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雪的法學院
Ⅰ 讀李漁的《山茶》解釋下列虛詞 一開 (輒 ) 盡者 山茶戴雪而 ( 榮) ( 植 )於怪石之旁 解釋帶()的
輒 ,就
榮,茂盛
植,種植
Ⅱ 為什麼說戴雪的法律方法論忽略了普通規則的獨特性
含義:律師在抄進行法律辯護或質詢時遵循法律學的性質活動稱作法律思維的保守型。體現在以事實知識進行法官思維的構建時,保守性就成為一個天然的"標簽"。法律思維的特質是其保守性,這與和諧社會建設的理路有吻合之處。但是,由於中國近百年來的主流意識一直受激進主義思潮的影響,因而對法律思維的保守性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當前,能動與創造的思維則很容易被接受,克制與謙抑沒有成為法官的意識形態,這對中國剛剛啟動的法治建設具有消極影響。在進行和諧社會的建設中,應當奉行司法保守或克制主義,並按這種思維選擇所要運用的法律方法。沒有時法律規則和司法權的剋制與謙抑,法治就無法實現。補充:法律思維是法律職業者的特定從業思維方式,是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維方式。 一位普通人看到鍾表不走了,可能會說"這只鍾表壞了",但一位法官或律師看到鍾表不走了,只會說"這只表不走了",絕不會說"這只表壞了"。這就是普通人與法律人思維的不同。
Ⅲ 杜甫的《蒹葭》 摧折不自守,秋風吹若何。暫時花戴雪,幾處葉沉波。 體弱春風早,叢長夜露多。江湖後
(蒹葭,傷賢人之失志者.暫時花發,葉已沉波,申上秋風摧折.春苗、夜露,朔其前版.江湖搖落,要其後也權.北方風氣早寒,故蒹葭望秋先零.南方地氣多暖,故在江湖者後落.秋風摧折如彼,而遠托江湖者,亦復蹉跎於歲晚乎.末二句,隱然有自傷意.【顧注】此詠秋日蒹葭,而兼及四時.苗早言春,露多言夏,後落義涉冬矣.)
全詩寫一種植物蒹葭(蘆葦的一種),前兩句寫在秋風中枝乾折斷、葉枯花敗的衰敗景象(北方),後兩句聯想到蒹葭在春天的柔弱、夏天的夜露、秋後在江面湖面上枯萎衰落(南方),感嘆歲月無情流逝.寫了蒹葭生命的脆弱和衰敗景象,寓情於景,抒發自己的不得志,感嘆生命已經老朽,悲涼之情油然而生.
Ⅳ 世紀末20世紀初在英國占統治地位的行政法學理論是什麼學說
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在英國源占統治地位的行政法學理論是戴雪的學說。
戴雪,英國法學家。就學於牛津大學。1863年獲專門律師資格後開業。1882—1909年在牛津大學兼任英國法教授。認為行政訴訟應由普通法院管轄,這是英國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並對英國憲法學中另外兩項原則即議會主權和法治作了系統闡述。——常識政治篇。
Ⅳ 作為法律史學家的狄更斯怎麼樣
這本書的書名很容易讓人產生誤會。讀者看到書名容易以為,狄更斯不僅是一名偉大的小說家,還是一位對法律史頗有研究的法律學者。如果讀者在這種第一印象的基礎上,去翻閱這本書,肯定會大失所望。 作者威廉·S.霍爾茲沃思是一位知名的英國法律史學家,曾經出版過16卷本的皇皇巨著《英國法制史》,記錄了從盎格魯—撒克遜時代至1875年司法改革時期的英國法歷史。在1928年耶魯大學法學院斯托爾斯講座基礎上,他寫成了這本關於狄更斯的小書。 關於書名的由來,作者在書的第一章中曾經交代。作為文學家的狄更斯有過不算短暫的法律職業生涯。他曾在艾利斯與布萊克默律師事務所做過律師助理,還曾在 博士院和大法官法院擔任過庭審速錄員。在成為作家之後,他依然與司法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對法律史學研究來說,狄更斯的小說能夠提供他們從正規史料 中無法找到的材料,所以作者視之為一位優秀的法律史學家。 但,如此命名還是顯得很牽強,與正文內容不符。在這本小書里,作者先介紹了狄更 斯早年的法律經歷,緊接著分析狄更斯筆下形形色色的法律人,然後結合《荒涼山莊》與《匹克威克外傳》兩部小說中涉及司法程序與庭審活動的描寫,討論與比較 了普通法與衡平法兩類訴訟程序。因此這本書,與其命名為《作為法律史學家的狄更斯》,不如改為《一個法律史學家眼裡的狄更斯》。後者更符合正文的內容和風 格。 在20世紀70年代,法律與文學的研究運動興起後,狄更斯成為這一研究的熱門對象。至今,這本書依然是關於狄更斯與法律研究領域中最 權威、引用率最高的作品。和我們通常見到的法律與文學研究類的讀物不同,這本書不是通過文本分析,去提出法律思考的某些問題,而是通過小說裡面的相關情 節,去介紹19世紀英國司法機構、法律人和訴訟程序相關的知識。為了幫助普通讀者更好地理解,譯者自己添加了大量的旁註。即便是對法律人來說,內容也稍微 顯得有些生僻。 對此,美國聯邦第七巡迴區上訴法院的法官、知名法學家理查德·波斯納在《文學法理學的局限中》曾經說過:「狄更斯的小說不 像荷馬史詩或者斯堪的納維亞語的傳奇,後者是我們了解有關他們社會中法律制度的主要知識來源。」盡管如此,狄更斯依然十分重要。