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與道德
『壹』 道德意識包括什麼
道德意識是人們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形成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回念和道德答理論體系的總稱。可區分為個體道德意識和群體道德意識。兩者的統一,即表現為人們共同承認和遵守的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道德意識受一定的經濟關系和階級利益的制約。
『貳』 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之間有什麼關系
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之間有什麼關系?
審美意識超越道德意識:
(1)審美意識不像回道德意識那答樣關心現實的存在物,不計較利害。
(2)道德意識有目的性,道德應然,審美意識則是自然而然。
(3)道德意識中有己與人的區別,而審美意識是人與物、人與人相融合的。 審美意識通向自由,道德行為的必要條件則是自由
『叄』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是版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權、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3)意識與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肆』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4)意識與道德擴展閱讀:
表徵個人道德的總體特點的范疇。簡稱品德。指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並具有穩定性傾向的個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特點。道德品質表現在——
①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言語、道德行動和道德習慣等。道德意識引起並調節人們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實現、鞏固和深化人們相應的道德意識,二者綜合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狀況。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先進性最重要的特點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眾的前列,帶領群眾;
第二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時代潮流。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群眾,不搞近水樓台先得月。
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攻關克難的急先鋒。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
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執行黨的決議率先垂範,完成黨的任務身先士卒,不落在群眾後面。
『伍』 道德意識的人性
承認先驗道德律的目的在於獲得道德意識角度下倫理學理論在道德知識基礎方面的需要。回到肯定的道德觀,其道德觀的狹窄性不僅是康德所熟悉的道德事實上的,而且也是這種事實所蘊含的真實道德事實在內容部分之復雜性上的。以善惡觀為例可以說明此問題。在康德第二批判的純粹實踐理性對象概念部分康德有對此的如下評論:「善和惡真正說來與行動而不是與個人的感覺狀態相關,並且,如果某物應當是絕對地善的或惡的,或者應當被看作是這樣的,那它就只會是行動的方式,意志的准則,因而是作為善人或惡人的行動著的個人本身,但卻不是一件可以被稱為善或惡的事物。」康德的善惡觀點典型地管窺著他的倫理學,因為康德將善與惡歸結為行動和理性的選擇能力而非連貫的行為以及范圍更大的人性。第二批判完成五年之後在涉及人性論更多的《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中康德的這種善惡觀仍然沒有根本轉變,不僅如此,「通過援引就合乎法則而言善人的榜樣,讓道德上的學習者從他們行動的真實動機出發,去判斷某些准則的不純正性,可以無與倫比地培植這種向善的稟賦,並使它逐漸轉化為思維方式,以至義務純粹為了自己本身開始在他們的心靈中獲得明顯優勢」。由此,惡不但是人類理性和自由所能控制的事物,而且還具有了向善轉變的行動准則關照下的充要性質。然而,這恰可證明康德並未真正理解善與惡這兩種極為不同的道德事實與人性事實,就像許多其他倫理學家一樣,康德僅僅從善的角度來理解惡,且在理論中也僅從善的概念通過簡單對比而得出對惡的看法。但問題在於惡與善相比是極不相同的,如果不經歷真實的惡,那麼在善的基礎上所觀察到的惡就只具有分量很輕的表面現象,這會使人對惡以及善惡的轉化作出過於樂觀的估計。倫理學家可以善良,但若其善良使得對善惡的理解不到位的話,在理論上就是不可忍受的。 盡管訴諸著極為不同的哲學體系,叔本華作為康德的反對者卻以稍顯誇張的方式展示了一種強的意志基礎上的人性論所凸現的人性本質以及康德倫理學的重大缺陷,因為理性行為能力「並不是說這種行為一定意味著正直和對自己同胞的愛。相反,很可能是以最理性的方式,就是說,根據科學地推導的結論,斤斤計較掂量;可是卻遵循最自私、不公正甚而邪惡的格律。」與第四章的此說法相比, 《道德的基礎》第九章處叔本華更集中有力地表達了其獨特觀點,「頭腦中滿是知識之光;心靈仍未曾改善。基本的與起決定作用的要素,在道德事情中和在理智事情中一樣,都是天賦的東西。」叔本華所持有的人性觀盡管有些誇張,但從經驗上看畢竟更符合事實,叔本華告訴人們,在道德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人的行動而非一種理論上的自由本性與理性能力,每個人性格的經驗性、穩固性和決定性使理性行為能力完全不在叔本華的考慮之內。此一訴諸於行動有效而非知識有效性如果從非康德倫理學體系的角度看待,那麼這些觀點有很大的合理性。脫離了將絕對起作用並且朝道德法則樣式邁進的道德行動將常常是被強大的、不同的人性條件限制的,這種限制是經驗上而非先驗上的。一旦人的本性在先驗道德律指引下獲得強烈的自我意識並形成穩定的道德意識,那麼這樣的道德意識就將很有可能被培養成糟糕的理性利己主義以及絕對化、虛偽的道德唯我論。康德倫理學的危險缺點在道德意識和人性的關照下暴露了出來。
