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依法治國冤案

依法治國冤案

發布時間: 2021-01-15 12:11:04

⑴ 呼格吉勒十年冤案,根據依法治國為依據,對此有什麼看法

依法治國純粹扯淡。

⑵ 造成呼格吉勒冤案對建設法制中國有何現實意義么

十幾年後,呼格吉勒圖案終於迎來無罪的正義審判,呼格的父母也在有生之年看到正義的陽光。整個案件讓人看著有一種烙著時代印記的痛惜,也深刻感覺到國家法治的進步。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嚴打運動,其大環境是國家法治的不健全以及充滿人治氣息的社會背景,出現呼格吉勒圖案這樣的事情想必也不是個案,刑訊逼供、不注重證據、程序意識缺乏、輕罪重判、快抓快審快判這樣的執法司法方式,估計在那個時代是一種普遍的做法。簡單的將責任推到警方一家身上,不公平也不合理。必須注意到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影響刑事訴訟的還有檢方的案卷審核、提起公訴,以及法院審理查明以及最終判決。
我們在感嘆一個生命在十幾年前蒙冤抱恨而死的同時,更多應反思這樣的悲劇會不會重復上演。這一切,就在於靠健全的法律體系、嚴格的執法司法辦案程序、嚴密的法治監督制度等等。或許,這才是呼格吉勒圖案帶給當下中國的現實意義。
首先,必須看到呼格吉勒圖案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記,反映了當時社會法治的落後。歷史總是在發展中進步的,中國的法治進程也不例外,必須看到這是一個不斷發展、反思、完善的過程。呼格吉勒圖蒙冤而死到十幾年後獲得清白,這一過程本身就說明了國家法治的不斷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講,呼格吉勒圖案在中國的法治進程中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好比一個分水嶺,盪滌了過去、鋪就了未來,堅定了人們對法治、對公平正義的信心。
第二,呼格吉勒圖案對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具有典型示範意義。當下的中國,沒有什麼價值觀比「公平正義」幾字更加富有感召力,歷史上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這樣的道理。當前,網路上對當年有關辦案人員的追責聲音此起彼伏,有關部門也啟動了追責程序。但是應當看到,當時那個時代的辦案人員以及辦案條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時過境遷之後的追責雖無可厚非,但也理應考慮當年的大環境,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以理依法處理,如何避免類似的人間悲劇再次發生才是當下我們需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呼格吉勒圖案重審無罪讓人看到了權力機關敢於正視自身問題、勇於承認錯誤的勇氣和膽量,這無疑是一大進步,讓人看到了法治中國前行的腳步。
第三,呼格吉勒圖案進一步收緊了公檢法人員頭上的緊箍咒。中國的執法、司法機關存在的一些問題歷來受人詬病,諸如執法不公、徇私枉法等等。近些年來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國家層面規范和加強了對公檢法的管理以及法律、紀律約束,這些變化相信每一個人都能看到。呼格吉勒圖案廣受社會關注,無形中也給當年的案件承辦審判部門增加了很大壓力,但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敢於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把陳年老賬翻出,並不是要無事生非,而是體現了一種實實在在的進步,這樣的做法與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依法治國的決定不謀而合,其深遠意義在於警示和教育每一位辦案人員:與你的職業一生相伴的是職業責任和終生追責制度,這無疑會成為辦案人員頭上的緊箍咒,有效避免下一個呼格吉勒圖刺痛我們的內心。

⑶ 如何實現和保護依法治國結合念斌案

「念斌被判無罪,這個判決只表明,現有的證據不能證明殺人的是念斌。至於到底是不是他乾的,除了他自己,誰也不知道。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有媒體歡呼什麼「遲到的正義」雲雲,這是已經事先假定就不是念斌乾的。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理解「疑罪從無」,那可太低級了。」

「好多人誤解重申一下:1、疑罪從無不等於疑罪即無,此宣判只表明現有證據無法證明念斌是兇手;2、疑罪從無本身就是正義,不需要用疑罪即無,所謂「冤案昭雪」來論述;3、即便將來發現新的證據證明念斌就是兇手,今日的宣判也是對的,而且念斌也不該再受到司法追訴。認識到這三點,才算理解了程序正義。」

再解釋一下:

第一、法律事實不等於客觀事實。事實上,我們人類根本無法完全認知客觀事實,尤其是涉及到刑事犯罪,我們只能通過證據和訴訟制度,在法律框架下,尋找或者確認法律事實,而非真的在客觀事實層面確認是誰乾的。所謂的判決,是指法律事實,而非客觀事實。換言之,法院宣判念斌無罪,只是在法律事實上確認了念斌無罪,而非在客觀事實上確認了不是念斌投的毒。這就是疑罪從無不等於疑罪即無的含義。

