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與自由

法治與自由

發布時間: 2021-01-18 04:28:56

法治與自由是互相矛盾的不可調和對嗎

法治與自由是先矛盾的,不可調和的,對吧?法治與自由是互相矛盾的,不可調和的是對的

Ⅱ 法治與民主自由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沒有那麼多的彎彎繞。民主自由不得逾越法治的架構,必須在法治的框架下進行;法治是民主自由的保障,能夠推動民主自由的規范和發展,法治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任何國家都是一樣,有什麼樣的法治,就有什麼樣的民主自由,民主自由逾越了法治,就是無政府狀太下的持續動盪和混亂。而國家是法治和民主自由之間的鏈接橋梁。

Ⅲ 法律與自由哪個更重要

都很重要。離開法治談自由就是社會的無序狀態,離開自由談法治那是禁錮。專自由和法治並不沖突,屬是高度統一存在的,自由是在法治的基礎上的,法治是自由的載體。自由不等於放縱,更不等於無視社會管理和法治;法治也不等於是壓迫、鎮壓的工具,它更多的是賦予了社會管理的概念。

Ⅳ 政治1.自由的合義、自由的真諦。2.法治與自由的關示.3.我們應如何診視自由4.

有一定的意義的事,人們都不喜歡它

Ⅳ 洛克是如何論證法治與自由的關系的

淺析洛克自由與法治思想
內容摘要:
洛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政治思想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形成了他獨特的思想。《政府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集中論述自由與法治思想的地方。如果撇開這種思想的階級因素及歷史局限性,他的這些思想對於現代我國行政管理實踐仍舊有著借鑒價值。

