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信仰缺失
㈠ 信仰的缺失必然會導致道德的淪喪嗎
其實,時代的進步不單帶來物質的飛躍,精神文明同樣在飛躍。但飛躍的結果表現內出多樣性是必然的。以容前的純朴可以認為是好事,也可以認為是呆板,今天的精明可認為是好事,也可認為是壞事,比如有些精明人做出了地溝油。這些需要人們慢慢改過來,這是要一個過程的。
㈡ 現今人們的 社會信仰缺失,年輕一代的道德信仰淪喪,到底誰該負起這個責任又該怎麼來負責
當今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其實原來是有自己的信仰的,這種信仰來源於久遠的中國歷史文化的積淀。從過去儒學教導我們的「仁義禮智信」到不斷演化來的「禮義廉恥」,等等一系列國學經典長期耳濡目染的環境下,我們有自己的信仰,知道真正意義上的是非對錯,深諳處世為人之道,過去的一套文化體制無時無刻不在規范著我們的行為舉止。但不幸的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文化的不斷西化與交融,原本正統的儒家經典那一套理論如今早已暗淡無光,現實世界裡支撐國人活下去的動力似乎演變成了不斷攫取利潤與金錢,變成了資本的積累、權力的爭奪。由此帶來的社會文化可謂帶上了西方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影子,即利益驅使。把眼光推及當今社會,用物慾橫流形容再適合不過。電視作為一種大眾傳媒,映射的正是當今社會文化的一些方面。但可悲的是,電視劇題材大多被宮廷劇、穿越劇等霸佔,不是講述宮廷內權力的爭奪,就是虛幻的穿越古代,可見當今社會文化早已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需要到千百年前來得到徹底的滿足;電視娛樂節目也被婚戀交友節目之流充斥,各種激烈的言辭似乎成了現代社會物慾的集中體現;難得幾部反映當代現實世界的電視題材,在此也充滿了奮斗中青年的辛酸苦楚、當今社會赤裸裸的現實與底層人心中隱隱的不滿與無助。人們對電視劇題材的認可恰恰是對現今社會文化從心底里否定的強有力體現。人們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沒有了原本中國古代國學所推崇的價值觀,信仰的缺失讓更多的人誤把所謂「成功」定義為人存在的價值,假裝認可這樣一種連自己都不確定的「信仰」過著自己的現實生活,認為成功就是功名、便是利益,趨炎附勢,只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苟延殘喘。把眼光再次推及網路文化,想想現在我們絕不可能輕易把網路和國學和傳統聯系在一起。說到網路,人們最先聯想到的只是過於泛濫的資源、是消息的真偽、信息的篩選,過多的信息再也不能讓我們潛心去閱讀,即便瀏覽,現今也還有幾人能懷著對中華文字的敬仰與熱愛,懷著對國學最深層次的理解去悲憫地體察社會?若果真做到了,不知是否會被冠上「有病」的罵名。不是似乎,我們確實活在一個信仰缺失的社會。
到底誰該來負責?到底怎麼來負責?我想,作為一個老百姓,這已經不重要了,就把這問題丟給省部級以上的實權領導吧,他們才會有這個閑暇時間來先天下之憂而憂,現今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對老百姓而言,是把鎖,也是把鑰匙。
㈢ 如何看待改革開放後信仰缺失問題
一.評價我國現階段道德狀況的立場和方法論∶
價值觀立場。道德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實踐精神方式,與人的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滲透在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
認識方法論。對當前我國社會道德狀況進行評價,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現象。
歷史視野。經濟進步與道德進步是同向還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靜態的無謂爭論,只能在人類歷史進程的動態比較中來評判。
二.我國社會道德狀況在總體上獲得巨大發展進步∶
生產方式和上層建築的變革,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為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道德的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持續的動力。
在新的經濟、政治、文化制度基礎上生長起來的嶄新道德,以及不斷開展的群眾性道德建設活動,又反過來為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營造了良好的精神道德環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動力。
三.我們面臨的道德考驗∶
我國社會道德問題的主要表現
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時段
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領域
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人群
出現道德問題的主要原因
道德發展滯後性的原因
