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孝事例
『壹』 關於道德的事例
這個就很多了,古時候的摘錄幾個:
01.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貳』 生活中有哪些有道德的事例
我和媽媽坐公交汽車去姥姥家給姥姥過生日,我剛找到一個位子坐下來,就看見一個老奶奶顫顫回巍巍地答走上車來,這時車上已經沒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臉上露出一絲難色,我心理想:我該不該給老人讓座呢?如果讓了,別人會不會說我出風頭?不讓座,萬一老奶奶站不穩,摔著怎麼辦。我心理就像有一個小天使和小惡魔一樣: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做一個孝敬老人的孩子。」小惡魔說:「別聽她的,萬一讓了座,別人說你出風頭怎麼辦?再說了,坐這兒多舒服呀。」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老師上課時不是經常說要尊敬長輩嗎?」「不讓!」「讓!」「不讓!」「讓!」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在校園里拾到了一元錢,我便交給了老師,老師誇我是個拾金不昧的孩子,雖然只是一元錢,但是,它在我心裡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記……想到這兒,我便鼓起勇氣對老奶奶說:「奶奶,您坐這里吧。」老奶奶感激的對我說:「真是個好孩子。」我的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
『叄』 關於現代孝心的事例
我聽我抄爸爸說過一個孝襲敬父母的事例。
那個人大概跟我爸年紀差不多,在一個什麼鄉還是縣的當幹部,老家在鄉下,離工作單位很遠。騎自行車要半天到一天的工夫。
這個人每周周末都會騎自行車回老家,不管刮風下雨。回了老家就往炕頭上一坐,點根煙,聽他老母親嘮叨、說話。老太太七八十歲了,口齒也不太清楚,而且關心的都是些小農瑣事,還有家裡的狗跑出去了,昨天摘了筐黃瓜賣了,家裡雞不下蛋等等。他就那麼聽著,偶爾應兩聲。
跟那人在城裡的工作和他的閱歷相比,這些事情毫無意義,如果放在美國人身上,肯定會惱了。但那人一點都不煩,盡管他也不喜歡聽。他就是坐在炕頭上,聽他媽嘮叨半天,就為陪著他媽。因為他知道他媽想他,喜歡經常能看見他;他媽也知道他兒子理解他。
就這樣,年復一年。那人用最簡單的方法盡自己的孝心。娘兒倆往炕頭上一坐,就開始聊。一個說,一個聽,簡單而悠閑。這比任何華麗詞藻所堆積出來的孝道都感人,因為它能靜靜的沁到人們的心裡去。
『肆』 古今中外關於孝的材料
【成長故事】**孝德為本**
【正文】
孝道能充實自己的生命的立足點,導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養著無限人生境界的價值意義。當今之世大談孝道看似過時,但卻是最合乎人性潛能發展的秘訣,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品德。
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德之基也。
生育之恩,浹乎宇宙,顧復之德,等同昊天。
人生的理想是終極關懷。我們伴隨父母走過老年,看著他們肩膀不再堅實,頭發日漸花白,甚至不時病痛,但是,他們的心靈經過歲月的洗鍊,自然發出一種光明,可以燭照煩囂的世事與人情。老人是人類的寶藏,越有傳統的文明越重視老人。國人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實在是深富智慧之語。一個不敢正視衰老、病痛與死亡的人,顯然是不夠成熟的。尤其在陪伴至親的父母面臨這些困境時,我們自然會對生命作一整體而深刻的反省,由此確立自己更真實的人生信念。
家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延續傳統理念的基地,我們的生命意涵從中得到滋養、成長、成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也從中得到啟發與實現。因此,體會愛自親始,甚至推己及人,這其實正是每一個人內心所嚮往與渴望去完成的,也是彰顯人性與真正的自我實現。
耶穌基督曾說:「就世人來看,是我被釘在十字架上,依我看來,是世人被釘在十字架上。」
也許,我們真的把自己釘死在外化不覺的意念上,把人性本具的良知良能釘死在競爭無情的物化生命里,讓蘊含永恆價值的真實自我深陷於生滅不實的妄求空想旋渦中。
現代人很少能如此覺醒,今生如此,生生世世如此。心靈若是不能覺醒,就無力省察體驗,充滿內在生機的價值生命就無從發展,只剩下僅由外來移植未經消化的知識所拼湊而成的自然短暫存在生命,這時生命意涵就會因人格外化而萎縮成為「我就是我所有的一切」,當別人問我「是」誰?所得得答案可能卻只是我「有」什麼。人性本心(內在自我)如果消融於外在的名利權位,人生理想終必完全落空,人生幸福也將毫無保障,因為人所擁有得一切都只是暫時借用得,等到時移勢易,甚至垂危臨終時,我還真的「有」些什麼?覺醒著如此匱乏不堪的存在意涵,這簡直是個痛苦的束縛!
