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
❶ 如何將高中歷史教學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有人總結說:學生的學習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思想品德不好是危險品,這個比喻恰到好處地反映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學校德育工作中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完成,一是加強政治課的教學,二是加強各種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教學內容滲透了思想品德的因素,寓思想教育於語言教學之中,以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培養良好的品德,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和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教育,那麼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深化思想品德教育呢?筆者在實際工作中,作了有益的探討和研究。
1、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歷史唯物主義是形成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知識,是確立共產主義信念的基本依據,也是形成其他一切思想教育的基礎,對學生科學地認識世界起著重要作用。歷史教學以中國歷史和世界各國歷史發展的具體史實,培養了學生的階級和階級斗爭觀點、勞動觀點、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以及人類歷史按規律發展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使青少年位得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樹立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思想。歷史課豐富的史料,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最具體、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實證。所以,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更有利於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的形成與鞏固。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形成,是一個需要反復的,逐步深化的過程。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章中進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觀點教育,可上掛「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受到斯圖亞特王朝封建專制統治的阻礙」,闡述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說明革命爆發的必然性;下連「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成為工業革命的前提」,說明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原理,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只有不斷地分析揭示歷史的進程,才有可能使青少年學生逐步樹立起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歷史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所主張的「書美以彰善,記惡以垂戒」。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一幅波瀾壯闊的壯麗畫卷,充滿著各式各樣的人物,形成了許多優良的道德傳統,成為人們行為的規范。在育少年思想道德觀念形成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借鑒歷史人物的前言往行,從優秀人物身上不斷吸取經驗,陶冶情操。打開歷史,我們會清晰地看到:為治洪水三過家門而不人的大禹;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態度;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司馬遷、范繽敢於堅持真理、明辯是非;商鞍、王安石遠見卓識、勇於改革;李時珍、徐霞客對知識的積極追求;屈原、文天祥高風亮節,無數傑出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優秀道德品質和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艱苦奮斗、懲惡揚善、百折不回的優良傳統,都能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起到培養良好情操的作用,這對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是十分重要的。革命傳統,是世代相傳的革命人民在斗爭中表現出來的崇高道德精神,如:陳勝、吳廣不畏強暴,揭竿而起;鄧世昌哲死御敵,義不獨生;譚嗣同捨身變法,喚醒民眾;李大釗英勇就義;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等等。這些英雄的行為及其堅強信念,驚天地、泣鬼神,成為歷代楷模,這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發揮著重大作用。