體制機制不完善的原因
法治和德治還不完全相適應的原因
社會輿論放大效應的原因
當前社會存在的這些道德問題警示人們:道德考驗必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但中國人民有信心經受住這一切考驗。因為社會的道德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因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發展前進中的問題,更因為中國人民從事著以真善美為價值前提和價值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㈣ 怎樣才能改變當前大學生信仰和道德缺失的現狀
還得付出一代人的代價,現在學生的父母們經濟上富裕了,但相對受教育程度低,受過苦,所以加倍呵護孩子們造成的,等大學生們當父母了。就會在教育方式上進行調整改變的。現在的國家凝聚力越來越好了,如果打一場中美戰爭或台灣解放戰爭就更好了,絕對眾志成城。
㈤ 當今社會道德信仰消失的本質原因是什麼
孟子曾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對於信仰傳統缺失的中國來說,以實用逐利為核心的功利社會已經持續了幾千年,「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人是魔鬼與天使的組合,具有獸性和神性;人的本性是獸性的,神性的一面只有宗教才可以賦予他。從性惡論的觀點來說,所有的道德都來自於宗教。索爾仁尼琴將當今世界道德勇氣缺乏的原因歸咎於宗教感的喪失。科學起源於宗教,但科學並不能代替宗教。宗教的真諦並不是對神的崇拜,而是宣傳一種人類本是一家的共同信仰,並教育人在剋制中達到和平與安寧,符合愛的精神。所以歷史學家威爾斯說,宗教是「歷史的大綱」。事實上,信仰的缺失與偶像的神話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生活中最為吊詭的現象,這里也是個人崇拜的狂熱沃土。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然後孔子就被尊為神,有時候也被打為鬼。亞瑟史密斯在《中國人德行》一書中入木三分地寫道:「本性上對最深奧的宗教真理的絕對淡漠是中國人最悲哀的特徵,比如接受一個沒有靈魂的肉體,接受一個沒有心靈的靈魂,接受一個沒有原因的和諧,接受一個沒有上帝的宇宙。」
正如信仰是人性的提升,道德是道理的提升,道德的根本是善,這與宗教是一脈相承的。從某種意義上,所有的人類文化都是宗教,而所有的宗教都倡導關愛與善良、公正與平等。無論佛教的「慈悲為懷」與「眾生平等」,還是基督教「上帝愛你」與「兄弟姐妹」。德國思想家魯道夫o沙澤曼說:「我們不能自由地選擇歷史,但我們可以從歷史中自由地選擇學習的榜樣。太多的人向威脅和利誘屈服了,太少的人有堅貞不屈的勇氣。只有信仰才能給人這樣的勇氣。」
㈥ 中國人道德缺失現象的原因與對策
我國現代社會的道德缺失現象及影響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作為精神內文明建設范疇的公民容道德 建設取得長足的進步。但相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公民道德建設卻有明顯滯後的情況,道德 缺失現象層出不窮、觸目驚心。
㈦ 信仰缺失,道德淪喪,價值觀扭曲原因是
過度地宣揚唯物主義,
缺乏唯心主義的人性內容。
㈧ 道德敗壞是否和信仰缺失有關系
教育失敗古聖先賢教導儒釋道傳統文化作舊東西迷信東西孔夫教育已經丟百現校西模式道觀寺廟斂財古候沒象現整民族道德缺失都外現外都意識文化問題精神墮落努力習傳統文化自……
道德敗壞是否和信仰缺失有關系
這樣的提問感覺沒有意義
㈨ 當今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
社會公德是反映社會文明程度的一面鏡子,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公德是一面文明鏡還是已經成為了變色鏡?上公交車擁擠不排隊、不讓座,亂扔果皮紙屑,在公共場合高聲喧嘩,上完廁所不沖水,這些事情每個人天天都能遇到;物慾橫流,拜金主義泛濫;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層出不窮;犯罪猖獗,大案要案急劇上升;吸毒販毒,賣淫嫖娼見慣不怪;見死不救,見利忘義,個體的孤獨焦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也不再是個別現象……凡此種種,說明今天的社會公德,已經不是一面凸顯人類精神和時代進步的文明鏡,而是一面反映社會問題和人的異化的變色鏡!所以,我們不能再陶醉在道德大國的虛幻美夢中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道德在滑坡,社會公德已經變色,社會公德建設刻不容緩。要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就必須先找出當今我國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以期對症下葯,有的放矢。一、傳統文化弊病:私德與公德中國被人稱為禮儀之邦,儒家倫理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品德被視為圭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情懷更是為世人稱道,然而這種天下為公的姿態,很容易讓人模糊了儒家倫理思想的缺陷,即先私德後公德。
