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立法概況
A. 清朝的立法活動包括哪些
滿族人關前曾頒布了一系列軍政法令,但總體來說仍處於由習慣法向成文法過渡的階段,法律制度比較簡單。人關以後,面對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原有的簡單舊律已經不能適應清朝統治全國的新形勢,很快便開始了法律的創制工作。
(一)大清律的制定
1.《大清律集解附例》
順治元年,在遵行「故明律令」的基礎上參酌時益,進行立法,至順治四年(1647年)制定了《大清律集解附例》,頒行全國,這是清代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這部法典「詳譯明律。參以國制」。實際上無異於明律的翻版、不少條文雖然與當時社會實際狀況不符,仍照錄,有些規定與清初的社會現象完全脫節。此外,對滿官沒有法律條文規定,該法典對於滿官更無約束力,這都使得大清律頒布以後並沒有完全認真執行。
2.《大清律例》
康熙繼位以後,重新修訂律令,並於康熙十九年完成《現行則例》,載入大清律中,刪去重復參差的條款。此後,經雍正朝、乾隆朝數次修訂,至乾隆五年最後完成《大清律例》,簡稱《大清律》,「刊布中外,永遠遵行」。這樣,清初由簡單地襲用明律,幾經修訂終於編成一部比較完整的封建法典。
《大清律》這部以明律為藍本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集歷代封建法律之大成,所謂「隱合古義」,「矯正前失」。由於清朝統治的歷史特點,決定了大清律中廣泛增加了確認滿族特權的條款。
清初定律的過程中,確立了「詳譯明律,參以國制」的立法思想,是「清承明制」的具體表現。清朝人關以後,為了要長久地統治下去,無論政權與法制建設,都適應先進的廣大漢族地區的社會實際,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革。清初,在治國理民的方針上大都本著「清承明制」的精神,隨著形勢的發展,進而強調「詳譯明律,參以國制」。在保留人關的政權機構與法制的同時,進一步沿襲明朝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權體制和法律制度。《大清律》已經修改,但始終以明律為藍本,很好地貫徹了清初的立法思想。
(二)例的制定與編例
1.例與《大清律集解附例》
大清律後附之「例」,源於唐時的「敕」和五代至宋的「指揮」。從明朝起,例始附於律後,律例並行。
雍正三年,頒行了遵循舊稱的《大清律集解附例》,律後附例八百二十四條。凡屬累朝舊例稱為「原例」,康熙年間增人的例稱為「增例」,經皇帝特旨及內外臣奏準的例稱為「欽定例」,統稱為「條例」。
由於清朝比附審判已經制度化,因此條例不斷增加,乾隆二十六年已達一千四百五十六條,至晚清同治九年,例已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條。清例不僅數量增多,而且起著特殊的作用,效力大於律,甚至可以以例為律。清朝統治者總結歷史和現實的統治經驗,認識到「例」是一種靈活的法律形式,可以隨時把統治意志提升為法律,而且不受法律條文的約束。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推行以例斷獄,以至律之間「前後抵觸,或律外加重,或因例破律」。
2.編例
為了消除律例之間的矛盾,乾隆十一年確定「條例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此後成為定製。各朝設修訂專館修例,使例制度化。然而清朝後期國勢衰微,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定期編例的制度也陷入廢弛。例仍然是困撓「法治」的一大弊端,成為官吏循私曲法的途徑,律也漸漸成為具文。
(三)《清會典》
為了總結國家行政管理的經驗,提高官吏的統治效能,從康熙時起便仿照明會典制定《清會典》。其後屢經續修,先後有《雍正會典》、《乾隆會典》、《嘉慶會典事例》、《光緒會典》。正文一百多卷,事例一千二百二十卷。
從會典的內容看,康熙、雍正兩朝以官統事,以事隸官。乾隆以後始以事別錄,典例分編,成為固定的體系。大清會典中詳列清代從開國至光緒朝各級行政機關的職掌與事例,是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資料。大清會典不僅是清代行政法大全,也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行政法之集大成者。
(四)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單行法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遼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大清律外,清代還注意少數民族單行法規的修訂,先後制定了適用於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回律》、《番律》、《蒙古律》、《苗例》等單行法。其中有的條例開始帶有臨時性質,因在實行中有利於清朝的統治,遂成為常制。例如,雍正十一年制定的適用於寧夏、青海、甘肅等地少數民族的《西寧番子治罪條例》,原擬實行五年後改用大清律,但一再展期。至乾隆十三年,確定今後番民案件依照此條例規定辦理。
B. 在經濟立法方面清朝做了什麼制度
在經濟立法方面,清朝入關以後,鑒於明末賦斂無度導致農民起義的教訓,明令廢除「遼餉」?「剿餉」?「練餉」等三餉加派,並仿效明制編訂《賦役全書》,於1657年頒布,開始建立清朝賦役制度?
