建築,建立於經濟基礎之上,其性質根本上取決於經濟基礎的性質,取決於國家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性質。西方憲政建立在資本主義憲法基礎上,本質上是資產階級統治的工具,是以保護個人基本權利的名義,保障資產階級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從而確保資產階級在國家經濟、政治生活中的統治地位。西方憲政盡管標榜「主權在民」,實際上卻是金錢主導選舉和決策,資本家及其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掌管政權,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主要為資產階級服務。我國憲法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們黨依據這樣的憲法治國理政,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其次,領導力量不同。表面上看,西方憲政民主通過每隔幾年的選舉,讓不同政黨輪流執政,實現各自執政理念和主張。其實,無論兩黨制還是多黨制或其他形式,資產階級政黨在本質上並無實質區別,都是資本和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言人,他們都是極力通過競選、大選謀取議席來控制國家機器,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最基本的特徵,就是旗幟鮮明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國憲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成果,確立了在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庄嚴宣告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了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的關系問題。根據憲法,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工人階級的領導主要通過黨的領導來實現。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只有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凝聚起全社會的共識和力量,這是我國獨特的制度優勢。離開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就會偏離正確方向。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取消憲法中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規定,導致亡黨亡國的慘痛教訓,我們決不能忘卻。
是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區分我國依憲治國、依憲執政與西方憲政的分水嶺。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是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通過尊重憲法權威、維護憲法尊嚴、推進憲法實施、加強憲法監督,實現黨治國理政和管黨治黨的各項政策和目標。一些別有用心者故意把黨和法對立起來,詰問「黨大還是法大」,提出人民民主就應該是人民自己做自己的主,不需要由誰來領導。其目的是企圖從「憲政」、「法治」問題上打開缺口,蠱惑人心,進而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把中國引向邪路。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有戰略思維和政治定力,善於明辨是非,自覺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第三,權力主體不同。從表面上看,西方憲政民主依據「普遍平等」、「一人一票」原則進行的民主選舉,體現了民主公平。但實際上,選舉背後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各種資本力量、利益集團或少數精英群體力量,廣大民眾根本無法決定國家和社會生活重大事項,選票無法真正有效地反映選民意願。我國憲法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統一管理國家事務。廣泛的民主性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一大特色。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樣的制度安排,有利於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權力行使方式不同。西方資本主義憲政民主實行「三權分立」,其主要功能就是基於憲法規定,通過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分權制衡方式來維護資本和資產階級利益,維持資本主義統治。我國在權力結構上,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據我國憲法,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可見,這是一種不同於橫向平行模式的縱向權力結構模式,有利於形成治國理政的強大合力,切實防止出現相互掣肘、內耗嚴重的現象。這一制度正確處理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確保國家權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當家作主的宗旨,適合我國的國情。
最後,具體歷史條件不同。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是歷史的、具體的。一個國家或民族要根據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和社會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民主形式。一個國家法治道路的選擇,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等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所堅持的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產物,是基於中國國情,基於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總結中華文明5000年的歷史經驗和新中國60多年來的法治經驗,同時學習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而成功探索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實踐證明,這種制度模式植根於中國土壤,適合中國民主法治發展,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要求相適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㈤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什麼
撇開我國政治教科書不談。從法理學的角度,你首先要界定「依法治國」是法制還是法治。
所謂法制(rule by law),是指人(在中國主要指我黨)依靠法律治國,也就是我黨常說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所謂「法治」(rule of law),是指國家靠著法律本身來治理。
如果不是法學出身的人,你可能不能理解法制和法治的區別(甚至一部分法學學生也不能理解)。其實區別的關鍵是這個國家誰是治國主體?根據上述解釋,法制,治國的主體是人,只不過是人的治理要用法律的手段,而法治,治理國家的主體則是法律。你可能會有疑問,法律是一個死東西,它如何「治理」國家的?這點你要理解,就必須理解另外一個概念,即憲政。所謂憲政,首先是有憲法(這個中國有),其次是有憲法司法化(這個中國沒有),再次是政權由憲法產生(這個中國恰好相反,憲法作為政權合法化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憲法司法化主要是司法審查,其意思大致是執政黨的政策要合乎法律,但是法律要合乎憲法。執法人員違法,可以通過行政訴訟,而法律本身的違法,可以通過憲法的司法審查。這點很關鍵,正是這點才使得法制(執政者依靠法律治理國家)和法治(首先憲法治理法律,其次法律約束執政者)有所區別。至於政權和憲法的關系,由於比較敏感就不說了。
說了這么多,如果你認為「依法治國」的是指的法制。則我認為他的核心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如果「依法治國」指的是法治,則他的核心是依憲治國。
㈥ 解釋什麼是憲政,什麼是依憲治國
憲政,是一種主張國家權力來自並被一部基本法律約束、規定公民權利的學說或理念。這個基本法即憲法。憲政的要義有兩點:第一是保障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自由;第二是限制公共權力,一切公共權力的權威與合法性來自於憲法。
憲法是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的基礎。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處於核心的地位。一切法律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的,憲法是一切法律的母法。一切法律 、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維護法制的權威,首先是維護憲法的權威。憲法序言明確規定:「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因此,依法治國,首先必須嚴格遵守和執行憲法,樹立和維護憲法的權威,保證憲法的貫徹實施,做到依憲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