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是他律的行為么

法治是他律的行為么

發布時間: 2021-01-14 06:59:07

❶ 自律與他律

貴自律重他律

公民道德建設貴自律重他律。「自律」就是內德治,「他律」就是法治。在強容調「自律」,提高每個公民道德素質的同時,還必須嚴格「他律」,採取法治手段。

隨地吐痰,亂扔煙頭、雜物,是中國人幾千年的陋習。為何諸如此類的小事總是禁而不止呢?與國外有些地方相比,筆者認為原因在於「自律」與「他律」失衡了。

據說,新加坡法治多用重典,政府規定,凡在大街上隨地吐痰、亂扔雜物、大小便不沖等,只要被巡警發現,都要受到嚴厲處罰。一般情況下,第一次罰款1000新元(約合人民幣6500元);第二次加倍;第三次除處以罰款外,還要穿上號衣上街掃馬路。不論是高官還是平民百姓,所有人都是如此。所以,在76%的國民是華裔的新加坡,街道清潔干凈,沒有隨地吐痰、亂扔煙頭雜物等現象。

要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首先要在「自律」方面下功夫,力求全市人民人人認真學習,個個從我做起,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其次,要加強「他律」,重視法治,以鐵的手腕為創建活動保駕。

把自律與他律、德治與法治統一起來,相信幾年後,泉州一定能像新加坡那樣衛生文明。而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則公民的道德面貌也必將煥然一新。

❷ 人的行為主要是靠自律還是他律

告訴你一點來,他律是為自律服務的源,實行他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自律.例子就是社會主義的最高階段,社會大同,我們的共同奮斗目標呀,他們是無法反駁的.但是切記,自律的形成是離不開他律的,辯論不能偏廢其一,我們要辯的是何者更重要.

❸ 《道德與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3)法治是他律的行為么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❹ 道德和法律一樣具有他律性質嗎

道德是自律的, 而法律是他律的。自律的道德要求人加強自我修養,提高自我版道德水平。正因為道德是自權律的,所以道德的作用主要通過人的自我內省來規范人的行為。而法律是以暴力以後盾強制執行的,即個人無法確定法律的內容,可能是與自己的設想一致,也可能是完全沖突的,但法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違反法律將受到制裁。當然,法律與道德之間的界限並不完全清楚,這也是法律與道德雙向共同作用人類社會的原因。當一些普通的道德上升為法的時候,法律本身也具有道德的內容,而當守法成為一種公共道德時,道德也富含法律的真義。

❺ 道德與法制的區別是什麼

道德與法制的區別:

1、從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它存在於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即具有自發性。法律是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要求,由國家制定的認可。即具有階級意志性。

2、從實施上看,二者的實現手段不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習俗和人們的信念的力量來維護。即具有理念性。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即具有強制性。

3、從約束力上看,階段社會的道德規則,不能約束每一個社會成員,而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4、法律是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是靠人們的自覺來衡量的。不道德不一定觸犯法律。而觸犯法律的一定是道德不允許的。

5、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與調整機制各不相同。許多道德規范表現為一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范的後果是行為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違反法律規范的後果,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6、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條件與消亡各不相同。法律的產生以國家的形成為前提條件,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法律的性質。

而道德則不以國家的產生為前提,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道德的存在。如在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以前,少數先進人物與革命導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質。法律既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必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後,道德依然存在。

(5)法治是他律的行為么擴展閱讀: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

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

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網路-法律

網路-道德

❻ 如何從道德和法治兩個層面來對疫情進行防範

道德是自律,法治是他律,就是要從兩個方面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避免疫情造版成傳播權。
道德還有他律的部分功能,比如有的人如果在公共場後不戴口罩,就有正直人士出來勸說或責備。
這其中道德應當是基礎,因為人的自覺行動比硬性要求更有效,法治必然有力之不逮或者監管漏洞,自律正好可以彌補其不足。
法治是保障,通過對違法人員進行懲處,可以有效地強化大家的道德觀念,彌補道德約束軟弱無力的缺陷。

❼ 法治國家是指依法治國,以憲治國。嗎

法治國家,是指國家法治化的狀態或者法治化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經版成為權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社會主義法治國傢具有以人民主權、法律至上、法治完備、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權力約束、權利保護、人權保障、社會自治等基本特徵。

❽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他律與法治他律的區別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是主張嚴格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原則;內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容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

