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法治什麼病
⑴ 泄瀉病是什麼病,如何解釋嚴重嗎
搜索詞條
泄瀉
[xiè xiè]
權威由衛生計生委臨床醫生科普項目/網路名醫網 提供
泄瀉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飲食所傷,或情志失調,或脾胃虛弱,或脾腎陽虛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樣為主證的病證。一般根據病因病機運用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的方法治療。
分享
病因病機
泄瀉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腸,其中主臟在脾,其致病原因包括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脾腎陽虛等。其主要致病因素為濕,即《難經》所謂「濕多成五泄」。
1.感受外淫
六淫外邪傷人,主要以濕為主,常夾雜寒、暑、熱等病邪,導致腸胃功能失調,皆使人發生泄瀉,脾臟喜燥而惡濕,外來之濕入侵則最容易困遏脾陽,從而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而導致泄瀉。寒邪或者暑邪也能直接影響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常,清濁不分,而成泄瀉。
2.飲食所傷
脾胃為倉廩之官,脾主運化水谷和水液;胃主受納,腐熟水谷。故飲食不當,如飲食過量導致宿食內停;或過食肥甘厚味,呆胃滯脾,濕熱內蘊;或誤食餿腐不潔之物,傷及腸胃;或過食生冷,導致寒濕交阻等,皆可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致使脾胃的傳導失司,升降失調,水谷停滯而導致泄瀉。
3.情志不舒
郁怒傷肝,肝失疏泄,木橫乘土,脾胃受制,運化失常,或憂思氣結,脾運阻滯,均致水谷不化,下趨腸道為瀉。若素體脾虛濕盛,運化無力,復因情志刺激、精神緊張或於怒時進食,均可致肝脾失調,易形成泄瀉。
4.脾胃虛弱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若因長期飲食失調,勞倦內傷,久病纏綿,均可導致脾胃虛弱,中陽不健,運化無權,不能受納水谷和運化精微,清氣下陷,水谷糟粕混雜而下,遂成泄瀉。
5.脾腎陽虛
久病之後,腎陽損傷,或年老體衰,陽氣不足,命門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為泄瀉。
6.中氣下陷
久病失治誤治,導致中氣被損傷引起中氣下陷,不能提升陽氣,故而不能溫煦腐熟水谷,水谷不化,成為泄瀉。
辨證施治
1.寒濕停滯
(1)證候瀉下清稀,嚴重時如水樣,腹痛伴有腸鳴,痞滿,脘腹脹悶,食少,或者兼有外感症狀既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等症。舌薄白或白膩,脈濡緩。
(2)治則芳香化濕,疏表散寒。
(3)主方藿香正氣散加減。
2.濕熱壅滯
(1)證候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勢如水注,或瀉下不爽,糞色黃褐而臭,煩熱口渴,小便短赤,肛門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2)治則清熱利濕。
(3)主方葛根芩連湯加減。
3.暑濕壅滯
(1)證候發於盛夏之時,腹痛泄瀉,瀉下如水,暴急量多,糞色黃褐,伴見發熱心煩,胸悶脘痞,泛惡納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
(2)治則清熱化濕。
(3)主方黃連香薷飲加減。
4.飲食停滯
(1)證候腹痛腸鳴,瀉後痛減,瀉下糞便臭如敗卵,夾有不消化之物,伴見脘腹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
(2)治則消食導滯。
(3)方葯保和丸加減。
5.肝氣乘脾
