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17

道德經17

發布時間: 2021-01-14 03:46:21

❶ 老子預言的 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復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是真的嗎

許地山:道教史
http://www.china-pub.com/1482402

技記》又說老子或是老菜子,或是周太史像。太史館是秦獻公時人,後於孔子百餘年。他的唯一事跡見於《史記·周本紀》所說「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復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這個是周命將終,秦柞當興的預言,總是出於秦孝公以後的話。司馬遷也不能斷定,所以說,「或曰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索隱》與《正義》都不以老子即太史檐為然。其次,老萊子即老子的說法也不可信。司馬遷自己對於這層也有疑竇,所以用「或曰」的語氣。或者自「或回老萊子亦楚人也」,至「與孔子同時雲」一段,只明老萊子也是個道家,不一定就是老子。http://bbs.koeicn.com/viewthread.php?tid=194360

道德經第17章是下知有之還是不知有之

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譯文:有道的君王,處事依其自然合乎天道,下面百姓反而不知道他的存在;較差點的君王,盡量多辦善事受人擁戴,百姓就會親近稱譽他;再差點的君王,只會作威作福以樹立自己的威信,百姓就會畏懼疏遠他;再差的君王,漁肉百姓禍國殃民,百姓自然就會辱罵進而打倒他。最壞的君王不能得到百姓信任,是因為他的謊言欺騙百姓,百姓自然覺得他毫無可信之處。最好的君王默默行道,很少發號施令。當功成名就政事順遂之後,百姓都會感到,我們本來就該這樣,這很自然嘛。大意:本章闡述的是老子的政治見解。他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百姓不知有國君存在,國君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自然而成,百姓沒有受到騷擾的感覺。 作品簡介《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來源請求],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作者簡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5]

❸ 當道士需要什麼條件

依據如來的正法規與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擁有虔誠恭敬且正確的信念之外,尚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1、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持父母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戶籍證明(由派出所開)、體檢證明,到你認為有緣的寺院。

2、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如艾滋病,多種皮膚病等,但傷風感冒不在此例)。

3、沒有債務問題纏身者(如:破產、生意失敗而欠下一身債務者)。

4、沒有違犯國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者(指遭警方通緝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滿出獄者不在此例)。

5、 年齡不小過7歲,不大於60歲。

6、精神健全(指沒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癲症之類會失去知覺理智而失態之病症)。

7、心理健全、正常(雙性人不可出家)。

8、 要求出家者,須本人自願,信仰虔誠,愛國守法(包括無法律糾紛),父母許可,寺院對要求出家者,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驗階段要做的事情:背誦五堂功課、學習沙彌律儀、學佛教基礎知)。

(3)道德經17擴展閱讀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沒有必須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創立後,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

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里。男為乾道,女為坤道,皆蓄長發,攏發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乾道蓄鬍須。

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里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

正一道士多為男性,不蓄長發和胡須,發式同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儀上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煉內丹,正一派道士經懺中用符咒。在科儀、所做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更差異。

比如一個明顯差異是,正一派弟子須經過授籙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傳戒。授籙、傳戒均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

❹ 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

原指古代道家的政治主張,無所作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現也指不要干涉過多,讓人們都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無為: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不妄為;治:治理。自己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後泛指以德化民。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

《道德經》享譽世界,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業領袖所崇拜,被奉為曠世奇書,萬經之王。

(4)道德經17擴展閱讀

無為而治適用的范圍:

1、治理國家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

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2、企業管理

無為而治用在企業管理上,要求企業管理者從瑣事中跳出來,主要抓好企業發展戰略和識人用人的工作,至於具體的研發、技術、生產、銷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員工和下屬來做。

高層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為,而在小事上則有所不為,就必須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管理方法,才能達到「君逸臣勞國必興,君勞臣逸國必衰」的管理目的。

3、教育領域

無為而治用在教育領域,要求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賴孩子的能力和發展潛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試、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甚至去破壞,哪怕他會失敗會犯錯誤也不要緊,因為他會從這些失敗和錯誤中學到很多東西,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創造必要條件,並做必要的輔助工作。

❺ 歷史名人的資料

在我的認識里,評價一個君主到底是暴君還是明君,要看他做的什麼事來判斷,亦或者是功大於過亦或者是過大於功來看待。

嬴政生活的年代是戰國的末期,當時戰國七雄之間彼此攻伐無度,最受苦的就是列國之中的百姓。周朝建立八百年的時間里,諸侯國之間頻繁的攻打,由起初的幾百個諸侯國,發展到最後變成七個諸侯國之間彼此攻打。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秦始皇的功勞絕對大過他的過錯,在我看來,修皇陵確實奢侈了一些,但正因為如此,還給我們留下了足以震懾世人的秦兵馬俑。

