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階級法治框架
❶ 古羅馬法對近代資本主義法制有何影響
羅馬法為其本質所規定,能夠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促進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推動了資產階級統一國家法制的客觀進程。
中世紀後期,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經濟在簡單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為調整層出不窮的民事法律關系,他們從羅馬法中找到了現成的法律形式,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先後在各國取得勝利,建立統一的法製成為迫切的需要。1804年,一部統一的、反映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的《法國民法典》產生了。這個法典的藍本就是羅馬法(《法學階梯》),它對維護、鞏固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秩序,對法國及整個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瑞士、丹麥、義大利、希臘等國仿效《法國民法典》,制定了本國的民法典,甚至英美法系國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其影響。由此可見羅馬法對資產階級統一法制的重大影響。
總之,羅馬法對後世法律,不管在原則還是制度上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羅馬法的復興直接促成了大陸法系的形成,使大陸法系始終體現著羅馬法的主要精神。此外,羅馬法對英國法中的衡平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羅馬法可以被稱為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共同的歷史淵源,只是羅馬法對大陸法系的影響要大於英美法系。
❷ 問一下我國對資本主義法制的評價
資本主義法制,是資產階級國家所確立的依法治理的統治方式,它確認和保障了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鞏固了同封建制斗爭的成果。然而,從本質上來說,資本主義法制是保證資產階級民主,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對勞動人民實行剝削和壓迫的合法手段,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工具。
1.資本主義法制能夠依照民主原則,維護其統治和權力
2.是由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以及其他社會條件決定的,是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回應,是對國家的法治實踐一種理論總結,同時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展。
3.促使資本主義法治理念形成的最重要社會因素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興起和擴張
4.各國發展的途徑並不相同,實踐和理念也不相同,粗略分為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具體在各國又有不同。
5.努力維系國家主權和法治統一。這既是保證本國社會和平和發展的前提,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條件,也是資本對外擴張和發展的需要
6.公民權利和人權。一方面要求強有力的國家主權作為其發展的政治制度保障,而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把先前在不同程度上束縛於土地、村落、家庭、行會、宗教和民族的個體解放出來,以各種方式自由地參與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交換,從而創造了近代意義上獨立的個人。注重個人權利成為資本主義法治思想和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
7.權力的分立制衡。它既包括橫向的分權,又包括縱向的分權:橫向的分權是指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的分立,即所謂三權分立;縱向的分權則是指,特別是大國,中央(聯邦)政府與地方(州)政府的分權。
8.西方法治的核心觀點體現了人類近代以來為在世俗社會的基礎上構建現代民族國家,保證本國社會和平和安定,推進本國資本主義發展和國際競爭而進行的探索與思考,凝結了西方各國政治法律實踐的一般經驗。
9.西方資本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內容與價值仍然回應了當時當地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的需要,它反映了資產階級法律思想家對資本主義經濟以及本國問題的理論思考,不僅具有階級的局限,而且有強烈的時代以及地域(本國)的印記。就根本而言,資本主義法治思想最初回應的是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新的社會秩序的重建問題,是為建立本國的統一市場、維護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秩序服務的。其最終關心的是本國的、特別是本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努力以國家政治法律力量來推動本國在國際經濟爭奪和競爭中的優勢。從政治上看,它首先關心本國的穩定和有效統治,充分利用法律調控來緩和國內各階級、階層、種族和民族之間的矛盾;對外,資本主義法治及其理念在歷史上曾經與新、老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以及霸權主義相聯系,與本國的戰略利益保持和擴張相聯系。即使其法治理念以普遍方式表達,抽象的代表了全人類的理想,但就這些思想之發生就針對的是本國問題,在其近代的傳播中,也往往會服從本國長遠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利益和戰略,並構成了本國國際競爭力之一。特別是到20世紀中期之後,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擴張逐漸由商品輸出和武力征服轉向了資本輸出與意識形態產品輸出,「法治」與「民主」、「人權」等資本主義核心價值一起,成為了資本主義全球戰略,維系近現代以來西方主導世界格局、防止其他大國崛起的政治措施和意識形態的核心部分之一。