3、鑽研教材,挖掘思想教育的內容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緊扣歷史教材中的內容,通過老師講授、學生討論、觀看一些歷史聲像資料、甚至可以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等方式去感受歷史、體驗歷史、認識歷史,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讓學生從歷史中學到影響其個人選擇、態度和價值認識等方面的知識,而這些又直接能影響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鑽研教材,猶如重視內功修煉,就是挖掘並充分發揮德育「滲透功能」。所謂「內功」就是教材知識的傳授,應該說,任何時候、任何內容的歷史教學都蘊含有相應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現在的歷史教材以及課外歷史閱讀都可以做到這一點。這也就要求教師要認真搞好課堂教學,才能在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4、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在歷史教學的各個環節
歷史課堂教學一般採用老師講授、觀看一些歷史聲記錄片、學生討論、等步驟,而在這些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老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養,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發揮良好的育人作用,需要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來完成關於品德教育的滲透。在講述歷史課的過程中,我的歷史老師要應用其淵博的知識,用看似淺顯的表述,但淺顯的背後卻有深厚的依據,才可能形成知識綜合、知識遷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備課中見微知著,講課中深入淺出,而不株守課本,囿於教參;才可能在滲透德育中不斷啟迪學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5、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要有趣味性
在歷史學科中滲透思想教育,不同於思想政治課,長篇大論,過多地講解反而會偏離方向,失去滲透意義。學科滲透最忌亂貼標簽,生搬硬套。而提供有趣味的語言素材,既能培養學生的興趣,又能加強思想教育。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之母,有了學習興趣,我們不怕學生學不好,而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是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豐富的專業及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都是極為主要的。初中生好奇心、未知欲都特別強,為了激發他們的興趣,老師可以講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引導他們進行分析討論,進行情景設置,模擬歷史事件的發生,同時,老師在課堂上適時地講一個幽默的歷史故事,或用「熱點」問題聯系史實,這樣會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激發學生興趣。
6、滲透思想教育要同當前的形勢結合起來
當前,我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階段,很多學生受到不良思潮的影響,不思進取,厭惡勞動。針對這種生在農村不愛勞動的現象,我便利用學習外語這個窗口,讓學生了解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使學生產生一種緊迫感、落後感。為此,我常常結合教材中的在農場、工廠的勞動來啟發學生既要理解勞動的艱辛,又要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而捍衛我們勞動成果的是人民解放軍。前不久,人民解放軍在我國公海領域進行了軍事演習,打擊了那些陰謀分裂祖國的勢力。根據高中生的年齡特點,他們的思想極易受到不良的影響,這些偏極的觀點給我們的歷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日常教學中,我除了三面闡述外,還不失時機地根據當前形勢的化而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項艱巨而又細致的工作。它不僅需要廣大歷史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社會知識,而且要在滲透德育點時做到不失時機地且又恰如其分地處理好各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❷ 教師招聘考試:中國古代教育史重要人物匯總
在全國各省份招教考試中,教育史幾乎是每年必考內容,而且因為每年考察點略有不同,目前考查出現越考越細致的特點。出現人物,考生經常頭疼,不知該如何備考,故此,山東教師考試網針對中國教育史中經常考查的重要人物及其考點進行整理,以幫助考生可以進行系統的備考。
春秋戰國時期,私學興起,涌現出了很多的諸侯和士族的同時,一大批教育家也噴涌而出,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壯觀景象。其中,以儒墨為主的顯學盛行……
一、儒家:
(一)孔子※※※
1.人性論:「性相近,習相遠」(其中,習:習染,後天環境的影響)
2.教育的社會功能:庶(充足的勞動力)、富(發展經濟)、教(教育)(首次論述教育與經濟之間關系的教育家)
3.教育目的:學而優則仕
4.教育方法:
①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②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③有教無類
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二)孟子
1.人性論:性善論(內發論的觀點)
2.孟母三遷(環境對人的重大影響)
3.盈科而後進(循序漸進)
(三)荀子
1.首次提出「道德」一詞
2.人性論:性惡論(外鑠論)
3.教育目的:培養大儒
4.學習過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行之
二、墨家
1.人性論:人性素絲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環境對人的重大影響)
2.核心思想:兼愛非攻
