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19章
❶ 《道德經》第十九章 心之歸屬:本真質朴
原文
十九章
絕智棄辯【1】,民利百倍;絕偽棄詐【2】,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3】,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4】,少私寡慾【5】。
【注釋】
1 .絕智棄辯:大多數版本作「絕聖棄智」,郭店簡本作「絕智棄辯」,陳鼓應教授據古本改之。全書「聖人」一詞共32處,老子以聖喻最高人格修養境界,「絕聖」與老子主張不符。「絕聖棄智」一詞,見於莊子,疑是傳鈔者據以妄改。
2.絕偽棄詐:現世通行本多作「絕仁棄義」,陳老據郭店簡本改之。
3.文:陳老注釋為文飾、巧飾。個人覺得,也可以理解為「公文」、「口號」,類似於宣傳標語之意,因為後文老子已經提到,前面提到的這三點,還不足以治理天下。
4.見素抱朴:指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沒有染色的絲,引申為單純。朴,沒有雕琢的木,引申為質朴。
5.少私寡慾:有版本此章「少私寡慾」之後,還有一句「絕學無憂」,陳老據簡本將「絕學無憂」調整至下一章句首。
今譯:拋棄巧辯,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棄絕偽詐,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自然會消失。這三者皆是巧飾,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歸屬:保持質朴、減少私慾。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陳鼓應教授《老子》第二版校詁出書時,郭店簡本尚未出土,因此該版本前面兩句仍然是「絕聖棄智」和「絕仁棄義」,當時結合上一章「大道廢,有仁義」理解,覺得老子之所以提倡「絕仁棄義」,可能是因為老子認為「仁、義」是「大道廢」的結果,所以該當摒棄,而現在看到陳老據郭店簡本修訂後的本章,也覺得不無道理。看來人的自洽系統相當強大,只要是自己相信的,總能自圓其說,呵呵。不過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陳老治學的嚴謹和胸襟的開闊,勇於否定和修正自己的著述,的確是大家風范,所以至今追捧其校詁和注譯。
《道德經》流傳至今,現世版本與老子當初留下的真跡相去幾何,已是無人知曉,後人從自身角度出發所理解的「道」,也許僅僅就是自己的理解了。就像幾年前的第一節心理學課堂上,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那句現在已忘記了出處的話:我們眼中的世界並不是世界本身,它只是我們眼中的世界。所以爭論對《道德經》的理解誰對誰錯,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手中的這本《道德經》還是當年老子的真傳么?如果是真傳,爭論就失了道,因為老子反復強調「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你要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其它跟你不一致的理解是錯的並予以抨擊,那明顯未得老子真義,別說「善利萬物」了,老子教你的「不自見」、「不自是」、善下」、「不爭」去哪兒了?如果不是真傳,那爭論就更沒有意義了,所以信自己願意信的,在踐行中去驗證和證偽,去悟得屬於自己的「道」,好過無休止地糾結著想得出一個孰是孰非的肯定結論,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本身也背離了老子對立統一的哲學觀。
「 絕智棄辯 」,不自以為聰明,少與人爭論,節省了自己的寶貴時間,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人際沖突,工作效率提高,生活和諧指數上升,「民利百倍」是必然結果。
「 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虛偽巧詐盛行,人們陷於對他人的防範,總是怕自己上當受騙,於是給自己戴上了厚厚的面具,因為我們怕被人看穿,這是危險的暴露,我們得想辦法保護自己。長此以往,天性中良善的一面就被湮沒了。如果沒有偽詐,人人坦誠以待,彼此間放下了防禦,原有的孝慈等美德就流露出來了。
之前帶孩子參加一個公益活動,看到義工老師無私的付出,所有參與者都被感化,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真誠的微笑,大家都願意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並且感受到自我價值被充分肯定的成就與喜悅。在這種氛圍之下,流動著寧靜安全的暖流,彼此內心充分敞開、坦誠以待,那樣的真、善、美,恍惚間會讓你覺得來到了世外桃源。
「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人總是有慾望的,古人講「食、色,性也」,孔子也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見慾望是人的天性,只有像顏回那樣的賢人才做得到連最基本的生活所需都不能滿足的情況下還可以自得其樂,普通人的正常慾望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應該予以肯定。只是,如果慾望過度膨脹,不能獲得滿足時,有人就想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得,盜賊就產生了。所以盜賊並非天生,老子在第三章也說過「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所謂的巧與利,就是「貴難得之貨」,這樣的浮華風氣下,人心難以保持定靜,嫉妒與貪婪會誘惑人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焦慮和浮躁幾乎成為社會的普遍癥候。
前面三句,從營造社會良好生態的高度提出了治世的主張,然後老子接著說了,光有主張那是不夠的,口號喊得再響,也要落到實處才有用。接下來需要從個人做起,做到「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個體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元素,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修身」放在了首位,講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換成大白話就是:你若有實力,那就要利益眾生為天下人造福,你若確實過得不咋地,那就顧好自個兒,別給人添亂。老子也以人為本,整部《道德經》,亦可稱為指導個人修為之寶典,道理很明顯,處於微觀的個人好了,宏觀上組織和社會才可能好。老子主張的個人修為,是要回歸本真,減少私慾,保持質朴。
如何才能做到本真質朴?
回到內在,回歸自然。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皆是圓滿完整的整體,圓滿完整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完美,而是平衡與和諧。保持與內在的連接,體驗無比的豐盛。人是宇宙自然的一分子,用「心」去感受自然,進入浩瀚中,就如一滴水融入了大海,這滴水也成了大海,當心回歸寧靜時,便能知覺花的芬芳、鳥的鳴唱,便能感受雨水潤澤、微風輕涼,我們與自然發生著連接,我們就是自然。內心的自在與滿足,又豈是外物可以比擬?心田的遼闊與平靜,又豈是物慾可以擾動?自我豐富了,我們與他人的互動方式就會更加的恰如其分,他人也會經由這種良性的連接而獲得滋養,這便是正面能量的傳遞,會形成一個能量的場域,惠澤彼此。
我用的最簡單的回歸方式,就是正念,也曾不止一次的分享過收獲。正念的練習可謂是《道德經》的實操功課,不論是正念靜坐觀呼吸還是身體掃描還是正念瑜伽,都是從覺察身體開始,建立與自己的連接,回到無邊無垠的內在。一旦體會到內在的寬廣豐足,那些所謂的智辯巧利,就不足以讓人動心了。
讓自己這一點星星之火,先點亮起來。不奢望頓悟得「道」,相信積累的力量,從邁出腳下這一步開始,走起!
註:原文部分參考書目為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