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康德自由道德

康德自由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15 02:36:24

1. 康德三大道德律是什麼

您好:康德的三大道德律為:普遍的行為法則,人是目的以及意志自律。(詳見《實踐理性批判》)……以下,我參照一些資料進行簡要的說明。 1、普遍的行為法則——「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後來康德又對此准則做了一點延伸,即「你的行動,應該把行為准則通過你的意志變為普遍的自然規律。」這一經過變化了的定言命令,在突出行為准則需具備普遍性的同時,強調了如何實現准則向法則轉變的關鍵在於人自身的意志,法則體現著對意志的命令,准則則體現著意志的選擇,那麼當我們回憶起定言命令表達著的是自身即為意圖目的,而不是作為其他目的的手段時,我們知道了與這個道德律令相關聯的意志就只能是我們的善良意志了。因為「善良意志,並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並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於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善,而僅是由於意願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2、人是目的——「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該律令是在保證普遍性同時解決實踐原則的質料問題,即目的的依據。康德指出,人之作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為自在目的而存在著的,在任何時候都只能被當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在目的王國中是有尊嚴而不是僅有價值的。正因為人是最終的自在目的,人類的善良意志是自在的善,這才促使我們將道德律令看作是行為的直接決定者,道德畢竟是人性中的道德,道德上的善正是善良意志本身。「只有道德以及與道德相適應的人性,才是具有尊嚴的東西。」 3、意志自律——服從定言命令的人類自身就是道德規律的立法者。任何規律皆為自由的,道德規律亦不例外。人類正是在立法的參與過程中,體現出人的自在目的性。人的尊嚴、人的法則也因透顯著與規律必然吻合的意志,才成為徹底善良的意志。「他之所以崇高,並不由於他服從道德規律,而是由於他是規律的立法者,並且正因為如此,他才服從這一規律。……既不是恐懼,也不是愛好,完全是對規律的尊重,才是動機給予行為以道德價值。只有在其准則可能是普遍立法的條件下才是行動的意志,才是人們可能的理想意志,才是固有的尊重對象。人類的尊嚴正在讓他具有這樣的普遍立法能力,雖然他同時也要服從同一規律。」對道德律的尊重最終實現的是對人性自身尊嚴的尊重,這樣的一個道德律才是唯一值得尊重也是配得上服從的規律。

2. 怎樣解釋康德的"自由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自由的保障" <<實踐理性批判>>

你思抄考一下:
沒有道德,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由行事,今天我恨你要殺了你是我的自由,被殺死的人,他的自由呢。你可能會說我有自由就行了,那麼有一天,你又被別人殺了,你還有自由嗎?

你看過蝙蝠俠:黑騎士的崛起嗎?
想想電影裡面,嬉皮文化,無政府主義給人類文明帶來的災難,這樣的自由就是建立在道德之外的,這樣的自由人類必定滅亡。

3. 康德的絕對道德是什麼意思

康德認為,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於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因基於道德的義務感而做出的行為,方存在道德價值。因心地善良而做出的義舉,或是因義務而做出的德行(譬如軍人因救災而犧牲),都不能算作真正有德的行為。道德應當,而且只應當從規律概念中引申演繹而來。盡管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某種規律,但只有理性生物(人)才具有按照規律的理念而行動的能力(自由意志)。就客觀原則對意志的約束規范而言,其命令盡管是強制的,但同時也是理性的。這種理性命令的程式,就叫作「律令/命令/戒令(Imprativ)」。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康德指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指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指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康德的法則都是檢驗法則,而不是決策法則。使用的方法就是你首先要提出一個解決方案,然後把這個方案拿到這個法則中去檢驗,如果沒有沖突,那麼這種方法就是合理的。但是你要提出一個什麼樣的方案取決於你的實踐理性,你的人生經驗和邏輯。
也就是說康德不是不在乎結果,只是他更在乎手段。換句話說他在乎結果,但是他更在乎手段。因為他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預測到無限的結果(混沌理論),而手段或者法則卻是人可以掌握的,所以他才堅持手段的正義。換句話講,他之所以堅持手段的正義,恰恰是因為結果的正義是追尋不到的。

