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19感悟

道德經19感悟

發布時間: 2021-01-14 11:27:10

㈠ 從現實生活中談道德經感悟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瑰寶,學習它有助於我們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歷史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我國古代道家哲學的主要經典。作為一本偉大的哲學著作,其思想曾以各種方式滲透到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各個角落,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哲學的主根、東方文化的瑰寶,被公認為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哲學的一本好教材,了解中國歷史特別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文景之治」等的文化背景的關鍵,並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推崇,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學習《道德經》,不但可以使我們對道家哲學和道家思想有一個基本了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打下基礎,而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而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2) 《道德經》是善人的哲學,學習《道德經》可以純潔我們的思想、凈化我們的心靈、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 作為一本專門提倡和指導人們修道修德,以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為目的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可以說是善人的哲學。它以大部分內容勸告人們要慈善儉朴、謙虛處下、忍讓不爭、公正無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教導人們要誠實守信、和藹可親、和平相處、互相幫助、寬容大度、以德報怨、先人後己、舍己為人;鼓勵人們無為守靜、順其自然、清心寡慾、修道修德;告誡人們不要發動戰爭、不要干預自然;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積極地面對人生……《道德經》處處都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句句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如果我們能認真學習、正確理解、真正領會,並用其來檢討我們的思想、規范我們的言行、增強我們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緊迫感,那麼必將使我們的思想更為純潔、心靈得到凈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作出貢獻。 3) 《道德經》的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學習《道德經》可以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為人處世能力 《道德經》盡管只有短短數千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涉及宇宙起源、天體運行、生態平衡、環境保護、治國用兵、內政外交、為人處世、禍福進退、名利得失、勝敗智謀、自然規律、學習工作、仁義禮儀、修道養生等眾多方面。哲學家可以用它研究哲學,政治家可以用它治國安邦,軍事家可以用它指揮戰爭,企業家可以用它指導經營管理,科學家可以從中尋求新的思維方式,藝術家可以從中吸取精神養料……《道德經》的思想,一旦被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當代人所接受,與現代科學和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其深邃的哲理,必將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處世能力,進而成為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向前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現實力量。 4) 《道德經》是最早的自然主義哲學經典,學習《道德經》有助於我們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世界上最早的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經典,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世界觀,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經濟理論的哲學依據,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贊同。學習《道德經》,可以增強我們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自覺性,發揮《道德經》在指導我們處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方面的積極作用,做到古為今用、中為洋用。 學習《道德經》——確實開卷有益

㈡ 道德經56的感悟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感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知道的人是沉默不語的,而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不知道真相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真理是內求,是靠個人自己去悟,而不是靠別人游說的;另外語言是片面的,有偏頗的,並不能完全依靠語言表達真相。塞其兌,閉其門。兌,門都比喻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有七情六慾。為何要擺脫七情六慾呢?因為七情六慾是悟道的障礙,七情六慾會陷入自我的妄念,執著,偏離道。挫其銳,解其紛。銳是內在那個我執,那個妄念,妄為。紛是指外在事理的紛紛擾擾,錯綜復雜。只有把內在的我執一點點磨去,真正的道才會顯現,才會看清外在事理的真相,才不會被紛繁復雜的外界迷惑。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因為沒有了我執我見,自然會隨順周圍一切。玄同是與道合一。對於和光同塵,光和塵也是道象,我想和光同塵與同流合污是截然不同的方向。和光同塵既然是道象,隨順的也是宇宙光明大道,而不是黑暗的地方。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因為做到了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所以得道的人待人接物就會沒有親疏,利害,貴賤,而是有道的平常心。曾經看到一句話說平常心就是道。現在才悟到講的就是擺脫個人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的個人利害得失榮辱之心。倘若真的能做到這些,就是不平凡,也就是老子說的「故為天下貴」。

㈢ 讀道德經的感悟。高分

怎樣才能讀懂老子,《道德經》解讀方法

木子: 您認為《道德經》是一部講述什麼內容的書?

