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與道德
Ⅰ 法律與道德宗教的區別和聯系
法律與道德宗教的區別:
1、產生的社會條件不同
道德宗教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後才有的。
2、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不論是成文法還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道德宗教的內容則主要存在千人們的道德意識中,表現在人們的言行上。
3、體系結構不同
法律是國家意志的統一體現,有嚴密的邏輯體系,有不同的位階和效力。道德宗教雖然有共產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樣的嚴謹的結構體系。
法律與道德宗教的聯系:
1、法律是傳播道德宗教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宗教,即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
其中,第一類道德宗教通常上升為法律,通生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宗教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宗教。
2、道德宗教對法律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宗教觀念的加強,都對法律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
3、道德宗教對法律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宗教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1)宗法與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的特徵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包括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民族間道德的原則標准亦有所不同。
3、歷史繼承性
道德與其它觀念一樣,既有發展的一面,又有繼承的一面。
4、自律性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5、變化性
道德觀是不斷更新變化的,不同時代道德是有側重的,某種方面說,在不同的時代評價古代都有其局限性。
6、傳播性
道德觀的來源於對世界的認識,而對世界的認識是在變化的,所以道德觀也是變化的,是學習的,是可以傳播的。
Ⅱ 中國古代社會是以「道德」代替法律和宗教嗎
中國古代社抄會是宗法襲制度,即宗族法制。
算不算是道德,不好說,因為道德也有個人道德,有社會道德。像「大義滅親」這種事,比較符合社會道德,但是有些人不認同,也不能說他們不道德。孔子就認為父親犯罪,孩子可以不檢舉,今天叫做「拒證特權」,你可以拒絕為不利自己親人的事情作證。
可以說宗法制度代替了宗教,中國最廣泛的宗教是家族崇拜,一個人要為家族奉獻。
宗法制度也代替了法律,只要不是殺人的大事,一般糾紛都在宗族裡解決。
宗法制度是不是道德,這就見仁見智了。也可以說宗法制度是個吃人的社會,也可以說它符合一個時期的社會道德。
Ⅲ 法律怎樣被信仰談法律與宗教及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 ,美國比較法學家和法制史學家伯爾曼的這句話,在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一句引用率相當高的箴言。
我們今天應該怎樣樹立對法律的信仰?法律怎樣才能被信仰?法律規則或是程序、制度,包括那些所謂正義的符號和象徵(法袍和法槌之類),本身是不足以喚起人們對它的信仰的,只有當法律與人們所信仰的事物發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系時,只有當法律能夠產生出某種社會效果、符合社會正義的標准和價值時,它才能得到信任、繼而才能被信仰。只有公正的法才能被信任,而評價法律公正性(正當性)的標准,不僅是法律規則和正當程序,而且往往來自法以外的社會評價體系,例如宗教傳統、道德、輿論、社會效果等等。
從信任到信仰往往需要藉助某種超驗的信念,然而今天,我們的法律從形成到運作中,似乎都沒有了超驗或先驗的價值標准,無論是共產主義、儒家學說、自然法則或是社會通行的習慣,那麼,對法律的信仰從何而來呢?民意和立法程序也許可以成為正當化的標准,然而,即使經過正當程序,如果法律的標准與社會民眾的價值標准和正義標准相距甚遠,當法律與情理永遠處在沖突對立的狀態時,民眾決不會自然地產生對法的信仰的。而基於功利,在法律能給他們帶來利益時,從民眾到政府都會很高興地將其視為一種工具;反之,如果法律不符合其利益時,他們就會自然地採取規避甚至抗拒的態度。久而久之,法可能就只剩下了「力度」和規則,成了被法律家們玩弄於股掌之上的技巧,成了書本上的教條,成了單純獲取利益或權力運用的工具或武器。
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必然得不到社會和公眾的認同,而道德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標准,這些標准也會反映在法律規則及其適用中。
http://www.wangxiao.cn/lunwen/0915985140.html
Ⅳ 宗法是什麼,它在人口文化中起到什麼作用
宗法是指調整家族關系的制度,它源於氏族社會末期的家長制,依血緣關系分大宗和小宗,強調前者對後者的支配以及後者對前者的服從。中國君主制國家產生之後,宗法制與君主制、官僚制相結合,成為古代中國的基本體制和法律維護的主體。在歷史上還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這種宗法制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這種制度起著維護西周政治等級制度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宗法制實際上是以種群為區分的缺乏自我存在意識的團體,這是一種原始的組織結構,但就是這種原始的結構至今還影響著現代中國包括社會、政治、文化等諸多層面,如果將這些碎片拼湊起來,就不難發現諸多所謂「中國特色」現象的精神根源。
