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不立法問題
㈠ 腦癱兒給多少家庭帶了痛苦,為啥子國家不立法有安樂死這一條
說句實話,安樂死就算立法了,也根本不可能適用腦癱兒的。因為目前,各國實行的安樂死法是有非常嚴格的限制的,本人必須是神志清楚,也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並且還得經過醫院確認本人能活多久,有些國家還規定必須接受心理治療之後才實施的。你說這么復雜的審核過程,那些無意識的腦癱兒可能通過嗎? 。
別忘了,有個非常重要的條件,無意識的腦癱兒是做不到的,那就是本人親自提出申請,不允許代申請,包括父母,而且未成年人在法律上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所以有些事真的是無解的,只能靠國家財政投入和政策來緩解,比如說提高醫療水平,盡可能避免出現腦癱兒,完善社保制度和醫保制度,還有就是嚴格執法,使有限的教育資源能夠公平分配,有些腦癱兒可以通過教育來改善的,取決於教育資源能不能公平分配,也取決於用人企業的社會責任。
另外,我順便澄清一下腦癱的誤解,腦癱並非全是你認識那樣的腦癱兒,有些腦癱兒的智力是正常的,這一類腦癱兒在腦癱兒中佔有很大的比例,所以通過教育,他們也可以自食其力的。當然,每個腦癱兒的程度是天壤之別,不可能都能自食其力,這個時候,就得靠社保制度了。我也是腦癱的,我個人完全贊同安樂死立法,可是沒有哪個國家敢實行無限制的安樂死法,那必然會大亂,正常人也會莫名其妙被安樂死。
㈡ 關於安樂死立法與否的辯論賽(反方》
euthanasia can be used illegally, such as killing a witness to a crimical case...
people suffering from terminal disease actually still have the chance to be cured, so can't use euthanasia;
religions not allow people to end their own life
㈢ 求:我國關於安樂死的規定
我國沒有制定具體的相關規定,但是對安樂死是持反對態度的。
法律現狀:
在我國,在法律未允許實行積極安樂死的情況下,實行積極安樂死的行為,仍然構成故意殺人罪;既不能認為這種行為不符合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也不宜以刑法第13條的但書為根據宣告無罪。當然,量刑時可以從寬處罰。
(3)安樂死不立法問題擴展閱讀:
安樂死的立法之路:
由於安樂死的問題比較復雜,涉及道德、倫理、法律、醫學等諸多方面,中國尚未為之立法。
1、在1988年七屆人大會議上,最早在全國人大提出安樂死議案的是嚴仁英和胡亞美,兩人分別是中國、婦產科學和兒科專業的泰斗。
2、1994年全國兩會期間,廣東32名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要求結合中國國情盡快制定『安樂死』立法」議案。
3、1995年八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有170位人大代表遞交了4份有關安樂死立法的議案。
4、1996年,上海市人大代表再次提出相關議案,呼籲國家在上海首先進行安樂死立法嘗試。
5、在隨後於1997年首次舉行的全國性「安樂死」學術討論會上,多數代表擁護安樂死,個別代表認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
6、2003年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王忠誠,受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兒童醫院院長胡亞美教授的委託,向大會提交了在北京率先試行「安樂死」並建立相關法規的建議。
7、2003年7月22日媒體報道稱,廣東省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在會辦本省政協委員該提案時指出,立法實行「安樂死」有違憲法。
㈣ 安樂死法案的立法進程
1905年,由弗朗西斯·培根首創,英語中才有enthanasia這個詞用以指代「安樂死」,但是,安樂死的觀念和實踐卻歷史悠久。在古斯巴達,人們即認為,不健康的嬰兒可予處死,而留下安樂死的紀錄。在古羅馬和古希臘,殺死嬰兒、自殺和各種安樂死行為更是廣為人們接受。縱觀各國安樂死立法的歷程,最早出現的是1906年美國俄亥俄州的安樂死法案。30年後,英國於1936年成立了自願安樂死協會,且於同年向英國國會提出了安樂死法案:要求人們簽署一份申請書,申請者必須超出21周歲,患有伴隨性嚴重疼痛的不可治療的致命疾病。簽署時需要有兩個證明人在場,遞交由衛生部任命的「安樂死審查人」審查。該年美國也發起成立了「自願安樂死協會」,但由於有披著「合法殺人」外衣的嫌疑,遭到了民眾的紛紛反對。1938年,希特勒借口實施安樂死,建立了安樂死中心,殺死20多萬人,這使安樂死籠罩上恐怖的陰影,阻礙了安樂死的蓬勃發展。1939年至1976年美英等國均提出過安樂死法案,但均未獲通過。