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致守

道德經致守

發布時間: 2021-01-18 01:58:37

Ⅰ 致虛極,守靜篤。 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為的是萬事萬物並行發生時,我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
拓展資料:
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六章。 原文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致虛極","致"是動詞,是做到、達到的意思,虛是無物,極是極致。"致虛極",就是要做到空到極點,沒有一絲雜念與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虛"從道家角度來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種精神狀態,從現代科學角度看,是把自身對世界認知的主觀意識去掉,達到空和虛的狀態,才能夠接受足夠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變化的真正規律。
"守靜篤",與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靜的狀態保持篤定。寂然不動曰"靜",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或者說態度,從現代科學角度看,守住自己對世界本源規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篤定,不受外界負面因素干擾,最終才能真正的求得"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Ⅱ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為的是萬事萬物並行發生時,我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

出處:先秦·老聃《道德經》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譯文: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萬物紛紛芸芸,最終都將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靜」,「靜」就叫做復歸本性。復歸本性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可免於危殆。

(2)道德經致守擴展閱讀:

賞析:「致虛極」,「致」是動詞,是做到、達到的意思,虛是無物,極是極致。「致虛極」,就是要做到空到極點,沒有一絲雜念與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虛」從道家角度來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種精神狀態,從現代科學角度看,是把自身對世界認知的主觀意識去掉,達到空和虛的狀態,才能夠接受足夠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變化的真正規律。

Ⅲ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啊

「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無為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為,這里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干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聖人之智去人為干預宇宙大道的運行。

《道德經》中關於無為之境有諸多闡述: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只有徹底領悟了什麼是不合道的行為並善於放棄,才能達到無所不為,達到隨心所欲合於道的至高境地。透徹的領悟了「無為」的這一深層內涵後,就應當進一步

明了所謂「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朴,少思寡慾」 「返樸歸真」的深邃內涵,從而通過高度的「致虛極,守靜篤」「心齋」「坐忘」的正靜定修煉而最終得道,如此便能與宇宙大道全息相應、圓融為一,達到了隨心所欲合於道,無所不能為的至地。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精髓要義。
**********************************************
道教修煉的最高境界是主體與客體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所謂主體是指生命「我」,客體是指客觀存在的、宇宙生命最原本的狀態和樣子——道(融合了宇宙人生的基本原理——對稱平衡原理、根本規律——「自空吸引律;自滿輻射律;能質互化律;積累突變律;清輕上升(浮)律;濁重下降(沉)律;同類聚集律,同頻共振律;同性相斥律,異性吸引律」和能量)。
生命「我」的最佳狀態時是無為,所謂無為,就是:無貪無求,無私無欲,無思無慮,無執無著,無人無我,無偏無狹。坦坦盪盪,坦坦然然,自自然然,安安靜靜,祥祥和和。

「道」是超越色空,遠離人我,唯一真實的,無限的、瞬間永恆的能量體。
道教修行者,修煉的最高境界是:「我」道合一,無道無我。唯一真實,超越時空。無邊無際,瞬間永恆——永恆瞬間。
******************************************

最高境界,無界!
說出來就不成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
絕名相!

Ⅳ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啊

大自然是沒有感情的,它對萬物都等同祭壇的貢品;老子理想中的聖人(不特指君主)也是不懂感情的,對一切人都任其自生自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也最切中我們對國學的錯誤常識的一句。這句話告訴大家,自然的法則是對待世間萬象一切平等;在人的世界裡,也應如此才是正道。

老子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看到了一切勾心鬥角,真假善惡的斗爭,遂寫下五千言,道理只有一句——世間「好」與「不好」,「善」與「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個事物的兩面,相生相剋,互為其根;沒有絕對的「好」與「善」。

一味追求事物的「好」的一面只能導致另一面的反彈。之後老子便認為,最好的社會秩序應該是沒有「仁」這個概念的。因為沒有「仁」,也就意味著沒有「不仁」。

(4)道德經致守擴展閱讀:

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

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里去了。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

