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與執法
1、司法機關僅指法院和檢察院,他們行使的是司法權;執法機關是行政機關,行使的是行政權。司法與執法 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主體、內容、程序性要求、主動性四個方面。
2、主體方面:司法,司法機關(法院和檢察院)及其公職人員;執法,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
3、內容方面:司法,對象是案件,內容是解決糾紛;執法,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進行全面管理,內容比司法廣泛。
4、程序性要求:司法,有嚴格的程序性要求,如果違反程序,將導致司法行為的無效和不合法;執法,執法活動不如司法活動的程序性要求嚴格。主動性:司法丁被動性,「不告不理」;執法;主動性和單方面性。
拓展資料:
1.司法必須獨立,公正至上,主要為被統治者服務,活動范圍狹;執法不能獨立,效率至上,主要為統治活動服務,活動范圍廣。執法不過是嚴格依法辦事,執行法律;司法則不然,職能要廣泛些,如司法審查職能、造法職能等。
2.執法實行首長負責制,司法實行法官負責制。二者適用的法律程序區別很大。司法活動要依法進行。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從事司法活動必須要在法定許可權內,在司法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程序法的有關規定,保證司法權正確、合法、及時地行使。
3.司法活動要有表明法律適用結果的法律文書。這些法律文書具有法律約束力,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
Ⅱ 立法與司法有什麼不同
三者的區別是: 1、主體不同 1,司法是由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適用法律的活動。 2,執法是由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來執行法律的活動。 2、內容不同 1,司法活動的對象是案件,主要內容是裁決涉及法律問題的糾紛和爭議及對有關案件進行處理。 2,執法是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進行全面管理,執法的內容遠比司法廣泛。 3、程序性要求不同 1,司法活動有嚴格的程序性要求,違反程序,將導致司法行為的無效和不合法。 2,執法活動也有程序規定,但由於本身的特點,特別是基於執法效能的要求,其程序性規定沒有司法活動那樣嚴格和細致。 4、主動性不同 1,司法活動具有被動性,案件的發生是引起司法活動的前提,司法機關(尤其是審判機關)不能主動去實施法律,只有在受理案件後才能進行應用法律的專門活動。 2,執法則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對社會進行行政管理的職責要求行政機關應積極主動地去實施法律,而並不基於相對人的意志引起和發動。立法是人大,司法是法院,執法是公安和監獄。立法就是制定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司法就是執行法律,立法是司法的前提,司法是立法的保障。有法不依,立法形同虛設。 1、立法保障就是法律對某種權利以法律規定的形式予以保護,是一種立法行為。 2、司法保障,就是公民的權利受到侵犯時,司法機關通過司法活動予以保障,是一種實踐行為。 3、反家暴法是立法對家暴受害者的保護,應是立法保護。
Ⅲ 行政立法與行政執法行為的區別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專授權法(含憲法)創制屬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廣義的執法是與立法相對應的,而行政執法是狹義上的執法。行政執法是指建立在近代國家權利的立法、執法、司法三分立的基礎上的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委託的組織及其公職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權,貫徹實施國家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的活動。
Ⅳ 企業層面能說立法和執法嗎
企業只能說企業的制度和紀律,立法與執法是政府和法院的事
Ⅳ 行政法上的法律保留為什麼要分為立法保留和執法保留
法律保留是指某些事項必須且只能由法律予以規范,行政法規、規章都無權版予以規范。
在我權國,法律保留原則嚴格區分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權與行政立法權之間的界限,保障了法律的至上性或者法律效力等級的有序性,有利於控制行政立法權的膨脹,也有利於行政相對人的權益保護。
例如《行政處罰法》第9條規定:「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第10條第1款規定:「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行政處罰法》的這些規定是「法律保留」原則的具體體現。
Ⅵ 立法 執法 司法是什麼意思
第一個指制定法律,
第二個指執行法律,比如依照交通法律,處罰闖紅燈的司機,
第三個指依然法律處理案件。
第二個的對象不一定觸犯刑律,第三個的對象必定涉嫌觸犯刑律。
Ⅶ 司法程序和立法、執法程序的關系
於行政管理的復雜性、專業性、多變性、靈活性和廣泛性,行政權最經常、內最直接地與社會、公民發生容密切聯系,社會的需求又使得行政權的膨脹成為不可避免的禍害。因而行政權最需要自由而又最容易自由無度,最需要控制而又最難以控制。面對日益膨脹的行政權,立法權難以完全通過制定實體法對其實行限制,只能通過程序性的規定對其進行規范,而行政立法聽證程序正是行政立法程序的核心制度。我國《立法法》規定:「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這些法律規定是建構我國行政立法聽證程序的法律依據和法理基礎。
Ⅷ 立法和執法中息訟如何體現法治精神
「息訟」思想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並且在中國古代司法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社會職能。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一直影響著人們,所以封建官吏審判時盡量做到避免訴訟、注重調 解。古代「息訟」法律文化仍然對當代的法治進程產生影響,與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有一定的關聯性和借鑒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賴以 存在的經濟、政治基礎都已基本消失,其整體上已不能支撐我國的法制現代化建設。要使中國傳統息訟法律文化獲得新生,就要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對其進行批判吸收。
調解制度源於我國古代民間「排難解紛」、「止訟息爭」的傳統,因契合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傳統道德,成為民間乃至官府解決矛盾糾紛的基本准則之一。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百姓有糾紛找調解的傳統與習俗已經形成。本世紀以來,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呈現出各種矛盾凸顯疊加的局面,人民調解的范圍也逐漸從傳統的婚姻家庭、鄰里關系、小額債務、輕微侵權等常見、多發的矛盾糾紛,向土地承包、拆遷安置、環境保護、醫患糾紛等社會熱點、難點糾紛擴展。在新形勢下,發揮民間調解化解社會矛盾的作用,成為中國特色的化解社會矛盾的「東方智慧」模式,受到國際社會的贊譽。
Ⅸ 立法公正與執法公正之間的關系
立法公正是執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執法公正的保障
執法公正是立法公正的目標和歸宿,是立法公正的現實表現
立法公正是手段,執法公正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