草樹先生: 如果你問一百個研究道德經的人會有一百個答案。因為絕大部分人對道德經的研究方式都好比是盲人摸象。

《道德經》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哲學理論體系,是修道、修德、做學問、做領導的方法論,是啟發我們看問題的思考方式。

所以,道德經不會使人變得更聰明,但可以開發你的大智慧。佛家講「聰明於塵境發,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終歸正覺」

木子: 在不少《道德經》的翻譯解讀中,我看到不少「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理解,不同程度的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草樹先生: 的確如此。對於修道也好、做學問也好一定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見解,要敢於懷疑,獨立思考。

木子: 歷史上,被認為讀懂《道德經》的人幾乎只有莊子一個人?

草樹先生: 在有歷史記載的人中,莊子對道德經的理解最接近老子本義,但這也是相對而言的。莊子還是帶有自己的一些角度,還沒有完全站在大「道」的角度,所以還不是究竟。後世對《道德經》的消極見解與莊子不無關系。

當年釋迦穆尼如果看到道德經的話,我相信他將是有史以來最懂得道德經內涵的人。

木子:為什麼這樣說呢?

草樹先生: 如果您對金剛經和道德經又較為全面的認知的話就會發現,佛的主張都是對「道」的進一步註解和展開。可以說,釋迦穆尼的佛理與老子的道德見解幾乎沒有任何沖突的地方。

木子: 請問,以你的見解,怎樣才能最有效的讀懂《道德經》呢?

草樹先生: 《道德經》這部哲學體系就像是一棵參天大樹,而總章「道可道,非恆道......」則是這棵樹的種子(本體),其它八十章都是由這粒種子生長出來的。

所以,要真正讀懂老子的道德哲學思想,就要從「道德」總章開始,尤其要對此章的內容進行定性化分解(分類)。理解了總章,再來解讀其它章節也就好比順藤摸瓜——順理成章了。

木子: 一般認為,現《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恆道......」是道經總章。
草樹先生:然而,我的研究則認為它是「道德」總章——道經和德經的總章。

何謂「德」?老子是如何定義德的?在《道德經》裡面,有人能指出來具體的回答來。
木子: 好象是找不到。

草樹先生: 其實是有的,但老子沒有直接用德字。它就在第一章裡面,與 「道」交替進行了論述,還指出了兩者的關系——「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研究道德經其實並不難。只是研究《道德經》的人都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學術研究常識,那就是對研究對象的從大類到小類的定性化分解和結構研究——分類、歸類。

比如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物種,那麼他們首先會根據這個物種的體貌、習性、飲食等明顯的大特徵將它與其它物種進行比較,從而將此物種歸入某種大的類別,然後再按照某些小特徵在大類別裡面一層一層的歸入更小的類別裡面去,並最終實現對這個新物種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經》的研究者們往往習慣了儒家橫向思考問題為主的簡單邏輯方式,而不能按照整體邏輯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問題。所以才導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對道德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文本解讀。

--------------------------2009年9月3日於廣州白雲山

國學大師誤讀「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對「絕聖棄智」和「不上賢」,普遍的解釋都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或許違背了老子的本意。甚至還有 「智者」試圖為老子「平反」,而將簡本「絕聖棄智」篡改成「「絕智棄辯」等。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是在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爭…」觀點的基礎上得出的根本措施。

-----我認為,老子所言「不上賢」的意思是:不要象製造偶像、明星一樣把那些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較大成就,或名氣、地位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眾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個人價值的普遍典範。

