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儒家
A. 《道德經》是道家的還是儒家的
《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1)道德經儒家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產生時代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
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B. 老子是儒家!
老子(約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dān),楚國苦縣人,偉大的哲學家、內思想家,道家學派容創始人,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向老子問禮。傳說他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老子思想的精華是樸素辯證法。例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講究性命雙修、虛心實腹、不與人爭。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對後代影響深遠。例如:漢初的統治者一度把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信條,採取「與民生息」的政策。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
C. 老子對儒家持什麼態度
莊子進一步發展了老抄子的唯心襲主義世界觀,並且把老子的思想發展成虛無主義,把老子的樸素辯證法發展為相對主義。
1、莊子和老子一樣,注重對宇宙本原和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的探討,莊子得出「物物者非物」的結論,老子直接把道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2、莊子繼承老子道的學說並有所闡發,老子的道是無可名狀,虛無縹緲的,莊子的道比天地更古老,超越時空,凌駕於萬物之上。
3、老子指出道無時無刻都在運動變化中,莊子在探索變化時,觸及了時空的有限及無限。
4、老子在說明矛盾統一時,忽略了矛盾轉化的條件,莊子進一步發展成完整的相對主義,莊子提出「齊萬物而為一」,最後從齊萬物齊是非走向了人的認識能力的懷疑,直到後來對自己的存在也產生了懷疑,總之莊子的認識論也是相對主義的認識論,老子的認識論是虛,靜,玄,鑒的認識論。
5、老子否認實踐認識,輕視文化,反對技術進步,採取消極避世的人生態度,而莊子對一切都抱著無任何是非的態度,一方面屈從於命運安排,另一方面又幻想超脫現實,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
D. 古人為什麼不把《道德經》作為四書五經的一經
因為《四書五經》都是儒家經典,但是《道德經》是道家著作,兩者的哲學思想並不一致,所以不能將《道德經》列在四書五經之中。
五經地位的形成,源於漢武帝時期。漢朝前期,治國理念遵循的都是黃老之說,把《道德經》等道家經典作為施政圭臬,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統治,決定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漢武帝罷黜的百家,首當其沖的就是道家及其《道德經》。
北京孔廟十三經碑刻
至於道德經等道家經典,古代一般將其視為諸子百家著作中的一種,官方並不將其作為意識形態,也不作為科舉考試標准。
E. 老子是儒家的還是道家的
道家的。老子、莊子都是道家的,孔子、孟子是儒家的。
F. 老子《道德經》是否屬於中國儒學文化中的一部分
儒學 是 道學的 一部分`~~
孔子 孟子 的 骨子裡面 都有 道學的 品質~~~~~
是 南懷瑾 歷史經驗 里說的 ~~~~~~~~
G. 《道德經》是什麼哲學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簡介道家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秦漢之際演變成獨具中國本土特色的教派--道教。
道家哲學發展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先秦道家、 秦漢黃老之學、 魏晉玄學、 隋唐重玄學與宋元內丹生命學等五種歷史形態(以及現代正在醞釀構建的新道家)。
H. 論語、中庸、大學、道德經 不屬於儒家經典的是
《道德經》不屬於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又稱儒家典籍,是儒家學派的典範之作,被世人奉為「經」。
主要指十三經,同時也包括歷代儒家學者的評注和解說。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其中,「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
十三種儒家文獻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漢代,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官方頗為重視,立於學官。唐代有「九經」,也立於學官,並用以取士。所謂「九經」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
唐文宗開成年間於國子學刻石,所鐫內容除「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排除《孝經》《爾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躋入諸經之列。南宋碩儒朱熹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四書》,並為官方所認可,《孟子》正式成為「經」。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獻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
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於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註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最初只有《六經》,後來《樂經》失傳,剩下五經,隨著歷史的發展,便有了七經、十三經、十經等名稱。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I. 跪求道德經對儒家思想的評論!!!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之為教父」:這是說孔子固執,明知不可為而內為之。(無為方面的)容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孔子明顯是想執「大象」(政治成就),所以說儒家思想成不了宗教,這是根本原因,選錯了「器」,神器和朴器有很大的區別。聖人選神器,神仙選朴器,我們在傳說中也能知道,一般得道的神仙都是拿雞毛撣子,拖把、車輪胎之類的「器」,但是聖人會選鼎、樽、玉器這樣的「器」,孔子選「神器」,他的層次就低了。(德方面的)
孔子是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個一他是抱住了,也就是成全而歸之,他成全了後人對《道德經》的更多的理解。
至於禮方面,孔子說恢復的是周禮,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封建制的禮,但我認為是「品格之禮」,這是第三十八章描述的內容。並不是等級制度,每個人的品格不一樣,表現自然也不一樣,孔子希望通過禮制來讓人們更好的認清自己的品格,以此來激勵人們向更高的品格修為。
一點淺薄的認知,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