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依法治國的內涵
㈠ 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和要求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 要求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國家生活、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納入法律的軌道,接受法律的調控和處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進步,社會結構和社會利益關系日趨復雜化,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越來越需要運用法律手段進行組織和調控。法律不再是單純的解決糾紛和維護社會治安的手段,而成為組織和改革社會的重要工具。法治國家的形成過程,其實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擴展,並且大規模地向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和層次滲透的過程。具體說來,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應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立法工作,完備法律體系 完備法律體系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首要環節。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首先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過程。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發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但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立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首先,法律體系尚不完備,許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黨法》、《監督法》、《新聞法》等尚未制定出來。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著嚴重「老化」情況,急需修改完善。再次,有些法律的質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頻繁,法律壽命短。最後,同一層次不同層次的法律法規之間還存在相互沖突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一戰略目標,就必須切實轉變立法思想,大力加強立法工作。 (1)正確認識法律數量和質量的關系,從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數量轉變到提高法律質量來完善法制的軌道上來。過去,人們常常認為,在立法方面,「有比沒有好,快搞比慢搞好」,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正確。「法律泛濫不僅會貶低法律的價值,而且還敗壞法律的質量」 。關鍵並不在於法律的數量,而在於法律的質量。 (2)要轉變「立法宜粗不宜細」的立法思想,堅持立法力求嚴密細致的原則,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 (3)要轉變「成熟一個制定一個」的立法思想,從全局出發,有步驟.有規劃.有預見地開展立法工作,使法律體系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相適應。 二、嚴格依法辦事,樹立憲法和法律極大的權威 有了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並不會因此而自然而然地實現法治。「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憲法和法律得不到切實有效的遵行,無異於一紙空文。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關鍵就在於樹立憲法和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 1、中國共產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 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的基本特徵。在西方競爭性政黨體制下,執政黨若有法不依、濫用權力、專橫腐敗,必然會招致選民的拋棄。政黨之間的競爭迫使執政黨奉公守法,兢兢業業,忠誠地為百姓謀福利。在中國,共產黨處於長期執政的地位,其執政地位幾乎不受任何外來的挑戰和影響。黨作為我國政治生活的核心,直接領導立法、行政、司法等各項工作。黨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領導者和組織者,黨的領導是實現依法治國根本保證。黨模範地遵守憲法和法律,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就能夠極大地推動依法治國方略的落實。反之,黨不遵守憲法和法律,就不能保證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和司法機關的司法公正,依法治國最終不能實現。 2、各級政府必須依法行政 建立法治國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規范和限制政府權力。在人治國家中,民眾必須守法,政府可以不守法。在法治國家中,民眾應當守法,但政府必須首先守法。從西方國家法治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來看,法治一開始是作為政府的對立物而出現的。法治「首先是指和專斷權力的影響相反的正規法律的絕對的無上的或超越一切的權力,它防止政府方面的專斷權、特權甚至廣泛的自由裁量權。」 依法行政要求, (1)行政機關應當嚴格依照法定的許可權來從事行政行為,「無法律即無行政」,嚴禁超越法律行使職權。 (2)行政機關在行使法定職權,從事行政活動時,必須嚴格依法辦事。這里的「依法」,既包括依實體法,也包括依程序法。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星鑒於長期以來「重實體、輕程序」的傾向,強調行政行為應當遵守法定程序在今天乃至今後顯得尤為重要。 3)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應當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 3、司法機關必須嚴格、公正司法 司法是匡扶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在現代社會,法治的實踐狀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司法上。立法只不過是將紛繁復雜的人類行為歸納抽象為一般的、普遍的、非人格化的規范,而司法則是將這些抽象的規范運用於具體的案件中,賦予具體的個案真正實體化的規范效果。因此,司法對法律的適用是最為有效的,也是最為關鍵的。相當多的社會公眾,甚至把司法理解為法治的全部內容。美國學者范德比特指出,「在法院而不在立法部門,我們的公民最初接觸到冷峻的法律邊緣……如果他們失去了對法院工作的尊重,則他們對法律和秩序的尊重將會消失,從而會對社會構成極大的危害。」 公正,是對司法的基本要求。惟有司法公正,國家法制才有權威,社會才能安寧穩定,人民才有最後的依靠;司法不公,則必然導致冤無處伸,理無處訴的情況,社會將完全喪失對法律的信任,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將成為一句空話。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二者相互依賴,缺一不可。實體公正以程序公正為前提,程序公正以實體公正為依歸。沒有實體公正,程序公正就會毫無價值,而沒有程序公正,實體公正就會成為泡影。 三、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法治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不僅意味著法律向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和層次的擴張和滲透,而且意味著法律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備知識和技能,是人們用於創造新型社會的重要手段。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一項基礎性工程。美國著名法哲學家和法律史家伯爾曼指出,「確保遵從規則的因素如信任、公正、可靠性的歸屬感,遠比強制力更為重要。法律只在受到信任,並且因而並不要求強力制裁的時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統治者無須處處都仰賴警察。……總之,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傳統,這種傳統又植根於一種深切而熱烈的信念之中,那就是,法律不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還是生活終極目的和意義的一部分。」 如果沒有現代法律觀念,沒有公民對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圍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實現。而要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就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法制教育和法律宣傳,使人人知法,懂法,樹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