一、文明鏡與變色鏡——當今中國社會公德狀況
社會公德在今天的中國,是一面文明鏡還是已經變成了變色鏡?這個問題是與道德「滑坡論」與「爬坡論」的爭論密切相關的。「滑坡論」與「爬坡論」曾在改革開放之初產生過激烈的交鋒。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結論比較明晰了,那就是:爬坡論者當初振振有辭的「時間觀念、效率意識的加強」、「社會政治的開明」之類的論證,雖然言之鑿鑿,但並不屬於道德領域,而更多的是屬於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道德的進步沒有絕對的正向相關,經濟發展了,但我們的道德狀況不但在總體上沒有進步,而且在某些方面還出現了明顯的滑坡。就社會公德領域來看,上公車擁擠不排隊、不讓座,亂扔果皮紙屑,在公共場合高聲喧嘩,上完廁所不沖水,這些事情每個人天天都能遇到,已經成為人們的「必修課」。物慾橫流,拜金主義泛濫;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層出不窮;犯罪猖獗,大案要案急驟上升;吸毒販毒,賣淫嫖娼見慣不怪。見死不救,見利忘義,個體的孤獨焦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也不再是個別現象。凡此種種,難以讓人產生道德爬坡之感覺。
不久前網上披露的事情則具有更典型的意義:2004年10月11日黑龍江大慶市發生了狗主人威逼人力三輪車夫向小狗下跪磕頭的事件;一個月後,11月16日,相同的一幕又在安徽合肥市街頭上演:一位計程車司機迫於狗主人的威脅毆打,在瑟瑟寒風中向被撞傷的小狗下跪,直到警察趕來現場才起身,而且合肥市一派出所的處理結果是:向狗下跪的司機賠償狗主人1000元錢。[1]今天的社會公德,已經不是一面凸顯人類精神和時代進步的文明鏡,而是一面反映社會問題和人的異化的變色鏡!
所以,我們不能再陶醉在道德大國的虛幻美夢中無法自拔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道德在滑坡,社會公德已經變色,社會公德建設,刻不容緩。要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就必須先找出當今我國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以期對症下葯,有的放矢。
二、私德與公德——中國傳統文化的弊病
中國被人稱為禮儀之邦,儒家倫理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溫、良、儉、讓等德目被視為圭臬(guīniè [criterion;standard] 指圭表,比喻標准,准則和法度;可以據此作出決定或判斷的根據 圭臬星經奧,蟲篆丹春廣。——杜甫《八哀詩》 適應之說,迄今日學人猶奉為圭臬。——魯迅《人之歷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情懷更是為世人稱道。這種天下為公的姿態,很容易使人模糊了儒家倫理的缺陷,即先私德後公德。
儒家學說是建立在宗法血緣基礎上的學說,在處理私德與公德的關系、建立道德體系時,它是沿著先私後公的路徑展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排在「國」和「天下」之後的。孔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學而)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孟子?離婁上)對於公德而言,私德是本根性的,是至上性的。公德是以私德為基礎,從私德中推延而成的。
誠如有論者所說,「中國人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同」或者「求同」。基本方法論是:求同再求同,貫通再貫通,肯定再肯定。」[2]這固然是對的。但當私德與公德發生了矛盾,而且兩者的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求同」無方、「貫通」無路、「肯定」無門而只有「舍魚而取熊掌」之時,私德就會壓倒公德。例如孔子對「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的做法提出異議,他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當「其父攘羊」,在父慈子孝與誠實正直之間出現沖突時,一向強調後者的孔子卻主張通過「父子相隱」的方式維系父子之間的血緣親情,從而明確地將家庭私德凌駕於社會公德之上。
再看孟子,孟子本來主張「責善,朋友之道也」(孟子?離婁下),然而一遇到父子關系,就變了,他說:「父子之間不責善」(孟子?離婁上),甚至認為:「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孟子?離婁下)。道德生活中的相互批評固然重要,但一旦涉及到至高無上的血緣親情,就只有讓位了。所以,孟子對舜面對其父殺人的局面,「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孟子?盡心上)的做法贊不絕口,在公然地在為徇情枉法、任人唯親的腐敗行為唱贊歌的同時,把公正守法、任人唯賢的社會公德拋諸腦後。這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這種復雜效應的一個集中表現就是:由於儒家倫理在傳統文化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人們在形成高度重視慈孝友悌等家庭私德的倫理傳統的同時,往往又流露出相對輕視社會公德的傾向,以致一些基本的公德規范,如誠實守信、公正守法、遵守公共秩序、講究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等,時常受到漠視。[3]