3.我國最早將科學技術知識納入教育內容。提出小孔成像,圓的定義,力學原理等;
4.獲得知識的途徑:親知、聞知、說知(用推理的方法解決問題)
5.三表法(上:知道歷史常識;下:知道普通人的生活)
西漢漢武帝時期,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董仲舒為代表
董仲舒的核心思想: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道德教育的核心「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3.董仲舒的三個措施:a.立五經博士(經博士 ,學官名。博士源於戰國。秦及漢初,博士的職務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漢武帝設五經博士,教授弟子,從此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漢初,《易》、《書》、《詩》、《禮》、《春秋》每經只有一家,每經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稱五經博士。到西漢末年,研究五經的學者逐漸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稱五經十四博士。《詩》博士有齊、魯、韓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兩家。漢武帝罷黜原有的諸子傳記博士,唯立五經博士,使公卿、大夫、士吏都為文學之士,通曉儒家經典成為做官食祿的主要條件,儒學和政權緊密相連,從而確立了儒學和儒學經典的權威地位,致使儒家以外的諸子學因元進身之路而日益衰微。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b.興太學(地方開設。漢武帝採納董仲舒「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在長安設立太學,利用儒家思想教育和培養封建官僚。),c.察舉制[和徵辟制基本相同,不同在於徵辟制是自上而下,察舉制是自下而上](後發展變成九品中正制-科舉制(選士制度)
4.主張人性本善
❸ 簡述古代儒學思想的發展歷程
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
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范和准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儒家學派全盤吸收這些文化要素並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
自漢以來至今,儒家思想在絕大部分歷史時期是中國的主流價值觀。 漢朝以後,歷朝歷代四書五經被無數次修訂,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學在魏晉時期演變成玄學。
唐代政權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時發展為程朱理學,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經明朝王陽明又發展為心學。後取得官方地位。
現在所說的儒家思想,相當部分來自宋朝的文獻。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理學內容為考試題目,對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國以後,儒家從思想到形式的系統體系在民間和官方的存在轉為主要保存了儒家思想的價值觀在中國人思想中的主流地位。
近代以來,中國的落後致使人們對中國文化作出反思,對儒家思想也發生了各種爭論;其中學衡派的學人對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
在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盡管政府當局曾經帶頭「打倒孔老二」,但儒家思想在國人價值觀中的主流地位並不可能去除,並因此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其影響至今,但改革開放以後儒學重新受到部分人重視,當今亦有所謂新儒學。
(3)中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擴展閱讀:
明清以來,西學東漸。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之後,面對西學的壓力,清代儒家開明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改良主張。近代以來,中國的落後致使人們對中國文化作出反思,儒學內部龔自珍、魏源等,以漢學批宋學,主張改革。
之後,又有三次對儒家思想的較大沖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中,草根階層對儒學的沖擊。第二次是戊戌變法時代,變法派思想家對儒學的沖擊。第三次是民國成立之後的新文化運動,各類激進主義新思潮對儒學的沖擊。
面對沖擊,儒學也作出反應。康有為、陳煥章創立孔教會,欲將儒教國教化。而學衡派的學人對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產生了新儒家。
其原因是,儒學植根於中國固有的價值系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且相當大程度上是由於它為東方最有價值的思想體系,以至於今天在某種意義上可說它是國學(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儒家是"國學"的核心與主體。
❹ 歷史上著名教育學家及其主要著作
國內的:【孔子】(前551-前497)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學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教學思想十分豐富。他善於了解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反對把學習停留在感性認識上,主張在博學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學思並用。他要求教師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結合起來,學生要"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把"仁"視為最高道德,仁,即"愛人",孔子編著了《春秋》、《詩經》、《尚書》等著作,並整理了後世著名的"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作為教授學生的教材。孔子的言論收集在其弟子所編的《論語》里。參見第三、四卷中的"孔子"。
