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談利
⑴ 請您談談您對《道德經》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理解,根據水「七善」談談做人。
哈哈 其實這只是一種說法 萬物有利有弊 沒有絕對的善 善這個字並不單單表示善惡 也有安定專 安穩 適合 妥善屬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水居於善處 居於此處之後 對萬物有利 而不需爭 因為此處對水來說 是一個能夠永遠棲身的地方 沒人會與他相爭 此處對水很合適 但是其他人卻不合適 所以掙到了 也沒用 水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地方 安定了下來 其他事物利用水之後最後水還會回到原處 無得無失 無人可以據為己有 無人可以阻止其過程 水理解了這一自然規律 所以 對索取者不阻攔 因為他知道 早晚這些被索取得水還會回到自己身邊 因為自己屬於自然 萬物出於自然 歸於自然 周行不殆 無始無終
⑵ 看了下道德經,不知我這樣理解老子的道對不,老子說道是水,利萬物不利己,百折不撓的志向,沒有任何險阻
老子所說的「道」,不是指具體的哪一樣東西,所謂「大道無形」。「道」其版實是宇宙萬物的權發展規律,是自然存在的,但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同時又是自然界所有事物所必須遵從的。「道可道,非常道。」——能夠形容的出來,講得出來的道,並非是真正的道。就是這個意思。
⑶ 老子《道德經》中"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怎麼理解
凡事有度、適當的放下能夠更好的前行。
所以三十軸共一軲(抱歉可能錯字了),不是全空;鑿戶牖以為室,不是平原;
⑷ 老子曰:「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白話文翻譯為: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版屋的作用。所以「有權」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4)道德經談利擴展閱讀:
出自《道德經》第十一章。
原文: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⑸ 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水具有多種品德
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水具有的品德:
一、利萬物而不以為意。
1、原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2、解釋:意思為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二、以柔克剛順勢而為。
1、原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能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2、解釋:意思為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因為不管用什麼都不能代替它。
三、潛移默化的作用力。
1、原句: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解釋: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5)道德經談利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普世意義: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在當今的社會上,壓力在不斷的增加,我們的生活節奏不斷的加快,但是滋養我們心靈的場所特別少,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指引靈魂的燈塔,那就是《道德經》。
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持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
⑹ 問:問:道家思想中: 《道德經》「為而不爭,利而不害」怎麼解釋 有具體典故沒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大自然的大道是養育了萬物而沒有加害之心。聖人的大道在於不和百姓爭奪利益。
⑺ 道德經中反映不追求名利的一章
《道德制經》之三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對國家的統治而言,要讓國家安定,就得讓民心純朴,要使民心純朴,就得讓民眾不崇尚才智和地位,才會使民眾不至於形成爭強好勝之心。也不要讓民眾嚮往珍物稀寶,社會上才不會出現偷扒現象。更不要讓民眾產生貪欲之念,才不犯上作亂。因此,聖人治理國家的方針就是:讓國民思想空虛而能填飽肚子,淡化民眾的理想而又能使身體強壯。總之,經常讓民眾保持既無知識又無慾望的狀態,而讓那些真正的聰明人又不敢不替國家效力,這樣的話,國家就一定會治理好。
——從國家的穩定認識,要一切聽從我的意志,才好治理,於是後來就有了法律。可老子將這種認識擴大了,沒有注意領域的區分。
⑻ 一三本是同根生,一卷道德經。爭功奪利三十一,四八待時發。那位大師能解什麼生肖,什麼數出來
你好,答案是馬
據說生於馬年的人性格開朗、思維敏捷、裝扮入時、善於辭令、回洞察力強。多變答的性情會導致脾氣的急躁,產生暴跳如雷、怒火中燒的情狀。屬馬人一般會輕易陷入情網,也會輕松地脫離情網。各種情形表明,屬馬的人年輕時離家者居多,即使留在家中,屬馬人們的獨立精神也總是促使屬馬人們從年輕時期就開始自己的事業。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⑼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包含什麼人生哲理
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當一個人得道,成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的時候,她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就無需考慮自己做什麼事情是利於自己,什麼事情會讓自己得到什麼,更不用表露出自己做的事情會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什麼好處,因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是在無形中就會幫忙到別人。
所以合道的人只是專注於做自己該做的事,能做的事,他們積極面對做事的機會,成功了也不炫耀自己的功勞,像水一樣自然流走,大家反而在心裡敬重他。
二、處眾人之所惡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假如一個人總是不聽取別人的意見,總覺得自己有本事,也不能配合別人,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不能做到反躬自省,這樣的人,大家肯定是不喜歡的。
只自滿於已取得的成績,停滯不前,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而謙虛的人就會時刻反思自己,改掉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處,謙虛可以得到益處也會讓大家親近於你。
三、故幾於道
第一,虛懷若谷,不斷進步,以此實現人生的價值。『水善利萬物」,告訴我們要虛懷,若谷、保持謙虛。水能利萬物,告誡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個人品質、品德與能力,那麼我們不管做什麼都會自然而然利於他人成就自己。
第二,要認准目標,鍥而不舍。水無論如何運動,總有一個不變的目標,就是向下。不論周圍環境如何變化、周圍地勢如何,它都不改其志。水總是在不停地運動,一刻也不會靜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們在認准目標的同時,也要不斷地努力,鍥而不舍,不達目的不罷休。
第三,要有不爭之德。
(9)道德經談利擴展閱讀
原文: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樣 ,水善於利益萬物卻不爭回報 ,處在所有人不喜歡的地方 ,所以跟道很相近,幾乎一樣。
心態要像水一樣善於處於低下, 心胸要像水一樣善於深藏玄機 ,待人要像水一樣善於親近仁愛, 說話要像水一樣善於守住信譽, 為政要像水一樣善於清靜治理, 做事要像水一樣善於發揮能力 ,行動要像水一樣善於把握時機 ,正因為什麼也不爭,所以才沒有憂患。
⑽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什麼意思
最高境界的善行 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所以最接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