三、集體的理想與個體的虛無——時代背景的局限
誠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4]道德是時代的產物,它必然要受到時代的制約;同時,道德的發展又有其自身的獨特性,社會公德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這種特點也就相應地體現得更加明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經歷了令許多老人至今深深懷念的「溫暖、和諧、單純、明凈」的五六十年代,社會公德大崩潰的「文化大革命」之後,我們進入了向現代化進軍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的經濟發展是有目共睹甚至「舉世矚目」的,但社會公德的建設卻令人不敢恭維。從過去的極端集體主義到今天的極端個人主義,從過去的道德理想主義到今天的道德虛無主義,我們只是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在這個180度的轉彎之後,我們的道德狀況卻似乎沒有太大的進步。——在某些方面,甚至還退步了。例如新中國成立後銷聲匿跡的黃賭毒,今天又死灰復燃,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現代化是一把雙刃劍。錢是個好東西,經濟是不可或缺的;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表現出對自由民主的強烈渴求。但是,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道德的進步嗎?理性真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嗎?我們的精神是越來越健全呢,還是相反?盧梭在18世紀提出的對啟蒙理性的警惕的質疑日益凸顯出他的真知灼見,他那「科學越發展,道德越墮落」的箴言,至今仍回盪在我們耳邊,而且還越來越清晰。
所以,奧爾加?希爾的一篇形容今天這個時代背景中的都市人的小文章在網上被廣泛轉載:「我們不斷聚斂財富,卻逐漸喪失了自我價值;我們話語太多,真愛太少;我們掌握了謀生手段,卻不懂得生活的真諦。我們學會了追趕時間,卻沒學會耐心等待;我們擁有的財富越來越多,道德品質卻日益淪喪。我們生產更多的電腦用於存儲更多的信息和製造更多的拷貝,而相互的交流與溝通卻越來越少。……」
四、傳統體制與現代體制——社會體制的真空
現代人越來越意識到體制的重要性。好的社會體制可以把壞人變成好人,壞的社會體制可以把好人變成壞人,這已經基本上成為了人們的共識。在奔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體制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巨大破壞,但新的合理體制一時有未能建立起來,於是體制上的真空便為道德上的真空大開了方便之門。「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這里的膽大膽小的衡量標准就是對社會公德的破壞。「缺德就能發財」,這在體制不健全的社會里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改革開放之初的暴發戶,有許多就是這樣發家的。今天我們所面對諸多問題,例如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不公加劇,不正當競爭,黑箱操作,等等,它們是導致社會公德缺失的溫床。
曾經一度引起社會關注的北京「小偷」偷饅頭的事件,充分暴露出現有體制存在的問題。
一個在北京找工作沒有結果的青年,好幾天沒吃東西,餓得實在沒辦法的,無奈之下偷了小賣部的幾個饅頭,被發現後倉皇逃跑,但因為沒有力氣,沒跑幾步就暈倒在地,被「當場抓獲」。有些自豪的北京人以此立論,大放闕詞:看看,這些外地人,多麼沒素質。他們到我們首都來,嚴重破壞了祖國的大好形象。對他們,就是要排斥、限制,不讓他們踏進京城半步!但是,北京不是北京人的北京,北京是中國人的北京。文萃報曾轉載了一篇小文章,題目就是《想做北京人,為何這么難》,從生活歧視、職業歧視、子女受教育歧視等諸多方面勾勒出中國現有體制上存在的問題,[5]這些問題聚焦在社會公正問題上,而社會公正本身就是最大的道德,當代思想巨擘羅爾斯在他的劃時代巨著《正義論》中開篇就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美德,正如真理是思想的首要美德一樣。……法律與制度無論多麼有效率和井然有序,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被改造或廢除。」[6]不正義的社會制度為社會公德缺失埋下了無盡的隱患。
所以,對於下崗工人聚眾賭博、小攤小販在路旁擺攤設點這樣的事情,我們如果無視制度的缺陷,一味地做道德上的批判,擺出一副道德家的姿態,對他們做「正其義不謀其利」、「餓死事小,失禮事大」之類的說教,不說效果甚微,就是面對自己的良心,也覺得羞愧。認真審視從傳統體制向現代體制發展過程中留下的真空,腳踏實地地解決問題,這才是根本。