(1)證候腸鳴攻痛,腹痛即瀉,瀉後痛緩,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而誘發,平素多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矢氣頻作。
(2)治則抑肝扶脾。
(3)主方痛瀉要方加減。
6.脾胃虛弱
(1)證候大便時溏時瀉,反復發作,稍有飲食不慎,大便次數即多,夾見不化水谷,伴見飲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面色少華,肢倦乏力。
(2)治則健脾益胃。
(3)主方參苓白術散加減。
7.腎陽虛衰
(1)證候每於黎明之前,臍腹作痛,繼則腸鳴而瀉,完谷不化,瀉後則安,伴見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軟。
(2)治則溫腎鍵脾,固澀止瀉。
(3)主方四神丸加減。
8.中氣下陷
(1)證候多由久瀉或大病或久病導致的久瀉不止,甚者脫肛,伴見小腹墜脹,納呆,少氣懶言,體倦肢軟,渴喜溫飲,消瘦等。
(2)治則升陽舉陷止瀉。
(3)主方補中益氣湯加減。
9.上熱下寒
(1)證候腸鳴下利,干嘔嘔吐,伴見心下痞滿,口渴喜飲,偶有口苦,心中煩悶,小腹喜溫等。
(2)治則和胃開脾止瀉。
(3)主方半夏瀉心湯加減。
其他療法
1.針灸分型治療
(1)急性泄瀉①治則除濕導滯,通調腑氣。以足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②主穴天樞、上巨虛、陰陵泉、中脘。③配穴寒濕者,加神闕;濕熱者,加內庭、曲池;食滯者,加中脘、梁門。④操作毫針瀉法。神闕用隔姜灸法。
(2)慢性泄瀉①治則健脾溫腎,固本止瀉。以任脈及足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②主穴天樞足三里,大腸俞三陰交。③配穴脾虛者,加脾俞、太白;肝鬱者,加太沖,太沖;腎虛者,加腎俞、命門、關元。④操作神闕用灸法;天樞用平補平瀉法;足三里、公孫用補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2.穴位注射法
選天樞、上巨虛。用黃連素注射液,或用維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3.耳針法
選大腸、胃、脾、肝、腎、交感。每次以3~4穴,毫針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4.拔火罐
(1)取穴天樞關元大腸俞小腸俞。
(2)方法留罐10分鍾,日二次。
預防調護
1.飲食
注意飲食衛生,不暴飲暴食,不吃腐敗變質食物,不喝生水、冷水等;泄瀉病人飲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膩的食物;某些食物進食後會引起泄瀉者,應忌食。
2.增強體質
慢性泄瀉病人,應加強鍛煉身體,以增強體質,如體操、太極拳、氣功等。
3.預防
平素注意天氣變化而增減衣物以防外感引起泄瀉。
泄瀉是臨床上常見的病症,在中醫治療上應明確證型,正確的辨證論治從而選方用葯,針灸治療急慢性泄瀉效果較好,但對嚴重失水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泄瀉,則應採用綜合性治療。
* 詞條由網民創作並享有版權,請保護版權歸屬
對 泄瀉 仍有疑問? 去網路知道提問
hot世界盃,聽明星神吐槽!
專題【世界盃上的90後們】
辨證施治
目錄
網路名片
病因病機
辨證施治
其他療法
預防調護
-
-
⑵ 什麼是「正治」與「反治」
一、正治
指正治法,是一般常規的治療方法,指針對疾病的性質、病機,從正面治療。
二、反治
反治是指疾病的臨床表現與其本質不相一致情況下的治法,採用的方法和葯物與疾病的證象是相順從的,又稱為「從治」。
(2)瀉法治什麼病擴展閱讀
應用:
(一)、正治
治療疾病的方法(疾病性質病機),如寒證用熱葯,熱證用寒葯,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等。
(二)、反治
反治適用於疾病的徵象與其本質不完全吻合的病證。由於這類情況較少見,故反治的應用相對也較少。究其實質,用葯雖然是順從病證的假象,卻是逆反病證的本質,故仍然是在治病求本思想指導下針對疾病的本質而進行的治療。
⑶ 中醫看病,長期放屁的疾病
也不是每天都多,就是只要你上衛生間不管是大便還是小便都放屁,是怎麼回事?
