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鹿邑
Ⅰ 老子故里確實在河南省鹿邑縣! 對吧!!
是的,老子故里確實在河南省鹿邑縣!
本人就是從小生活在老子故里的,從小回就聽到從老一輩流答下的關於老子的故事。
在本世紀初就曾成功舉辦鹿邑縣老子郵票首發市。記得當時我還在讀書,學校還特意放假了呢。很隆重的!
而且在鹿邑縣太清宮鎮也挖掘和發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古代文物和老子母親的墳墓!有日月井,觀星台,太清宮,前故和後故相連,娃娃殿等……如果您有機會可以去我的家鄉——老子故里 去看下的。現在的鹿邑縣跟以往的可是變化大著呢。
Ⅱ 老子是安徽人還是河南鹿邑人啊
老子
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
生平
老子的籍貫是楚國苦縣(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厲鄉曲仁里,鹿邑縣境內仍有老君台遺址。
曾經做周朝的守藏吏,管理周朝的國家藏書。據說孔子曾向他學習禮法。後西出函關,不知所終,幸被關令尹喜叫住,留下千言《道德經》才放行。
主要成就
老子的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例如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雖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許多時代的局限。但是這部流傳2000年的《道德經》,的確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有人曾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聖經是傳教士主動翻譯的,這部作品則是被許多民族欣賞而自行翻譯的。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經》,也直接叫做《老子》。
道教中的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了仙道之祖。
Ⅲ 我的家鄉鹿邑作文450
靈寶是一個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好地方,位於豫陜晉三省交界處。在靈寶市北15公里外的王跺村,有一處聖地叫函谷關,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距三門峽市約70公里,2002年10月3日,趁國慶長假,我們四家騎摩托車去了,因門票要30元一張,嫌貴沒有進去,繞到函谷古道上方遠眺而歸。昨天我們一早驅車到此一游,參觀了太初宮、碑林、雞鳴台、關樓、函關古道等主要景點。函谷關出名在歷史和文化。函谷關在辭海中解釋說: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東至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函谷關地理位置險要,控扼洛陽長安兩京,歷代為兵家必爭之要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主要由函谷關關樓景區和太初聖宮景區兩大部分組成。景區因「三名」而聞名於世。三名指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從高速下來,到西門向東走來,感覺近年來變化太大了。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擴建了弘農澗河函谷關段河道治理與景觀建設,主要有百萬平方米的太極聖湖工程、天下第一書的「道德天書」工程、以老子聖像為主題的老子廣場工程和核心景區景觀提升工程等,工程投資將達到2.3億元,佔地1545畝。老子聖像:高達28米,重60噸,紫銅鍛造,貼金多達33公斤,總投資2588萬元。披肩長發,天庭寬闊、面容和藹、目光炯炯有神。展示了老子睿智偉岸、庄嚴靜清、可敬可親的形象,體現了老子和諧智者、道骨仙風的聖哲氣質。今年農歷二月十五老子誕辰紀念日,在函谷關景區分別舉行了老子聖像揭彩慶典儀式和老子公祭大會。天下第一書「道德天書」:左為道經,右為德經。全長365米,高12米,以篆書和行書兩種字體雕刻。一塊石材的重量是800斤,每塊上刻兩個字,一共要用5300塊石材,這項工程即將完工,建成之後將申請世界吉尼斯紀錄。西大門:為景區正門。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年代最早的軍事要塞,而且是道家鼻祖老子著寫《道德經》的地方,因而被譽為「千古雄關,道家之源」,門額上「道家之源」這四個大字即是前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玉溪道人)親筆題寫的,權威界定了函谷關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門口這幅對聯,上聯是「三百代太初之光生一生二生萬物」,下聯為「五千言道德真經法天法地法自然」,意為自然界始於太初,道德經源於自然。