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的背景

法治的背景

發布時間: 2021-01-18 05:47:03

『壹』 依法治國的出台背景是什麼

腐敗造成的後果顯而易見,如果沒有法制的理念來管理,就沒有合理發現的希望。

『貳』 韓非子以法治國的背景和目的

韓非(約前280—前233)是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採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叄』 中國成立之初法制建設的背景

中國成立之初,有法治的思想和意識,1949年共同綱領就是新中國的指導思想,後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

『肆』 道德與法治的創建背景

回顧我國法制建設的過程,其實就是由刀制到水治的演變。法製作為法律制度的簡稱版,權相對於法治是較低層次的,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要解決的是有法可依的問題;法治則包括立法、執法、守法、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全過程,是一個相互配合全面治理的系統工程,相對法制處於較高層次,是一個由許多運動中的狀態聯系成的一個使法律從觀念走向現實、從精神走向物質的過程,無非是對法律制度的運用和實施,要解決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因而,完全可以這樣說,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規定得好壞,關繫到法治能否真正實現,統治是否實現,也關繫到法制是否可以進一步得到發展和完備。
獲獎情況
2012年11月,反映青春期教育題材的自拍欄目劇《小棉襖》,榮獲第七屆全國欄目劇「金騏獎」三等獎。 2012年11月,在《中國廣播影視》雜志社主辦的TV地標(2012)全國電視欄目綜合實力大型調研成果發布會上,山東衛視《道德與法治》欄目榮獲年度上星頻道品牌欄目稱號,這是全國唯一一檔獲此殊榮的法制類欄目。

『伍』 時代背景下,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老師,為什麼你有政治家的思維
老師,我很仰慕您的才學。這是天賦,還專是努力的結果。
過獎了。屬
我們都是照本宣科,
年復一年地重復老一套。
都是抄襲、復制前人公開的文獻資料、教程、書籍。
我們都沒有啥子真正的發展,
不也就是剪刀加漿糊,
拼拼湊湊,
剪剪貼貼,
改頭換面,
糊弄你們罷了。
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博士導師,
一直到特級大師,
不都是如此嗎。

『陸』 晚清西方法治觀念傳入中國的背景和方式

方式:封建社會由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閉關鎖國,西方人用大炮轟開中國國門的同時,也將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帶到中國(傳教士傳教的那種思想可不先進),列強在華辦廠開礦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中國興辦教育,培養為西洋國家服務的人才等等,都不自覺地把西方文化傳入中國。
背景:明朝後期利瑪竇來中國傳教,第一次帶來了歐洲文明再加上後來鴉片戰爭中中國的國門被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隨著資本主義的入侵以及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活動的增多,西方近代文明也就隨之傳入了。

『柒』 管仲的法治觀及形成背景

管仲的法制觀及形成背景,他那是開始呢,是跟著他的師傅學習之後呢,他根據自己的實行調研呢,才運用了這些東西。

『捌』 「依法治國」是在什麼的社會背景下提出的

依法治國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建國以後,中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一度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最終釀成十年「文革」的歷史性悲劇。

「文革」的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國記者如何避免類似「文革」那樣的錯誤時說: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國家民主法治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並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

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實行依法治國,必須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牢固樹立法制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實現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民主化與法治化。

(8)法治的背景擴展閱讀: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為發展人民民主和建設法制國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事實上,新中國在成立後至1957年夏反右斗爭擴大化之前的7年時間里,是比較注意法制建設的。

這期間,不僅制定了1954年《憲法》和一系列法律、法規、命令,而且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都遵守革命法制,實行憲法,依法辦事。這可以從當時一些領導人在講話中看得很清楚。1949年初,謝覺哉同志就說過,我們不要資產階級的法治,但我們確要我們的法治。

1954年9月17日,彭真同志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審議憲法草案時,專門就「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了發言,指出「人人遵守法律,人人在法律上平等,應當是,也必須是全體人民、全體國家工作人員和國家機關實際行動的指針」。

在改革開放以前,各種條件決定了我們黨和國家不可能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當然更不可能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在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沒能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提出來。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也不是一下子就輕而易舉地提出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際上,這一基本方略的提出,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提出和發展

『玖』 秦朝法制的指導思想產生的背景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種集權專製表現在政回治上,就是實答行君主領導下的封建官僚體制和郡縣制行政區劃;在經濟上實行小農式土地私有化和重農輕商;在法律上實行依「法」治國,建立一體化的司法體制。以法(法律)、勢(賞罰)、術(君主控制大臣的技術)為主要思想的法家學說對秦朝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法治」方面,秦實行皇帝主導立法的「法令由一統」和「事皆絕於法」的指導思想。但必須指出的是,它所指的「法治」,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法治,而實際上是「罰治」,即以刑罰治國。 由於秦律早已散失,《雲夢秦簡》收錄的雖不是秦法律法規的全部,但它成為後人研究秦朝法制的珍貴歷史材料。

熱點內容
和解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1 03:21:31 瀏覽:729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鍾育周 發布:2025-05-21 03:12:18 瀏覽:277
司法認知范圍 發布:2025-05-21 03:03:15 瀏覽:912
法律援助中心財務管理制度 發布:2025-05-21 03:01:47 瀏覽:868
離職多久不可以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1 02:52:06 瀏覽:84
交通認定書沒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1 02:40:03 瀏覽:172
商業合同怎樣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1 02:39:20 瀏覽:168
畫法治繪畫 發布:2025-05-21 02:35:09 瀏覽:387
民法專家賈 發布:2025-05-21 02:35:03 瀏覽:594
區法院編制 發布:2025-05-21 02:33:42 瀏覽: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