念斌是公安部門走訪排查之後確定的最大嫌疑人,許多網友有意無意無視了這個前提。本案的終審宣判意味著,現有的證據到這種程度,不管念斌是不是兇手,在法律層面上,只能認定為不是。「疑罪從無」,「超越合理懷疑」的刑事定案標准,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權利,盡可能不受國家機關侵害。但「疑罪從無」只是指法律上無罪,而事實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第二、「疑罪從無」本身就蘊藏著獨立的公正價值,這一制度設計的初衷,是一般刑事犯罪對公民權利的侵害,較之於國家司法機器對無辜者的侵害,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結果,它體現了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從而體現了對人權的保障。念斌案宣判後,很多媒體人歡呼「冤案昭雪」,我認為這種表述是錯誤的。念斌案不是佘祥林案,也不是趙作海案,那兩個案子都是因為死者死而復生,而確鑿無疑地屬於冤案。但念斌案,僅僅是「證據不足,事實不清」,根據「疑罪從無」原則判定的無罪案件,並不一定就是事實上的「冤案」。如果讀過本案的終審判決書就知道,念斌案大量的證據存疑,很多是當年公安機關在偵查取證過程中存在瑕疵,有的是技術問題,有的是程序問題,導致這些證據的證明力不足,最終沒有被法院採信。如果當初這些證據在取證過程中嚴格合規合法,本案的結論並不一定就是如此。

破破的橋說本案是「非法證據排除」問題,因為此前念斌的供述都是刑訊逼供的產物,而非「疑罪從無」。這個說法不對。非法證據排除,只是審判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念斌被列為犯罪嫌疑人,並未只有口供,物證也一大堆。法庭不可能僅僅根據「非法證據排除」就來定案,還是要根據檢方提供的證據,究竟能否「超於合理懷疑」的標准來判決。

破破的橋還提供了另外一些「證據」,比如警方威脅念斌的妻子,還有念斌本人沒有作案時間、和律師的之間的有罪供述有警察在場等等,自我看來,這些證據也並非擁有不證自明的權利,同樣需要法庭的質證方能現實其證明力。不能憑借這些沒有經過質證的單方「證據」,就簡單認定警方在羅織證據有意「陷害」念斌。

第三條不太好理解,刑訴法上叫「禁止雙重危險」。在刑訴法修改的過程中,我們參與修法的專家,權衡再三,這一條都沒敢提出來,因為感覺太超越中國的國情了。從微博上的罵聲上看,也差不多的確如此。但那些法學大家們都知道,這是爭取的目標,沒有這一條,刑訴法距離保障人權的目標就還有相當的距離。

禁止雙重危險,「即指當一件事情已經完全地和公平地經過了訴訟,其決定應當是對該問題永久性的解決。」此亦提示我們,刑事審判的正義,體現在程序的正當和公平,而非結果。只要一個人經過了正當公平的審判,這個結果就該被尊重。而國家沒有權利無休止地將個人置於追訴的危險之下。

所以,對於念斌案而言,有了今日之判決,即便明日就發現新證據,念斌也不該再受到追訴了。當然這只是我們的理想,還不是中國的司法現實。中國的所謂錯案追究制度本身很有問題,它將結果正義至於程序正義之上。用結果來評判法官的審判行為對錯,將導致無人敢從事司法審判。同時也是違背「禁止雙重危險」的人權保障原則。
最後,我想說說媒體該如何報道念斌案。不出意外,大量的報道都是從事實層面,採用楊乃武和小白菜的模式報道。我只能說,這種報道模式很業余。看過前面三點解釋的,應該能部分理解我的觀點了。需要補充的是,事實層面的敘述風險很高,因為法律並沒有認定念斌在客觀事實層面不是兇手,如果你言之鑿鑿確認這一點,萬一將來有了新證據,你今日的報道如何回望?我一直認為,好的報道,即便將來事實大反轉,都不影響別人對你報道的評價。新聞盡管是歷史的草稿,但也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其次,媒體從法律層面上關注念斌案,才可能將本案的個案價值上升到整個司法制度以及人權保障層面的分析和反思,這比念斌個人到底是不是兇手,要

熱點內容
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條件是 發布:2025-08-23 13:50:44 瀏覽:970
駱源法院 發布:2025-08-23 13:50:40 瀏覽:368
貴州省貴陽市律師名錄 發布:2025-08-23 13:47:28 瀏覽:997
台州市司法網 發布:2025-08-23 12:57:52 瀏覽:35
行政法的溯及效力 發布:2025-08-23 12:28:36 瀏覽:204
民事訴訟法的具體研究方法 發布:2025-08-23 12:27:49 瀏覽:649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公開課 發布:2025-08-23 12:13:27 瀏覽:556
法律碩士交換生 發布:2025-08-23 12:02:44 瀏覽:543
產前診斷技術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3 12:02:35 瀏覽:833
稅收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發布:2025-08-23 11:51:54 瀏覽: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