如何理解 「不上賢,使民不爭」?
草樹先生
何謂「不上賢,使民不爭」?老子為什麼提出「不上賢」的主張?
不崇尚有才能的人並不代表社會不需要有才能的人。
事實上,人人都是天才,個個都是聖賢。這是真理。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由自然創造,都有自己潛在的,獨一無二的才能和特長,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種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一樣,在保持社會自然生態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價值。
然而,一旦這個社會將個別人的才能、特長,作為普世價值觀的做法時,就必將導致個人自性的自然需要與內心慾望不一致,以及實際能力與預期能力不一致。
這種不一致必然個人內心的沖突,從而導致社會矛盾、斗爭的產生,而這又必然導致生社會生態的失衡。
有矛盾和斗爭就必然會導致投機取巧、弄虛作假、虛榮、欺世盜名等現象的出現。
所以,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即人與人之間互不將對方的價值標准作為自己的價值標准時,自身的潛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內心的沖突也才會降至最低。這樣,人類的矛盾與紛爭自然也就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自然、和諧、安定,富足的社會就會實現。
因此,老子所言「不上賢,使民不爭」的意思是:不要象製造偶像、明星一樣把那些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較大成就, 或名氣、地位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眾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個人價值的普遍典範,這樣就能夠消除個人內心的沖突,從而最終避免了社會的矛盾與紛爭。
-----草樹先生 [email protected]

何謂「執大象」「天下往」往哪裡?
《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對於「執大象」,一般的解釋都是把握規律或法則,我以為此解釋不夠准確。

---------因為,掌握了規律、法則只代表掌握了理論,理論只有在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時才會產生價值。

---------譬如,按照社會的自然發展規律,下一階段(未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將會產生怎樣不可逆轉的變化,政府如能及時的順應這種變化,自然也就能夠得到國民的擁戴,政權也就可以穩固。

---------然而,理論與實際如何才能結合,准確的預測道未來的發展趨勢的呢?這就需要對象和數的准確把握了。

---------所謂的「象」也就是現象,而「數」則是對現象的數據化測量、歸納、分析的結果。

---------南懷瑾老先生說,《易經》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揭示世界上一切奧秘的方法,總結起來也就是五個字:理、象、數、通、變。這其中理、象、數是解開宇宙萬物奧妙的方法,而「通」和「變」則是宇宙的特點。

---------所以,掌握了事物發展變化的「理」——規律、法則,再通過「數」——對過去和現在的大現象的數據化分析,就能夠預知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前作好准備,從而能夠從容應對社會的變化,和滿足大多數人們的願望,並得到大多數人們的擁戴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古今中外掌握社會發展之「道」——理、象、數、通、變的人大都是專家學者,而不是統治者。但「天下往」,歸順的肯定是統治者,而不是專家學者。

---------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開明的統治者只是按照專家學者的意見來治理國家。所以說,統治者「執」的「大象」不可能是指「大道」——自然規律和法則,而是指大自然發展的大方向、大趨勢。

---------因此,對於「執大象,天下往」,可以理解為統治者只要尊重人才、重視人才、重用人才、為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條件,那麼制定出來的國家發展和管理政策、方針就能夠順應社會、民心的發展變化需要,也因而能夠得到人們的擁護和愛戴。

{草樹先生[email protected]

何為德?《道德經》老子如何定義德?
【草樹先生試解】
道、德、仁、義者。
道乃德之因;
德乃仁之因;
仁乃義之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在自然界,道創造萬物潛在本體內涵,德使萬物潛在本體演化為物理世界具體存在的各種事物。
《莊子》:「物得於生,謂之德」。
「有,名萬物之母」
就人事而言,
研究人和社會一切方面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並規劃人事目標、方向者為「道人」。
古代三公(司徒、司馬、司空)是朝廷最大的官,就是為國家發展做戰略規劃的。
而「大德」則是掌握、組織社會資源,最大限度的使社會發展按照自然規律、民意進行的最高領導人,也包括幫助他人實現生命和人格完善的人。
「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
以古今觀之,知慧者受人尊重,就連帝王也對有大學問的人恭敬有加。而擁有最高權力的人,則擁有或掌管著最多的資源,因此稱為「貴」。
道者尊,而尊者未必道;德者貴,貴者未必德。