【孟子】(前372-前289)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學家。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今山東省鄒縣)人。
基於民本主義思想,孟子反對兼並戰爭,提出"仁政"主張。孟子認為,教育主要是為了"明人倫",受教育者能了解和遵守封建社會中的等級制度。他以為學習要遵循正確的途徑,不斷地進修,使自己有高深的造詣,使自己默識心通,變為自己的知識財富。
孟子的整個教育思想以"性善"為基礎,注重"存"、"養"的功夫。今存《孟子》一書,一般認為是他的學生對他言行的記載,是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材料。《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稱為四書,為宋明以來封建教育的主要教材。
【荀況】(前313-前238)
中國先秦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學家。
荀況明確提出教育目的是培養士、君子和聖人,發揮教育在國家中的作用,他認為,人生無貴賤、智愚與貧富之分,使人們產生區別的唯一力量是教育,環境對人也發生積極或消極作用,提出"性惡論",認為教育能夠化性惡為性善;荀況重視道德教育,"禮義"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理論的中心;此外,他還提出了"強學力行"、"學思兼顧"、"專一有恆"、"積漸全盡"等教學方法。荀況認為在教學上教師的作用很大,教師有絕對的權威,特別重視教師的尊嚴。
《荀子》一書是經過後人整理而成,共有32篇,是研究荀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參見第三、四卷中的"荀子"。
【董仲舒】(前179-前104)
中國西漢儒家思想家、教育學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是以人性論為基礎的。認為教育對社 會的作用在於防止惡性、培養善性,對個人的作用則在於行善。董仲舒曾提出三個重要政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太學,改革選士制度;興教化,正萬民。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專一虛靜、強勉努力和博學多聞,認為德育必須通過智育來進行。
著作僅存《春秋繁露》17卷82篇。
【文翁】西漢人,姓文,名黨,字翁仲。
西漢時期教育學家。
景帝時任蜀郡太守,在此期間,倡導教化,教民讀書,學法令,選拔郡縣小吏10餘人到京都研習儒經,在成都城中設立學校,選官吏子弟入學。重視對學生進行從政能力的培養。景帝嘉獎文翁興學,文翁興學實為中國歷史上地方政府設立學校之始,對社會風氣的形成也有一定的關系。
【王充】(27-約97)
中國漢代唯物主義哲學家、教育學家。
王充從人性可以改變的觀點出發,認為人的知識、才能、道德品質都是在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形成和改變的。他承認把禮、樂、射、御等作為主要的教育內容。提出學習必須靠耳、目感覺器官獲得,開動腦筋進行理性思考。他批判了封建神學,提出了一些唯物主義的教育思想主張。
主要著作:《論衡》、《譏俗》、《政務》、《養性》等。
【顏之推】(531-約595)
中國南北朝時期思想家、教育學家。
完全繼承了孔子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先驗論觀點,強調中人教育。要求子弟學習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成為勤勉、博學、多能、務實、學以致用的人才。把家庭教育放在首位,提倡及早對兒童進行教育,甚至認為家庭教育應從胎教開始,並主張重視對兒童進行正確的語言教育。提出學習時要虛心,師友之間共同研究切磋,對士大夫進行"實學"教育,使其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顏之推的著作今存《顏氏家訓》20篇,《還冤志》3卷。
【周敦頤】(1017-1073)
北宋哲學家、教育學家。
周敦頤的教育主張以"學為聖人"為宗旨,認為教育的目的正是要使人們善惡歸善,求得"仁義中正"。他尤其強調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認為"君子進德修業"是學習的根本,知識是為德育服務的工具。在教育和學習方法上,他主張要靠自己的學習和思索,也要有教師和朋友的指導作用。
他的著作有《通書》、《太極圖說》等被後人編為《周子全書》和《周濂溪集》。
【二程】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
北宋兩位著名理學家、教育學家。
哲學上,把"道"看做第一性,把"氣"看做第二性的思想為南宋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政治上激烈反對王安石變法革新主張,主張治理國家以德治為主,與法治兼顧。二程將學做聖人當做教育的目的,要求養心寡慾,加強自我修養,以理性感受來認識掌握知識,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注重讀書方法。
二程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後世學者將其論述統收在《二程全書》。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學家、教育學家。
宋代集理學之大成者。朱熹的哲學思想的核心是"理",認為理是超然於物、無處不在的、獨立於自然界之外的絕對精神。在教育方面,重修白鹿洞書院,訂《白鹿洞書院學規》,修復嶽麓書院,從政之餘,執教達50年。提出"明人倫"的教育和學習的目的,重視兒童教育、大學教育,還提出了適時地啟發、教人有序等教學方法和原則。他的學生將其讀書方法歸結為: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六條。
朱熹編著的《蒙童須知》、《小學》、《近思錄》等在宋末成為封建學校的教科書。奠定理學基礎的著作有《西銘解義》、《論語集注》等。
【陸九淵】(1139-1193)
南宋思想家、教育學家。