直到1976年9月30日,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簽署了第一個《自然死亡法》⑶(加利福尼亞州健康安全法),規定「任何成年人可執行一個指令,旨在臨終條件下中止維持生命的措施」。這是第一次使「生前遺囑」這類書面文件具有法律的權威。是年,在日本東京舉行了「國際安樂死的討論會」,會議宣稱要尊重人的「尊嚴的死」的權利。1993年2月9日荷蘭參議院通過了關於「沒有希望治癒的病人有權要求結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安樂死立法的國家。這給一直處於低潮的安樂死運動注入了一支強心針,極大的推動了安樂死合法化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受此影響,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於1995年也通過了類似的法案,但於半年後被廢止。2001年荷蘭上下兩院以絕對優勢通過了安樂死合法化的法案。為了避免濫用安樂死,造成非正常的死亡,法案本身規定了非常嚴格的條件:「首先,病人必須是成人,申請安樂死的病人必須自願,而且必須是病人深思熟慮之後所作出的堅定不移的決定;其次,病人必須在無法忍受病痛的情況下才能申請安樂死;再次,病人所患疾病必須要經過兩名醫生的診斷,慎重的確定安樂死的方式。」⑷於是荷蘭成為了當今世界上第一個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安樂死運動在一國已徹底取得了勝利。最近,荷蘭鄰國比利時已開始制定有關允許實施「安樂死」的法律草案,西班牙也正在醞釀就此問題立法。
2015年9月,英國議會下議院11日投票否決了「求死權法案」,即俗稱的「安樂死法案」。投票時,法案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在議會大廈外舉行集會示威。在當天的投票表決中,118票支持,330票反對,否決了這項法案。
這項法案由工黨議員麥理斯提交。法案建議,因患絕症而只能存活不到6個月的成年人可以獲得一劑足以致命的葯物處方,前提是他們必須能夠自己服下這劑葯,而且開這張處方需經兩名醫生和一位高等法院法官逐案審批。法案不允許非致命殘障患者或老年痴呆症患者在他人協助下結束生命,並規定醫務專業人士有權拒絕求死協助要求。
英國議會下議院就這一議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支持陣營聲稱「求死權法案」將使絕症患者得以「帶著尊嚴、體面、平靜地辭世」,而反對陣營則堅持安樂死「根本不可接受」。 縱觀兩派關於安樂死的爭論,主要圍繞在生命神聖、至上觀,個人獨立價值觀,同情論,本人同意論,關於醫學新突破,危險先例論和功利觀等方面,限於篇幅,本文不作詳細介紹。
否定說片面宣揚安樂死的消極影響,抹煞了它的正面作用,忽視了社會的動態特徵。而肯定說則過於強調安樂死的積極效應,看不到安樂死本身所固有的負面影響。對待安樂死應持既肯定又否定的揚棄態度,實行有保留的承認。
㈤ 請問安樂死立法中國什麼時候能通過
在中國,講究好死不如賴活,由於安樂死的問題比較復雜,涉及道德、倫理、法律、醫學等諸多方面,中國大陸至今尚未為之立法。而且很多觀念沒改變過來,可能還要比較久的時間。
㈥ 目前為止安樂死在哪些國家合法化
目前已立法容許安樂死的地方有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和美國的版俄勒岡州、華盛頓權州和蒙大拿州等地。
奧地利、丹麥、法國、德國、匈牙利、挪威、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和瑞士10國,允許「被動」安樂死,只准終止為延續個人生命而治療的做法。
㈦ 兒子拔掉腦死亡母親呼吸管,該立法允許安樂死嗎
您好!本人個人認為,國家應該出台允許安樂死的制度。但是目前在我國還沒有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只能談一些對於安樂死問題的思考。
一、安樂死問題概述
1992年,在加拿大的一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傳出顫抖卻又有力的聲音: "各位先生,我想問問你們,若我不能批准自己去死,那我這個軀殼的主人是誰呢?究竟我的生命是誰擁有呢?"的確,我們有死的權利嗎?對生與死的考問和思索幾乎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就始終存在的永恆困惑。2001年4月,荷蘭通過的安樂死法案再次把世界的目光聚焦到這個令人關注的話題上。