4. 談談康德對自由和道德的認識和獨到看法

康德之前的倫理學一直對於什麼是「善」沒有一個確定的標准,有人認為善是相對的,認為版道德沒有一權個終極的標准。
但康德認為道德是有一個最高標準的,即他在《實踐理性批判里》談到的「道德公設」:即道德規定自身。
通俗地說,比如「要欠錢不還」就不能成為一條道德原則,因為如果人人都這樣認為那「借錢」這種行為就不復存在了,因為沒人再會借給別人錢了,所以「要及時歸還欠款」才是能成為道德公設的原則
再通俗來說其實就是「推己及人」

關於自由,康德認為自由是道德活動的先決條件;唯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覺地而不是被迫的行善,唯有自主自覺地行為才有道德價值;被迫做出的事既不是善也不是惡。康德關於自由的敘述是他對於道德標准問題的闡述的鋪墊

5. 康德的道德觀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版來的,而不是從後權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6. 談談對康德「自由=自律」的看法

西方倫理史上,康德第一個系統地闡述了自律概念,並把它確立為倫理學的基礎。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學的拱心石。康德的自律概念正是以自由意志為前提的。在康德看來,人作為理性存在物,其意志應當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一種天賦權利,是每個人由於他的人性而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原生的、與生俱來的權利。一個人只有作為純粹的意志存在物而不是作為一個自然的存在物,他才是自我決定的,才能「自己為自己立法」,才能在立法時不服從異己意志。(註:參見《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頁。)由此,康德把意志自由看成是闡明道德自律性的關鍵,從而高揚了道德的主體性,在倫理學上實現了所謂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相應的,康德在道德上強調「自律」而擯棄「他律」,強調敢於運用理智的勇氣,而摒棄屈從於權威的懦弱。在康德看來,屈從於他律就是道德上的懦弱,道德懦弱是蒙昧主義盛行的前提;而自主的自律則是道德上的勇敢,道德上的勇敢是啟蒙得以普及的前提。

古希臘的箴言曰:「不經思考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現代思想啟蒙運動繼承了這一精神傳統,同時具有破與立兩個方面。破的一面是對等級制的批判,即在觀念上破除傳統社會所固守的「上智下愚」的精英主義,在政治上破除享有特權的英明少數與無權無勢的愚昧多數之分。立的一面是確立「天賦權利」的思想,即人在生而自由這點上,具有天賦平等的權利和尊嚴,無論是國家、政府、群體、個人,良性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公德的創建,都必須建立在對個人的自由和尊嚴的平等對待之上。也就是說,在啟蒙運動中,首先是無分賢愚地相信人皆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自主能力,進而是無分貴賤地尊重每個人的自我思考和自主選擇權利,把人從等級秩序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放手讓每個人成為自己的大腦和命運的主人。所謂「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們自己」,通俗地道出了康德式啟蒙的真義。

在此意義上,康德式啟蒙的批判方向,與其說主要是針對知識蒙昧主義,不如說主要是針對道德蒙昧主義。所以,康德關於啟蒙的論述與他對自由人的理解完全一致。他在論述個人與社會、與他人、與政體的關系時,在「人是目的而非工具」的前提下推出三條原理:1.社會中的每一個分子,作為人,都是自由的。2.社會中的每一個分子,作為臣民,同任何一個其他的分子,都是平等的。3.一個普通的政體中的每一個分子,作為公民,都是獨立的。

來自於「自由、平等和獨立」的啟蒙,就是讓每一個體成為自己的主人,在理智上自我思考,在道德上自我決斷,在行動上自我選擇,在後果上自我負責。發現你自己、把握你自己、為你自己選擇的後果承擔責任。必須強調的是,在康德式啟蒙中,自由與責任密不可分,自由的連帶方面是自我負責,承擔起與你的自由選擇相關的一切的責任。換言之,自由的時代也是個人責任的時代,要自由就必須為自由選擇的後果負責——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個人責任沒有替代品」,此之謂也。

