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盧梭的生平簡介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盧梭出身於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當過學徒、僕役、私人秘書、樂譜抄寫員。一生顛沛流離,備歷艱辛。1749年曾以《科學與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敦化風俗》一文而聞名。1762年因發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而遭法國當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魯士、英國,1778年在巴黎逝世。

(1)伏爾泰的道德擴展閱讀:
後世影響:
1、盧梭的學說對後世影響極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專制的精神影響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傳統,他的文學創作也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同樣深深地影響了以後的許多作家。
2、盧梭反歸自然、崇尚自我、張揚情感的思想,直接導致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許多詩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響,就連歌德、雨果、喬治·桑、托爾斯泰都無一例外地聲稱是盧梭的門徒。
(1)伏爾泰的道德擴展閱讀:網路-讓-雅克·盧梭
B. 伏爾泰眼中的中國(25分)旅行者們,尤其是傳教士們,都認為到處看到的是專制制度。這些人從表面現象判斷一
(1) 水平l:基於有效的證據進行准確推斷 ·明清時期。因為西歐傳教士大批進入中國是在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中國人口是在明清時期過1.5億的。 其他答案:錯誤的推斷,或結論與證據不一致,或只有結論沒有理由。 (2) 水平l:能全面地從材料中提取信息 ·中國的君主和政府很開明,有完備的官僚選拔體制;中國有完善的法律,法律是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礎之上的:中國尊崇孔子學說,沒有宗教迷狂, 水平2:從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充分 其他答案 (3)本大題採用分項評分方法。評分觀察的要素是:觀點、史實、論述、組織。 評分項一:觀點 水平l:能夠將伏爾泰作為文化解讀的對象提出觀點 ·伏爾泰對中國文化的解讀是對文化他者的一種理想化詮釋,是其將自身的理想與信念投射於他者的結果。 水平2:能夠跳出文本,將文本的內容與社會背景聯系起來提出觀點。 ·伏爾泰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是基於當時法國現實問題的思考 水平3:就文本本身的內容提出觀點 ·伏爾泰對中國的描繪有誇大和誤解的成分 水平4:無觀點或觀點與情景無關 ·伏爾泰主張建立開明君主制,反對教會權威。
C. 伏爾泰有哪些哲學思想呢
對普世道德原則的放棄發展下去就成了道德虛無主義,那是一種根本否定道德的主張。在這種主張看來,既然自然界是無情的,世界是沒有意義的,那麼善惡的區分也沒有意義,因為世界不會對此做出回應,倫理觀念不過是人們製造出來的虛幻之物,是人們的權宜之計,沒有客觀存在的道德原則。這種觀念正視了世界無情無序的一面,是人們道德努力無效後的產物。人們無法理解既然人的善行或惡行都不能得到應有的回應,那麼人們道德努力的意義何在呢?在《老實人》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老實人和他的同伴在海上遭遇了一場海戰,戰敗沉船者有拐騙老實人財物的荷蘭騙子,公正彷彿得到了實現,此時,老實人對悲觀主義者瑪丁說:「你瞧,天理昭彰,罪惡有時會受到懲罰的,這也是荷蘭流氓的報應。」瑪丁的回答是:「對,可是船上的搭客,難道應當和他同歸於盡嗎?上帝懲罰了惡棍,魔鬼淹死了無辜。