【提示】:對形而上的哲學問題的研究,可以參考別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見解。

㈣ 《道德經》感悟怎麼寫啊

把它翻譯出來,加點自己的評論就好了。
一篇文章選那麼七八段翻譯出來,加點評論就夠了。
以下是熱心網友的部分翻譯: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2、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3、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4、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5、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6、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7、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8、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9、故去彼取此。

簡譯:

1、品德高尚的人無需持道德誡律,心中自然有德;道德低下的人將道德誡律掛在嘴上,因為他內心無德。
2、品德高尚的人以無為的境界而不刻意追求什麼;道德低下的人追求道德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3、大仁愛之人表現的仁愛不是為了得到某種目的;大正義的人追求正義往往為了實現某種目的。
4、大禮法之人注重的禮法如果得不到對方的相應,則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強從。
5、所以喪失大道才提倡品德;喪失品德才提倡仁愛;喪失仁愛才提倡正義;喪失正義才提倡禮法。
6、所謂禮法,不過表明了忠信的淺薄缺乏,其實是禍亂的端倪了。
7、有先見之明的人,知道社會上一旦禮法繁多,那麼愚昧也就隨之而至。
8、所以大丈夫寧可立身豐滿的大道,不願寄於淺薄的禮法;寧可執守大道的朴實,不願寄於世俗的虛華。
9、據此而取捨。

2010-10-25 01:11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1樓

第三十九章 以賤為本

原文:

1、昔之得一者:
2、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3、其致之也:
4、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5、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6、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7、此其以賤為本邪。
8、非乎?故致譽無譽。
9、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簡譯:

1、昔日獲得陰陽未判一氣混元者:
2、天可以清澈,地可以寧靜,元神可以有靈性,川穀可以盈滿,萬物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王侯可以使天下歸正。
3、推而言之:
4、天沒有清澈必將崩裂;地沒有安寧必將混亂;元神沒有靈性必將休亡;川穀沒有盈滿必將枯竭;萬物不能生息必將絕滅;王侯不能使天下歸正必遭顛覆。
5、貴是以賤為本體的,高是以低為基礎的。
6、所以王侯都自稱「孤」、「寡」、「不穀」。
7、以此來表明他以賤為本的態度啊。
8、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需贊譽。
9、因此不要追求晶瑩如美玉,堅硬如頑石。

2010-10-25 01:12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2樓

第四十章 有生於無

原文:

1、反者,道之動。
2、弱者,道之用。
3、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簡譯:

1、相反,是道的運動所在。
2、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3、天下萬物都生於實有,實有出自虛無。

2010-10-25 01:12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3樓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原文:

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2、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3、下士聞道,大笑之。
4、不笑不足以為道。
5、故建言有之:
6、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7、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8、夫唯道,善貸且成。

簡譯:

1、優秀的人聞聽悟道的方法,會勤奮學習馬上行動。
2、一般的人聞聽悟道的方法,會將信將疑是懂非懂。
3、俗陋的人聞聽悟道的方法,會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4、若不被這種人嘲笑就不足以證明大道的可貴。
5、所以有《建言者》記載:
6、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前進的大道好似後退,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嶇,上德的境界好似虛谷,最潔白的好似有暇疵,最廣大德恍似不足夠,修德的過程好似怠惰,質朴純真好似不堅定。
7、遠大的目標落實於障礙的跨越,貴重的器皿成型於精細的雕琢,動聽的音樂來源於單聲的組合,偉大的形象形成於無形的感化,大道隱藏在無名事物中。
8、只有遵循大道規律的人,才能善始善終並且成功。

2010-10-25 01:13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4樓

第四十二章 強梁不死

原文: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3、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侯王以為稱。
4、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5、故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6、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教父。

簡譯:

1、自然生就陰陽未判一氣混元,一氣混元激活了時間與空間,在時間與空間中產生了能量,能量的互相轉換產生了萬物。
2、萬物都有負陰而抱陽的特性,沖虛不盈是走向和諧的根本。
3、人們所忌諱的,莫過於「孤」、「寡」、「不穀」, 而侯王卻用來稱謂自己。
4、因此萬物或是因為減損反而獲得增加,或是因為增加反而導致減損。
5、前人的諄諄教導,我們也用來教育後人。
6、努力培養棟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我們將以他們作為學習的榜樣。