❾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與德治有什麼關系

「法治」與「德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歷來都是法律家們所爭論不休的一個論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二者究竟應保持一種怎樣的關系,曾成為一段時期內理論界探討的熱點.由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需要有法律來為之保駕護航,同時也離不開道德的影響與支持,因而在我國,「法治」與「德治」應當同步並舉.然而,諸方面的原因,卻使得我國法學界不少人對「德治」的認識有些偏頗,以致許多情況下,當我們一提到「德治」這種說法的時候,便會招來許多非議.江澤民同志在一次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這說明,對「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問題,黨和國家領導人是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的.因此,研究「法治」與「德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之間的關系,探討協調二者之間關系的途徑與方式應成為每一個法學工作者所必須要思考的現實問題.
一、「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一)「法治」與「德治」區別
1、治國方略上的差異
「法治」與「德治」的最終歸宿都在治國上,但二者在治國的側重點上卻截然不同.換言之,前者主要側重於先「治法」,後者則主要側重於先「治人」.理論上,就「治人」與「治法」的輕重而言,「治人」應重於「治法」.這是因為:首先,「治人」在內容上實際已包含有「治法」的要求,「治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 治人」,在本末順序上,應當是「治人」為本,而「治法」為末.其次,「治人」是「治法」的依託,「治人」有助於更好地「治法」.作為一種規范,法只能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對人的內心世界則無法涉足;要涉足人們的內心世界還需要人本身.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再良好的法制,假如沒有具備應有素質的人去執行,仍無異於一紙具文.因此,單純「治法」不足以「治人」,要實現法治的理想目標,還必須要把最終的依賴點放在「治人」上.否則,即便將完善至極的法律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也仍難以實現我們最初設想用法制所要實現的理想目標.現代社會之所以更加強調「治法」,並不是基於「治法」比「治人」重要,而是在策略上所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末端治理模式」.現階段,由於對人的本性問題在認識上難以得出共論,「治人」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還存在較多障礙,難以真正實現科學地「治人」;相反,對於法,由於人們在許多實質或重要方面都已經達成共識,且這些共識在很大程度上已日漸成熟化和科學化,因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治法」都更較為容易地得到實現.
2、「法治」是他律之治,而「德治」則是自律之治
從「法治」與「德治」所涉足的領域來看,「法治」是他律之治,即它僅僅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通過約束人們的行為而實現治人,它對人們的內心世界無從干預,屬於治外之治;而「德治」則是自律之治,它不僅可以約束人們的行為,還可以約束人們的思想意識,並通過約束人們的思想意識來達到約束人們行為的目的,屬於治內之治.由於人們的行為總是受一定思想意識所支配的,因而從這一點上來說,「德治」是更高層次的治國模式,是治本之治;而「法治」則是最終實現「德治」 的一個必經階段,是治標之治.
此外,從他律與自律的角度出發,我們還可以推導出二者之間的如下區別:如「法治」是懲惡之治,「德治」是 揚善之治;「法治」是事後之治,「德治」是事前之治等等.
(二)「法治」與「德治」聯系
1 、「法治」與「德治」相互配合和支持
「法治」與「德治」都是實現國家控制、促進社會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兩種手段,他們密切聯系、相互支持,共同推促著社會的進步.作為一種他律,法律的主要功能在於「懲惡」,而「揚善」則主要應依靠道德的自律來進行,因而在「勸善」方面,法律有著自身先天的缺欠與不足,需要道德來加以支持.同時,法律的創制和運作也必須要以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為指導.同樣,「德治」也離不開「法治」的支持與配合.道德作為一種規范,主要是依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推動的,其軟弱與蒼白無力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某些嚴重違反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行為,客觀上也必然要求運用法律來加以制裁.在此種意義上,守法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法律所維護的是最基本、也是最低限度的社會道德.
2 、「法治」與「德治」有著共同的精神――秩序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法治」與「德治」的聯系還表現在,二者有著共同的精神――秩序.
「法治」與「德治」都以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為使命.秩序是「法治」與「德治」存在的價值基礎,又是二者可以同步並舉的理論依託.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法治」與「德治」之所以能夠存在和為人們所認同並可以成為並駕齊驅的兩種治國理論和模式,主要就在於它們能夠給人們帶來秩序.秩序意義在於,它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一旦脫離了秩序這一前提,無論是「法治」還是「德治」都將會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 、「法治」與「德治」都是實現國家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需要以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團結的政治局面為前提.這兩者的實現都既離不開法律也離不開道德.法律可以利用其背後的國家強制力保證政治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可以合理的配置各種資源,及時解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和糾紛;可以有力的打擊各種危害國家和社會的顛覆和破壞活動.而道德則可以利用其內在的意識制約力來防止各種邪惡思想的產生,防止社會混亂;可以限制人們的某些慾望,減少其利益沖突,以加強人們的團結,增強其凝聚力;還可以對法律的創制和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持、配合和協調.可見,「法治」與「德治」都是實現國家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法治」與「德治」的這種辯證關系客觀上要求我們要「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道德體系,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辯證關系
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1 月10日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制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江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正確處理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提供了依據.分析如下:
(一)、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不同.
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依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這是「法治」的主要內涵.
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但與法律不同.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的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其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著同樣作用.
(二) 、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反映,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共同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法治與德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離不開法律,也離不開道德.只有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和思想道德體系,才能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運行;也只有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始終堅持法制和道德教育「兩手抓」,才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穩定.可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我國完整系統科學的治國方略.

❿ 請問遵守法律的過程是自律的過程還是他律的過程

法律都是經過深入的調查、嚴格的可行性論證和正當的法律程序制定和頒布實施的,其中回往往蘊涵著人答類的理性和智慧以及人們對生活現實的理解與經驗,遵守這樣的法律規則其實也就是在遵守著人類的理性,由於這種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老百姓的生活智慧和教訓,在某種程度上說,遵守法律也是對自身理性和價值的尊重。法治社會之建成尤其需要這種理性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法治是一種理性的治國體制,也是一種制度文明和價值取向。「法律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別的一切發明使人類學會駕馭自然,而法律使人類學會自己駕馭自己」 理性的法律要求具有法律理性的人來遵守和執行,當我們傾注足夠的精力關注於如何使法律的規定更加完美、法律的理性更加突出的同時,是否更應關注於流動的法治中人的因素和人的理性呢?

熱點內容
呂梁司法局 發布:2025-05-15 13:49:16 瀏覽:374
政府專職法律顧問招聘 發布:2025-05-15 13:44:02 瀏覽:915
律師被法警 發布:2025-05-15 13:42:44 瀏覽:620
什麼是勞動法中的勞動 發布:2025-05-15 13:42:36 瀏覽:207
充分提升司法 發布:2025-05-15 13:41:07 瀏覽:421
首次在其著作中提出經濟法概念的學者是 發布:2025-05-15 13:39:04 瀏覽:954
北京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5-15 13:35:58 瀏覽:874
怎樣才能取得經濟法主體資格 發布:2025-05-15 13:35:25 瀏覽:43
環衛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5 13:34:34 瀏覽:7
勞動合同法有關調崗的規定 發布:2025-05-15 13:24:25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