這等於是說,所謂公正根本不存在,至少在現世,公正無法得到充分的彰顯。在《老實人》的最後一章,邦葛羅斯和老實人去請教土耳其最有智慧的哲學家,問他為何世間到處都是災禍,得到的回答是:「福也罷,禍也罷,有什麼關系?咱們的蘇丹打發一條船到埃及去,可曾關心船上的耗子舒服不舒服? 「這句頗帶存在主義意味的話完全粉碎了人類的意義,人類盡可以編造出各種各樣的倫理觀念,但這不關世界的事,我們無法指望這個世界來保障這些倫理觀念的實現。 伏爾泰之所以會表現出道德相對主義的觀點,和他的文化史研究密切相關。我們知道,伏爾泰對各地的風俗習慣以及體制都很有研究,專門有《風俗論》1756年探討這些問題,其中就論述了波斯、阿拉伯、印度、埃及、中國等民族的風俗習慣,並對這些民族的習俗表示了尊重。而道德相對主義主要是立足於文化相對主義,伏爾泰對文化的多樣性的充分認識為他的道德相對主義提供了經驗基礎。文化既然是多元的,各自都有著獨立而充分的價值,那麼倫理也相應的是多元化的,因為倫理和風俗習慣緊密相連,亞里士多德就說:「倫理德性則是由風俗習慣沿襲而來,因此把『習慣』(ethos)一詞的拼寫方法略加改動,就有了『倫理』(ethikee)這個名稱。 進一步而言,道德相對主義在此時出現有著時代的原因。當時的思想家們普遍關注道德問題,「整個啟蒙運動時期,歐洲知識分子力圖解答無法迴避的道德知識和道德行為問題。人們想知道,世間是否真有善惡之分,或者說,善惡之分是否屬於隨環境變化而變化的主觀價值標准』。他們注意到了道德的多樣性,而且對這種多樣性大都是認同的:「早在文藝復興時代,哲學家蒙田就根據人們在征服新大陸時所獲得的有關材料提出了道德相對性的觀點」「孟德斯雞在他的《論法的精神》中也強調宗教法律和道德在氣候等自然環境影響下產生的多樣性,並承認這種多樣性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啼另一方面,主張普世價值的基督教此時受到了啟蒙運動的極大打擊,而基督教原本是普世倫理最重要的支撐,能為普世倫理提供毋容置疑的權威。 促使文化的道德相對主義極端化為主觀的道德相對主義的原因在於文藝復興以來個人價值的發現和擴展。每個個體都自認為獨一無二,具有充分價值,加上啟蒙時代對個人利益的肯定和重視,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的道德相對主義便發展起來了。主觀的道德相對主義主張道德不是依賴於文化的,而是依賴於個人,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道德原則。像《老實人》中的那個水手,他就根本不理會他人對他的道德要求,完全根據自己的原則行事。這樣一來,其實也就沒有倫理可言了,因為倫理原則即使不是普世的,至少也是群體的,必須得到相當數量的人的共同遵守才有意義。於是道德相對主義發展到後面就會成為道德虛無主義。 伏爾泰雖然在小說中表現出了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虛無主義,但並不表示他贊同這樣的觀點。他一方面承認道德的多元化有其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他認為有些道德觀念卻應該具有普世的價值。在《查第格》中,伏爾泰寫到阿拉伯有個風俗,就是一個男人死去後,他的妻子若想成為聖女,就要和丈夫的遺體一同被燒死,哪個部落這樣的節婦越多就越受尊敬。伏爾泰並沒有因為這是其它文化的一種風俗而承認它合乎道德,他通過查第格指出,這個殘酷的風俗與人類的利益完全不合。在查第格的努力下,這個風俗終被取消。《老實人》中,里斯本教會要燒死幾個人來阻止地震,抓了兩個葡萄牙人,罪名竟然是「吃雞的時候把同煮的火腿扔掉」。伏爾泰對此雖未直接加以評論,但行文中可以看出,他對此是持嘲笑和譴責態度的。 可見,伏爾泰在尊重各文化倫理原則的同時,對那些顯然違背道德底線的行為是堅決反對的,對一些道德觀念的普世性還是認同的。在《風俗論》中,他提到高盧殺人祭祀的風俗時就說:「我們不要去理睬這些野蠻時代的風俗,因為這是人性的恥辱。伏爾泰認為無論是哪個文化、哪個時代的道德,都不能支持血腥、殘暴,都應該有底線,人性就是一個准則。所以有的時候伏爾泰傾向於認為有某種普遍的自然人性可以作為道德的基礎,他在《風俗論》中列舉了波斯《百章經》的一些內容後說:「這些教條幾乎全部與世界各民族合乎自然天性的宗教相一致。禮拜儀式因地而異,但道德則到處皆同。