青灰色門樓:叫朱雀門,上面雕有兩只是鳳非鳳,是鶴非鶴的鳥雀,其為朱雀;朱雀與青龍、白虎、玄武稱為四靈,分別鎮守東、西、南、北四個方位。朱雀迎門,預示著開門吉祥,也預祝著來賓吉祥如意。靈符遺址:靈寶這個地名具有傳奇色彩。靈寶夏、商、周是稱桃林,秦設桃林縣,漢代設弘農郡,隋代恢復成桃林縣。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陳王詿府參軍田同秀,上奏唐玄宗說:他夢見太上老君在丹鳳樓上會見了他,說著經的地方留有一個桃符,誰能得到它,誰能得天下。玄宗命人去挖掘。果然在函谷關令尹喜故宅掘出一塊桃木簡符,上面刻著這個字,這個是桑樹的「桑」的古體。眾臣解釋為,字形有四個十、一個八組成,說老子可以保佑唐玄宗坐48年天下。唐玄宗聽後,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上天賜予他的寶物,遂將當時的「開元」年號改為「天寶」,把桃林縣改為靈寶縣,歷史上稱為「玄宗改元」。玄宗為了表達對老子的無比崇敬之情,特意攜貴妃楊玉環來函谷關朝拜老子。散丹亭:傳說老子當年在函谷關著經時,當地鬧起了瘟疫,老子用所騎青牛吐出的牛黃煉成丹丸,散發給百姓,使當地免除了一場災難(老君煉丹的故事即緣於此)。後人為紀念老子散丹救民而修建。紫氣東來:話說函谷關守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天象,見紫氣東來,果遇至聖老子。老子有感於尹喜的執著求教,允諾將聖智著書五千言。後人為紀念他,便將尹喜登高望遠的土山起名為:望氣台。唐時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樓」。此樓民國年間毀於兵火。現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築。「紫氣東來」這一成語源出於此。春聯橫批、庭院門楣上都會寫上「紫氣東來」,希望有貴客登臨,洪福滿門,圖個吉祥。太初宮景區廟宇,左為三清殿。三清即:太清——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玉清——盤古公,元始天尊;上清——通天教主,靈寶天尊。右為三皇殿:三皇即:天皇——伏羲青帝,發明先天八卦,被譽為「八卦祖師」;地皇——神農炎帝,發明草葯,耕種五穀;人皇——軒轅皇帝,開創文化,發明文字,被譽為「人文初祖」。主殿就是老子著經處——太初宮:它是函谷關現存的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西周,歷經唐元明清各代翻修,現存建築為元代的風格。殿門口有兩通石碑,分別為元大德四年(1300年)和清順治十年(年)翻修此殿時留下的,上面都記載著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故事。還有一大明成化十年鑄造的一口大鍾。我們看到的太初宮,有唐代遺留下來的柱石,有元代遺留下來的木架結構工藝,有清代修復的梁記。唐朝的兩塊柱礎石的花紋是不一樣的,西側為蓮花狀,東側為石鼓狀,道教中蓮為陰,鼓為陽,老子《道德經》中多次提到陰陽,由此我們得知,早在唐代,人們就已經對老子哲學有了很深刻的認識,並把這種認識運用到了太初宮的建築藝術中去,對於老子來說,這也是後人對他的一種紀念。殿內供奉三尊像,中間為老子著經坐像,左為老子書童徐甲,右為關令尹喜。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生於春秋末年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今鹿邑縣太清宮鄉。曾任周朝守藏室史,管理周王室藏書,後因周室內亂,諸候紛爭,老子便決定辭官西渡歸隱,途經函谷關在這里停留五個月,將一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做了一翻總結,上升為理論,留下了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東西牆壁上為《道德經》全文,上、下兩篇共81章,全文73次提到「道」,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通篇內容涉及天、地、人三個方面,主張「無為而治」,認為萬事都應當順應天道,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應當保持和諧。作為中國國教的道教最早的典籍,它整整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函谷關大道院:它是目前河南省最大的一座仿秦漢建築道院。殿中神像共有36尊,核心思想倡導宗教平等,追求文化融合。殿內同時供奉有老子,孔子,釋加牟尼,這三家文化相互斗爭、融合、滲透,構成了以道家思想為根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有的「三教合一」的局面。東西兩側為道教中的八仙和八神。
Ⅳ 為什麼中國有兩個老子故里
公認的是河南周口市鹿邑縣。安徽亳州渦陽縣存在爭議。有待進一步考證!