他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 我們看到了維多利亞時代法律與司法制度的另一面。 狄更斯(1812年—1870年)是維多利亞時代(1837年—1901年)的見證人。 社會歷史學家眼裡的這一時期,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精神和物質空前繁榮,是一個資本主義穩健發展的社會,一個充滿了活力、進取精神和樂觀自信的社會。但在狄 更斯的筆下,這個高歌猛進的時代,對普通工薪階層來說無異於人間地獄。為什麼會存在這么大的反差?因為,狄更斯是19世紀為數不多的從窮人立場上觀察世界 的作家之一。他出生窮苦家庭,少年時代因為父親的債務監禁,在監獄裡面生活過。這種經歷註定了,他不是高高在上地同情窮人,而是能感同身受地去批判英國法 律上的弊端。 最能代表狄更斯對英國司法制度批判的當屬《荒涼山莊》(1953年)。小說一開始就描述了倫敦的泥濘和迷霧,象徵著英國社會 的污濁和灰暗,霧的中心就是大法官法院。在故事中與法律發生關系的人物都沒有好的下場,腐敗的法律猶如一架吃人的機器。那個被戲謔為「大法官法庭」的廢品 商店的自燃,更是以寓言的方式象徵著英國法律制度和司法體系的瓦解。 狄更斯的小說提醒了我們,通常被我們視為模範的英國法制,並非天衣無 縫,而是同樣有著無數的漏洞。以往我們對19世紀英國法的了解,大都來自法官或者學者,比如戴雪、傑夫里·邊沁和沃爾特·白芝浩等法學家的著作,這些出身 顯貴的作者筆下的英國法盡管需要改革,但並不迫切,英國法的問題被高度濃縮在三言兩語當中,作為異國讀者的我們容易忽略掉這些問題。而法律史學家霍爾茲沃 再次提醒了我們,讓我們看到偉大的維多利亞時代法律機器下的底層慘狀,不再迷信英國法制的神話。或許,這是這本書對中國讀者的最大價值。
Ⅵ 大一憲法學怎麼學
憲法是很難學的,我們需要了解很多的,其中的一些條條框框,一些案例,一些規則,沒辦法。就把重點的背背唄
Ⅶ 近代西方法學的指導思想
在中世紀之後,西方國家開始進入近代的發展階段。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過去曾經被半遮半掩地加以討論的問題,這時已公開化。先從政治思想家對於法治問題的認識談起。
首先是英國的洛克,因為他對於確定西方近代以來的政治法律思想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洛克的法治主張包括個別要求和一般原則兩個方面。就個別要求而言,洛克在《政府論》中強烈主張國家的最高權力機———立法機關「應該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進行統治。」而所謂一般原則是指:「無論國家採取什麼形式,統治者應該以正式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臨時的命令和未定的決議來進行統治。」 除主張權力必須根據法律來行使之外,洛克還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他說:「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並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 洛克在他的《政府論》中主要討論了什麼是政府權力以及它的限制等問題。在當時,英國的政治制度並沒有權力分立的特點,它與其說是權力分立,不如說是不同權力的並存,而且還是一種不倫不類的並存。洛克的偉大貢獻在於,他把這種混亂的、多種權力並存的政治現實概括為權力分立,從而使它獲得了理論上的合理性。
在洛克之後,法國的孟德斯鳩也曾經研究過法治問題。與同時代的思想家相比,孟德斯鳩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法學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現了豐富的法律知識,在他生活的時代,他可以說是最博學的法學家,而且他還提出了自己的法理學觀念。事實上,他不僅提出了最廣泛的法律定義: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關系,而且還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法律的方式,即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來理解法律。孟德斯鳩在分權制衡理論方面論述較為系統,且影響較大。首先,孟德斯鳩認為自由是是法律的重要精神之一,法律應可能地體現自由和保障自由。他在《論法的精神》中著重闡述了自由與法律的關系,並說明它已在英國的法律中建立起來了。孟德斯鳩認為,自由或是政治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那麼,如何才能取得政治自由呢? 為此,他討論了法律自由的關系,認為自由分為兩種,一是哲學上的自由,二是政治上自由。