在《形而上學論》的第九章《論美德與過惡》中,他更明確地表示了對極端的道德相對主義的反對,他說:「盡管在一個地方被稱為美德的在另一個地方正好被稱為過惡,盡管大多數善與惡的規范的不同有如語言和服裝的分歧,然而我覺得確實有一些自然的法則,普天下的人都不能不承認。」這里就表現出了道德普世主義的主張。但要注意伏爾泰在其中還是指出這種普世道德存在的前提是「合乎自然天性」、是「一些自然的法則」。 但對於這種普遍人性是否足夠純良,是否可以作為世俗倫理體系的根基,伏爾泰並沒有多少信心。他對人性的復雜有著充分認識。在《如此世界》中,受天神委託負責勘察人性的巴蒲克就看到了人性的善惡交織,到了要向天神匯報時,他讓工匠用「各種金屬、泥土,最名貴和最粗劣的石子混合起來」,做了一個人像,以此象徵人性之復雜。《風俗論》中,伏爾泰在談到古墨西哥的各種習俗後也談到了人性之復雜,他說:「如果不是因為人性本來便有最好的一面和最壞的一面,就很難理解這種道德怎麼會跟人祭的行為並行不悖。 這也就是為什麼伏爾泰會說出那句和啟蒙運動主流精神相背離的名言:「如果上帝不存在,就應該創造出一個。」因為他對諸如理性、人性都沒有足夠的信心,不認為它們可以獨立支撐起道德的大廈。他意識到宗教對於人類道德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當他對人類的情慾有了較多的體驗之後,他便承認沒有一條道德律令能夠成功地抵禦個人本能的原始沖動,除非人們相信它出於一個全知全能,並在施行賞罰的上帝」。當然,伏爾泰的上帝不再是天主教的上帝,天主教的上帝極度排外,容不下其他民族的神靈,在伏爾泰看來,各民族的神靈不過是名字不同,在本質上卻一致。在《查第格》第十二章《晚餐》中,他就描寫了各民族關於神靈的爭執,他們有的崇拜聖牛,有的敬仰聖魚,還有的崇敬寄生樹,大家各執一詞。查第格則說,無論他們各自信仰什麼,都是在敬重一個最高主宰。這個公正的最高主宰才是伏爾泰所承認的上帝。
D. 伏爾泰推崇中國儒家文明的原因
現在人不都對外國復的思想制很感興趣嗎?你在中國你經常接受儒家思想,所以看到的只是它的弊端,但是看外國的思想。很新奇,所以會加深思考。而考慮到的只是它的優點。很少有人做到中西合璧的。其實都在一個地球上。什麼哲學,這種思維或那種思維。是沒有太大的區別。 大道相同。
E. 《美國憲法歷程》指出:"美國法制的中心內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們自願同意的人為產物,不存在天
答案:D
難度:在於B,AC肯定不對 考查點: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洛克專、康德的啟蒙思屬想解析: 涉及知識點: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洛克、康德的啟蒙思想
盧梭的中心思想有兩點: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國家是人民通過契約這一形式自由協議的產物,國家必須保障這一自由;國家主權在民,推行民主政治,支持民主共和國這一政體。這兩點也可以說就是此書所要論證的全部。也就是社會契約和人民主權這兩個理論。
F.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1)原因:仁義禮樂是道德墮落後的無奈選擇。治國理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分) (2)不同:文藝復興時期宣揚人文主義,個人私慾膨脹;伏爾泰重視道德建設。(4分) 原因:對中國儒學的推崇;對理性的推崇;資本主義發展日益成熟(若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任答兩點)(4分) (3)特點:以家庭為中心;個人道德比公共道德發達。(4分) 主要原因:建立集體民主和強大國家的需要;或者:民族危機的加深。(若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2分)
熱點內容
道德的評論
發布:2025-05-20 01:45:26
瀏覽:632
國際私法學派
發布:2025-05-20 01:44:48
瀏覽:538
道德與信仰論
發布:2025-05-20 01:11:36
瀏覽:294
工傷經濟法基礎
發布:2025-05-20 00:56:22
瀏覽:3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