在康德看來,這種在道德事實中向理性利己主義以及絕對化的道德唯我論的滑動顯然沒有可能。從康德的倫理學體系來說,是的,但從經驗的角度,這種轉變卻是常情,其原因在於康德視域中的道德行為代理人無法同時具有如此充分、精確的對道德哲學理論以及對自身人性、對道德事務的理解與評估。當道德行為代理人需要在道德行動中區分各種各樣的自由能力以及理性基礎,並且對自身的道德感進行精確定位的時候,康德那相當細致的道德行動要求就將成為一個極為嚴重的難題。難以想像會有人在那些尚且如此簡單的道德事實中就充分地達到了這些要求。不僅如此,當在現代社會中面臨比康德眼中的例證復雜百倍的道德事務時應該如何發揮人們的理性行為能力,以及如何正確地對待自己的自由以及他人的道德價值,康德無法給以更多的幫助。因此,從道德哲學的規約角度出發,康德所持有的過於狹窄的道德觀將給人們的道德行動帶來某種誤導,盡管之前所說的那樣,其先驗道德律是可以成為道德知識重要基礎的。換句話說,從道德意識的角度看來,先驗道德律是一個公共的基礎資源,但考慮到叔本華所突出強調的人性事實以及現代道德事務的復雜性,道德行為代理人的慎思應該在對先驗道德律承認的基礎上以另外的方式進行。對於相當經驗化了的道德意識來說,先驗道德律所提供的道德知識既是道德行動的保證,又是對道德意識所形成的理論上的必要限制,然而,這樣的道德意識仍然是不完善的,如果沒有與特定道德知識匹配的健全、恰當的價值觀,道德意識就仍然無法獲得其規定上的完備性。
需要防止的恰是在諸如先驗道德律層面上形成的道德知識所構成的自以為是的道德意識,這樣的道德意識將以絕對化的道德姿態構成對自身的價值體認。如果考慮到人性的不同,與這種理性利己主義以及絕對化的價值觀相反的道德意識將如阿亨利所言,「一個人大可承認這些要求源出於理性,甚至承認其理性的起源就意味著我們有理由去服從它們(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康德的內在論),同時卻又否認這些要求需要被認作是壓倒性的」。與不恰當的道德意識關切不同,人們所作出的此種反應卻是不關切,或者是對道德價值的其它方面之關切。經驗中可以發現,對康德倫理學理論的實際運用出現得最多的就是這兩種情形,怎麼會是這樣,號稱先驗和純粹的道德哲學理論竟然成為了道德意識上自以為是、理性利己主義以及道德意識上毫不關切、另謀它途的溫床。
可以將康德倫理學的這種缺失說成由於康德對道德意識不恰當的對待所導致。康德的人性觀是有缺陷的,在這方面如威廉姆斯所指出的那樣,重要的是人們與慾望以及人們與信念間的關系,而非像康德所重視的那樣將不同信念間的合法性爭奪以及信念與慾望之間的合法性爭奪看成道德行動決策中最重要的事情。一旦道德行為被界定為道德行動中信念與慾望之間合法性爭奪的簡單關系,道德行動者意識中其它的許多道德意識內容也就將遠離研究者的關注焦點。而這是不恰當的,正是這些遺漏的道德意識才具有道德事務中實質性的決定性,道德事務不僅有人性中愛好與義務的合法性爭奪,而且有愛好之餘的道德情感、邪惡、無意識等多方面的內容。在此條件下也就可以理解,盡管康德對邏輯上根源於對大自然的人類道德責任與義務的論證出色而卓越,遺憾的是,將這種先驗道德律以及道德慎思之餘的其它理論部分也納入到更統合的合理性論證之中的做法卻無法成功。
『陸』 道德意識和道德認識這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心理學和倫理學專業的請進)
要搞清來楚道德意識和道源德認識的區別,首先要搞清楚意識和認識的區別。
意識是哲學中的基本概念,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物質。物質是客觀實在,而意識是對客觀實在的反映。
認識與意識在本質上相同,是主觀的,是對客觀的反映。但是使用范疇有所區別,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應該是實踐。認識來源於實踐並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由此可以認為道德意識應該是一種大眾公認的普遍的意識形態,是道德習慣,沒有主觀性,是道德的總和。道德認識就是對意識的學習和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深淺不同,理解不同,范圍不同。
『柒』 道德意識增強的案例
當你在濱河路散步時看到有人在破壞河堤上的彩燈時,當你在大街上行走時,突然車上丟下一些果殼,正好落到你身上時,我想,你的第一反映是:這人真缺德。對,這就是不道德的具體表現之一,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溫總理在耶魯大學演講時說:「道德的光芒比陽光還要燦爛。」孔子也曾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啥意思?培養品德,不鑽研學問,知道怎樣做符合道義卻不能改變自己,有缺點不能及時改正,這些都是我憂慮的。不知大家有沒有在網路上看到這三則報導:第一則是在巴黎的聖母殿的門口用中文寫著一行字——請勿大聲喧嘩。第二則是在美國珍珠港,垃圾桶上也是用中文寫了一行字——請把垃圾丟在此。第三則是在泰國皇宮的廁所裡面,還是用中文寫著一行字——便後請沖廁。為什麼外國人要用中國字寫?能出國去的都是什麼人?有沒有一個農民?都是有錢、有地位、有知識的人,結果他們卻連這些基本的道德、禮儀都不懂,結果把洋相出口到國外,而外國人不要啊!這就是「德之不修」的結果,這就是現代的教育沒有了德育教育的結果。