為了本地區的旅遊業的發展,西門慶的故里都有三個地方爭搶,何況是老子的故里了。
老子故里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幾千年來一直是官方與民間傳統公認的老子故里,歷來是官方、民間老百姓祭拜老子的聖地,並且獲得了當代絕大多數中外權威機構對鹿邑老子故里的支持與認可,歷史上曾有八位皇帝親臨鹿邑祭拜老子;可自上世紀90年代初,一渦陽籍台灣道士馬炳文打著修護鹿邑老子故里的名義在海外募捐,在籌到募捐款時卻捐給自己的家鄉渦陽,從此點燃了鹿邑、渦陽兩縣爭老子故里的烽火。渦陽官方藉此也遂以老子故里進行包裝宣傳,亦有少數不明就裡的人支持。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 鹿邑太清宮老子文化廣場老子像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李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曲仁里(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故里之爭由來
河南省鹿邑縣幾千年來一直是官方民間認可老子的故里,但自1990年代初開始流傳一股「老子故里在渦陽」的說法,於是兩地開始了近20年的老子之爭。現將兩地「老子」相爭之始介紹如下:
1990年6月,鹿邑縣太清宮鎮迎來一位遠道而來的台灣客人———台北中華道教學院的馬炳文(祖籍渦陽),當時陪同他的是鹿邑老子學會會長張景志。馬炳文在回台後給張景志寫了一封信:「能來老子誕生地朝拜始祖,一生光榮。」同年7月28日,馬炳文又致信張景志:「老君台、太清宮之現有建築,年久荒蕪,意欲發起募捐修護,未悉修護費需款若干……」。不長時間就收到捐款100多萬美元。1990年11月17日,馬炳文又給張景志寫了一封信,稱經他考察,老子出生在渦陽的根據比鹿邑還多。馬炳文突然提出老子故里不在鹿邑而在自己的老家渦陽,讓鹿邑人一時難以接受。有關此事,主要的當事人馬炳文和張景志都已辭世,其中糾葛難以揣測,但渦陽方面在媒體上刊登過一篇《老子故里到底在哪裡?》的文章,文章描述的是另外一個版本。 文章說,「1988年3月,如獲至寶的馬炳文再次回到渦陽,現場勘察後十分滿意,也是從當年開始,其外孫馬傑開始自費在鄭店村的武家河畔進行挖掘,先後找到九口水井,挖出十餘塊碑記及大量漢磚、瓷器等文物,此後幾年,馬炳文先後輾轉於渦陽和鹿邑之間,通過對比基本認定渦陽較符合老子出生地」。 最終,望眼欲穿的鹿邑只能眼睜睜看著這100多萬美元投給渦陽,由此拉開兩縣近20年紛爭的序幕。
Ⅳ 老子誕生地道教祖庭太清宮在哪裡在哪裡
河南鹿邑
鹿邑太清宮鎮是老子的誕生地,太清宮,位於鹿邑縣城東5公里的太清宮鎮的東北隅,是老子的誕生地,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廟,1978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定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李耳(前600年—前47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河南鹿邑縣人。漢族。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相傳他母親懷了七十二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從漢代起,歷代帝王就開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Ⅵ 老子是亳州人還是鹿邑人
老子,根據史記的記載,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安徽省渦陽縣)人。
Ⅶ 河南省鹿邑縣龍屬於哪個市
老子出生地在鹿邑,這是誰也爭不走的?這些東西有必要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為道教的鼻祖——道德天尊。是孔聖人的老師,是《世界百位名人錄》中的重要一員,也是我們鹿邑縣人的鄉賢。他的唯一作品《道德經》,僅僅五千多字,卻是一部含天覆地,震古灼今的偉大哲學著作,自春秋戰國以來,解老、喻老、釋老、注老著作不下千百種,並被國外翻譯成多種文字,而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不僅在中國,在東方、在全世界,老子的著作以及老子本人,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敬仰。舉個例子,近來,一本新的《道德經》英譯本出版權的拍賣,在美國竟有八家大的出版商為之爭奪,最後被美國的哈潑公司以十三萬美元買下。僅僅五千多字的版權,竟然賣到摺合人民幣一百多萬元,一個字合二百多元人民幣,這在世界上也許是最高記錄了。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世界出版最多的書是基督教的《聖經》,其次,就是老子的《道德經》。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道德經》是最能代表人類思想發展的、被稱為人類思想里程碑的偉大著作。《道德經》不僅僅是哲學著作,而對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軍事學、管理學、羅輯學、心理學、養生學、中醫學、環衛學、以及其它自然科學、文學、藝術都有深刻而精闢的論述。老子哲學是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精神支柱之一。有人說:「中國文化思想發展史,是以道家思想為哲學基礎的、不斷豐富完善發展的歷史,」所以受到古今中外的極大重視和推崇。每一提到老子我們這位偉大的鄉賢,鹿邑人都有一種親切感、光榮感。從宗教信仰角度來說,鹿邑人絕大多數都不是道教徒,但一遇到天災人禍,兵燹匪患,都在內心默禱「老君爺保佑」,大到水旱戰亂,小到個人的吉凶得失,都把安全的希望寄託在我們這位偉大的鄉賢身上,所以大家關心老子,是崇敬心情的自然流露。 人家為什麼會給我們爭老子,因為老子是道高德崇的千古名哲。簡單地說,他太好了,值得爭。為什麼不爭壞人呢?譬如秦檜、汪精衛,為什麼沒有人爭呢?從這一點說,人家爭也不是壞事,也不能一聽說有人爭就想罵人家,人家爭也是想沾沾光嗎?而且和我們爭老子、爭陳摶也不是從現在才開始,早在明清時代,安徽的亳州、穎州就和我們爭過,他們把老子陳摶說成是安徽人,《亳州志》、《鳳陽府志》都有記載,不過他們沒有爭過去,後來他們不爭了,他們自行糾正了。