關鍵詞:自由;法治思想;啟示
一、洛克自由與法治思想的基本內容
洛克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是英國現代政治制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政府論》就是在緊張的政治與思想斗爭中寫成的。可以說他是近代英國影響最大的啟蒙思想家,而且是對西方政治理論在近現代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的人物,美國哲學家梯利認為:「他代表了近代的精神:即獨立和批評的精神,個人主義的精神,民主的精神,表現在16、17世紀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中,並在18世紀英國啟蒙運動中達到頂點的那種精神。沒有一個哲學家比洛克的思想更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精神和制度。」研讀了他的《政府論》,尤其是下篇,對他政治理論中的自由與法治思想深有體會,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人無法與自由分離,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他論述到要擺脫絕對的和專斷的權力,並把它與維護人類自身密切聯系在一起。他說,人的自由是以他的理性為基礎的。在自然狀態下,人們只有遵守來源於理性的自然法才能獲得自由。在進入社會狀態,形成國家後,人們按理性的指導以及實在法的規定,隨意處置自己的人身、行動和財產,不受其他人的隨意支配,這樣才能得到自由。他認為自由與生命共存,它是人的一種道德責任,任何人都不能使自己受制於絕對權力或奴役自己。
進而他對自由與法律的關系進行了辯證論述。沒有法律就沒有自由,個人享有的自由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在法律未加規定的事情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由。他說:「在有政府的情況下,人的自由就是遵守由立法機關制定的,全社會都承認的,長期有效的法律。」還說明了自由以法律存在為前提,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就法律的真實意圖來說,與其說它是一種限制,倒不如說它是指導一個自由和聰明的人追求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不論人們如何誤解,法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和擴大自由,而不是取消和限制自由。在有能力使用法律的一切狀態里,哪裡沒法律,哪裡就沒有自由。因為自由是免受他人的限制和暴力,在沒有法律的地方,這是不可能的。」這里就突出強調了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和前提條件。
2.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思想
他從政治社會和政府的宗旨開始論述,指出:人們之所以聯合成國家,接受政府的統治,其重要和主要的目的是保護他們的財產。」他還說,所有這一切都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為了人民的安全、穩定和公共利益。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對政府進行合理的權力配置,實行依法治國。他說:「安穩地享用自己的財產是人們進入社會的重要目的,社會中制定法律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主要工具和途徑。」由此可見,運用法律,依靠法律實現社會目的的重要性,這包含了依法行政的思想顆粒。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論證到絕對專制權力及沒有明確的、長期有效的法律的統治都不符合社會和政府的目的。從這里可以看出,他強調的所運用大法律必須是「永久性的,成文的,公布過的和人們所共知的法律來管理人民」;而不是用「臨時性的專制性的法令」。並且要求「鐵面無私的官員」來根據這些法律解決糾紛,他認為當政府的最高執行權放棄職守,從而已經制定好的法律不能再得以執行,就會明顯把一切引向無政府狀態。從他這些對法律的要求,對執法者的要求可以看出科學、符合社會發展目的的法律與合格的執法者在依法行政、管理國家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他還從反面論述到,法律一經停止,暴政就開始了。「一個沒有法律的政府在政治上不可能存在,與人類社會也是不協調的。」統治者、治國者必須運用法律來行使權力,沒有法律的政府是不可想像的。在這里他強調了依法行使行政執行權管理國家的極端重要性。
3.法律對一切人一視同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這是由他維護自由的思想引申出來的,既然人們自由地享受自然權利,平等地訂立契約,那麼在體現人們意志的法律面前應該是人人平等,沒有例外。一方面,對於執法者來講:對不同的人,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普通莊稼人都應該一視同仁,並不因為有特殊情況而有出入。這些執法者決不應該以自己的意志為准則而應以法律規定來嚴格執行。否則就會出現不正常的情況,那就是專制。另一方面,對守法者來講,任何人都不能逃出它的制裁。洛克強調說每一個人和其他最卑微的人都平等地受制於那些他自己作為立法機關的一部分所制定的法律。法律一經制定,任何人也不能憑他自己的權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能以地位的優越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屬胡作非為,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他還特別指出雖然立法權力是國家的最高權力,但是立法者也不能凌駕於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上,也必須遵守這些法律。這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題中應有之意,因為法律最終是為公眾謀利益,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目的。
二、對自由與法治思想的評價及對現代行政管理的啟示
1.對洛克自由與法治思想的簡要評價
洛克從論述自然狀態開始到社會狀態的法律,進而闡述法治這一系列的思想在西方政治、行政思想發展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處於承前啟後的地位:不僅是對霍布斯這方面思想的進一步闡發,又為他的後繼者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礎,為政治、行政理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實踐方面來說,他的思想作為英國階級斗爭、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又對英國當時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他的追求自由,依法治理,三權分立的思想成為英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根本和淵源,也為英國向現代法治化國家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是,他的這些自由與法治思想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明顯帶有資產階級的傾向性,是為新興資產階級服務的。他提出的理論思想只是在資產階級范圍內才得到真正實踐,對於普通勞動人民有些還只是紙上談兵。他的「自由」是整個資產階級統治者的階級自由,沒有實質上的勞動人民普遍享有的自由;他的「法律」實質上也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律執行權也是掌權者所行使的,人民沒有與統治者同等權力和政治地位。所有這些都是由他所處的歷史時代、階級背景決定的,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對他進行苛求。不過,比較起封建社會人治、剝奪人們權力、不平等觀念還是前進了一大步,這遠遠超過了它的歷史局限性。
總之,對於洛克的自由與法治思想我們應採取科學批判的態度,撇開他的階級因素和局限性,借鑒其中對今天行政管理實踐有價值的部分。
2.自由與法治思想對現代行政管理的啟示
結合我國現在行政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對洛克的自由與法治思想進行思考,我認為在當前的行政管理中有以下幾個方面應更加重視。
(1)必須依法加強行政執行權的行使與監督。洛克曾說過:「如果統治者一連串濫用職權、搪塞了事、陰謀詭計,那麼民眾對統治者的圖謀一目瞭然,一旦他們明白了自己的處境,便起來反抗,政府就會遇到障礙」。所以政府在行政執行過程中必須依法落實,不能僅憑以前的強制命令,延續傳統的人治模式。科學的執行應以國家憲法、行政法等為依據,結合實際情況進行。
當前尤其要加強有立法權的機關對行使行政執行權的機關的監督,即加強全國人大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對中央一級政府機關的監督和地方各級人大對地方各級政府機關的監督。雖然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不主張三權分立,但是對於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與監督還是十分必要的。國家權力機關監督權的實質就包含著對國家行政機關權力的制約與規范,這對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具有重大作用。所以權力機關要不斷地追蹤、調查,看行政執行權是否依法行使,執行情況、結果如何,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通過人大的強化監督,禁止和防範商品交換原則進入行政機關的執行活動當中,使行政人員盡職盡責行使執行權。否則,嚴重的權力濫用和腐敗,不僅不利於執行國家的改革開放等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而且很可能使政府從內部瓦解,更有甚者會導致社會動盪,所以應特別強調依法行使行政執行權的重要性並付諸實施。
(2)必須保證行政管理、治理國家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獲得更多自由並得到保障。洛克說政府的宗旨是「公眾的利益」,並在論述自由與法律的辯證關系中講到自由是法律的保障。所以要使人民在國家社會政治發展中獲得更多自由就必須有相應法律來保障。為此,在認真執行現有法律的基礎上,黨和政府還要領導人民嚴格按照法律制定程序,使人民在新社會形勢下的意志和要求得到充分表達,把他們渴望的自由上升到法律高度,得到權威確認,繼而通過全社會的遵守法律,實現自由。這樣往復循環,不斷提高自由層次,就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
(3)必須徹底貫徹依法行政過程中的平等原則。洛克提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足見他的遠見卓識,而現在我國依法行政過程中仍然沒有完全落實這一原則,雖然這一原則思想早已寫入憲法,但實踐與之總是相脫節,這不得不引起深思。當前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腐敗現象仍然相當程度地存在著,關系風、人情風,法律面前不一視同仁的消極現象仍沒有杜絕。尤其是金錢和法律的交易更引起了廣大群眾的不滿,比如有巨額財富的人和有高位職權的人犯法或違法就與普通老百姓、莊稼人犯法不一視同仁,這又怎能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和應有的自由呢?所以平等原則必須堅決徹底地貫徹。一方面要切實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素質和嚴格執法意識,必須使他們認識到執法不公平合理,不一視同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人民群眾權益和自由的侵犯和踐踏。同時,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能夠真正理解我們社會主義法律的實質和具體法律條文,做到對法律的不折不扣地執行。另一方面是對全體人民的普法教育只能加強而不能中斷。真正使人民群眾懂得法律,進而守法,從更高層次上認識到違法、犯法行為就是自己的某方面自由的喪失。通過這樣的普遍教育,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地維護法律,並且能運用法律參與國家行政管理,監督行政人員的執法權的行使,對於不一視同仁、不公正執法者大膽批評、揭發。總之,通過行政管理主體和客體兩方面的努力,使得平等原則在當前的依法行政過程中徹底貫徹,使任何人都不能逍遙法外,無視法律的存在。
總之,洛克自由與法治思想的論述對我們今天行政管理過程中,依法行使行政執行權,保障人民群眾的權益自由,貫徹執法平等原則有著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同時這也是我們向著高效能行政發展的必然要求。