五、上帝死了與人死了——信仰的缺席
從理論上論證信仰的重要性並不難,難的是讓信仰從嘴邊落到心中,在現實的生活中揚起信仰的帆。西方人的信仰經歷自然神—上帝—理性—無的過程,在西風東漸的背景下,我們中國人則是伴隨著對傳統儒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軸心的入世信仰的顛覆而陷入了虛無。
80年代中國大陸搖滾之父崔健的《一塊紅布》說出了中國式信仰的虛幻性:「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蒙住我雙眼也蒙住了天/你問我看見了什麼/我說我看見了幸福。」誠如魯迅所形容的,「夢醒了,卻無路可走」,孤獨、寂寞、苦悶、彷徨、惆悵一股腦兒涌了上來。愛顯得越來越少,越來越珍貴,同時也越來越「變味」,神聖而崇高的愛情不見了,「我會愛你/你會愛我/只是因為寂寞」(《因為寂寞》),歌詞雖然殘酷,但卻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信仰的缺席導致極端個人主義、極端功利主義的盛行。之所以在前面加上「極端」一詞,是為了與西方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相區別。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是西方價值觀念的基石,在他們看來,個人權利高於一切,趨利避害、趨樂避苦是人的天性,道德應當順應它而不是忤逆它。這是西方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最表層的觀念,今天的許多中國人,完全認同了者一點,但他們卻忽視了它更深層的涵義。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尊嚴、價值、以至財產的神聖性,是指的每一個人,它具有普世界性;而中國人卻把個人僅僅理解為「我」自己。功利主義強調功利,但追求的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在功利主義的集大成者穆勒看來,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幸福和長久利益是功利主義最基本的原則。[7]可見,功利主義包含了對他人的尊重和與他人同生共贏的理念,而今天中國的功利主義,則是作為個人的「我」對他人的掠奪性佔有,是有我沒你的剝奪與被剝奪、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所以,我把它們稱為極端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
這種極端性表現在三個層次,對於一般的市民而言,他們所信奉的是「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北島);第二個層次更深,還要極端一些,它以顛覆價值,游戲人間為依託,所謂「當個小人真快活」,就是這個意思;更有甚者,到了第三個層次,竟然公然喊出了「千萬別把我當人」(王朔)。在這樣的語境下,談社會公德無異於痴人說夢。
六、作為主人的「我」與作為奴隸的「我」——主體意識的喪失
人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在認知領域,人是主體,而且無論如何也是主體;但在價值領域,在涉及包括社會公德在內的道德問題的時候,人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喪失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其原因,正如別爾嘉耶夫所說:「人處在受奴役的狀態,他常常不能發現自己的奴役地位,有時還喜歡這個奴役」,「自由是個困難的東西。處在受奴役的狀態是會更輕松的。」[8]
在中國,主體地位的喪失是與公民意識的欠缺密不可分的。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臣民社會而不是公民社會,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中有的是臣民意識而不是公民意識。所以,打假英雄王海、狀告村長的秋菊,在某些「公僕」眼中就是「不穩定因素」,是「動亂分子」。而他們要付出的代價,也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
我們以前所說的「主人翁精神」與公民意識是一致的。因為有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公民,是國家的主人,所以會把社會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都當作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對社會的公共規則,也會認同和遵守;對國家所倡導的風尚和價值觀,也會由衷地贊成並身體力行。這就是建國後我們的社會公德建設令世界矚目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在今天,由於種種原因,這種對國家、社會的認同感正在急劇下降,以往那種「小家」「大家」同為一家的觀念漸漸地被「小家」與「大家」的矛盾所代替,私德與公德不再是相通的,而更多的成為了一種對立關系。由愛「小家」推廣至愛「大家」的道德發展路徑被「顧小家忘大家」甚至是「損大家利小家」代替。反正在這個國家中我只是滄海一粟,有沒有我無足輕重,國家與我沒有什麼關系,損之何妨?