2010-10-25 01:14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5樓

第四十三章 無為之益

原文:

1、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2、無有,入於無間。
3、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簡譯:

1、天下最柔善的,駕御天下最堅毅的。
2、無形有質的,進入不開竅的空間。
3、我從這里感知無為的益處。
4、這種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㈤ 老子道德經第19篇全文及感悟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主要闡述了樸素,寡慾的思想。

㈥ 學習道德經的感悟是什麼

1、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條船,裝載多與少取決於駕馭這條船的人的境界。

2、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謂不爭,就是皮不與毛爭。一個是整體,一個是局部,有什麼好爭的?

3、研究國學從道德經入手,就是走捷徑了。因為研究來研究去,也逾越不了道德經,而且高手都在民間呢。出名的那些都是:言者不知;高手絕對都是:知者不言。

4、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一句我覺得就是聖人與道合而為一,天人合一。1=100%,抱一,抱1.一就是全,無所不包。而失去了一,則天恐裂,地講恐發,神將恐歇,萬物將恐滅,侯王將恐蹶。

5、生活在二維世界的「毛毛蟲」,如果它能知曉化蝶後的三維世界,或許這就叫得道吧。

6、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易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到這里都是相通的。他們的區別在後面,是二而三,還是二而四,這個值得商榷。

7、由三而二,二而一是由復雜到簡單的過程,由一而二,二而三是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簡單是本,復雜是末。兩個方向,任君選擇。我們現在為什麼會覺得悟道比較難,正因為我們走在一條從復雜到簡單的路上。如果我們走在從簡單到復雜的道路上,就會比較簡單。

8、有人將道德經與易經來比較誰高誰低。如果A比B要高,那A爭沒必要爭;如果A不如B,那麼爭也爭不過B。道德經與易經流傳了這么久,可以說兼容性相當好。你玩電腦如果兩個軟體不兼容,很快系統就崩潰了。

9、所謂不爭就是雙方都知道彼此的斤兩,所以不爭。爭的情況只有一種情況:有且只有一方不知深淺,一定要爭。是有人一定要跟聖人爭,聖人不爭不是爭不過,而是沒必要。

10、人作為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他也一定是符合道的。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道德經把人的因素看的相當重要,甚至於道,天,地,相提並論占據四分之一。如果一個人與道合一,則應該是一種生活狀態。每天走在路上,抬頭看天,則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低頭看地,則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間看人則知天人合一。

11、道德經雲:聖人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我覺得這種聖人就是已經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只有這一種情況(天人合一),才可以寄天下與托天下。該聖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被褐懷玉。

12、關於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是這樣理解,該你說的時候你不說,這叫懦弱;不該你說的時候你亂說,這叫愚蠢。說話關鍵在於說什麼,什麼時候說。恰到好處就是最好的,。

13、關於語言,文字,不知是什麼時候才有。在道德經沒有誕生之前,道德經所說明的道理就存在,只不過被老子最先發現。

14、道德經中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孔子問他:我讀這么多的書怎麼還是沒開悟。老子跟他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家都知道老子是當時圖書館館長,誰都沒他讀的書多,這叫近水樓台先得月嘛,他才是真正的博學。但是後來他發現不讀那麼多書也一樣能悟道的時候,他就告訴世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所以不要因果倒置,把老子的經驗直接來用是不會得道的,學習是必要的。

15、「不逾矩」的境界,我覺得也是聖人的境界。這種境界在聖人那裡是通的。所以孔子從根本上說,他到了70是悟道的人。孔子之前問道於老子,老子不可能直接告訴他:「不逾矩」就是我的境界。孔子到70悟道以後,才知老子的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6、人類不管有多少發明、科技有多發達只能說明人類能做什麼。當人類找到了他們不能做什麼的時候,那才是人類的真正騰飛之時。