Ⅵ 什麼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

(6)法治與自由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主體地位,關注人們利益訴求和價值願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抓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著力鑄牢人們的精神支柱;

堅持聯系實際,區分層次和對象,加強分類指導,找准與人們思想的共鳴點、與群眾利益的交匯點,做到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

堅持改進創新,善於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搭建群眾便於參與的平台,開辟群眾樂於參與的渠道,積極推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和基層工作創新,增強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Ⅶ 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四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定義

自由: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
自由,是人類嚮往和追求的一種美好價值形態,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真正的自由,並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正確的事情」;從「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到「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類的本質」、「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自由的認識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和維護人民的「自由」作為己任。黨的七大將「建設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一的、富強的新中國」作為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後,《憲法》規定了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以及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等諸多自由。
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己的意志活動有不受限制的權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自由」,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全社會成員在經濟上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權利,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享有最廣泛的自由權利。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合法權益。
平等: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准則
平等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理想狀態,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准則。從「不患寡而患不均」到「等貴賤、均貧富」;從「平等就是窮人不佔富人的便宜」到「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平等的認識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建立人人「平等」的新社會作為己任。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就提出消滅 「社會的階級區分」。《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鮮明地提出保障人民的各種民主權利,承認婦女平等權利等。抗日戰爭時期,各抗日根據地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條例法規,都規定人民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新中國成立後制定的憲法,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平等,是指人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主要包括權利平等、機會平等以及結果平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平等」,是通過平等的社會機制和價值引導,既保障公民個人享有平等的權利,也保障每個人基於社會貢獻所要求得到的權利、利益和尊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公正: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
公正,是古往今來千百萬人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鏟除特權」、「天下為公」;從「各盡其職就是正義」到「正義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公正的認識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和維護社會「公正」作為己任。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提出「公私兼顧」、「勞資兩利」以及「城鄉兼顧」等思想。鄧小平同志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 「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強調「必須堅持維護公平正義,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公正,即公平、正義,「公平」主要指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以及分配公平等,「正義」主要指制度正義、形式正義以及程序正義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公正」,是加快建立以權利公正、機會公正、規則公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正義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從而在更加公平正義的基點上造福全體人民。
法治: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保障。從「一民之軌,莫如法」、「法者,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到「立法之業,益為政治上第一關鍵」;從「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到「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法治的認識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國家和社會的「法治」作為己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了憲法、土地法、組織法、行政法、選舉法、刑法婚姻法經濟法勞動法等一系列的法律體系,以及較為系統的司法體制和機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的法治思想與我國的法治實踐相結合,奠定了新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強調,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方略。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執政」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即法的統治,與人治、德治相對。法治主要包含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法治是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的統一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法治」,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通過建立健全全社會學習、遵守、維護、運用憲法法律的制度,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遵法守法成為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自覺的行為習慣,讓人民群眾在法治社會中享受到自由、平等和公正。
總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價值追求,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社會屬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價值追求,它們一定會內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一定會外化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行動。