實質上是資產階級國家所確立的依法治理的統治方式──資本主義法制,確認和保障了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鞏固了反封建的斗爭成果。然而資本主義法制實質上是保證資產階級民主、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對勞動人民實行剝削和壓迫的合法手段,即資產階級專政的工具。
❸ 論述沈家本實行資產階級法治的主張簡略一下
沈家本從修訂法律的需要出發,比較重視研究法理學。他說:「法之修也不可不審,不可不明。而欲法之審、法之明,不可不窮其理。」他從中外法學的比較中,發現「大抵中說多出於經驗,西學多本於學理」,強調經驗與學理應該並重,互相結合,並由此而對一系列涉及法理學的基本問題作出了明確的回答: ①法律的概念、作用以及和政治的關系。他說,法是「天下之程式,萬事之儀表也」,是在「學校衰微,世道凌夷,巧偽變詐,無所不為之習日漸潰焉」的情況下出現的。法的作用,一者治民,一者治國,所謂「為政之道,首在立法以典民」,「世無無法之國而能長久者」。他認為法律是「政之輔也」,「律學明而刑罰中,於政治關系甚大」。因此他在取法西方、制訂新律時,首先「深究其政治之得失」。 ②法須統一。沈家本認為,首先,立法宗旨必須統一,即堅持以法為「國家懲戒之具」,而非「私人報復之端」,如果借刑泄忿,使立法宗旨兩歧,將會發生法重刑濫之弊;其次,斷罪之律必須統一,如果新舊參差,勢必使法律喪失信用;最後,適用法律必須統一,不因犯罪者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法之及不及,但分善惡而已,烏得士族匹庶之分」。 ③法乃道德教化之輔。沈家本繼承了「德主刑輔」、「明刑弼教」的傳統法律思想,並結合世界的發展潮流,闡明了法只是「輔教之不足」的一種必要手段;即使在三代盛世,也不能「廢刑而不用」。由於犯罪的根源之一是「歉於教化」,因此,他反對用嚴刑峻法束縛民之手足,提出「治國之道以仁政為先」,「刑罰與教育互為消長」,特別是對於未成年犯,要「以教育涵養其德性,而化其惡習,使為善良之民」。 ④用法在人。沈家本認為立法善固然重要,但循法行法尤其值得重視。他反復闡明「法貴得人」、「用法在人」的道理,說:「法之善者,仍在有用法之人,苟非其人,徒法而已」;「大抵用法者得其人,法即嚴厲亦能施其仁於法之中;用法者失其人,法即寬平亦能逞其暴於法之外」。他建議仿古制設立律博士教習法律,使國家的中樞以至地方官吏皆能知法。同時,積極籌設法律學堂,為執行新律培養人才。由於他強調用法在人,因此主張以嚴刑懲罰貪利、曲斷、骫法、壞法的司法官吏。 修律應「參考古今,博稽中外」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不僅表現為對法理學的探討,也貫徹於修律的實踐當中。他全面闡明了修訂法律的根據,指出: 法律應該伴隨今昔形勢的不同,而為之損益,不能簡單襲用。特別是他把中國置於世界的范圍以內,進行考察,藉以說明海禁大開以後的中國,萬難固守祖宗成法而不變。否則「以一中國而與環球之國抗」,優劣之勢,不言自明。為了貫徹「務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針,他「參考古今,博稽中外」,認為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比中國封建舊律文明、進步,中國必須「取人之長,以補吾之短」,「彼法之善者,當取之,當取而不取,是之為愚」。 沈家本引進西方法律時,反對完全拋棄中國傳統的法律,他說:中國「禮教風俗不與歐美同……若遽令法之悉同於彼」,將會增加修律的阻力,「又安能會而能之,以推行於世」。為了實現「會通中外」的修律方針,他積極組織力量,翻譯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作為修律的藍本。同時,奏請設立法律學堂,培養專門司法人才,聘請外國法學家充當法律顧問和派員赴外國考察。 民主主義法律思想 沈家本認為「各法之中,尤以刑法為切要」,應以制定新刑律為整個修律工作的起點。鑒於中外刑制「中重而西輕者為多」,遂以刑法「當改重為輕」為首要步驟。為此,奏請廢除凌遲、梟首、戮屍、緣坐、刺字等酷刑;死刑一般用絞,只有謀反、大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等重罪,才用斬刑;將戲殺、誤殺、擅殺3項虛擬死罪改為流徙,以重名實而講實際。 沈家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資產階級法制思想的影響下,提出旗漢各族人民犯遣軍流徙各罪,應一體同科,不應在法律上規定「重輕懸絕」的不平等權利。他說:「法不一,則民志疑……法一,則民志自靖」。只有化除滿漢畛域,才能建立起「至公至允之法律」秩序。與此相聯系,他主張男女平等,反對夫為妻綱的封建名教,提出夫妻間侵犯罪的處刑,也應平允。沈家本還在資產階級人權思想的影響下,奏請「永行禁止」清律所允許的買賣人口和蓄養奴婢。譴責公開買賣人口「殊非重視人命之義」。奴婢「亦人也,豈容任意殘害。生命固應重,人格尤宜尊,正未可因仍故習,等人類於畜產也」。他認為如不革除,顯然與頒行憲法的宗旨違背。沈家本的這些法律思想,閃耀著民主主義的光彩。 沈家本贊賞西晉劉頌根據律法斷罪的思想,反對律外苛求。他奏請廢除清朝實行已久的比附斷案,揭露比附斷案使民無所適從,只便於官吏肆意出入人罪。在他主持制定的《刑事民事訴訟法》中,確認資產階級罪刑法定的原則和內容。在司法體制上,沈家本仿效資產階級三權分立,主張司法獨立,視為「憲政之始基」。為了保證司法獨立,他考古今之沿革,訂中外之異同,制訂《法院編製法》,明確規定行政長官及檢察官不得干涉法官的審判活動。 與守舊派的論爭 沈家本的一些具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法律思想,遭到守舊派的詆毀和非難。他遵循最新之學說,改革中國封建時代諸法合體的立法體系,在制訂新刑律的同時著手編纂獨立的訴訟法。他說:「大致以刑法為體,以訴訟法為用,體不全,無以標立法之宗旨;用不備,無以收行法之實功。二者相因,不容偏廢。」在他主持下,1906年編成《刑事、民事訴訟法》,其中規定「罪刑法定」、「審判公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但遭到以張之洞為首的各省督撫的駁議而作廢。1907年,張之洞又攻擊沈家本所編新刑律草案蔑棄禮教。1909年附有《暫行章程》5條的《修正刑律草案》,又遭到提學使和憲政編查館參議勞乃宣的反對,責難新刑律違背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的禮教基本原則。對此沈家本著文反駁,形成了禮治派與法治派的激烈辯論,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才宣告結束。在辯論中,沈家本雖然贏得了同情,但他經常以制定新律爭取帝國主義放棄領事裁判權為理由,企圖藉此壓服守舊派,表現了他思想上的弱點;而且在守舊派的壓力面前,步步退讓,同意對於加害君主以及內亂、外患罪加重處刑;對於無夫奸處刑;尊親屬有犯不得使用正當防衛等等。這實際是用封建法律中維護倫常的傳統規定,否定新刑律中的資產階級刑法原則。因此,新刑律草案既反映了資本主義法律思想與封建法律思想的沖突,又表現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妥協。這正是沈家本法律思想的具體表徵。在他的思想言論中,經常是進步的傾向和保守的成分同時俱在,互相沖突。他雖然引進資本主義法律思想和原則,為改變固有的封建法系作出了貢獻,但是他對封建舊律中禮教綱常的突破是有限的,對於封建法制的改革也是不徹底的。