17、自勝者強。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是最重要的。不管世界怎麼轉變,只要把握了自己,就有無限可能。正所謂把握了自己就把握了世界。

18、我們不能只是為了學道德經而學道德經,不能為了人前炫自己的學問而學道德經,而是往小了說為了指導自己的實踐,往大了說是為了普度眾生而學。這樣就會悟道快點。

19、關於視之不見名曰宜。我舉個例子: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唐僧肉體凡胎,所見的妖怪都以為是好人。你是啥都無所謂,因為我唐僧有一顆向善的心,人和妖魔鬼怪都要普渡。這種功夫是其三個弟子無法比的。這才是大境界。

20、唐僧的三個徒弟都有神通,只有唐僧是肉人一個。如果沒有唐僧,三師兄弟1天就到靈山了。唐僧能成佛,因為他是肉身取經,最難,沒他不行。

21、前幾天看一本書,介紹了一個故事。說一個國家從來沒有過災禍。這個國家的國王聽說有一個叫禍母的東西,想看看什麼是禍母,結果後來釀成悲劇,亡國亡民。後果是自取滅亡。關於亂想問題的朋友,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天地之間有一個擎天柱,我們只需要享受這樣的美滿結果。但是有的人就會想:這個擎天柱怎麼來的,他怎麼就能夠擎天的,把他打斷會有什麼後果呢?享受道。享受一,享受天地給我們的一切,就是我們需要做的。絕學無憂就是我們所追求的。

22、實際上即使你不做到絕學無憂也是沒有關系的。老子告訴我們要絕學無憂,那就是他已經試驗過了,大家都不要浪費感情庸人自擾吧。

23、有時候道理很簡單的:吃飯是吃飯,睡覺是睡覺。悟到這就成了。反正實證實修的,永遠是自信有把握的,光是理解還是遠遠不夠的。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行路難開路更難。老子的時代沒有道德經,老子是一個開路人,前人開路,後人行路。路開都開好了,我們還不能夠很好的走,這就是差距。

24、有的好人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好,有的壞人比我們想像中的還壞。

25、有時候是這樣,比如鄧提出的理論是前人沒有過的,先不要去議論對錯。能走出來,這樣的就是很難得。別人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換自己上去估計不行。我們將來每個人面前的道路肯定有很多都是沒有經驗可循的,需要智慧去判斷。有些地方,一點都不能有差錯。有些地方可以通融。關鍵是要有眼光發現,哪些地方是需要一絲不苟的,哪些是可以靈活運用的。

26、有些人犯罪違法就是因為他們是迷惑不解的,看不到看不透。看透了,那就是解脫者了。之所以不解脫,是因為有障礙。即使有佛菩薩隨身,他們也是愛莫能助,關鍵靠自己領悟。法律不會因為一個人不懂法而違法不究。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信佛而違反了佛道而不受因果。

27、翟鴻燊說:好德如好色,德高鬼神驚。我覺得不好,如果說: 好德超色,德高驚鬼神。還可以。

28、道德經與九陰真經。九陰真經里第一句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估計是從道德經里借鑒的,弄懂了道德經,估計九陰真經也不學自通了吧。

29、拿到動槍的不是高手,通過語言交流的不是高手,高手都是通過「無」來交流。

30、倒連九陰真經的後果就是「歐陽鋒-變成歐陽瘋」。修道德經也一樣,要邊證邊學,如果把老子的道德經當做果實直接使用將不會有任何發現。

31、站在第一名的位置來爭第一名,而絕對不要保第一名。

32、聰明的人制定規則,簡單的人遵守規則,愚蠢的人違反規則。如果你做不到聰明,但是你可以做到簡單。現在的人都是因果顛倒,人家佛陀和老子是在親自證悟到道之後才有了佛經和道德經,現在的人卻直接享用了果實,但是沒經過修證。所以,連半個果位證到的都不多。