以上內容來自四川日報。

Ⅷ 自由和法治哪個更重要

都很重要。離開法治談自由就是社會的無序狀態,離開自由談法治那是禁錮。自專由和法治並不沖突,是高度屬統一存在的,自由是在法治的基礎上的,法治是自由的載體。自由不等於放縱,更不等於無視社會管理和法治;法治也不等於是壓迫、鎮壓的工具,它更多的是賦予了社會管理的概念。

Ⅸ 高中作文自由與法治議論文類作文

因為質疑批評,是使活動朝著正確方向進行的重要保證。我們對一項活動的質疑和批評能夠引起引領者和追隨者的關注,從而進行改進,甚至喚醒麻木的心靈,從而改變錯誤的觀念,找尋新的方向。尼採在黑暗的中世紀高呼「上帝已死」和「重估一切價值」,喚醒人們對人天性的渴望,從而沉重打擊了宗教神學的統治地位,扭轉世界精神的發展方向。魯迅執筆為劍,直刺國民麻木的心臟。他用他滿腔的愛國熱情,將熱血灑在中國大地上。雖然因個人力量有限而無法拯救中國,但他仍激起了無數愛國志士投身革命,改變中國向殖民地發展的軌跡。時至今日,道德滑坡造成了各種食品安全事件,而一項由無良商家帶頭的不擇手段追逐利益的活動更是引爆中國。此時,目光堅定且銳利的江平挺身而出,大聲批判不法商家,高聲呼籲「法治天下」。從古至今,是這樣的冷靜批判者們一次又一次地將世界拉回了正確的發展方向。質疑批評,是使活動的本質更好體現的重要「顯影劑」。無論是從方舟子的論戰還是從網友對「微信紅包」大討論的事情都可以體現出正是各種各樣的質疑批評才使得一切活動的主題更加突出,目的更加明確。同時也使得一些趁機從中獲利的不法之徒原形畢露。國家決策,需要民眾廣泛參與,提供改善的建議,從而完善智力支持系統。政府機關發起的活動也有各方各界的人進行監督。質疑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可以從質疑聲中找回活動的本質,並確立明確的目標。

Ⅹ 法律與自由的關系是什麼

  • 首先,自由是法來律產生和發展的自前提和基礎。

  • 其次,追求自由的真諦是法律的價值理想之一。

  • 盡管自由是法律的重要內容和價值追求,但法律本身並不是自由,它是保障自由的社會形式。柏拉圖言:「法律是自由的保姆。」

  • 在民主的社會中,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護和擴大人們的自由,使大多數人擺脫不合理的奴役和壓迫,能夠獨立、自主地從事一定的活動,選擇自己的行為。正如馬克思所說:「法律不是壓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停止運動的手段是一樣。

  • 恰恰相反,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范,在這些規范中自由地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論的、不取決於別人的任性的性質。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聖經。」

熱點內容
司法拍賣房交付 發布:2025-05-21 03:45:17 瀏覽:93
勞動法10年工齡保險 發布:2025-05-21 03:44:35 瀏覽:405
法院胸針 發布:2025-05-21 03:38:49 瀏覽:438
和解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1 03:21:31 瀏覽:729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鍾育周 發布:2025-05-21 03:12:18 瀏覽:277
司法認知范圍 發布:2025-05-21 03:03:15 瀏覽:912
法律援助中心財務管理制度 發布:2025-05-21 03:01:47 瀏覽:868
離職多久不可以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1 02:52:06 瀏覽:84
交通認定書沒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1 02:40:03 瀏覽:172
商業合同怎樣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1 02:39:20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