總之我認為,秦始皇算是個明君。

❻ 五大書法家的代表作

東晉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專《姨母帖屬》、《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
唐朝歐陽詢(歐體):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楷書《蘭亭記》行書有《行書千字文》。
唐朝顏真卿(顏體):代表作楷書有《東方朔畫像贊》、《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公神道碑》《大唐中興頌》、《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右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君廟碑銘並序》,行草《祭侄文稿》、《論座帖》
唐朝柳公權(柳體):代表作楷書《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劉沔碑》、《金剛經刻石》、《李晟碑》、《回元觀鍾樓銘並序》、《馮宿碑》、《苻璘碑》、《魏公先廟碑》等。
元朝趙孟頫(趙體):代表作《千字文》、《洛神賦》、《汲黯傳》、《膽巴碑》、《歸去來兮辭》、《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仇鍔墓碑銘》等。

❼ 什麼叫做順勢而為

順勢而為是指文章《順勢而為推動創造》,文章內容如下:

博弈之事,高者取勢;順勢而為,大事可成。發展經濟同樣必須取勢。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審時度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前夕的全國經濟工作指明方向、謀劃大局。

今年盡管遭遇諸多不利因素,但我省經濟逆勢而上,尤其是在GDP增長、規模工業、智能製造、外貿出口、投資等領域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優化營商環境、減稅降費、堅持「房住不炒」等方面也有亮眼表現——放在中部地區乃至全國都很亮眼。

可以說,這些成績是湖南順勢而為的成果,足以成為我們下一步工作的信心之基、動力之源。順勢而為的前提是審時度勢。世界經濟低迷動盪,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內外挑戰滋生多重風險,「中國之制」奠定中國之治。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經濟大勢和發展前景的研判,對我們認清形勢、增強自信、謀劃未來有著極強指導作用,我們要認真領會、積極貫徹,尤其要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布局的各項重要任務做好工作預案。

「小勢」生成於「大勢」。何謂「大勢」?就是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自覺向黨的創新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對標看齊,堅定不移實施新發展理念,准確研判國內外經濟形勢,在「兩個大局」下行動。

「大勢」,還包括開展工作的全局觀念。要全面把握中央關於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政策取向和目標任務,堅持穩字當頭、積極進取,緊扣全面小康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持續深入打好三大攻堅戰。

順勢而為,必須體現湖南創造。創造的力量哪裡來?改革賦能。我省在製造業等領域取得顯著成就,保持較高經濟增長,歸根結底得益於大膽改革創新。對標高質量發展,當前我省經濟領域還有諸多「堵點」「痛點」「瓶頸」,企業獲得感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進一步開拓前進、刷新「湖南創造」,就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改革破除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激活蟄伏的發展潛能,讓各類市場主體在科技創新和國內國際市場競爭的第一線創造佳績。順勢而有為,改革出創造;創造匯力量,成就新湖南。

(7)道德經17擴展閱讀:

鬼穀子72術:天地無常,順勢而為才是智者應有的智慧!

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則,生物的生長會遵循四季的流轉,人的行為同樣也要按照天道人心的規律去做。這其實跟唯物主義的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做事要尊重且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

猶如朝代的更替,為什麼舊的政權總是難逃滅亡的命運,即使想復辟卻從未有成功的案例,正是因為在世間大道面前,舊朝代的管理制度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的社會發展變化,成了社會進步的一種阻礙,所以它必然會被大勢所趨的新勢力給替代掉。

日常的工作中也應懂得這個道理,站在更高的格局上去判斷未來的發展動向,找出其中的規則,一旦順應大勢,那即使現在勢單力薄,卻也可能藉助東風,四兩撥千斤。如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此消彼長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❽ 道德經第17章是下知有之還是不知有之

  •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有道的君王,處事依其自然合乎天道,下面百姓反而不知道他的存在;較差點的君王,盡量多辦善事受人擁戴,百姓就會親近稱譽他;再差點的君王,只會作威作福以樹立自己的威信,百姓就會畏懼疏遠他;再差的君王,漁肉百姓禍國殃民,百姓自然就會辱罵進而打倒他。最壞的君王不能得到百姓信任,是因為他的謊言欺騙百姓,百姓自然覺得他毫無可信之處。

最好的君王默默行道,很少發號施令。

當功成名就政事順遂之後,百姓都會感到,我們本來就該這樣,這很自然嘛。

大意:

本章闡述的是老子的政治見解。他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百姓不知有國君存在,國君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自然而成,百姓沒有受到騷擾的感覺。


  • 作品簡介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來源請求],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5]

熱點內容
電力依法治企 發布:2025-08-18 23:28:09 瀏覽:345
構建公共法律服務五大體系 發布:2025-08-18 23:25:46 瀏覽:750
勞動法41條內容42條 發布:2025-08-18 22:58:28 瀏覽:509
農村土地徵用涉及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8-18 22:57:10 瀏覽:99
成品油行政法規 發布:2025-08-18 22:44:25 瀏覽:62
著作權法法律知識競賽題及答案 發布:2025-08-18 22:44:18 瀏覽:645
廣東勞動法生育規定 發布:2025-08-18 22:44:08 瀏覽:919
法治知識網路競賽活動 發布:2025-08-18 22:37:22 瀏覽:407
浦發銀行法律顧問投標 發布:2025-08-18 22:37:09 瀏覽:380
買房婚姻法公平 發布:2025-08-18 22:32:08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