❹ 法國啟蒙運動中確立了哪些資產階級法治思想和原則
法國啟蒙運動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領導和發動的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它的斗爭對象是封建專制制度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派反動邪惡勢力。啟蒙運動是法國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為西方後來的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整個西方近代文明產生了深遠的、關鍵的影響,最終使法國走進現代文明發達國家行列。
啟蒙思想家的鋒芒所向十分明確,即反對王權、神權和特權,努力改變舊制度,建立新體制,各個啟蒙思想家之間雖然存在著分歧和爭論,但只要涉及到封建專制統治與反動的教權勢力,他們總是採取共同行動,而且每個啟蒙學者都根據各自研究的領域,積極宣傳「理性」與科學,始終把主攻目標對准專制王朝與天主教會。他們高唱「理性」的贊歌,嚮往「理性的王國」,提倡用理性作為衡量一切、判斷一切的尺度,把封建專制制度比作漫漫長夜,呼喚用理性的陽光碟機逐現實的黑暗,消滅專制王權和貴族特權。強調只有科學才能使人正確認識自然,破除宗教迷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實現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會。
啟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學理論作為指導思想,這就是懷疑論、自然神論和無神論。在啟蒙思想家中,雖然多為自然科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文學家,而哲學家只佔少數,但他們的思想和理論卻在啟蒙運動中起著主導作用,那些雖沒有哲學著作的啟蒙學者,也奉行著大體一致的哲學信仰,而且在啟蒙運動的不同發展階段上成為批判宗教神學的有力武器。懷疑論成為啟蒙運動准備階段的思想先導,而自然神論則成為啟蒙運動發展階段的思想家的標記,無神論則把啟蒙運動推向更高的成熟階段。正是在這種哲學思想的指導下,才使啟蒙運動經久不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哲學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導,並使啟蒙運動具有明確的行動綱領。
❺ 近代中國資產階級與法治代替專制的史實
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現代民主社會,實際上已經歷了一場場革命,革命對於摧毀舊秩序有難以替代的意義。而事實上,民主化進程是需要有秩序的漸變和積累,而後才能實現質的飛躍。可以在長期的國家建設過程中,使人們得以學習民主政治的運作,養成民主的意識習慣,進而培養民主的心理素養。隨著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政治民主化將是不可改變的趨勢。我們這一代人,則需要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當代中國的民主理論,並結合中國傳統悠久的歷史文化、近現代以來政治制度的特殊性以及特有的經濟社會生活方式,發展出一套適合中國社會自己的民主理論與民主制度,推動當代中國民主化的發展與完善。 中國近現代代政治民主化進程一個漸進漫長的過程,從無到有,從有到發展,不斷加快步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起步階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
1840年發生鴉片戰爭以後,傳統受到了現實的嚴峻挑戰,中國人對近代化的探索開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表明以洋務運動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敗。
1、階段性的成果:
(1)經濟上:地主階級改革派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②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③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創辦近代工業。
(2)政治上:洋務派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並未將政治體制的近代化提上議事日程。總理衙門的設立,標志中國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開始了「西學東漸」,創辦新式學堂,培養科技人才,開始學習西方的科技文明。 但是,在這一階段,中國也只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並未認識到近代民主與科技的重要性。
2、階段特徵: 這一時期,本階段擔負近代化任務的主角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域主要在經濟領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政治體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議事日程,以軍事工業為主體的工業化有所進展,並經歷了由小農經濟到輕工業、由軍需到民用、由國營到民營的發展過程。投資形式也由官辦、官督商辦到商辦民辦,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同時,由於洋務運動的需要,近代化開始由經濟領域逐漸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領域滲透衍生。