正如以賽亞•伯林在《反啟蒙運動》一文中對康德式啟蒙的解釋:「因為只有那些是其個人行動的真正主人的人,只有在做與不做之間享有自由的人,才能因他們的行為受到褒貶。既然責任必須伴之以選擇的權利,因此無法自由選擇的人,從道德上說不比木棍或石頭承擔更大的責任。」

在康德式啟蒙中,形式主義道德律把個人理性與公共理性結合起來:個人在公共領域內的道德決斷(正義感),應該與普遍的社會公德相一致。所以,福科在論及康德式啟蒙時,又將啟蒙引申到理性自由運用的公共性上。他說:「當人只是為使用理性而推理時,當人作為具有理性的人(不是作為機器上的零件)而推理時,當人作為有理性的人類中的成員而推理時,那時,理性的使用是自由的和公共的。『啟蒙』因此不僅是個人用來保證自己思想自由的過程。當對理性的普遍使用、自由使用和公共使用相互重迭時,便有『啟蒙』」。(見《啟蒙何謂》)在這里,福科進一步將「啟蒙」與理性的普遍、自由運用與公共性聯系起來,意在凸現「啟蒙」所賴以成立的個人理性的自由運用,對於形成公共輿論和社會公德的關鍵作用。

康德明確反對經驗論和神學論的幸福主義道德觀。他認為,這兩種倫理道德觀從苦樂、幸福、利益出發,認為人的道德建立在幸福之上,這種幸福主義的道德觀是大錯特錯的,因為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和選擇是大不相同的,「但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並不確定,盡管每個人都想得到它,但它從來不能確定而且始終如一地說出他真正嚮往的到底是什麼」[2]。這種以幸福作為道德的本質的道德觀,根本沒有共同內容和普遍必然性,是不能成立有效的。康德既然反對以經驗制約的道德觀,那麼就只有形式———「成為普遍立法的形式自身」,才是道德律令的最高原理。康德所謂的普遍立法的形式自身,即他所說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也就是純粹的實踐理性。因此,康德認為人的道德根源不是追求個人經驗的享受、感官的愉悅,也不是為了報答神的恩寵。道德的根源就在人自身的實踐理性或自由意志之中,這種道德的歸宿不是為了「慾望」、「愛好」或某種神意,恰恰就在於其自身,作為一種「義務」,其本身要求應當這么做而已,並不在於外在的某個東西。這樣,康德就把道德的基礎和根源從經驗的外在對象(物)轉移到先驗的主體(人)的意志中來。道德不是一種外在要求的他律,而是一種自我義務要求的自律,全在於自我理性的自覺。把道德從他律拉向自律,揭示了人之為人的道德的本質特徵,反映了康德對人類理性的高度贊揚和道德自覺的熱情謳歌,具有一定程度的道德理想主義色彩。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並稱贊康德是「道德領域內的思想巨人」。[4]

7. 康德哲學中,道德和自由是什麼關系啊 康德主張有限制的自由,但是為什麼他說自由是道德的基礎

1、第一問:道德和自由是什麼關系?在你的第二問中有答案:即自由是道德的基礎。

2、為什麼自由是道德的基礎?因為只有自由意志,才能成為道德責任的主體。舉例來說,如果主體沒有自由,就像在自然界中一樣,只能遵從自然律,比如餓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那麼此時,那個餓了、渴了的人搶了別人的食物和飲料,就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因為他沒有自由、沒有辦法,只能遵從自然律,像一架機器,他怎麼能為他的行為負責呢?