肯定"理"是永恆不變的封建道德,主張唯心主義。提出"明理、立心、做人"的教育目的,還提出"切己自反,改過遷善"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觀點。以道德教育和修養為唯一的教育內容,堅持了儒家教育的傳統精神。主張教學中要依照自立自得、注重心教、優游讀書、致疑切思的原則。
著有《象山全集》。
【柳宗元】(773-819)
唐代中期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學家。
柳宗元一生重視教育,認為君子不是天生的,強調後天學習,提倡博覽群書、博採眾長。他的師生觀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柳宗元多次對當時腐敗的教育制度進行批判,反對科舉制度。他的一生不但重視教育理論,也非常重視教育實踐。認為君子應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學到利人濟世的實用知識。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河東先生集》。
【韓愈】(768-827)
中國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學家。又稱昌黎先生。
韓愈曾任地方官,支持提倡地方教育。他把學校教育作為統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主張把教育與刑法並列起來。教育的內容是《詩》、《書》、《易》、《春秋》。在教學方法上提出"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主張;另外也十分重視先秦儒學一貫主張的"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應用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教育。韓愈教育思想的精華在關於教師問題的論述,反對"恥學於師"。韓愈還十分注意人才問題。在韓愈的教育思想中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集中表現在《師說》、《進學解》、《子產不毀鄉校頌》及《潮州請置鄉校牒》等文章中,此外還有其弟子李漢編的《昌黎先生集》等。
【胡瑗】(993-1059)
北宋學者、教育學家。
他的學術地位、教育成績在宋代頗為著名,曾創造了聞名後世的"蘇湖教法"。胡瑗倡導以儒家思想為中心、體現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正學",根據"明體達用"形成他的教育思想;胡瑗主張走出書齋、因材施教,此外他還很重視文娛體育。胡瑗的教育思想對王安石、顏元等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主要著作《論語說》、《洪範口義》(二卷)、《春秋口義》(十二卷)、《景佑樂府奏議》等書。
【王安石】(1021-1086)
中國北宋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學家。
王安石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可以成為天下國家之用"的治國人才。強調封建倫理道德的修養,重視培養從事實際工作的能力和才幹。王安石在變法期間,對科舉制度和學校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方面親自製訂了有關措施,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歷史上是有很大影響的。王安石在發展中國古代教育理論和改革國家教育制度方面貢獻卓著。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原教》、 《傷仲永》、《慈溪縣學記》等文章里。
【王守仁】(1472-1528)
明代中葉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教育學家。
在哲學思想上的主要內容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承襲了孟子和陸九淵的學說並加以發展。提出教育的作用是恢復良知,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是學和行相結合、自求自得、獨立思考。重視兒童教育,強調根據兒童接受能力發展兒童的個性。
著有《王文成公全書》38卷。
【李贄】(1527-1602)
明朝末年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學家。
反對舉功業、求名利的學習目的,提倡"關心天下百姓痛癢"、"治天下"的學習目的,既注重為學,也重視為人。以"童心"說揭露理學教育對人民的毒害,提倡"因材而篤"的教育觀點。
主要著作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等。
【黃宗羲】(1610-1695)
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和教育學家。
人稱梨洲先生。對天文、算術、樂律、經史百家及釋道等有獨到見解。哲學上認為品質人心是渾然流行之體,是公共之物。反對科舉制度,認為學校既是培養人才的場所,也是各級政府的監督機構,依據民主政治制度的理想,提出由大學、小學和書院構成的學校體系,教學內容注重實用,主張開設五經、兵法、歷算、醫射等科。
著有《明儒學案》等。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際哲學家、教育學家。人稱船山先生。
政治上主張忠君尊君;哲學上認為存在決定意識、精神依存於物質的世界的觀點。以他的唯物主義思想、社會進化論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論學說為基礎提出其教育思想,發展古代的"學"與"思"、"知"與"行"相結合的教育原理,提出"學思相資"的教育教學理論,還提出了"學思結合、二者並重"的教學方法和原則,提倡依照兒童的特點對兒童進行教育。
著有《船山遺書》等。
【陶行知】(1891-1946)