七、公共形象與自我形象——法制觀念、規則意識的淡漠
公民、法制、規則,這些現代社會的核心詞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既然我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臣民,既然我存在的意義與別人不一樣,那麼,在主子沒有發覺的時候,偶爾犯犯規、打打擦邊球,體驗一下不按牌理出牌的快感,獲取意想不到的巨大好處,何樂而不為呢?臣民的人格是一種分裂人格。主子在場與不在場,表現截然相反。他表現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我」。公民意識的欠缺,必然帶來法制觀念、規則意識的淡漠。亂扔果皮紙屑、違章駕車、投機倒把、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在澡堂水池小便,等等,都是法制意識、規則意識欠缺的表現,這些現象在我們身邊已經是隨處可見,見慣不怪了。
更重要的是,法制觀念、規則意識的缺失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我們的「一言一行」中,它還關繫到民主國家的建設、民族素質的整體提高。我們所稱道的負責任的大國德國,在二戰即將結束時,由於資源匱乏,不得不讓市民上山砍樹取暖。林業人員在茫茫樹海中搜尋,找到老弱樹或劣質樹,在上面劃一紅圈,「砍伐沒有紅圈的樹,要受到處罰」。問題是,誰來執行處罰?當時德國行政管理名存實亡,公務員盡數抽調到前線去了,市內找不到警察,全國幾乎處於政權的真空。但直到戰爭結束,全德國沒有發生過一起居民亂砍濫伐的事,他們全部忠實地執行了規定。事隔五十多年,當時被困德國的季羨林老人提起這事仍感嘆不已:德國人「具備了無政府的條件卻沒有無政府的現象。」[9]至於德國人以及日本人恪守交通規則,即使是路上空無一人,只要紅燈亮著,就不會開車或者走道,這些例子中國人早已經耳熟能詳了。這就是現代公民的素質,而這樣的事情在中國發生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總之,誠如有學者指出的:「如果在紅燈前面要搶行,要有警察在場才能維持秩序,這樣的人群已經習慣於被別人管制,他們缺乏相應的社會責任感。我們無法想像一個民主社會可以由這樣的人群所組成。」[10]
八、「取法乎上」與「取法乎下」——一點啟示
上面所說的六個原因,並不是孤立存在的,這里所提供的只是審視社會公德缺失的六個不同方位的視角。也可以說,造成今天我國社會公德的喪失,使昔日的文明鏡變成了今日的變色鏡,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道德問題。只要把它放在社會背景來考察,才能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和途徑。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道德的建設不能一蹴而就,忽視現實的政治經濟條件,試圖用心靈革命的方式,在短期內實現人的「脫胎換骨」,這樣的願望只能是空中樓閣,最終的命運也只能是以失敗告終。
道德建設不同於經濟建設,物質上的投資與精神上的回報並非總是成正比。公正的社會是道德文明的基石,要把變色鏡變成文明鏡,就必須從社會公正的角度入手,對社會進行改造。而要實現社會公正,首先就是要確立規則意識。今天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把握好公德的度,即不要無限拔高,也不要止於初等水平,即做到「取法乎上」與「取法乎下」的有機結合。
所謂無限拔高,就是把「取法乎上」做過了,就是把社會公德泛化,無時不談德,無處不談德。以往我們把大學生談戀愛也作為道德問題來處理,採取「圍追堵截」的方式,舉起道德的大棍子棒打鴛鴦,這種行為不僅是可笑的,而且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因為它與人的天性相違背。所以,是公德的就給公德,不屬於公德范疇的,不要生拉硬拽地往公德上靠。這是一個基本尺度。在最消極的意義上說,「不幹涉別人,對得起自己」,這就是道德的了。
同時要注意的是,由於道德有層次上的差別,人們往往把社會公德與處於最低層次的日常行為規范等同起來,認為社會公德似乎與倫理道德規范和信仰價值追求無關。這種在「取法乎下」的問題上又走了極端。正如前面所說的,社會公德不僅僅是一點一滴的小事而已,它反映的是一個社會的精神狀況的公民的整體素質。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論是儒家、佛家還是基督教,都看到了道德的整體性。「取法乎下」必然導致道德建設的實效低迷。
針對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找到實施補救的突破口,這還是第一步。在文章開頭所介紹的安徽活人給死狗下跪的案件中,下跪的當事人因害怕狗主人的報復,在警察到來的時候,還不敢把被逼下跪的事情告訴警察,真是應了魯迅的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所以,啟蒙之路漫漫而長遠,我輩還需抱定「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信念,鼓足干勁,上下求索。
㈩ 在信仰缺失的時代如何去信

儒家學說為道德或價值提供了人人不得不接受、邏輯上牢不可破的起點。圖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478)像。
今天會講的主題是「恕道」,我就從「恕」這個字的含義來說明儒家的道德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
「恕」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本來寫作「」,上「女」下「心」,沒有「口」。到戰國時期,在「」右上方加了一個「口」字,變成「恕」(如+心)。這個字可以理解為是形聲也可以理解為會意。如果是形聲,「如」就代表讀音。如果是會意,「如」就代錶行為(作動詞),於是恕即如心,就是將心比心,以己推人。
所以《說文解字》在解釋「恕」的時候說:「恕,仁也。」孔子曾說,「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皆可以終身行之(《論語衛靈公》)。孔子弟子曾參也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可見恕在孔門道德體系中的重要性。
當然在儒家價值范疇中,從「心」的字很多,除了「恕」,還有「忠」、「愛」、「性」、「情」、「德」,等等。從孔子和曾子的話可以看出,恕尤為重要。為什麼呢?因為恕道代表將心比心,由此確立起「仁」,進一步生發出其他一切價值。下面我要強調,
「恕」這個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儒家道德的基礎
具體來說,可以從儒家恕道對心的理解中找到答案。《孟子盡心篇》稱:「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回到本心、良心,才能明白人性。但按照孔子的意思,「盡心」就是實踐恕道。
為了回答道德的基礎問題,我建議我們先不忙做形而上學的思辨(像在西方哲學中那樣),不妨試圖回答一個問題:假如你生活在一個是非混淆、黑白顛倒的時代,一切政治說教、道德宣傳、宗教信仰、思想教育在你看來都是赤裸裸的欺騙,不值一錢的謊言;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找到能讓你信仰的道德或價值,你能從什麼地方做起?