任何人若不能從個體的自然生命活出群體的價值生命,若不能超越個體存在的孤立,覺醒人性共通的存在價值總體,人性本質最深切的要求——終極關懷(道德實踐),將無力實現,人性的價值潛能也將因缺少心靈的互動啟發而無法成長顯現。人在成長之初,由於得到了父母親情的特殊關懷,使心性潛能發展了特殊的力量。萬物之靈的人類有得天獨厚較長的幼兒依賴期,身心和父母有長期的依賴,家庭像是一個人的根,我們從中得到休養生息,也得到成長與成熟。家庭滿足了人性的要求,使我們從人性相通的原始情感中,對父母有最深切的關懷,而後漸進推及他人。這個人性相通的真實心靈,即是由內而發的道德實踐,父慈子孝的人倫基底。孝順的內涵即是回歸心靈深處的那點情愫,要對人類世界,宇宙人生表達真誠的關懷。
長遠以來,歷史教曉我們:長遠來看,我們在家庭中最容易流露真性情,真純的品德是在家裡培養出來的,品德修養的基礎當以孝為首要。唯有從家庭開始,先和諧根本的人際關系,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融合於更廣泛的群體社會。孔子和孟子對孝道體驗特別深,所以也都清楚強調:人生須以孝德為本,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和滿足
『伍』 你見過什麼百善孝為先的真實事例
百善孝為先, 從這句話的本身我們了解到, 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中, 所有善的行為中,最首先要做到的是孝。那這個孝字也是體現我們作為兒女對於父母長輩的孝敬和愛戴。也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陸』 孝敬父母事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柒』 關於道德的名人事例
魯迅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深為災難深重的祖國命運擔憂。二十一歲的魯迅東渡日本,尋求救國的真理。在日本,他最初在東京弘文書院補習日語。此間他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思想十分活躍,並積極參加反清活動,和當時以反清為目的、在東京組成的革命團體"光復會"的一些成員發生聯系。1904年9月,魯迅按照其通過醫學救國的理想,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他學習極為刻苦認真,深受他的老師藤野先生的贊許。但是,魯迅沒有想到,他學習成績優異,竟會引起一些日本學生的嫉妒。在這些日本學生眼裡,中國留學生是"低能兒",是不能取得好成績的。他們甚至認為,魯迅所以每回考試都是好成績,是因為老師把考題透露給了他。他們看不起中國留學生,這使魯迅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刺激。1905年學校里發生的另一件事,給魯迅的刺激更大:一次上細菌課後放映紀錄片,內容是宣傳日本軍國主義所謂戰績的。影片中有這樣一組鏡頭,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侵略者槍殺,而周圍觀看叫好的竟是一群中國人。當時,看這部影片舶只有魯迅一個是中國人。看完影片之後,大家拍手歡呼。這影片、這掌聲都深深地刺痛了魯迅,他在數月內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為此曾一個人走進深山裡放聲悲歌。他翻來覆去的苦苦思索:為什麼有人對自己的同胞被殺害而無動於衷?他終於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由此,他毅然棄醫從文(盡管他在醫學上的學業已有成就),走上了用筆喚起中國人覺醒的道路。