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1917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回國,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東南大學教育科主任。1920年與朱其慧、晏陽初等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任執行書記,致力於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發表《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7年,創辦曉庄師范,任校長。九一八事變後,組織國難教育社,創辦「山海工學團」,主張採用「小先生制」,實行「即知即傳」。發起組織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運動後,積極參加抗日民主運動,與沈鈞儒等聯名發表《團結禦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須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務的主張。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礎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主張,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體系。
❺ 誰是中國文化史第一個系統的倫理道德理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中國文化第一個系統理論研究道德的,我覺得應該是孔子吧,孔子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厲害的人物
❻ 決定人歷史使命的是什麼(《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基礎》)
兩點都是正確的一個人有一個的理解嘛、、、、、、、、、、、、
❼ 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的比較 從中國教育史的角度回答
孟子性善論的人性觀側重於教化,即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
性善論主要側重於對他人友善的教育思維。雖然與當下社會腳步稍有分歧,但是這樣的理、畢竟是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好的建議終究會被採納。而也就是這樣,現在中國的發展和建設就是圍繞著這條觀點。大家都能感受到,國家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利益還是很看重的。例如:每當有較大的災難發生,國家就會不惜動用一切力量去保護每一個人的財產與健康,最近的幾次的大地震,洪水等災難,政府則派解放軍去進行救援,只要有生還的可能性,就一定不會放棄。這就是性善論的教化結果吧!
性惡論在名聲上自然沒有性善論那麼入耳。其實,就如同性善論並不能使人自動行善一樣,性惡論的含義也並非准許人隨意作惡.其對教育的影響側重於適者生存,即在激烈的競爭中想辦法取勝。性惡之惡就其本義而言,是指人類作為一種生物,所本來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沒有必要否定它,迴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沒有迴避它而已。
而在人性觀上,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較之孟子的多方論辯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孟子的學說是以性善論作為開端的,但是卻以詆距楊墨作為結束。荀子背負性惡的惡名,但卻具有更多的合理性。性惡論並非一定會給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總之揚長避短,結合應用,至於教育史見下文
中國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轉載)
在現代社會,由工業文明所造成的人的本質失落,精神衰退以及道德滑坡等現象已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通過道德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新的世紀特別是我國社會的轉型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中國傳統德育思想是構建轉型期道德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寶庫,其中,古代儒家追求個體人格完善美的德育目標,外在道德規范與內在心理欲求的統一、自我道德修養的方法以及強調道德情感培養的德育過程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追求個體人格完善的德育目標
在儒家倫理中心的思想體系中,對個體人格完善的追求構成了整個儒家思想體系的出發點和歸宿.孔子所設想的理想人格是「聖人」和「君子」.「聖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君子」次之.在孔子看來,能具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的人就是聖人.但是,「聖人」的標准遠非常人所能企及,即便是堯、舜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聖人,因為「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由此可見,「君子」有兩個條件,第一是「修己」,第二是安人.君子人格的最終完善就是通過修己而治人.與「聖人」、「君子」相應的是「仁」.「聖」是具有效果的客觀業績,「仁」則是主觀的理想人格規范.「仁」實際上是對個體提出的社會性義務和要求,它把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作為人性的本質和「仁」的重要標准.正是由於對個體人格完善的追求,孔子一方面強調學習知識,另一方面強調意志的剋制和鍛煉.追求知識和控制、鍛煉意志成為人格修養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最終使個體人格的「仁」達到最高點.
孟子在完善人格設計上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在孟子看來,理想的人格應是「聖人」、「君子」,「內聖外王」是對這種理想人格的基本規定.聖人人格是一種最高的道德人格,它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徵.