⑷ 什麼是木布病
藏醫學中的「木布病」,是由龍、赤巴、培根、血液、黃水等引發的一種綜合病 。藏醫學認為,「龍」的自然色為青, 為寒期;「赤巴」為黃色,「培根」為自然灰色,而「血」為紅色,「黃水」的自然色為紫黃,混合在一起就變成紫黑色,藏語中「紫黑色」稱「木布」,因此龍、赤巴、培根以及血液、黃水疾病混合在一起綜合性疾病的稱為「木布病」
病因及表現症狀
「木布病」的木布病主要症狀為:胸腹灼痛、消化不良、嘔吐膽汁,吐煙汁色黏液和血、大便燥結、肌肉消瘦、脊椎疼痛等。
其病因包括熱性病因和寒性病因兩種:
熱性病因既過食味咸、酸、甘和高熱能、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和經常飲酒,以及劇烈運動和外傷等引起肝內壞血增盛,卻不能完成正常的血生化過程,使精、濁血液混在一起,自肝臟倒流致胃腑,與胃內的培根黏合並腐化,導致龍、培根的機能失調而產生的綜合性疾病「木布病」,稱為熱性木布病,又稱「木布下陷」。
寒性病因既飲食不消化,或進食不合胃腑的飲食,在胃腑不能消化,胃黏液激增、瘀積,平火龍與消化赤巴的功能衰退,精華與糟粕不能分離,侵入肝臟的部位又不能轉化為精氣,反而惡血充斥,肝臟增大,又侵入胃腑後不能消化,致使培根性激增,症狀潛伏下來,稱為寒性木布病,又稱「木布瘀積」。
單一型培根病即指未消化、慢性胃腸炎、萎縮性胃炎等。未消化是內科疾病的根源,也是木布病的根源。培根木布發病部位主要在於胃腸,此病類似西醫學中的消化性潰瘍,消化不良、噯氣頻作、惡心嘔吐、飯後疼痛等是主要的表現症狀。
藏醫學診斷標准
藏醫診斷以《四部醫典》、《秘訣本》 木布病的診斷要點為主。通過觀察總病象,從診脈、驗尿、觀察表面病象、利害觀察等方面著手。
木布病一般脈象洪大、干脈弱。尿色紅紫、細膩、濃稠、有沉澱物。胃、肝疼痛,食慾不振,口內有腥臭味,大便紫色、乾燥。飽時痛,飢也痛。
此病多在春秋兩季發病,分為3個階段:初期嘔吐熱水與酸水;中期疾病已經成型,嘔吐茜草汁樣;末期病情已發展,嘔吐煙汁樣。
藏醫學治療方案
對於「木布病」的治療,藏醫依然遵循藏醫學中「四系統治療法則」、「熱病寒治寒病熱治」的基本原則,根據木布病的寒熱屬性、情勢,對不同類型的木布病分別採取不同的辨證治療措施。從飲食、起居、葯物、外治四大療法著手。
但需要注意的是,「木布病」作為綜合性疾病,又是久病陳疾所致,需反復長期醫治。因此,營養滋補體質是治療該病的關鍵。
01
飲食療法
熱性木布病:可食用魚肉、豬肉、豌豆、涼開水等。禁忌溫暖、營養與過勞;
寒性木布病:可食用牛、羊肉、粥、乾旱穀物等。禁忌性涼而重的飲食,白天睡眠及受寒。
02
起居療法
熱性木布病:不宜過勞;
寒性木布病:白天睡眠及受寒。在乾燥溫暖的地方適當活動,以不出汗為宜。
03
葯物療法
根據患者疾病的寒熱屬性、病症情勢採取相應的葯物配伍進行治療:
熱性木布病:常用的復方有二十五味大湯丸、大月晶石丸、坐珠達西等;
寒性木布病:石榴健胃散、仁青芒覺、仁青常覺等。
04
外治療法
根據具體病情通過藏醫放血、瀉法、火灸、敷法等外治療法進行治療。
⑸ 陰盛則陽病,為什麼陽病治陰呢
陰陽在體內是相剋的…陰衰則陽盛陽盛則陰衰…補沒有泄快所以則是陰衰泄陽,陽衰泄陰使得陰陽平衡
⑹ 有哪些常見病症的針灸療法可以治療腸胃病
針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它是通過調整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由於其具有操作簡便、適應證廣、療效明顯和經濟安全等優點,因此數千年來深受廣大人民的歡迎。
以下介紹幾種腸胃病常見病症的針灸療法:
慢性胃炎
[主穴]脾俞、足三里穴。
[配穴]肝氣犯胃,加內關、中脘、太沖穴;脾胃虛弱加章門、胃俞穴。
[做法]脾胃虛弱者用補法,章門、足三里可加灸法;肝氣犯胃則用平補平瀉法。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日。
十二指腸炎
[主穴]脾俞、胃俞、肝俞。