(二)整體發展階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階段。
這一階段政治體制的近代化實現了重大突破,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有力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其間,君主立憲制與民主共和制兩種方案則發揮了不同作用。民主與專制斗爭激烈,民主化進程艱難,逐漸由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轉向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化。
1、階段性的成果:
(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體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層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其下層革命派則成立了資產階級政黨,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2)經濟上(工業化、大機器工廠生產):在「實業救國」的浪潮下,民族資本主義有較大發展,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
(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向西方學習已從生產技術領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階段特徵:
本階段擔負近代化任務的中堅力量是資產階級;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與變革社會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中國近代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整體發展」體現在近代化在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全面展開,近代化內涵的全面體現和資產階級在近代化過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體現。最突出的領域是在政治領域;
(1)中國政治體制的近代化呈現出波浪式推進的特點: ①從清政府來看,經歷了從鎮壓維新變法到推行「新政」 和「預備立憲」的失敗;
②從資產階級內部來看,發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發生了保皇派、立憲派與革命派的斗爭;③從北洋軍閥的統治來看,對內專制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遇到了逆流;④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來看,制定民主革命綱領,領導工農運動,進行國共合作,開創了中國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紀元。
(2)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主要表現在:西方文化大量湧入,「西學東漸」達到高潮,向西方學習,已從生產技術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①資產階級維新派:以進化論為理論基礎,主張變法維新實行君主立憲;
②資產階級革命派:則把從西方學到的國家學說發展為三民主義,並把理論學習和革命宣傳變為實際行動,發動了辛亥革命;
③資產階級激進派:則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學,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
④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中國社會的變革提供了科學理論。 (3)文化領域現代化:①教育:新式學堂興辦、科舉制廢除和教育部的設立;②文學:文學革命等;③史學:史學革命。
(三)曲折前進階段(1927~1949年):——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1、概況:
(1)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是中國近代化事業有所發展的十年。
這一時期國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推動了工業、商業及整個經濟領域近代化的進程。但官僚資本的形成和壟斷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擠了民營工業的發展。同時,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的退讓,對共產黨和工農群眾的血腥屠殺等都影響了民主制度的正常發展。
(2)抗戰期間: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被打斷,原有的工業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大舉侵略下遭到嚴酷摧殘。
(3)抗戰勝利後:美國壟斷資本與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相結合,使中國近代化事業處於窘境。 (4)新民主主義經濟產生且發展: 首先,體現在無產階級成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內容由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轉變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再次,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政治民主化的新發展提供科學理論。 2、階段特徵: 在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極為尖銳復雜的歷史環境下,近代化艱難地進行。由於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官僚資本、日本的侵華、美國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國近