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

Ⅳ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致虛極 守靜篤
如果人能夠致知 達到虛無妙境 虛空妙有的時候 便可達到大智慧到極點 達到大智慧的極點 又能誠心誠意的守靜 達到最高止境之時
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 (復另本作後)
那麽萬物的生長 孕育 死亡 我們就能從無形的氣胞 觀察到有形的物體 又能從有形的物體 觀察到無形的氣胞 這些生生化化的過程 我們不難去發現它周而復始 循環不息的奧妙
夫物芸芸 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
因此雖然萬物是眾多的 但是最後 還是要回歸到生命的根源 萬物回歸到自己生命根源的 叫做靜 靜也就是回復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回復到真我的生命 才是真正的長生 知道什麽是長生的人 可說是明白 什麽是假我 什麽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 妄作凶
如果不明白 靈性不滅的人 大都是胡亂想 或是異想天開的人 因此容易輕舉妄動 一旦輕舉妄動 往往就要招來災殃了
知常容 容乃公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 他能容受一切 無所不包 所以這種人的心胸開朗 更是大公無私的
公乃王 王乃天
像這樣至公無私的人 就會將挽救蒼生 視為己任 這就是聖人了 所以聖人也稱為王 既然是王 必然是順天行事了
天乃道 道乃久 歿身不殆 (歿另本作沒)
能夠順天行事 就合乎真常之道了 能夠合乎真常之道的人 就是假我的肉體死了 也不會六道輪回了

Ⅵ 道德經中的「虛極靜篤」對人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對於別人的事來情,常人往往都會很明源智 很聰明, 但是往往事情輪到自己頭上,就會犯下各種錯誤。原因無外乎過於將個人得失,個人感情參雜其中,導致利令智昏。
虛極靜篤的現實意義,我覺得就是要人們不管何種情況下,都要認識到規律是萬事萬物發生發展所要遵循的東西,個人的感情對於解決問題並沒有幫助。虛極,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哪怕事到臨頭,切勿太把自己當回事。靜篤,雖然不把自己當回事,物我兩忘,但是也不能太不把自己當回事。中國文化向來如此喜歡中庸。 在現實一點,比如一個集體中,虛極靜篤的人不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他服務於群體,毫不利己。 但是又清醒的知道,團體的強大不能依賴單體的能力,所以又不會做「牛」做「馬」,給予群體中的其他個體充分的學習發展空間。最後,團隊強大了,自己也獲益了。而且充分收到大家的愛戴。
所以有道的人,都會盡力做到虛極靜篤,以冷靜 客觀的分析事物,戰況,尋找事情發展的規律,認識到真正重要的事情, 從而做出最明智甚至常人難以預見的決定。以上是個人愚見。希望能拋磚引玉。

Ⅶ 人類現在是直立行走的,以前的野人也是直立行走嗎

人類的自我意識萌發以後,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誰?為了解釋這個問題,哲學家和科學家們思索著,探索著我們周圍的世界,以及陪伴著我們的各種生物。人們期望從這些事物中找到人類起源的蛛絲馬跡。因此,誕生了很多理論,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是「神創論」、「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和「達爾文的進化論」。

探索人類起源問題,從來不是和平的「過家家」,因為人類的起源學說如果挑戰主流信仰的的話,往往會導致宗教和政治勢力的阻撓。所以,科學家中很多人也為此奉獻了生命。盡管英雄般的科學家前仆後繼,但是我們仍舊對自身了解不多,甚至人類在什麼時間直立行走的,是什麼什麼因素驅動人們直立行走的也搞不清楚。


現代人類學和考古學認為,人類大約起源自5500萬年以前。與恆心和星系的壽命相比,人類在地球上混跡江湖的日子,只不過是「白駒過隙」,不值得一提。人類發現,有史以來似乎就與宇宙和平相處,很少遇到過驚天動地的災難,讓人類害怕和擔憂。當然,在古代也不乏有杞人憂天之類故事,但是事實上說明,天災出現的次數似乎並不太多,尤其是導致人類全體滅頂之災更是少有。

