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道德幸福
Ⅰ 職業道德的基本范疇是什麼
職業道德的基本范疇是職業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反映行業與行業之間、行業與社會之間、行業內部從業人員之間、從業人員與社會之間的最本質、最重要、最普遍的道德關系的概念。職業道德范疇雖然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有些概念的使用還在藉助於一般道德范疇,如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在用「善」、「惡」、「義務」「良心」等概念來評價職業行為
Ⅱ 怎樣提高教師職業道德實現教師幸福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業,教師作為這一特殊的職業,直接負擔著培養下一代健康成長的歷史重任,因此,師德比其他職業道德,有著更加強烈的典範性,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教師形象是每個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先決條件,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師不斷進取,贏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一、愛崗敬業是師德的基石愛崗敬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是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基石。對於教師來說,最基本的道德准則就是忠誠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社會與人民對教師寄予重望,因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學生本人和家長對教師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我們不能設想一個沒有敬業精神的教師能夠為培養人才的教育工作盡心盡力,所以只有教師具備了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才會在教育實踐中,全身心投入,潛心鑽研業務,努力掌握現代科學理論知識,廣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同時有了對事業熱愛之心,就會甘於平凡,為人民的教育事業默默奉獻,在平凡的三尺講台上奉獻自己的才智和畢生的精力。
二、熱愛學生是師德的核心一個人最崇高的愛是愛別人,一個教師最崇高的愛是全心去愛每一個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也是對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重要標志。許多教育家都指出,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愛是教育學生的前提。所以教師要真正實意關心學生,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教師只有內心充滿對學生的愛和尊重,才會事事從學生的利益出發,處處為學生著想,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在他們取得點滴成績時投去贊許的眼光,同時教師的愛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是增強師生關系的潤滑劑。作為一名教師,我堅持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待人,因材施教,平時注意全面了解學生動態,經常找他們談心,交流思想,增進感情,如果有人因病缺課,我盡力爭取時間給予補課,做他們的良師益友,對後進生,更是對他們循循善誘,做耐心、細致的教育工作,用真誠去感化他們,因此得到了學生的信賴,他們把我當成知心朋友,有什麼心事都跟我談。
記得有一次,我收到一位學生給我的一封信,信中訴說了他因學習成績差經常被媽媽打罵的苦惱,要求老師給予幫助,我及時找該生談話,對症下葯,指出他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同時發掘他的閃光點,並通過家訪,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使該生慢慢克服了學習上的困難,經過努力,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家長面前找加了自信。
Ⅲ 在教師職業道德情感中,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的出發點是 A 職業良心,B職業責任,C職業幸福,D職業義務是哪個
B職業責任
Ⅳ 職業道德的范疇不包含什麼職業義務職業權力職業幸福職業技能
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基本要求內是:向社容會負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等。
我們所有人在工作中都要遵循一定的職業道德,盡心盡力的去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工作,每一個事情,這樣不僅僅是對社會和單位負責,也是一個人做人的基本准則。
Ⅳ 職業道德與幸福的關系
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范。按照這個定義,陳景潤求證哥德巴赫猜想,聶文濤解析穀物保護曲線,都是一種職業道德和個人對幸福的追求。
Ⅵ 如何看待教師職業道德與教師幸福的關系
我們知道,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勞動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以及通過這一規范的遵守所表現出來的修養水平;教師的幸福就是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的一種教育主體生存狀態。
將教師德福關系可以一分為二地看:
1、幸福與德行的一致
第一,從總體上說,德福一致具有必然性。教師幸福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出發點和歸宿。幸福范疇是所有教師道德范疇如教師的公正、仁慈、義務、良心、人格的起點、歸宿以及聯系它們的扭結。第二,從雅福的角度看,德與福是一種等同關系,具有一致性。實際上就是從幸福的精神性這一立場出發看問題,德行本身就具有自我肯定、超越犧牲的性質。
2、幸福與德行的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實際生活中德福矛盾的例子應當說比比皆是。同樣,在教育生活中也存在德福矛盾的一面。比如,教師為了教育事業,犧牲休息時間,全身心投入其中。
我認為,德福矛盾的一面最主要的還是體現在「俗福」方面。為了學生,教師可能失去很多物質上的內容,勞心勞力。但是,教師的幸福更主要的是一種精神性的「雅福」,因為它超越了一己之私。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它不僅滿足了個人的物質需要,而且還能滿足自己精神方面的需要,特別當精神道德需要得到滿足時,教師就會產生一種愉快舒暢的體驗,感到幸福。例如,每天早上學生的一聲「老師好」就能令我一天精神抖擻;學生們在周記中對我敞開心扉,無話不談,作為班主任的我有一種被信任的自豪感;同事們的幫助更是給了我良好的工作氛圍。雖然我身體疲憊,但感覺有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感。同樣,學生的道德成長,學業進步,進而對社會做出的貢獻,都是教師生命意義的確證。
因此我有理由認為,德福矛盾是相對的,德福一致卻是絕對的。師德首先是「人」的師德,賦予教師真正內在的尊嚴、幸福感和生命價值。這時的教師就不是一個「教書匠」,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具有教育力量的教科書,能夠傳授給學生許多無法物化在書本中的人生智慧。教師的道德素養,不是體現為低效的付出,更不是犧牲性的付出,應建立在「分享」與「共度」的生命歷程里,應包含作為「人」的「自然生活」的幸福享受。教師不僅僅是為生計而工作,更是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只有把工作當作生活追求,才能在不斷增值的生命歷程中,體驗到幸福和充實。對於德福矛盾,教師應當將心態放平,努力培養自己具有良好的知識結構、高超的教育能力和審美的素養,在「分享」與「共度」的生命歷程里尋求最大限度的德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