自孔孟而後,中國古代儒家一直十分重視理想人格的設計,強調對個體完善人格的追求.對於個體完善人格的追求激勵著無數志士仁人臨事不懼,不計成敗得失,不問安危榮辱,具有強烈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崇高的道德理想.當然,儒家對於個體完善人格的塑造並非沒有缺陷,但是,對於當前的市場經濟社會而言,追求個體完善的人格確是應予以重視的一個問題.
二、外在道德規范與內在心理欲求的統一
一般認為,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疇是「仁」.但孔子講「仁」是為了釋「禮」.「禮」是對社會的個體成員具有外在約束力的一套習慣法規、儀式、禮節,如:「入則孝,出則悌」等都是無多少道理可講的禮儀,只是要求人們遵守的一種傳統的規范.但是,作為統治秩序和社會規范的禮,是以食色聲味和喜怒哀樂等「人性」為基礎的.在孔子那裡,這種作為基礎的「人性」就是心理上的依靠.《論語·陽貨》載:「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為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在這里,孔子把「三年之喪」的傳統禮制,直接歸結為親子之愛的生活情理,把「禮」的基礎直接訴之於心理依靠.這樣就把「禮」從外在的規范約束解說成人心的內在要求,把原來僵硬的強制規定,提升為生活的自覺理念,把原本神秘性的東西變為人情日用之常,從而使道德倫理規范與人的內在的心理欲求溶為一體.[1]外在的倫理道德規范不再是僵硬的、完全強制性的,而是人性化的,屬於理性與情感的統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由於孔子強調內在的心理依據,實際上使得「禮」從屬於「仁」,外在的道德規范(禮)服從於內在的心理(仁).正如孔子說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論語·陽貨》),「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可見,外在的實體(禮和儀)是次要的,根本和主要的是人的內在的倫理—心理狀態,也就是人性.
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這一思想,他將道德的內在心理狀態或者說心理原則作為其理論結構的基礎,把他的「仁政王道」完全建立在心理的情感原則上.「仁政王道」之所以可能,並不在於任何外在條件,而只在於「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在這里,「不忍人之心」成為「仁政王道」的充要條件.這樣,就極大地突出了「不忍人之心」的情感心理.何謂「不忍人之心」呢?孟子認為:「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這也就是說,人的道德行為只是無條件地服從於內在的「惻隱之心」,亦即「不忍人之心.」以此看來,孟子把孔子的內在心理原則發展成了一種道德深層的「四端」論.在孟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中,強調內在的心理是其重點.荀子的觀點則與孟子相反,他更為強調外在規范的「禮」的作用.
儒家思想體系中所蘊涵的外在道德規范與內在的心理欲求統一的思想對於現實的德育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道德教育本質上是個體人格和品德的建構過程,是個體的內在需要與社會道德原則的對話過程.[2]道德領域是人自覺活動並充分發揮主體性的領域.道德本身是人探索認識、肯定和發展自己的種積極手段,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方式.由於現實的積極的需要,是人積極性的源泉,因而道德需要是進行道德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心理學研究表明,道德需要是道德行為發生的心理源泉.人的道德行為總是指向一定的道德需要的滿足,從而獲得積極的道德情感體驗.過去,道德教育的根本缺陷在於過於重視道德教育的社會功能,而忽視了道德教育的個體功能,忽視了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的內在道德需要.因此,改進道德教育,必須使外在的社會道德規范與個體內在的心理欲求相統一.