[配穴]氣滯者,加太沖;水濕停留,加豐隆。
[做法]實證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寒證可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1~2次,4周為1療程,療程間隔7日。
胃、十二指腸潰瘍
[主穴]內關、中脘、足三里。
[配穴]痛甚,加梁丘;反酸,加胃俞、梁門;脅痛,加期門、陽陵泉;吐酸,加公孫、太沖;胃寒,加脾俞、胃俞(均灸);出血,加血海。
[做法]實證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寒證可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l~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1~2次,4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日。
胃下垂
[主穴]中脘、內關、太沖、公孫。
[配穴]痛甚,加梁丘、足三里;便秘,加大橫、支溝;嘔吐,加內庭;反酸,加肝俞、大都;食慾不振,加足三里。
[做法]可用補法,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l~2次,5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日。
⑺ 怎樣才能治療癲狂病
癲與狂均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癲證以沉默痴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為特徵;狂證以喧擾不寧,躁妄打罵,動而多怒為特徵。因兩者在症狀上不能截然分開,又能相互轉化,故癲狂並稱。西醫的各種精神病,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癲狂治療的診斷要點
病史本病發生與內傷七情密切相關,性格暴躁、憂郁、孤僻、膽怯疑慮等是發病常見因素。此外,頭顱外傷,中毒病史及家族史對確定診斷也有幫助。
臨床表現主要表現在患者思維、情感、行為三方面失常。常見有躁狂、抑鬱、幻覺、妄想等四種類型的症狀。一般癲證多見抑鬱症狀,呆滯好靜;狂證多見躁狂症狀,多怒好動。至於幻覺和妄想症狀,既可見於癲證,也可見於狂證。
本證應注意與臟躁、譫語、鄭聲等鑒別。
癲狂治療的辨證分析
癲狂的發生主要是由於陰陽失調,七情內傷,痰氣上擾,氣血凝滯所致。其病變在肝膽心脾。臨床首應區分癲證與狂證之不同,但又不能截然分開。癲證可以轉化為狂證,狂證日久往往又多轉為癲證。故癲狂證在初發病時多屬實證,宜以清熱滌痰,疏肝理氣;如久病不愈,正氣漸衰,治應以補益為主。如有瘀血內阻,又當活血化瘀。
癲狂治療的辨證論治
Ⅰ.癲證痰氣郁結型
【證見】 精神抑鬱,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語無倫次,喜怒無常,不思飲食。舌苔膩,脈弦滑。【治法】 理氣解郁,化痰開竅。【方葯】1.主方滌痰湯(嚴用和《濟生方》)加味處方:法半夏12克,陳皮6克,膽南星12克,茯苓10克,香附9克,木香6克,遠志6克,石菖蒲10克,鬱金12克,白礬10克。水煎服。2.中成葯蘇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2—3次。3.單方驗方郁礬散(何春水《精選千家妙方》)處方:鬱金20克,白礬10克,共研為細末。每次3克,以石菖蒲10克煎湯沖服,每日2~3次。心脾兩虛型