代化的進程歷經曲折,幾乎陷入絕境。同時,增加了新的內涵:中國無產階級開始擔負起中國近代化的任務,中國近代化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四)騰飛階段(新中國成立後) 1、表現 (1)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邁進; (2)政治上: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建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3)經濟上: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改革開放、「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2、新中國成立後的現代化進程
(1)模仿蘇聯: 從《論十大關系》開始毛澤東就探索建設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但是由於沒有堅持八大的正確指導方針,連續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出現「左」傾錯誤,偏離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擺脫蘇聯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模式,使得現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2)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 中共在理論和實踐上找到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理論上: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屆四中全會、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論 實踐上: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
(三大步: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985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92年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提出);
對外開放(1978年—1999年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中國新一輪的對外開放)
在這一階段,可以看出民主化進程需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從國情出發;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與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不能照搬他國的模式;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認識中國的主要矛盾;;要勇於創新,大膽改革。 中國的民主化進程的完善當然還需要一個歷史契機和一段漫長的時間,而這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大勢所趨,是中國歷史發展的潮流,民主與文明當應永葆活力。
❻ 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揭開了人類近代社會民主與
(1)贊同正方觀點。抄原因:資產階級革命前英國的政治體制是君主專制,議會是受國王控制的,議會有決定征稅等行動的權力。資產階級革命後,議會通過了許多法令來限制王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權利法案》,這種由議會制約國王權利的政體,被稱為「君主立憲制」,所以英國的政治體制有了根本性變化。 (2)生活變化:享有公民自由權,稅收負擔減輕等;變化原因:新議會制度形成,頒布《權利法案》,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等。無權拒絕貧困,因為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產生貧富不均的制度。 |
❼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近代為改造舊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其中,他們對法制建設近代化的發展都有積極嘗試。請
(1)裁抄汰冗員廢除旗人寄生特權。准許官民上書言事,取消閑散重疊機構。沒有涉及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5分)
(2)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規定了責任內閣制。具有反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意義。(3分) (3)資產階級上層代表的維新派比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革命派更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或革命派比維新派更具有革命性)說明民族資產階級在近代對於民主法制的認識和建設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進步,不斷發展。 ❽ 辨析題; 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依法治國,社會主義國家同樣也可以而且必須實行依法治國. 急需...謝謝
1.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法律為無產階級服務,社會主義在改造、消滅剝削階級過程中,階級矛盾不斷弱化直至消失,社會矛盾是人民內部非敵對矛盾,建立相適應的社會規則底線即法律,配合社會主義道德觀實行良性社會治理,於是就具備完整的、不以人與人敵視的依法治國基礎從而實現社會和諧。 ❾ 古希臘羅馬奴隸製法制對近代歐美 政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古希臘羅馬政治文明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影響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