我國古代哲學家和科學家們主張與自然和諧相處。其中以老子最為著名,在道家經典著作《道德經》中就提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通俗的說意思就是,這個宇宙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好,也不對誰壞,一切都會順其自然。另一本道家經典《黃帝陰符經》也提到,聖人法天則地,遵守宇宙運行的規律,才能預測事物和人類的變化,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完美境界。

超新星大爆炸

最近,有科學家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和證據。他認為人類之所以進化出「直立行走」,一個可能的主要原因是「銀河系超新星爆炸」,研究論文最終發表在「地質科學」期刊上,名為《從宇宙大爆炸到地球大火》。根據這項研究結果,由於銀河系中靠近太陽系的一顆或多顆恆星,在晚年出現超新星大爆炸,爆炸產生大量的宇宙射線和超級粒子。地球磁場和大氣層已經無法阻擋這些射線和粒子流入侵了。因此,我們可以想像那時的太陽系肯定如地獄一般可怕,地球也整日電閃雷鳴,天氣異常恐怖,大量森林發生火災,被熊熊大火燃盡,催生了大片草原。

隨後的幾千年裡,人類也逐漸走到草原,開啟了與眾不同的生活。自然進行了隨機選擇,我們的

祖先由於耐力和智慧,終於被選擇留下,開啟了地球智慧生物的新紀元。據推測,人類17號染色體上有基因在超新星爆炸的時候發生突變,這也是人類之所以能夠直立行走的根本原因。

Ⅷ 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六章。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意思是:達到極度虛無,守住極度清靜。萬物一起生長,我因此觀看它們的往復回歸。萬物紛紛紜紜,各自回歸到自己的根本。回歸根本叫做「靜」,這就叫做回復本來狀態,回復本來狀態叫做「常」,了解常道叫做「明」。

不了解常道就會輕舉妄動而招來凶險。了解常道才會包容,包容才會公正,公正才會周全,周全才會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會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會長久,終身不會有危險。

(8)道德經致守擴展閱讀

在這一章中,作者由自身的一種修煉體會講起,告訴世人,自己在修煉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時,所感受到的大道運行,然後引出自己的感受,即,我們的世界,一個萬物生生不息,不斷循環往復的狀態。

虛極靜篤是一種得道的境界,「虛靜」容易到達,但「虛極靜篤」卻很難達到,需要長期的修煉。按照道家內丹派的說法,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個階段以後才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按照佛家的說法,叫戒、定、慧三學,先要五戒十善,然後「入定」,「入定」就是要達到「虛極靜篤」的境界,這時候就會有大智慧出現。

Ⅸ 「虛極靜篤」的含義是什麼,它的出處是那裡

出自《來道德經》第自十六章。
原文大概是「致虛極,守靜篤。」我對《道德經》不是很了解,其實我們現在多數人都只是在重復別人的觀點和別人的話,真的很少有人有自己的感悟的。呵呵。讓您見笑了。 而且兄台,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那是後來老百姓不明白,硬給扯到一起的,時間長了,就真的混了。雖然道教吸收了道家思想。如果我們宗教和學術門派教提出來,後面的尾綴就應該有所區分。佛教、道教、道家,三個呦,呵呵。我的才淺,關於「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六章。
原文為::「致虛極,守靜篤」只能說最開始這點,因為您很認真的提問,我真的不想粘貼糊弄您,讓您笑話了。 哦,對了,謝謝您剛才給我評分。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四十五 發布:2025-05-21 07:14:07 瀏覽:897
西峰區法院曝光 發布:2025-05-21 06:57:38 瀏覽:33
了解法律知識的好處 發布:2025-05-21 06:56:57 瀏覽:133
落實法規要求 發布:2025-05-21 06:56:16 瀏覽:395
棲霞市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21 06:56:09 瀏覽:591
經濟合同法39條 發布:2025-05-21 06:54:01 瀏覽:351
勞動法請病假需要什麼證明 發布:2025-05-21 06:54:00 瀏覽:868
新香港立法會大樓 發布:2025-05-21 06:53:06 瀏覽:920
英國法院網 發布:2025-05-21 06:23:27 瀏覽:568
刑法必背119 發布:2025-05-21 06:18:52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