道德,是中華傳統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強調和推崇的,道德究竟是什麼?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正面價值取向,起著斷判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禮儀之邦,以德治國延續了幾千年,然而到今天,中國的道德底線一次次讓國人震驚。
一、當今社會道德滑坡現象及產生的根源
道德滑坡現象觸目驚心
案例1:2013年2月15日晚,河南開封通許縣中醫院發生一起惡性案件,一青年男子周某持刀將其母親捅成重傷,更用刀子將媽媽的頭皮整個一塊剝掉。而這已經是他第二次拿刀揮向自己的父母了。2月10日晚上,周某某因家庭經濟糾紛與父親發生口角,將其父親打傷,後其父親住院治療。2月15日晚上8時左右,在醫院看護父親過程中,周某某又因家庭經濟糾紛與母親發生口角,當即惱羞成怒,遂持水果刀朝其母親頭部、身上連捅數刀。母親整塊頭皮被活生生剝掉,腸子露在外面。怕影響孩子前途,父母沒有報警而是自己到醫院治療。
案例2:3月11日在鄭州一輛公交車上,一名20歲左右的女孩因為未向一名年過六旬的老人讓座,遭對方揪頭發暴打。鄭州、成都均上演了年過花甲的男同志為搶座位,坐到
穿超短裙女子的腿上,並在女子讓座後因言語不和扇其耳光讓人汗顏的一幕。
案例3: 4月5日,長春
『捌』 道德觀念和道德概念有什麼區別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在不違背自然發展的前提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80年代開始查找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moral)是一種社會現象,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人不能離開群體而孤立地生活。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其行動必須顧及別人或自己所屬群體的利益,否則就會引起糾紛或沖突。早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為了維護部落成員的共同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就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調節各人行為的准則。遵守這些准則,便稱之為善,就會受到輿論的贊許或使個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則,便稱之為惡,就會受到眾人的譴責或使個人感到內疚而力求改正。這些由輿論力量與人們的「良心」所支持的行為規范及其施行的總和,就是道德。道德規范(moralnorm)是一種分辨善惡的尺度,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自從社會出現了對立的階級,道德就成了各階級內部協調關系和維護本階級利益的手段。在階級社會中,各階級對於善與惡往往有各自的標准與看法,除了公德外,道德從總體上說也就有了階級性,而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道德也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里,盡管舊道德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還有一些影響,但占統治地位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人階級的道德。在工人階級看來,凡是有利於人類徹底解放事業的行為都是善行;凡是損害廣大人民利益的行為都是惡行。工人階級的道德正是我國現在所提倡的道德,這是用來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促進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的道德,所以也叫社會主義的或共產主義的道德。
什麼是道德?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們最終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范。
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從真理的概念來理解,信仰就是正確的意識,道德就是正確的行為。
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為是的信念。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
因為人是時代的產物,因為物質決定意識,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盡相同,所以,人與人的信仰是不盡相同的。當你幼小熏陶於清真教的教化中,那麼你的信仰就是真主了;當你幼小受教於天主教的感化里,那麼,你的信仰就是上帝了;如果你幼小污染於金錢銅臭之環境,那麼,金錢就是你的上帝了。
因為人的信仰不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觀也就不盡相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行為也就不盡相同,所以社會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這就是不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因。