正是在這個地方,我們發現了儒家思想的強大魅力。接下來我想說明,
儒家從心、性、理等無可置疑的角度幫我們找到了價值,確立了道德,而這些正是中國文化與人類其他一些重要文化確立道德方式的重要區別
我們知道,人類一些偉大宗教,比如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都把道德建立在一個超越人間世界的彼岸世界或神聖存在的基礎之上。
一個基督徒,他去愛別人,去發善心,是出於響應上帝的召喚。一位基督教告訴我,為什麼要愛人?因為在對神的祈禱中,在和上帝的私人交談中,他深深地認識到了人性的軟弱、無能和醜陋,所以對他人產生了深深的悲憫之心。與上帝的對話讓他感受到每個人的生命如滄海一粟,渺無足道,因此對他人產生了無限的同情和關愛。所以,在基督教中,一切的愛和善,都來自於上帝。
在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中也有類似的傾向。而佛教和印度教是通過對人間世界的否定來建立起對他人的愛,建立起道德的: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像夢中的幻影一樣虛幻、不實,我們的此生此世在無盡的生死輪回中也只是一個渺無足道的瞬間;在這樣一個高度不確定、隨時可能消失的空無的世界裡面,人的生命的唯一意義在於認識到世界的無常,從而找到一種永恆和不朽,這樣你就不會偏執,不會貪婪,不會把你擁有的一切看成屬於你自己的。
與以上諸種宗教相比
,
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是一種高度此岸化的文化,是以認可這個現實世界的真實性為前提的
中國人認為,沒有什麼比天地更大的東西,不能把天地當成隨時可能消失的「幻影」。中國的神也只是天地的一部分,而不超出天地之外,更不是天地的創造者,不能獨立於天地而永恆存在。因此人類如果要找到天堂,只能從這個世界做起。天堂不在彼岸,不在死後,就在此生此世。這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設定,和人類其他幾大宗教都不一樣。
在這個基礎上,
中國人講道德,不是從彼岸或者死後出發,不是從上帝或神聖存在出發,而是從「心」出發
從「心」出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並不告訴你什麼行為是道德或者不道德的,你自己用心去感受,自然會知道。真正的主宰不在天外,不在彼岸,不在上帝那裡,就在你心中。如果你在經書上看到了古人所謂的道德,那也是古人用心體會得來的,不會強加給你。所以,你看孔子對學生的對話,都是啟發式的,孔子總是先說出自己的真切感受,而不是簡單去說教、灌輸。這就叫以心換心,以情動人,通過這種方式來激發他人的良知、良心,這就叫恕道。
儒家告訴我們,當你發現世界崩塌了(所謂「禮崩樂壞」),人間變成了弱肉強食的叢林,但你的心還在;當你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一切行為都出於精緻的利己主義算計,這世界沒有任何道德可言,但你的良心並未泯滅;當世界極端混亂、無道,我們完全失去了方向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用心去體會什麼是「道德」、「正義」、「公平」。我們的良心是不會泯滅的。良心、良知和良能是一直存在,哪怕只是潛伏地存在著,這就是孟子性善論所反復強調的主題。
如果你覺得所有官方的說教,所有教科書上的理念,所有冠冕堂皇的道德,全都是騙人的勾當,全不值得你相信;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值得你相信的東西,你甚至想自殺,因為你沒有任何希望,——這時孔子和孟子可能會告訴你,你可以從一個地方來尋找到你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那就是你的心。所以,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回到自己的本心來做人。
除了「心」,儒家還提出另一個讓人可在混沌迷茫的世界裡尋找到人生價值的線索,那就是「性」——人性。一講到「性」字,大家可能會想到性善論、性惡論之類的說法,但實際上我們來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有時候做了壞事,在良心深處會有一種愧疚感?為什麼我們在公交車上逃票時會感覺到一種驚恐?為什麼有一些罪大惡極之人也會有良心發現的時候?這是因為人性有自身的規律和法則。
人性的法則不是你想改變就能改變得了的,它會按照自身的邏輯走