33、我看到到處都在說感恩,但是我們真正有過感恩嗎?先說中國是製造大國而不是創造大國。產品的絕大部分利潤都被外國拿走了,最後我們工人剩下的只有一點點。但是我覺得。我們首先就要有一個端正的態度,雖然拿的少,但是還是要感恩原創。因為沒有人家的創造,你連著一點點都不會有。而大家都能看到的是,我們不僅不能創造,而且會對別人的創造嗤之以鼻。端正態度,創新才是超越的唯一出路。

34、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大多數人都是把生存當成了生活,懂生存容易,懂生活不容易。

35、追求幸福和富貴無可厚非,取之有道即可。如果為了追求財富而放棄了對身心的修煉,那就大錯特錯了。

36、如果《道德經》第八十一章,搞懂了。其他章節不讀而通。第八十一章搞不懂,其他章節通了也是假通。如果你在讀《老子》的過程中,覺得老子是一個歷史人物,那我覺得理解的還不夠。老子就在我們身邊。

37、罵我的,前世我一定也罵過他;打我的,前世我一定也打過他;殺我的,前世我也一定殺過他。坦然的承受現在所得到的一切,微笑面對人生,不失為一種人生的灑脫與自然。

38、如果你逆道而行,你將不會得道;如果你順道而行,則會證得大涅槃。

39、阿基米德說,在宇宙中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

笛卡爾說,我要做宇宙的主人。

休謨說,我要教導人類。

康德說,給我物質,我將重新構造一個宇宙。

中國現代沒有思想家,因為他們的內心沒有偉大的格局。而偉人的出現或許只需要1句話,我們有嗎?

40.一通萬通,但是一要求必須是精品。

41.懷著感恩的心態來學習。老子把這么好的感悟心得《道德經》來跟大家分享而無所求,可以說做到了生而富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42.第一句話:世智辨聰。第二句話:未見言見是大妄語。第三句話:道法自然

43.大象戰勝螞蟻給獅子老虎看會得道嘲笑;螞蟻打死大象給獅子老虎看會得到的尊重。

44.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的沉澱的過程。學習沉澱空杯再學習再沉澱再空杯。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養成好習慣。這就是空杯心態的習慣,以空杯心態來生活和學習的朋友,幾乎是不可戰勝的。

45.當你超越別人的高度的時候對他還是要保持一顆尊重的心,因為你如果你以後掉下來,還要經過那個地方,聰明人都知道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46、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劇本,在各自的生活中大家都是響當當的男一號和女一號。幹嘛要給別人當配角呢?別人的劇本可以看,但是千萬不要演。演好自己就好。比如《道德經》是老子的劇本,別人能演嗎?大家看明白就好了。

47、聖人被褐懷玉。什麼才是價值。買櫝還珠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的外面都有一個櫝,其內在有一個珠。具體珠子重要還是盒子重要,不言自明。所以雖然聖人被褐,但是他們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用汽車洋房去跟他換,那好比用石頭跟黃金換差不多。蓋茨可以富可敵國,但是聖人富可敵天下。不可同日而語。

48、聖人解決掉用錢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富人解決用錢能解決的問題。而用錢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

㈦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的感悟

下面的來自網路,你自己閱讀消化後用自己的話寫出來。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②,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③,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譯文]
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注釋]
1、無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為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
2、受國之垢:垢,屈辱。意為承擔全國的屈辱。
3、受國不祥:不祥,災難,禍害。意為承擔全國的禍難。
4、正言若反:正面的話好像反話一樣。

[引語]
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八章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本章可與八章的內容聯系起來閱讀。老子所舉水的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最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堅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軟弱無力,卻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擋的力量。這就清楚地說明,老子所講的軟弱、柔弱,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此處,由於水性趨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實際上反而能夠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堅強的力量。本章後面有一句話:「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辯證法思想,其含義十分深刻、豐富。