《賦役全書》主要內容包括:登記土地?人丁的等級與數量;計算和確定田賦?丁銀的數量;記載各地承辦內廷及朝廷所需實物貢賦的種類與數量;確定地方所征賦稅的分配與使用原則等?
康熙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轉移速度的加快,農民人口大量流動,原來按人丁征稅的賦役制度已經難以保障?
1712年下詔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為定額徵收丁銀,今後再生人丁,永不加賦?
1716年,廣東各州縣率先實行「攤丁入畝」,把固定的丁銀額按土地畝數平均分攤到田賦中,不再按人口征稅?至1723年,又將「攤丁入畝」之制推行到全國,從而簡化了征稅標准,減輕了農民負擔,廢除了沿襲2000年的人丁稅,削弱了農民的人身束縛?
1646年,順治帝下令廢除明朝匠籍制度,將匠戶編入民籍,與農民一體納稅當差,禁止官府以各種名義無償役使手工業工人,使其獲得了與農民相同的法律地位?
同時,放寬了國家對手工業的專擅壟斷,除武器製造?貨幣鑄造及宮廷所需重要物品由官府經營外,其他行業經過
官府批准,並按規定納稅,都允許民間手工業者經營?
為了發展私營商業,清朝廢除明末加征的各項稅負,並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1667年又下令,禁止官僚貴族欺壓掠奪商賈,以保護商人的合法經營?1686年,還曾建立牙行制度,由其代表官府監督商稅的徵收,管理市場物價,規范市場交易秩序?
1757年清朝規定「一口通商」,這唯一的通商口岸就是廣州?外國商船隻能至廣州港停泊交易,由粵海關對外國商船徵收船舶稅和貨稅,總稱關稅?
當時嚴格限制出口貨物的種類和數量,凡馬牛?軍需?金?銀?銅?鐵?鉛?錫?銅錢?硫磺?書籍?糧食等都不準出口,而允許出口的絲綢?茶葉?大黃等也嚴格限制數量?
此外,清朝還規定,在廣州進行的中外貿易,必須通過官方指定的壟斷代理商行「十三行」進行,由它充當外國商人的全權代理人,包銷進口商品,代繳關稅,采購各類出口商品?
C. 清朝制定了適用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法律有哪些
清政府通過一系來列的立法,自加強了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法律控制,同時,在司法方面也進一步深入控制少數民族,其表現有:
第一,通過立法加強對少數民族的司法管轄。如《蒙古律》《回律》《西寧番夷治罪成例》《西藏禁約十二事》以及適用於苗族的苗律等。這些法律體現了少數民族的風俗,具有因族、因俗、因地制宜的特點。
第二,在清朝制定的單行民族法規中,除照顧少數民族生活習慣的一面以外,更重要的是著眼於加強中央政府的統轄權。以適用於藏族地區的《禁約十二事》為例,其基本內容是加強中央政府對藏族地區的管轄。如:朝見進貢有期限、不準自稱盟長等。
第三,除刑事法律外,也進一步加強了統一行政管理。
第四,專門設置管理蒙、藏、回部等民族聚居地區的衙門-理藩院。理藩院的職掌主要「外藩之政令,正其刑罰」和審查少數民族的死刑案件,使得中央直接參與和決定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法律糾紛,從而加強了司法管轄。
D. 清朝刑事立法中的極邊充軍流多少里
清朝刑事立法中的極邊充軍流4000里。
發遣罪人充軍,秦漢時就有, 宋、版元創設,明正式入律,權開始主要是出於衛所兵制充實軍士的需要,後來成為重刑苦役制度,分極邊、煙瘴(均4000)、邊遠(3000)、邊衛(2500)(清為近邊)、沿海附近(1000)(清為附近)等執行刑罰場地。充軍勞役監分布所在,最遠四千里,最近一千里,分發地區南北方向有一定限制,按刑罰所及的對象和刑期,有終身(本人畢生充軍)和永遠(本人死後由子孫親屬接替)兩種。充軍重刑在明朝是極為盛行的。清朝也存在,其一般在定罪後由兵部發配。與明律不同:不連帶家人,情節輕的可「更赦放逐」,不必「永遠」。明朝是附加刑,清朝成為獨立刑種。