3、但是,人在實踐(康德哲學中說的實踐通常指道德行為,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謂的實踐不同)中,雖然有像第二條所說的那樣的人,但卻永遠也會有相反的例子,就是當他餓了、渴了時,不但不會搶別人的食物、飲料,相反,往往還能將食物和飲料讓給更需要的人。這個時候,這種人顯然不是遵從的自然律,而是遵從自由律,或者說道德律。一般來說,道德似乎有強制的意味,但康德認為這種道德律是自己選擇的、自己立法的,因而同時又是自由的。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他的行為才有道德意義。否則,即使他做了好事,但是如果一個人生來就註定只能做好事,那麼,他的所有善行又有什麼道德價值呢,只不過是只能如此、沒有辦法罷了,說不定他不想做好事,但無法反抗,僅此而已。正是因為如此,康德才說自由是道德的基礎。

4、其實,第2條和第3條中的人,都是生而自由的(這是當時啟蒙主義運動的共識)。也就是說,第2條和第3條中的人都既有行善的自由,又有作惡的自由。但前者最終服從的是自然律,沒有表現出真正的自由;而後者對於自然律卻並非被動地服從,因而才能將其擇善而行的自由實現出來。

5、因此,在康德看來,第2條所說的那種人,只知道服從自然律,是不自由的,其表現不足以配得上一個真正的理性存在物。只有像第3條那樣,才是自由的人,真正的理性的人。

8. 康德的道德律的產生

得先從法國網路全書學派發展起來的唯理論和英國經驗主義之間的,矛盾開始,這裡面有個人需要注意,那就是休謨。他先是從對於命題的分析上手否認了理性,否認了具有超感官的知識來源。然後又否定了道德的應然性。為此康德寫了純粹理性批判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用實踐理性批判來回答第二個問題,而這兩者的驗證方法是不同的,純粹理性批判是建立對於先天綜合判斷確證的一套知識體系,然後再用此對於各個現實內容進行確證(xxxxxxx如何可能?)而實踐理性批判則不同,道德律如何產生?這個問題沒有意義,也沒有任何確證方法,因為從一開始哲學家就必須假定此存在(因為你沒有任何經驗來源來對這個東西進行分析),而是藉此認為:既然要讓一個道德的普遍准則確立,而這又是一個無法證明的東西,那麼我們就必須確定一個絕對的「善」,這個「善」就是上帝。康德先是對於科學派利用證明的方法來考慮上帝是否存在嗤之以鼻,通過一大堆分析得出了一個結論上帝是無法證明的,它是為了道德律令的存在而必然被假定的存在。如此康德的神學體系可以說已經完成了,我們可以了解到道德律所包含的內容1.道德律具有最高普遍性,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准則2.道德律是一種自我命令,因為有一個最高存在「上帝」,所以道德律的實現實際上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而實際上就牽扯到了」自由「,在康德那裡,或者在那個時代,對於自由的理解和我們是不一樣的,實際上他們是將自由與感性對立,實際上當時德國的狂飆突進作家,思想家都對這個對立的東西進行了各自不同的闡述(席勒的美育書簡不錯你可以看一下),在康德那裡,人類因為道德律的出現所以可以擺脫感性世界的束縛,達到內在的自我命令的狀態,達到了真正的自由。

9. 康德的那句很經典的話是什麼啊,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

康德經典語錄如下: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版中喚權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每當想起這句話時,內心原本被壓抑的美好的情操都會被調動出來 , 感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凈化 。

伊曼努爾·康德是世界公認的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整個一生住在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出生於德國柯尼斯堡,也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是近代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說深深影響著近代西方哲學。

他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他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著作。

10. 西方哲學智慧康德始終思考的兩樣東西是自由和道德對嗎

對的。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熱點內容
關於共同侵害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6 09:32:59 瀏覽:803
中歐學院法律碩士 發布:2025-05-16 09:25:24 瀏覽:238
政府投資項目監管有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5-05-16 09:15:13 瀏覽:1000
借條不按手印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6 09:13:05 瀏覽:398
民事案件法院函 發布:2025-05-16 09:13:04 瀏覽:373
有關社會與法節目的論文 發布:2025-05-16 09:05:09 瀏覽:239
高等教育法規法條 發布:2025-05-16 09:04:18 瀏覽:320
民法總則專場考試 發布:2025-05-16 08:54:57 瀏覽:706
高通法院禁令 發布:2025-05-16 08:52:35 瀏覽:990
做餐飲怎麼樣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6 08:50:37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