[評析]
本章內容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對水的贊美;二是「正言若反」。張松如說:「在世界上,弱能勝強,柔能制剛的事例是不乏見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的許多大變化,看到了曾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變,這不能不對他的思想發生重大影響;同時,在這個時期,隨著鐵器的廣泛使用,人類在征服自然界的斗爭中,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在更遠的時代,水的特點還沒有為人們所了解,保留《山海經》中禹治洪水的傳說,和老子書中對於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認識,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認為,水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的東西必能勝過剛強的東西。這里,老子所說的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堅韌無比。所以,對於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張,應該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認為,體道的聖人就像水一樣,甘願處於卑下柔弱的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
再說「正言若反」。老子所說「正言若反」是老子對全書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論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等等。孫中原說:「這里連句子的結構都是類似的。……他們本來是彼此相異的、互相排斥的、對立的,但在某種條件下,某種意義上,表示某種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對方具有了統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滲透,彼此同一、一致。這樣,在同一個判斷中,就包含了對立概念的流動、轉化,體現了概念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有條件的,老子中的話也只在一定條件下才有意義。」

㈧ 道德經三十三章感悟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段話有向內和向外的維度。知人者智,勝人者有力。這都是講向外的維度。自知者明,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是講向內的維度。從小我們常常認為的聰明是可以識人,分辨別人;我們認為的強人是可以戰勝別人。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認識到人最大的聰明和強大是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可以戰勝自己。其實整段經文,第一句就可以把整章內容概括。人因為有了自知之明,他就可以戰勝自己的私心雜念,他就可以守住自己的本分,立定自己的方向,堅定自己的意志,他也比較容易感到滿足。知足,強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都是建立在對自己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上,而自知之明的基礎是要回到道,守住道。富,有志,久,壽這些都是執道之得,是末不是本。這個知足必須建立在道的基礎上人才會真正地長久地感到富,因為道才是生生不滅,恆久不變的,而道是向內求,不向外求的。如果建立在向外求的基礎上,比如對外界名利權勢的追求上,那麼永遠沒有恆久的富。說到這里,我們現在的教育都是教導向外求,要永遠不知足,認為這是積極進取,要求上進的表現。殊不知這種教育無意識地把我們引向一條外求的不歸路,沒有恆久的幸福和富。強行者有志,真正的志向是內求獲得,如果內心真正知道自己的立足點,自己的優劣勢,在外在的表現就是行動強有力,堅定不移,這是由內而外散發的。不失其所者久,這句話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很多細分行業公司為何在如此激烈競爭的市場上得以長久生存,恰好印證了老子的話,守住自己的老本行,認清自己的競爭優勢,所以得以長久生存。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我用簡單的比喻是歷史上有很多偉人,雖然已經不在世,但是他們的豐功偉績,思想,品格,精神流傳至千秋萬代,這就是一種壽。這段話我覺得仔細深究,好像就是老子給道做的廣告,如果守住道,就會自知者明,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㈨ 關於道德經的理解和感悟,誰解釋的最透徹

清之前,《道德經來》版本有源103種。迄今,校訂本共三千多種。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東漢末期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1969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兩個抄本(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現代,蕭天石先生的《道德經聖解》偏重於道教修煉,被譽為近代第一注家;馮海濤先生的《道德經智慧日用貫通》一書,則著眼於人們的尋常日用,經文前後文印證,以老解老。

熱點內容
法官龍井 發布:2025-05-15 21:54:47 瀏覽:464
民法典企業培訓 發布:2025-05-15 21:37:16 瀏覽:142
婚前房產婚後公證給女方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15 21:35:56 瀏覽:533
文化和道德關系 發布:2025-05-15 21:24:04 瀏覽:207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施行細則 發布:2025-05-15 21:23:28 瀏覽:94
刑事訴訟法第7條 發布:2025-05-15 21:23:05 瀏覽:427
井研縣律師 發布:2025-05-15 20:50:58 瀏覽:437
高景芳法學 發布:2025-05-15 20:43:03 瀏覽:919
社會法是指什麼時候 發布:2025-05-15 20:35:24 瀏覽:328
經濟法著作權特徵 發布:2025-05-15 20:34:27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