清光緒三年,《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六十《人物誌隱逸》序上說,「今按宋陳摶為亳州真源人,今河南歸德府鹿邑縣地,舊志收入穎州,與老子誤同,茲並削之」,他們承認了錯誤,自行改正,書上也不這樣寫了,從此就不和我們爭了。但這種錯誤的說法還時隱時現地流傳著,如前幾年,亳州的某些人搞過什麼「陳摶千年祭」,還在亳州城南十九里陳營村蓋了一片陳摶廟,有位亳州市的朋友還寫了一篇陳摶里籍在亳州的文章,對此我們做了一些工作,也寫過兩篇文章,一是《陳摶里籍初探》發表在我們的會刊上,內容是表明我們的立場。我們的立場是陳摶先生是鹿邑人,不容置疑。二是《陳摶故里再探》,這是對著四川的。四川大學有位叫胡昭曦的教授,他在四川學報上發表了一萬多字的考證文章,考來考去,證明陳摶先生是四川崇龕人,我們的《再探》一文發表在《中州今古》上,我們提名道姓地說與胡昭曦教授商榷,希望他讀了我們的文章有所表示,可是直到現在,也沒有看到他的意見,他可能也不爭了,我們還准備寫《陳摶故里三探》,這是專門對著亳州的,論戰的對象是亳州市寫文章的那位先生,後來在福州會議上我們相識了,他很主動,很和善,吃飯、住宿處處關照著我們,雖然是新相識,關系很好,無話不談,一次我們表明陳摶是是鹿邑人,不是亳州人。我說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有分歧,亳州市的那位先生說:「我們沒有分歧,我那篇文章是奉命之作,不足為憑」。畢了,他不爭了,於是《三探》至今也沒有寫,至於爭老子,現在仍在進行中,不過已經接近尾聲。誰和我們爭老子呢?安徽省渦陽縣,准確的說,渦陽縣的某一些人,公開拋頭露面的是揚光先生。
Ⅷ 道家始祖老子祖籍是河南鹿邑么
「老子故里」之爭塵埃落定 考古證實老子生於河南鹿邑
主頁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第三版 教科文衛 2000年11月22日
「老子故里」之爭塵埃落定
考古證實老子生於河南鹿邑
新華社鄭州電 (記者劉雅鳴、通訊員陳清毅)經過專家大量考證及考古發掘,終於證實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於現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
以五千言《道德經》而成為東方先哲的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其出生地曾是長期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近日,隨著一枚《古代思想家———老子》郵票首發式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的隆重舉行,老子故里之爭終於塵埃落定。連日來,各種紀念活動正在老子家鄉進行,老子文化熱也再度興起。
在距今約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老子誕生在鹿邑太清宮鎮。二千多年來,老子的思想極大地啟發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且對世界文化,特別是東方哲學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1997年,為尋找老子的有關遺址,了解太清宮歷史上的本來面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當地文物部門對太清宮遺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文物工作者在對太清宮遺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後,初步了解了太清宮的建築規模。經鑽探,在今太清宮太極殿周圍35萬平方米的范圍內有大面積的建築基址存在。眾多的碑刻記載表明,漢代以後,官方和民間一直把鹿邑太清宮作為老子的故里進行祭祀。
據當地官員介紹,他們正籌資加快老子故里的修復和地下文物的發掘,積極開發文化旅遊資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年11月22日第三版)
Ⅸ 老子的祖籍在哪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歐洲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對《道德經》的研究,到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譽有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太清宮位於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城東5公里的太清宮鎮的東北隅,是老
子的誕生地,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廟,1978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鹿邑太清宮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鹿邑縣古稱「鳴鹿」「苦」「真源」「谷陽」「仙源」。史料記載,公元前571年,老子就誕生在這里。所以,鹿邑縣既是李姓的發源地,又是老子的故里。農歷二月十五是老子生日,後人為紀念老子,在鹿邑縣老君台、太清宮興起廟會進行祭拜。2012年2月,鹿邑縣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正式命名為「中國老子文化之鄉」。
據《後漢書》記載,太清宮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廟。當時漢桓帝兩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並立老子祠碑。
宋帝好道,宋真宗趙恆自稱道君皇帝,撥國庫銀重建太清宮,規模比唐時更大,並於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親率群臣朝拜太清宮,冊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先天太後之贊碑、會真橋記等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