他根據自己在英國的觀察發現,政治自由不是人們追求道德的結果,而是精心組織的政治制度的產物。第二,與一些抽象論述自由價值的理論不同,他意識到了自由與政治體制密切關聯。他精闢指出,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 第三,在他看來, 「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因為權力不受約束是可怕的,而法律的約束與人民的約束都遠沒有權力之間的約束來得更直接和更有效。第四,要保障政治自由,就必須實行三權分立,各司其職,任何一個機關都不能絕對凌駕於其他機關之上,獨斷專行,從而達致政府權力的動態平衡。
繼孟德斯鳩之後的法國另一位著名思想家是盧梭。盧梭在許多方面都不同於時代的其它思想家,但是,也有相同之處,即他也是明確主張法治的,並且把是否實行法治作為共和政體的惟一標志。他在《社會契約論》中就表示:「凡是實行法治的國家無論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都稱之為共和國。」 盧梭的法治思想大致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立法和守法。就立法而言,盧梭特別強調法律自身的記錄,它以「自由和平等」為自己的兩大主要目標。就守法而言,在盧梭看來,遵守法律不是什麼恥辱,而是公民的驕傲。他主張,任何人都不能擺脫法律的光榮束縛,而且這種束縛不僅僅是嚴厲的純粹的限制,它還是溫和而有益的約束,有益於人們追求善業。盧梭心目中所嚮往的是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因而他極力反對分權主張,認為主權是不可分割的,分權則是對主權生命有機體的肢解。
在16 世紀至18 世紀,西方啟蒙思想家在探索具有正當性的社會秩序的過程中,提出了法治思想,但是他們並沒有對法治的概念及其要素予以明確界定。自19 世紀中後期,才有學者開始系統論述法治的概念、原則、要素。他們所論述的法治,主要是民主形式法治。實踐中,這種法治在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也成為主導的型式。
在19 世紀後期,英國法學家戴雪結合本國的憲政和法治實踐,提出了法治三原則。它們是:「除非明確違反國家一般法院以慣常合法方式所確立的法律,任何人不受懲罰,其人身或財產不受侵害」;「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且所有人,不論地位條件如何,都要服從國家一般法律,服從一般法院的審判管轄權」;「個人的權利以一般法院中提起的特定案件決定之」。與前人相比,他的認識似乎有這樣一些特點:首先,他的法治觀念完全是對英國當時法律的理論抽象。第二,他不再把法治看作是理想,而是當作事實,並視其為英格蘭政治制度的特點。第三,他的法治觀念主要包括個人與法律的關系。第四,英國憲法的原則來自於具體案件的司法判決,從而突出英國法律的特點是法官造法。戴雪的法治觀念是從觀念向制度轉移的一個里程碑。但是戴雪的法治觀念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他的法治觀念僅僅基於英國的經驗,不具有普遍性;其次,他雖然強調法律至上,但並沒有考慮到「惡法」之治的可能性;最後,他所要保護自由仍然是消極自由;他強調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仍然是一種掩蓋實際不平等的形式平等。
與戴雪同時期的德國學者們也對法治問題思考,經過幾代人的長期努力,他們為世界貢獻了「法治國」 ——英語「法治」一詞的德語表述。德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康德為法治國概念的產生准備了基礎。在康德的政治思想中有三個要點: (1)國家與法律是密切聯系有一起的。(2)國家與法律密切聯系的關鍵在於它們都是人類理性的產物。(3) 國家與關系的核心是國家必須依法管理,國家的統治者依照法律的規定行使權力。在康德之後,德國思想家洪堡也曾經論述過國家權力與公民自由之間的關系。他堅持認為國家的目的不是積極地為公民的幸福創造條件,相反,國家的目的是消除罪惡。由於這兩個思想家在理論上重新安排了國家權力、法律與自由之間關系,從而為後來法治觀念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總之,西方近代西想家、政治家、法學家的理論解答了法治的諸多重要基礎性問題,為現在法治理念和思想的豐富、完善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了如今法治理念理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並指導了日後一系列法學思想的變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