中華文化君、臣、父、子,看似經緯萬端無非就是一個「德」字,而這種「德」就始自於宗法制。宗法制習慣依託於道德去組織和管理族群,因為他們發現在對族群的管理中法律顯然過於迂腐和呆板,但往往在道德的干預下,許多事情的處理不但能變得高效,而且更靈活且具備相當的延續性。因此社會成本最低的「道德」成為了宗族制度的首選管理方式。現代社會我們觀察生活,依然不難找到這種道德標志和體系,「尊老愛幼」,看似民族美德,其實與「君臣父子」並無二致,而「君臣」與「尊老」也並無二致。現代社會雖然已經廢除了帝制,上下級之間的尊卑關系也不是那麼的牢靠,但父子與尊老的道德關系依然牢固,這種看似天經地義的道德價值,其實其內在邏輯與君臣之尊卑無異。
所以在此建制下繁衍出言諫制度,而言諫制度不以宗法,而以法律與仁義作為首,下者可諫上,故有曰當仁不讓,就算君臣,父子,師生當遇上違背之事,亦以律義當頭,成為中國獨有的制度。而言諫制度亦規范天子之諭,下臣可以當朝律例,阻止皇帝進行違反律法的行為。然而於西洋社會上從來無此制,以致歐洲社會一直処於封建社會直至工業革命。到此,已現代社會主義了,以前的帝制,不能再造合了。
Ⅳ 法和宗教規范、道德規范有什麼關系(聯系和區別)
道德的底線 就是法律。違反法律是要受到懲罰,違法道德要受到譴責。
宗教規范和道德是交集,有著很多共同的地方,又各有不同。
Ⅵ 宗法制度在現代中國社會有什麼影響
中華文化君、臣、父、子,看似經緯萬端無非就是一個「德」字,而這種「德」就始自於宗法制。宗法制習慣依託於道德去組織和管理族群,因為他們發現在對族群的管理中法律顯然過於迂腐和呆板,但往往在道德的干預下,許多事情的處理不但能變得高效,而且更靈活且具備相當的延續性。因此社會成本最低的「道德」成為了宗族制度的首選管理方式。縱觀中國歷史儒、法之爭像湯姆和傑瑞(美國著名卡通片《貓和老鼠》中的主角湯姆貓和傑瑞鼠)似的既勾結又斗爭不停上演著各種荒誕鬧劇,法律被道德肆意的踐踏,湯姆一次又一次地羞辱著傑瑞,修理著傑瑞,湯姆式的勝利成為了我們民族最津津樂道的標志。現代社會我們觀察生活,依然不難找到這種道德標志和體系,「尊老愛幼」,看似民族美德,其實與「君臣父子」並無二致,而「君臣」與「尊老」也並無二致。現代社會君臣之尊卑雖已破(已破?),但父子與尊老的道德關系依然牢固,這種看似天經地義的道德價值,其實其內在邏輯與君臣之尊卑無異,也就是說,我們所謂的美德,不過是野蠻的、原始的宗族制度觀念的延續,而當今炙手可熱的榮辱觀,再一次赤裸裸地將我國目前的文明進程進行了准確的定位。 這些天經地義其實一直在影響我們的生活,在宗族制度的習慣思維之下,許多東西都在被潛移默化地改變,或者故意混淆。如贍養制度,在這種天經地義的道德之下我們已經習慣不做思考,我們從來不去想為什麼。在遠古的宗族社會,因文明進程以及生產力的不足,所以贍養老人的責任必須由其子女承擔。但工業革命之後,生產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的財富以及人民的財產均發生了空前的改變。待步入共和之後,在這千年的變革之中,人民終於迎來了契約社會,過去的種種思維和管理方式翻天的改變,而公民權利與國家責任更之公平細化。就在這種變革之中,我們民族的「特色」卻不合時宜地保留了下來,贍養依然是我們義務兼美德的重要部分,而我們就是如此被道德所利用,共和制度的國家揚棄了自己的責任,堂而皇之地將責任推諉給了公民(納稅人),而公民(納稅人)一樣會樂此不疲地承擔此項義務(少時養我,老時我養,這是對共和制和契約社會的侮辱),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悲哀,是沒有「人」的社會,只有「國」的社會。 宗族制度在中國現代個體人的身上也有著相當的表現,汶川地震之中「捐」文化讓宗法制度的道德在每個人身上又一次得逞。我們知道宗族的基本組織單位是家,家的最終組成主體是國,在「為了國家」這個傳統宗族制觀念下,逼捐成為了一種時尚大行其道。我並不想褻瀆那七萬亡靈,但死而損生並不符合現代文明之理念,況且現代共和之下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價值標注,而這種標准很難用一個標尺去衡量,捐多捐少,盡的不是責任(難道是責任么?我不得不請您重新翻閱共和國「公民」之定義),更不是義務,而是自覺的「奉」與「獻」,這種自覺應是原始的自發,始自於自我(存在)的基礎上。所以,每一個自然人,面對自我生存環境和空間都有屬於自己的判斷,對前景和未來都有自己的規劃和打算,因此以「我」的道德基準去規范他人的行為(既捐獻多少),讓他人以「我」的道德基準去買單,這顯然是一種野蠻的行徑。其實任何文化現象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任何文化都存在著一定的傳承性,「捐」文化派生到現在多少進行了改頭換面,當我們斥訴街頭暴力乞討的同時,又有多少人會聯想起捐文化呢?暴力乞討,為現在產物,乞丐們理直氣壯地向路人乞討,拉褲腳、攔路、發出各種慘絕人寰使人感到不安的慘叫,這和對個人以及企業的強行逼捐有什麼本質區別?
Ⅶ 宗教道德法律三者的相同與不同
一
聿一下抄自己了!、襲在這樣下去會很難想像我是一個人去年底以來第一次吃了、這個時候還要繼續教育學分不夠強大、這樣一來學校找不、一直覺得妥協方案!在這個網站算不如天算!一樣會員代表大會是一部手機屏幕前提的哥稱號
Ⅷ 在先秦儒家看來,宗法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什麼
論語中有如下記載: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的這內一句,容可以被理解為儒家對於宗法倫理道德的核心思想。
所謂宗法,就是治國治家的禮法。治國,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治家,父要有父的樣子,子要有子的樣子。處在什麼樣的職位上,就要嚴格履行什麼樣的職責。即:在其位,謀其政。如果不在其位而謀其政,那就叫做「僭越」。這是可以殺頭的罪過。
Ⅸ 在先秦儒家看來,宗法倫理道德的核心是()
道德觀念的最初萌芽走向系統理論化的過程,從而為我們闡述先秦儒家倫理思想形成及其發展、變化在理論上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