【證見】 神思恍惚,魂夢顛倒,心悸易驚,善悲欲哭,肢體睏乏,食少。舌質淡,脈細。【治法】 補益心脾,鎮心安神。【方葯】1.主方養心湯(王肯堂《證治准繩》)加減處方:黃芪20克,茯神15克,當歸12克,法半夏10克,柏子仁15克,熟棗仁20克,遠志9克,五味子6克,黨參18克,龍齒30克(先煎),炙甘草10克。水煎服。2.中成葯歸脾丸,每次10克,每日3次。3.單方驗方酸棗仁合劑(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酸棗仁20克,人參、白術、當歸、黃芪、木香、茯苓、龍眼肉、甘草各10克。水煎服。
Ⅱ.狂證痰火上擾型
【證見】 病起急驟,面紅目赤,兩目怒視,打人毀物,不避親疏,氣力逾常,不食不眠。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法】 鎮心滌痰,瀉肝清火。【方葯】1.主方生鐵落飲(程鍾齡《醫學心悟》)加減處方:生鐵落60克(先煎),天冬、麥冬各15克,川貝母12克,膽南星12克,橘紅6克,石菖蒲10克,遠志6克,玄參15克,黃芩12克,茯神12克,連翹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5克(後下)、芒硝12克(烊化)。2.中成葯礞石滾痰丸,每次6~10克,每日1—2次。3.單方驗方(1)生地大黃合劑(庄彥亭《四川中醫》1988.7)處方:生地黃50克,大黃20克,龍膽草、梔子、枳實、芒硝(沖)各12克,黃芩、木香、知母各10克。水煎服。(2)桃黃湯(何春水等《精選千家妙方》)處方:大黃、赤芍各40克,桃仁20克。水煎服。(3)大黃萊菔湯(田鳳鳴《中國奇方全書》)處方:大黃、萊菔子各30克,芒硝24克,白芥子9克。水煎服。(4)清心安神湯(《陝西中醫》)處方:黃連9克,麥冬15克,硃砂3克(沖服),黃芩12克,梔子12克,茯神20克,生大黃15克,遠志9克,石菖蒲12克,生地黃12克,炒酸棗仁2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火盛傷陰型
【證見】 狂病日久其勢漸減,且有疲憊之象,多言善驚,時而煩躁,形瘦面紅。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 滋陰降火,安神定志。 【方葯】1.主方二陰煎(《景岳全書》)加味處方:生地黃20克,麥冬、玄參、茯苓各15克,黃連、淡竹葉、木通各10克,天竺黃12克,熟棗仁、珍珠母(先煎)各30克,甘草梢6克。水煎服。癲狂見有瘀血阻滯者,治宜以活血化瘀法,可選用癲狂夢醒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2.中成葯(1)知柏地黃丸,每次10克,每日3次。(2)天王補心丹,每次10克,每日3次。3.單方驗方(1)百合地黃合劑(安徽中醫學院驗方)處方:百合30克,生地黃15克,白蒺藜、知母、麥冬、柏子仁、鬱金、合歡皮、朱茯神各10克,遠志、甘草各5克。水煎服。(2)龍牡寧神湯(《浙江中醫雜志》)處方:生龍骨30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浮小麥30克,炙甘草10克,大棗5枚,麥冬15克,酸棗仁12克,夜交藤15克,茯神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癲狂治療的其他療法
2.針灸療法
(1)癲證:穴位:①中脘,神門,三陰交;②心俞,肝俞,脾俞,豐隆。兩組穴位交替使用,用平補平瀉手法。(2)狂證:穴位:①人中,少商,隱白,大陵,豐隆;②風府,大椎,身柱;③鳩尾,上脘,中脘,豐隆;④人中,風府,勞宮,大陵。四組穴位可輪換使用,用瀉法。狂證發作時,可獨取兩側環跳穴,用10厘米/(4英寸)粗針進行強刺激,可起安神定志作用。3.預防調護避免精神刺激,注意生活調攝,戒煙忌酒,少食辛辣油膩之品。
對有狂躁症狀,毀物傷人或有自殺傾向患者,要適當給予約束,嚴加防範,專人監護,並將危險物品,如刀、繩、木棍、葯品等嚴加收藏。
⑻ 各位中醫幫幫忙
不知道腦梗塞多長時間?風濕又多長時間了?這些疾病是病發性的還是原來就有?說實在的老人已經80歲了,就是帶他去針灸也不易針的時間過長,要用平補平瀉法,最好吃中葯再調理調理.年歲一大恢復就慢,抵抗力也差.
