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事立法
❶ 中國法律近代化的主要特點
隨著中西方交往的不斷加深,近代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
中國社會向來就是一個自然經濟占據主體的農業大國,在鴉片戰爭前,經濟增長的形式仍然是「耕織結合」的自然經濟,奉行的仍是以土地為根基,重農抑商的農業生產模式,與之相適應的是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法律重公權、輕私權,對於民事法律關系的調整,多從刑事、禮俗、宗族法入手。在西方列強的炮火聲中,為了救亡圖存、富國強兵,遂提出了實業救國、商業富民的口號。如在洋務運動中,產生了官府獨辦、官商合辦、官督商辦、民商獨辦的不同模式。通過洋務運動,中國的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在1860年至1894年間,中國的近代工業開始了起步階段。「自五口通商以後,門戶洞開,海陸商埠,逐年增闢,加以交通之進步,機械之勃興,而吾國之經濟遂息息與世界各國相通,昔之荒野僻壤,可變為最重要之都市,昔之家給人多,多變為不平均之發展。」[[2]]商品經濟的深層次發展,就表現為民事糾紛與訴訟的增多,其法律所作出的回應,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法律近代化的發展。
(三)與文化的近代化緊密相連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的傳統法文化與西方近代法文化有著巨大的差異,在鴉片戰爭後,西方的資產階級法文化通過各種渠道輸入到中國,震撼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法文化。西方法文化中的正義、自由、平等、權利等觀念在中國大地上開始生根、發芽,中國的傳統法文化在一種不變亦變的境地中逐漸發展開來,從而推動了中國的法律近代化
❷ 領事代理與律師代理的區別
領事代理是指一個國家的領事可以根據有關國家的訴訟立法和有專關國際條約的規定屬,在其管轄范圍內的駐在國法院依照職權代表派遣國國民或法人參與有關的訴訟,以保護派遣國國民法人在駐在國的合法權益。
關於領事代理
1.領事代理是領事官員的一項職務,領事官員為領事代理時不是以律師或私人身份出現的,而是以領事官員的身份出現的。
2.領事是其派遣國國民和法人的當然代理人,是國際民事訴訟代理制度中,特殊的代理制度。
3.領事代理具有臨時性,只要有關當事人制定了自己的代理人,或者自己親自參加了訴訟時,此種領事代理即告停止。
4.領事代理是領事的一項權利同時又是一項義務。
律師代理是當事人委託律師代理法律事務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