安樂死一詞源於古希臘文,意思是無痛苦的,幸福的死亡。它是個古老的問題,史前時代就有加速死亡的措施。在原始部落遷徒時就常常把一些年老體衰的人留下,任其在自然中淘汰。古希臘柏拉圖、畢達哥拉斯等思想家與政治家們,贊成當病痛無法治療時以自殺作為解脫手段。當時認為,對於老人與衰弱者,經自願使之安樂死是合理的。進入中世紀後,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主張人的生死是神賜的,禁止自殺或安樂死。"文藝復興"運動帶來了人文主義興起,賦予人以生的尊嚴,並不提倡安樂死。20世紀30年代,歐美各國都有人積極提倡安樂死,但後來由於納粹德國在1938~1942年間利用安樂死殺害了數百萬計的缺陷兒童、殘疾人、慢性患者及精神患者,於是使這種提倡被看作是納粹主義而聲名狼藉,旋即銷聲匿跡。國際上對安樂死問題的再次興起,主要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的文明,醫學科技的進步,尤其是人工呼吸機的應用普及,雖然使許多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得以起死回生,這就為病患及家屬注入了無限的希望。但也使其中的一部分人長期處於一種半死不活的境況下,過著悲劇般的痛苦生活。一些醫生由於滿足了患者的這一要求而被指控為"謀殺";另一些未得到這種滿足的患者或家屬則向法院起訴,提出"人既有生的權利,同樣也應當有死的權利"(即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如生不如死時,有要求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使法官和醫生們處於兩難之中。
二、安樂死的合法性紛爭
(一) 雖然安樂死贏得了那麼多人的贊同,但是各國仍然對安樂死採取消極或至少是謹慎的態度。那麼關於安樂死的紛爭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從倫理方面來看,首先就關繫到人們對生命的態度或是對生命價值的批判標准。其中有截然對立的兩種觀點,一種是基於基督教教義的生命神聖觀,認為生命是上帝賦予的,只有上帝才有權剝奪人的生命。這種文化價值判斷在西方有很厚的歷史底蘊。其中以康德為代表,"人並不因為痛苦而獲得處置自己生命的權利"。[1]因為生命是一種"神聖的信託"(Holy Trust)。相對立的,在西方自由主義者眼中,一個人有權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處理自己的身體,當然也就包括選擇死亡。但這種學說因為將權利絕對化而經不起推敲。其次從社會整體效果來看,贊同者認為,安樂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醫學資源浪費,使社會有限的醫學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同時,反對者認為,允許安樂死會阻礙醫學的新突破。但最重要的是安樂死與生命權的關系。
(二) 生命權和安樂死
安樂死的問題,之所以不是純粹是個人問題,在於從憲法上講國家負有保護公民生命權的義務。一般認為,生命、自由和財產是人的三大自然權利。其中生命權又是三者的核心。生命權是憲法價值的基礎和核心,集中體現了人的價值與尊嚴。生命權保護對憲法的存在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生命權是表明人類生存的自然意義上的權利,具有自然法的屬性,是憲法合法性和正當性的基礎;生命權的憲法確認意味著國家或政府負有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生命權的道德、法律義務,使生命權成為社會共同體價值體系的基礎;生命權的憲法意義還表現在它為全社會樹立憲法權威,提高社會成員的憲法意識提供了社會價值基礎。生命權憲法價值的普及過程是推動法治發展進程的基本形式。憲政經驗告訴我們,生命權價值得不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的國家不可能形成社會共同體的價值體系,進而無法形成實現憲法的"共同的社會意志"。
謝謝閱讀!
㈧ 在中國,是否應當對安樂死立法,您支持嗎
我支持安樂死。 但並不認為這是個人的權利,這話僅說對了一半,生於死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說決定生命死亡是個人的權利,那麼一個人有權決定自己生命的起源嗎?生於死要顧及到你周圍特定人群的感受,一個人無辜的選擇死亡也就剝奪了他人的權利,特別是生身父母對你的養育權、關愛權、以及期望與依靠權。所謂的個人的權利是極端自私的,也是及不負責任的行為。 我支持安樂死,唯一要看我國及國際上醫療機構對疾病的控制水平。如果一個人身患得不到醫治的疾病,給他本人造成了極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家人或社會為他付出再多的支持都無法挽回他的生命(僅能夠換取他短暫生命的延續),他家人僅為了所謂的社會輿論壓力或無法接受的情感等因素,而打亂了所有生活的節奏、背上沉重的債務、或者危及到他人生存價值的時候,那麼他短暫生命的延續已成為社會的遺害,就失去了生命的價值,在其本人或家人的申請下應該予以支持。 我個人認為立法是不存在難的問題,只是要有詳盡的操作辦法就不怕濫用法律條文,我們國家應該盡早立法支持安樂死。同時也好緩解醫患矛盾,杜絕某些醫療機構滿天要價、亂斬患者的惡疾。
㈨ 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不立法安樂死
我也想不通,這么多人,少我一個多我一個不是無所謂嗎?能安靜的去,給地球減輕的負擔,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