對高血壓的有益的食物:
1、限制鈉鹽的攝入。飲食應以清淡為宜,少吃鹹食,吃鹽過多,會使血管硬化和血壓升高,每天吃鹽應以5克以下為宜。
2、少吃甜食。甜食含糖量高,可在體內轉化成脂肪,容易促進 動脈硬化。
3、少吃動物脂肪。動物含膽固醇量高,可加速動脈硬化。如肝、腦、心等應少吃。
4、戒煙少酒。有煙酒嗜好的高血壓患者,會因煙酒過多引心肌梗塞,腦中風。
5、宜多食鉀食物。鉀在體內能緩沖納的食物有:黃豆、小豆、番茄、西葫蘆、芹菜、鮮蘑菇及各種綠葉蔬菜;水果有橘子、蘋果、香蕉、梨、獼猴桃、柿子、菠蘿、核桃、西瓜等。
6、宜多吃含優質蛋白和維生素的食物。如魚、牛奶、瘦肉、雞蛋、豆類及豆製品。
7、鈣食物。美國醫學專家認為,高血壓患者每天堅持食入高鈣食物,能使2/3左右的人受到明顯的降壓效果。含鈣的食物很多,如奶製品、豆製品、芝麻醬、蝦皮、海帶、骨頭湯、黑木耳、核桃、沙丁魚、雞蛋等均含鈣豐富。
⑼ 哪些腸胃病病症可以使用針灸療法
慢性胃炎
[主穴]脾俞、足三里穴。
[配穴]肝氣犯胃,加內關、中脘、太沖穴;脾胃虛弱加章門、胃俞穴。
[做法]脾胃虛弱者用補法,章門、足三里可加灸法;肝氣犯胃則用平補平瀉法。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日。
十二指腸炎
[主穴]脾俞、胃俞、肝俞。
[配穴]氣滯者,加太沖;水濕停留,加豐隆。
[做法]實證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寒證可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1~2次,4周為1療程,療程間隔7日。
胃、十二指腸潰瘍
[主穴]內關、中脘、足三里。
[配穴]痛甚,加梁丘;反酸,加胃俞、梁門;脅痛,加期門、陽陵泉;吐酸,加公孫、太沖;胃寒,加脾俞、胃俞(均灸);出血,加血海。
[做法]實證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寒證可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l~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1~2次,4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日。
胃下垂
[主穴]中脘、內關、太沖、公孫。
[配穴]痛甚,加梁丘、足三里;便秘,加大橫、支溝;嘔吐,加內庭;反酸,加肝俞、大都;食慾不振,加足三里。
[做法]可用補法,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l~2次,5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日。
⑽ 我需要中醫針灸推拿醫治感冒的病例兩個,要有病症,治療穴位,補泄手法,還有選用穴位的原因...
感冒分型:
1.風寒感冒: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液清稀,惡寒重,發熱輕,無汗版,頭痛,舌苔薄白權,脈浮緊。
2.風熱感冒:鼻塞而干,少涕或流濃涕,咳痰黃而粘,惡寒輕,發熱重,口乾,尿黃,便干,舌苔薄黃,脈浮數。
3.暑濕感冒:咳聲重濁不揚,咳吐白色粘痰,身熱不揚,肢體酸重,納呆,舌苔白膩,脈濡。
基本治療:
治則:風寒證祛風散寒、宣肺解表,針灸並用,瀉法
風熱證疏散風熱,清利肺氣,只針不灸,瀉法
暑濕證清暑化濕,疏表和里,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風池,大椎,列缺,合谷,外關
方義:風邪與寒、熱、暑濕之邪夾雜傷表,故取風池、大椎、外關疏風解表。合谷祛風解暑、解表清熱,列缺宣肺止咳,二穴相配乃原絡配穴法。
加減:風寒證加風門、肺俞祛風散寒;風熱加曲池、尺澤疏散風熱,暑濕加中脘、足三里和中化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