你希望把自己做過的醜事忘掉,但是這個法則卻會不時來撕咬你的心,讓你寢食難安、魂不守舍。這就是人性的法則。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希望自己的人性扭曲,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得到健康的成長,為此我們不得不遵守人性的法則。而一切現實生活中的不公平、不合理,最終一定可以歸結到是否有利於人性健全成長上來。我們講漢語當中人性的「性」字也從心,左邊也有一個「心」字,從生、從心。(人)性包括生命成長的規律和法則,這些規律或法則是人生來就具有的屬性。我們可以人性的規律和法則為衡准,來評判現實中一切是非對錯。
有一個問題。人天生就是自私、好妒的,見到美食想吃到,見到美色想佔有,這些都是人性當中的一部分,沒有人能否認這一點。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人如果無止境地追求貪欲的滿足,也會受到傷害。《莊子》、《淮南子》中多次講到,貪欲會傷生、害性。有些人認為,生命非常短暫,人生在世,不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感官慾望,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但實際上,人過分追逐貪欲的滿足會傷生害性,讓人性扭曲,這也是人性的規律。貪欲、私心是人性,一味追逐貪欲和私心會傷生害性也是人性。這就是我們「人性」這門學問。
從這個角度來講,在一個昏暗無道的世界裡,當我們找不到生命的任何價值和意義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追問第二個問題:你的生命成長方式是健全的嗎?你的人性是扭曲的嗎?現實環境是否有利於每個人生命的健全成長?還是會造成許多人性的扭曲?如果你什麼都不相信,至少可以從生命健全成長的規律和法則出發,以人性為准則來建立起值得你接受的價值或道德,據此評判自己,評價現實。
所以,我們的祖先不從彼岸和上帝那裡尋找道德的基礎,他們找到的第一個出發點是「心」,第二個出發點是「性」,這些都是基於我們每個活生生的生命,來尋找道德和價值,也是我們在一無所有、一片茫然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相信的東西,因而是無法懷疑的出發點。
但儒家並不僅僅提出心、性作為我們建立自身價值或道德的起點,還提出了另一個重要的出發點——「理」(或稱「天理」)。
你可以不相信任何東西,但是有一個東西你不能不信,那就是道理
宋太祖趙匡胤有一次問宰相趙普:「天下何物最大?」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也許趙普應該說「天子最大」,但是趙普沒有這樣說,而是說「天下道理最大」。
不是誰的權力大誰就最大。無論你權力有多大,掌握的武器多先進,也無論你身份有多高,地位有多尊,你都必須講道理。人世間是沒有什麼事情是沒有道理可言的,正所謂殺人償命、欠債花錢,此乃天經地義(故可稱為天理)。就算是最平常最普通的百姓,也會相信萬事萬物都有道理的。
因此,
今天我們談論道德或價值的基礎,站在儒家的角度看,可以不用講什麼大道理,只要先講三件事
第一,
你的本心何在
讓我們每個人都從本心出發,最大限度地按照良心來思考,最大限度地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第二,
你的人性何在
你得問自己,是否覺得現在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是會讓你的生命健全成長,還是會讓你的人性扭曲?
第三,
你的道理何在
我們所做的所有事情有一個道理在那。這個道理是可以越辯越明的,大家都可以來辯。
總之,從儒家的「恕」這個概念,可以引申出儒家對道德基礎的思考。
在今天這樣的一個懷疑主義盛行,許多人什麼都不相信的年代,我們需要從一個人人都不得不接受的起點來建立道德,確立價值
這正像當年笛卡爾從普遍懷疑的態度出發,先找到所有人都不得不接受、邏輯上牢不可破的起點,從而為人類一切可能意義上的知識找到了最重要的基礎。其時正值歐洲懷疑主義盛行,人們對一切權威都產生強烈的質疑,變得什麼都不信,莫知所從。是笛卡爾為他們點燃了一盞明燈,為歐洲後整個近代思想的發展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不過笛卡爾所要解決的是知識的基礎問題,而我們所要解決的是道德或價值的基礎問題。經由以上探究,我認為儒家學說為道德或價值提供了人人不得不接受、邏輯上牢不可破的起點,它們就是:心、性、理。
(2018年1月6日至7日,葦杭書院丁酉年年度會講在北京大學李兆基人文學苑舉辦。本文是作者在本次會講中的發言,由作者本人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