㈡ 依法治國理念的深刻內涵有哪些
1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辯證統一
2依法治國的主回體是當領導下的全體人民答
3依法治國重視治權
4依法治國是與黨的領導相互促進的關系
5實行依法治國是維護法律和憲法的權威,以法律和憲法治理國家
總體來說就是黨領導下的權利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管理國家事務,社會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㈢ 依法治國的內涵是什麼
第一,健全的法制。
第二,公正的執法。
第三,法律與情理的平衡。
第四,長效的監督。
㈣ 簡述依法治國 內涵
我這里有十五大關於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
1.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內,在治國方容面要法治不 要人治.
2.依法治國是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3.依法治國是與黨的領導 人民民主 政治體制改革 國體與政體以及精神文明是緊密聯系的.
4.依法治國是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 法律通過各種途徑與形式共同管理國家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公共事物,使國家的基本工作都依法進行.
5.法治促進了經濟體制改革,宏觀調控方面的作用應充分發揮.
6.我國在法治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績,如制定了一系列適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 法規,大大提高了執法 司法機關的工作效率,但我國法律還不健全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還不滿意,貪污腐敗情況還在蔓延.
7.以後我國立法 執法 司法 法律監督等方面的工作還需做的更好,如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依法行政 司法改革等等.
㈤ 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
結合新的形勢作出重大決策,所謂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㈥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涵、目標、關鍵
依法治國
是當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發展
社會主義民主
,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依法治國
,建立社會注意法治國家,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的重要目標。
依法治國
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
社會主義民主
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為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變化改變。
要把握住:
依法治國
的主體是黨的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客體是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社會事務。依法治國就是要保證這些事務事業管理工作都要依法進行。所依之法最重要的就是憲法和法律,它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統一。
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法制的健全。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建設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任務:堅持
科學立法
,
民主立法
,完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堅持一切公民在法律前平等,維護
社會公平正義
,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尊嚴和權威。推進依法行政。深化
司法體制改革
,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
司法制度
等。
注意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時的十六字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執法必嚴(是關鍵),違法必究(是保障)。
㈦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及其內涵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及其內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內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容。
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推進依法治國的內涵擴展閱讀:
中國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鮮明特點。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因此,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的迫切需要。
㈧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及其內涵是什麼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答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㈨ 依法治國的含義及基本內涵和要求是什麼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維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三)樹立憲法和法律權威依法治國的核心,就是要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為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
(9)推進依法治國的內涵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被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一系列開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提出,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譜寫新篇章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重大任務。《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頒布實施,確立了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法治政府建設進入「快車道」。《民法總則》頒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善。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堅持全面依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