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實質法治
A. 什麼是實質法治,什麼是形式法治 回答內容全面 論述題
形式法治就是要求統治者以建立法律為法治內容的核心。
實質法治就是要求統內治者在法治框架容內必須允許人民對法律內容進行評價。
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是法治,都旨在建立一種理性的法律秩序。兩者都區別於依靠明君或先知才能的人治和藉助宗教的「神治」以及尊奉道德的德治等治略。但兩者在價值取向上有明顯不同。
(1)人權實質法治擴展閱讀: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B. 怎樣理解憲政與民主、法治、人權的關系
法治與人權
狹義的法治認為法治本身並不提供「公正」,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尋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序;而實質的法治擴展了狹義的概念,包括某些與此相關的個人的實質性權利。這個擴展則在法理上承認天賦人權,也為憲政國家的憲法最終包括了人權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據。也因此,只有在有法治的國家,人權才能獲得保障。就人權保障而言,法治則使普世價值的人權和各國憲法或基本法上的基本權利不受來自他人或政府的非法侵犯。目前,狹義法治比實質法治獲得更廣泛的認可。
法治與憲政
憲政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種主張以憲法體系約束國家權力、規定公民權利的學說、理念和政治實踐。這種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使政治運作進入法律化理想狀態。憲政是民主制度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是對民主政治的制衡,在憲政國家,政府和公民的行為都是有邊界的,不能互相僭越,政府所代表的行為世界是公共部門,相對來說公民的行為世界稱作公民社會。憲政的根本作用在於防止政府(包括民主政府)權力的濫用(即有限政府),維護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權利;傳統上,憲政本身並不直接涉及到政府是否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但現代憲政理論往往與民主的概念密不可分。
憲法強調法律具有凌駕於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的法治的必要性。沒有法治也就沒有憲政。
法治與民主
法治原則要求法律對政府權力與對人民具有普遍拘束力,要求政府權力與人民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因為如果不是透過民主機制所制定的法律,往往淪為政府權力對人民的統治工具,不能有效拘束政府權力,這並不符合完整、正確的法治。因此民主也可說是法治的必要前提和實質內涵之一。
民主制度的具體表現之一是在人民能直接或間接(透過民選的議員、代表)制定各種法律,如果法律不被尊重或遵守(特別是不被政府所尊重或遵守),民主制度也形同虛設。因此民主制度的內涵也包含了落實法治原則。
法治對民主的保障與人權一樣是通過實質法治體現的。狹義法治並不包括民主內涵。
就民主制度而言,法治是使民主制度能發生實際效力的方法。
C. 名詞解釋:法治人生觀
形式法治觀和實質法治觀
195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國際法學家大會討論了法治問題,並在其報告的第一條中指出:「在一個自由的社會里,奉行法治的立法機構的職責是要創造和保持那些維護基於個人的人類尊嚴的條件,這種尊嚴不僅要求承認個人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而且要求促成對於充分發展其人格乃是必要的各種社會的、經濟的、教育的和文化的條件。」這份報告被看成是實質法治觀的代表,因為它不但堅持依法行使權力的原則,肯定個人自由的價值,而且對實現這些原則和價值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條件提出了一系列積極要求。相比之下,形式或者程序法治論者便顯得不夠「進步」,因為他們只強調法律應當具有的形式特徵,比如法律應具有一般性和公開性,法律不能溯及既往,法律規定應當清晰明了、前後一致,法律不得要求不可能之事,法律應具有穩定性,官員之所為應與公布的規則相一致,等等。
對形式或者程序法治論最常見的指責,是說它不分善惡,容忍惡法;說它不合我們時代的精神。難道我們追求法治竟包括了接受惡法之治?難道我們時代的法律不應以保護人權為其宗旨?倘若不辨善惡,法治又有什麼價值?這些批評聽上去很有力,但是仔細推敲一下,形式的法治論不一定那麼糟糕,實質的法治論也未必那麼高明。的確,要不要服從「惡法」,可不可以抵制「惡法」,發現法律與良知相沖突時如何自處,這些都是法理學思考的重要問題。然而,這種討論的一個背景是,守法本身也是一種美德。更何況,形式法治論者所謂的法並非不具有道德內涵,相反,在他們眼中,上面列舉的那些法的形式特徵正好表明了法的道德性。人們常常把納粹時期的德國法律做一個例子,來說明法律不問善惡是如何可怖。但是法律史家都同意說,納粹德國所實行的乃是所謂「實質法治國」,而非形式法治國。形式法治論者會說,堅持程序性的法治,就不會有納粹的暴政。而在我看來,在中國今天的特定條件下,選擇形式的而不是實質的法治觀,還有其他幾種考慮。 有點擦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