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道德階段理論
❶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怎麼舉例講解
皮亞傑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劃分為四個大的年齡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別是: 一、感版知運動階權段(從出生到兩歲左右)。這一階段是思維的萌芽期,是以後發展的基礎。皮亞傑認為這一階段的心理發展決定著未來心理演進的整個過程。
二、前運演階段(兩歲左右到六七歲左右)。這一階段又稱前邏輯階段,這時兒童開始以符號作為中介來描述外部世界,表現在兒童的延緩模仿、想像或游戲之中。
三、具體運演階段(從六七歲左右到十一二歲左右)。在這個階段,兒童已有了一般的邏輯結構。
四、形式運演階段(十一二歲左右到十四五歲左右)。此時兒童的智慧發展趨於成熟,思維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體內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維具有更大靈活性。
❷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道德發展四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專或前道德階段(2-5歲屬),
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
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❸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包含哪些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
❹ 皮亞傑提出了兒童道德發現階段理論對嗎
不對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
皮亞傑認為認知的本質就是適應,即兒童在已有圖式的基礎上,通過同化順應和平衡,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1)認知發展觀: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個體在與環境不斷相互作用中實現的,用圖式-同化-順應-平衡來解釋這一過程。
圖式:兒童對環境進行適應的認知結構;
同化:主體用已有圖式或認知結構把刺激整合到已有認知結構中,是圖式發生量變的過程;
順應:改變已有圖式或形成新的圖式來適應新刺激的認知過程,是圖式的質變過程。
平衡:就是同化和順應的均衡。
(2)認知發展階段論
①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通過探索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需要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體永恆性和目標定向行為。
②前運算階段(2~7歲):具有具體形象性,思維不...用圖式-同化-順應-平衡來解釋這一過程。
圖式:兒童對環境進行適應的認知結構,假設演繹推理,具有守恆性和可逆性。
④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同化;
順應,動作圖示符號化:主體用已有圖式或認知結構把刺激整合到已有認知結構中。
(2)認知發展階段論
①感知運動階段(0~2歲),是圖式發生量變的過程,兒童發展思維已接近成人水平:改變已有圖式或形成新的圖式來適應新刺激的認知過程。
②前運算階段(2~7歲),是圖式的質變過程:具有具體形象性。
平衡:思維不再依賴於具體可感知的事物,思維不可逆性:就是同化和順應的均衡:通過探索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進行群集運算:能夠進行邏輯運算,尚未獲得物體守恆的概念,需要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體永恆性和目標定向行為,語言迅猛發展,自我中心主義。
③具體運算階段(7~11歲)不對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
皮亞傑認為認知的本質就是適應。
(1)認知發展觀,青春期自我中心,可通過假設推理來解答問題,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去自我中心主義,是個體在與環境不斷相互作用中實現的,但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通過同化順應和平衡,即兒童在已有圖式的基礎上
❺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概述
皮亞傑通過觀察兒童的活動,用編造的對偶故事同兒童交談,考察兒童的道德發展問題,得出了三大研究成果,寫成《兒童的道德判斷》(1932年)一書。
皮亞傑三大研究成果的具體內容包括:
(1)兒童的道德發展既非天賦,也不是社會規則的直接內化,而是受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強度影響。換言之,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人的自然天賦與相應的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2)兒童的道德發展不僅取決於他對道德知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兒童道德思維發展的程度。兒童的道德思維的發展是一個自主的理性思維發展過程。兒童是自己道德觀點的構造者。
(3)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有明顯階段特點和順序性的過程,與兒童邏輯思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相關性。
皮亞傑認為,作為兒童道德發展基礎的思維結構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兒童的道德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不是一些與孤立的行為片斷相對應的道德觀念的總和。第二、在道德認知發展過程中,前一階段總是融合到後一階段,並為後一階段所取代。第三、每個兒童都為建立他自己的綜合體積極努力,而不只是去接受社會文化所規定的現成的模式。第四、道德認知發展的先在階段是後繼階段的必要的組成成分。各階段的連續順序是固定不變的,而且是普遍的。
❻ 皮亞傑關於兒童品德發展的階段性理論是什麼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6)皮亞傑道德階段理論擴展閱讀: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擺脫了遺傳和環境的爭論和糾葛,旗幟鮮明地提出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即心理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認為智力是一種適應形式具有動力性的特點。隨著環境和有機體自身的變化,智力的結構和功能必然不斷變化,以適應變化的條件。
在皮亞傑的理論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機體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子結構,又可被看成是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元素。認知結構就是協調了的格式的整體形式。
他將生物學的同化這一概念應用於心理學中,意指人們把知覺到的新鮮刺激融於原有的格式中,從而達到了對事物的理解,同化是個體認識成長的機制之一。
依據皮亞傑的觀點,平衡化指通過多重的去平衡與再平衡,導致從一接近平衡的狀態向著質上存在差異的平衡狀態遞進發展。而自動調節是介於同化與順應之間的第三者,對同化與順應進行調整以達到兩者的平衡。
皮亞傑認為一切知識,從功能機制上說,是同化與順化的統一;從結構機制上分析,則是主體認知結構的內化產生和外化應用的統一。而運算是組成認知結構的元素,各個運算聯系在一起就組成了結構的整體。
皮亞傑認為,發展有四個條件,即成熟、實際經驗、社會環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發展的三個經典性因素,而第四個條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隨之而發展起來的各種活動與心理操作,都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起著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第四個因素平衡化促進了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和諧發展,並使得成熟、實際經驗和社會環境之間處在協調狀態。更為重要的是,平揚的傾向作為一種過程,總是把兒童的認知水平推向更高階段。當低層次的平衡被沖破以後,由於有了這種傾向,平衡才能在高一級的水平上得以恢復,從而導致了智力的發展,因此是最為根本的因素。
❼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速記口訣是什麼
三水平六階段。
三水平
1.水平I
處於這一水平的兒童對文化的規則和標記中的善惡是非回觀念十分敏答感,但卻是根據行為的實質結果或權利來解釋標記的。
2.水平Ⅱ
這時個體已內化現行社會規則,即認為規則是正確的,能順從現行社會秩序、且有維護這種秩序的內在願望、行為價值是以遵守規則的經濟為依據。
3.水平Ⅲ
在本水平中,道德決策取決於平等社會中全部成員一致認可,的那些權利、價值和原則。
六階段
階段一:懲罰與服從階段
階段二: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階段三: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人際協調階段
階段四:社會制度與良心維系階段
階段五: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權利階段
階段六: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
拓展資料:
發展階段理論是道德認知發展論的理論核心。勞倫斯·科爾伯格自1958年在博士學位論文中對其作了首次闡釋後,不斷修正,直到1983年他把所有研究成果整理為三大文集時還在進行修改,可見其治學之嚴謹。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研究,雖沿用皮亞傑的方法,但目的卻不像皮亞傑那樣旨在了解兒童對行為是非的道德判斷,而是藉助道德兩難的問題情境,希望了解兒童作出行為是非道德判斷後如何說明其判斷的理由。
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