三、自我道德修養的方法
由於道德上的心理依靠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道德規范與人的內在心理欲求的統一使得儒家強調道德自律,從而極大地突出了個體的人格價值及其所負的道德責任和歷史使命.為著達到道德的自律,個體的自我道德修養至關重要.所以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十分重視自我道德修養.自我道德修養的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立志.「志」就是「心之所之(止)」,立志即確立目的和理想,使個體有明確的努力方向,以充分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孔子非常重視立志的作用,正如他所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在孔子看來,一個人應當使自己分清善惡,要「好仁」、「惡不仁」,應「志於道」,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做到「行已有恥」(《論語·子路》),如果「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總之,「苟志於道,無惡也」(《論語·里仁》).孟子與孔子一樣重視立志.他認為首先應「尚志」,就是要「居仁由義」(《孟子·盡心上》).在孟子看來,一個人能以「仁義」為志,就能分辯善惡,認清應為與不應為之事,「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離婁下》).一個人既立志為善,就應當以不能行善為可恥,羞恥之心愈強,積極的為善勇氣愈增,「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孟子在強調立志的同時,還進一步闡述了他的「養氣」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持其志,無暴其氣.……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
第二,內省.內省是孔子提出的一個重要的自我道德修養方法.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內省實際上是道德上的一種主觀積極的思想活動,能對人產生重要的心理作用,「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孔子認為人應當隨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論語·里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繫上,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如果能夠寬於責人,嚴於責已,就能避免與別人發生怨恨,在人與人發生矛盾時,應「求諸己」,從自己身上找根源.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忠恕」思想,他認為一個人如果碰到別人以不合理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時候,要「自反」,做到「反求諸己」.他說:「愛人不親,反其全;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自省的目的在根本上是要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禮記》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慎獨」的修養方法.《中庸》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的方法強調的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人能夠獨善其身,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這種「慎獨」的方法無疑將孔子以來的自省主張推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第三,力行.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立志和力行是密不可分的.他非常強調行,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論語·里仁》).他要求人慎言敏行,少說多做,「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憲問》).在力行中,孔子特別強調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認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要求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第四,改過遷善.改過遷善是儒家自我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孔子要求人能夠正視自己的過失,有改過遷善的勇氣.他說:「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他所重視的不是人不犯過,而是有了過錯之後能否改正,並且不重復自己的過失,即「不二過」.他還要求人能夠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論語·子罕》),對於他人正確的意見,應認真聽取,並加以改正.孟子則繼承了孔子改過遷善的思想,主張「聞過則喜」、「見善則遷」.他贊賞子路和夏禹的做法,說:「子路,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孟子·公孫丑上》).他認為一個人能夠不固執己見,舍己從人,就能樂取於人以為善,就能日遷於善.人只有通過改過遷善,才能成為道德高尚之人.
道德教育作為個體品德的自我建構過程,離不開個體自我道德修養.古代儒家所強調的自我道德修養方法,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真知灼見
❽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對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何重要的歷史鄉貢獻
1、思想政治教育共產黨真優勢進入社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期黨央進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領導頒發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文件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引領與俱進、調參與現代化建設積極性保證改革放社主義諧社建設順利進行等面都發揮替代重要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社經濟基礎所決定其服務我應力倡導社主義政治、律、道德觀念等先進思想意識我社主義經濟發展服務社主義民主制建設服務建設社主義諧社服務
3、思想政治教育社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環節社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育科文化思想道德兩內容組其教育科文化建設既我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載體靠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其發展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建設基礎工作幫助形良思想道德素質餓基本途徑
主要象:思想政治教育象具廣泛性、層性、塑性主體性領導幹部重點象青主要象
青主要象
1青社主義現代化建設位作用
首先青肩負著社主義現代化建設重任其青代表著祖未民族希望
2青理、理特點
青理特點:青期認身體發育迅速體力精力都處於旺盛期
青理特點:性發展特徵: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能意識運用社通行道德標准評估自行
智力發展特徵:抽象邏輯思維站主導位青思維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都增強願受傳統思想觀念束縛願全盤接受權威指導意見求新、求變特徵
情發展特徵:比較盪易變外部表現與內世界體驗總致往往造憂郁孤獨
性理特徵:性理沖體驗性比較敏應青進行科教育促進青身健康發展使青獲美滿情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