『捌』 百善孝為先的事例現代
百善孝為先事例——向長坤的孝心故事
為了讓雙目失明的高齡婆婆安享晚年,巴東縣水布埡鎮許家灣村婦女向長坤,8年如一日為老人穿衣喂飯、端茶遞水、求醫問葯,成為村民眼中的好兒媳和全鎮的「孝親敬老」模範。
「媽媽雙目失明,我就是她的眼睛」
5月13日清晨,巴東縣水布埡鎮許家灣村二組村民李發金的妻子向長坤舉著輸液瓶來到婆婆床前,湊到婆婆耳邊問:「媽,您想吃點什麼?我去給您做。」「你感冒幾天了,還在照顧我,你好點沒有?」老人抓住兒媳的手,眼中噙滿淚水。
8年前,中年喪夫的向長坤經人撮合,從長陽縣賀家坪鎮改嫁給李發金為妻。結婚當天,李發金問妻子:「我媽的眼睛瞎了,你不嫌棄吧?」
「嫂子做到的,我們當女兒的未必能做到」
向長坤望著李發金:「你說的什麼話,媽的眼睛失明了,你我就是她的眼睛。你是男人,不方便照顧媽的生活起居,我來吧。」從那天起,照料婆婆便成為向長坤每天的「必修課」。
向長坤在賀家坪鎮生活時,就曾先後贍養過3位老人,被當地村民譽為「孝媳婦」。改嫁後,面對年逾八旬且雙目失明的婆婆,她每天幫老人梳頭洗臉、端茶喂飯、捶背按摩,盡量讓老人過得舒心。
向長坤剛與李發金結婚時,夫妻倆的卧室在樓上,婆婆的卧室則在樓下。每晚睡覺前,向長坤總要扶婆婆上廁所,為她泡腳擦身,服侍老人躺下後,還得把紙巾放在老人枕邊,把開水放在老人順手的地方。
為讓老人夜間有求必應,向長坤特意和婆婆約定「聯絡暗號」:婆婆身體不適或需要「方便」時,只要咳嗽3聲,向長坤就會起床護理。婆婆患有哮喘病,咳嗽是常事,因此經常發生「誤會」。但向長坤始終不厭其煩,聽到聲音就披衣而起,生怕有半點閃失。多年來,為照顧婆婆,向長坤沒睡好一次覺。
後來為照顧好婆婆,向長坤乾脆在婆婆床邊另支一張床,與婆婆同睡一間屋。每天晚上,向長坤都陪婆婆聊天,給婆婆遞茶水、按肩捶背,婆媳倆相處勝過母女。
在老人心中,向長坤是最好、最靠得住的人。因為她煮的飯菜軟硬適度,適合自己的胃口;她還特地種了些旱煙,用於給自己「止癮」解悶;她不嫌臟不怕累,常年為自己清洗沾了糞便的衣服和床單。老人出嫁到外地的女兒感慨:「嫂子做到的,我們當女兒的未必能做到,這些年多虧她了。」
「有這樣的兒媳,真是我的福氣啊!」
這些年,只要天氣好,向長坤總要把婆婆背到屋外曬太陽。平常到外村外鄉辦事,也很少在外過夜,總是盡量趕回家服侍婆婆。
丈夫李發金對向長坤更是充滿感激:「要不是長坤照顧,我媽活不到今天!」李發金至今記得,母親88歲生日那天,天氣寒冷異常。老人出門上廁所時不小心摔倒了,頭部撞在牆上。向長坤見狀立刻脫下羽絨服蓋在婆婆身上,然後背起婆婆就往村衛生室跑。第二天,向長坤因風寒感冒病倒了,高燒成肺炎,十多天後才痊癒。
婆婆時常埋怨自己是個「廢人」,拖累了整個家庭。向長坤總是安慰老人:「我們年紀再大,在父母面前永遠是晚輩,為您盡孝是應該的。如果我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您盡管直說。」面對如此體貼孝道的兒媳,婆婆常說:「碰上你真是我的福氣啊!」
靠著這樣一顆赤誠的心,向長坤成了周邊村民眼中的「最美兒媳」,成為全鎮「敬老愛親」的榜樣。
『玖』 有關孝的名人事例
1、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
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4、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
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5、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