E. 為什麼中國古代禁止乞養異姓之子清朝民事立法有明確規定。
唐宋元明清都復有這個規制定。首先,從最原始的需求來說,區分宗族可以避免近親結婚。
還有就是宗族是中國歷朝歷代維護基層社會秩序的一種重要方式,現在農村基層黨組織癱瘓,新聞聯播裡面宣傳新時代的鄉賢,實際上是重新把老祖宗的辦法撿起來。
但是乞養異姓之子會造成宗族的破壞,對財產繼承,等等很多事情都會惹出很多麻煩。因此歷朝歷代都選擇禁止乞養異姓之子。
下面是一個當時的觀點。
南方士民為無孕嗣,多養他子以為義男,目即螟蛉。姓氏異同,昭穆當否,一切
不論,人專私意。事不經久及,以致其間迷禮亂倫,失親傷化,無所不至。有養諸弟
從孫為子者,有不睦宗親舍拋族人而取他姓為嗣者,有以妻之弟侄為子者,有以後妻
所攜前夫之子為嗣者,有因妻外通以姦夫之子為嗣者,有由妻慕少男養以為子者,甚
至有棄其親子嫡孫,順從後妻意而別立義男者,有妻因夫亡,聽人鼓誘,買囑以為子
者,有夫妻俱亡而族人利其貲產爭願為義子者。由是民間氏族失真,宗盟亂敘,爭奪
釁作,迭興詞訟。始謀貽患,終至破家,亦絕蒸嘗,莫保丘壠。
F. 比較清朝前期和後期的立法有哪些不同
前期:抄立法完全的維護滿清貴族的利益 維護大地主階級的利益 漢人的地位低下
後期:漢人地位有所提升 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下 立法開始對資產階級有了一定的維護 如果你這是歷史卷子上面的題在材料里會有一定的答案 可以提煉一下材料
G. 清朝少數民族立法及其意義是什麼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其統治者雖是從長城以外打入中原的少數民族,但在取得統治後,仍是迅速繼承了明以前的儒家思想,立法也是參照明朝立法,所以在清統治的前期中期與以前的朝代並無大的區別,
H. 清朝時期的行政機構和軍事機構和司法機構和立法機構的部門都有哪些
- 南書房
- 軍機處
- 責任內閣
I. 清朝科舉制是通過立法決定的嗎
科舉制起源於隋朝,興盛於唐朝,並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因此科舉制的所有規矩都來源於隋唐時期,和清朝無關。
J. 清朝的立法機構是什麼
清朝有三個立法機構,分別為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
宋初刑部是最高司法機構之一,主管全國刑政,並審復大理寺所定大辟案件。
明清兩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為三法司。若有重大案件,則由三法司會審,俗稱「三堂會審」
刑部掌全國的刑罰政令,據《光緒會典》卷53載,其職掌是:「掌天下刑罰之政令,以贊上正萬民。凡律例輕重之適,聽斷出入之孚,決宥緩速之宜,贓罰追貸之數,各司以達於部。尚書侍郎率其屬以定議,大事上之,小事則行,以肅邦犯。」這說明刑部受理全國刑事案件,主管刑罰及監獄等政令。但若死刑案件,還須與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審核。每年於八月間審辦各省所報案件,名為「秋審」。於霜降後審辦京內案件,名為「朝審」。「秋審」、「朝審」均會同「九卿」(六部尚書及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為「九卿」),詹事、科、道(六科給事中及十五道監察御史)各官共同審理。凡涉及婦女旌表的案件須會同禮部同審;內外蒙古、熱河都統等處有關少數民族的案件,會同理藩院審辦。但均由刑部主稿。凡宗室、覺羅氏犯罪,則由刑部、宗人府會同辦理。宗室案由宗人府主稿,覺羅氏案由刑部主稿。
大理寺的職掌是:平反全國刑名案件,與刑部、都察院為「三法司」。凡須三法司會勘的重大案件(斬、絞罪案),先經刑部審明,送都察院參核,再送大理寺平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