相反,如果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都崇尚一些共同的道德,那麼,我們的世界必然會是一個和諧的世界。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一個脫離了生存危機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從優良的教育中學來的,是從愛的熏陶中萌發的,是在適合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崇高的信仰,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自於偉大的社會——幸福主義社會。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我們的信仰和道德應當服從於客觀規律,服從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大地是人類的母親,所以,呵護地球,保護自然就是愛我們的家,就是愛我們的母親,所以讓地球更和諧地存在應當是我們最崇高的理想,因為他關繫到我們人類的千秋萬代。
歷史地看,封建社會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和諧的社會,因為它存在著高等人與低等人的矛盾,但它與自然卻是相對資本主義社會和諧的多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是平等的社會,但它與自然卻是極為地不和諧,濫砍濫挖,亂捕亂殺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大自然已被現代社會給破壞到了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危險程度,而我們還在高呼著GDP萬歲,自由萬歲!現代的人類,你們太不道德了,你們對不起祖先,對不起我們的子孫。
[編輯本段]道德定義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范。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准即隨之提高。
在《博弈聖經》中說道:「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
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
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贏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贏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的定義與道德觀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
道德的階級性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指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規范。
它是統治階級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產物。目的是使被統治者自願的放棄自己的利益,心甘情願的接受統治階級的奴役。
因此階級社會的道德往往是一種最卑鄙的雙重標准,對於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行為規范。
統治階級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於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被統治者的個人利益無條件的服從虛幻的集體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個人的生命。
中國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
『玖』 智障人士有正確的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發生嗎
看是幾級智障了,依據智障級別判定是否為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在判斷其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專。
即使智障人士能順屬利接受教育,但他們在融入社會時,還是障礙重重。記者了解到,很多智障孩子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之後就只能待在家裡,等待父母的供養。「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在203個受訪對象中,僅有2%的心智障礙人士正在普通企事業單位就業。」
(9)意識與道德擴展閱讀:
兒童智力障礙一般認為是由於大腦器質性損傷造成的,大腦損傷又有多種原因,比較常見的有:出生前即孕期:是指母親從懷孕開始至胎兒在子宮里發育的28周之前這段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以下因素可能會影響胎兒的大腦發育:遺傳因素(父母都是病態基因的攜帶者,患兒分別從父母那裡得到一個突變基因而致病)。
染色體異常(某些體在某些不良因素的影響下,發生形態和數目的變化,而導致的智力障礙)以及宮內感染、孕婦營養缺乏、酒精中毒、慢性缺氧、先兆流產、接觸了放射線或化學物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