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特點
㈠ 思想品德和政治,內容有什麼不同特點
課本是思想品德 課表寫政治 內容沒啥區別
答--您想要問什麼?所有的公立小學都設有德育教育課,都是按照國家的教學大綱的內容來教育學生的。
㈢ 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
特指哪方面?
㈣ 初中生思想品德的特點有哪些
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繫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當前中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是年齡特點。
中學生年齡多為11-12歲到17—18歲,他們的身心正處在急劇的發展、變化和趨向成熟的時期,他們的知識增長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們的思想發展有顯著特點:(1)他們還帶有兒童那種天真、單純、幼稚、有依賴性、缺乏自覺性的特點,同時他們又渴望向成人看齊,力求懂事達理,要求別人尊重,希望成為獨立自主的人。在發展中他們的品德常表現出幼稚與懂事、依賴與獨立、自覺與不自覺的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2)他們對人際關系、男女交往、社會問題日益感興趣,他們渴望知道更多的社會情況,開始關心家庭問題,關心周圍環境的變化,關系國家和國際大事,考慮自己的理想、追求、道路與職業。但是,他們畢竟涉世不深,社會經驗不足,思想尚不成熟,識別是非能力不強,因而容易受到不良思想與行為的影響。(3)他們的思想情感,具有沖動性,血氣方剛、好勝要強、敢說敢幹,富有熱情與正義感,但他們缺乏社會經驗,遇事急躁而不沉著,對人對事往往只看一點,未弄清楚便輕率下結論。
2、時代特點
人們的思想和道德價值觀是隨著社會的民展、時代的前進而變化的。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由於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實行各方面的改革,我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反映到學生頭腦里,必然會形成新的道德價值觀、新的思想特點。
(1)要求振興中華,但急於求成。當他們感到祖國的發展未能符合個人的願望時,常常可能因具體問題而沖動起來,牢騷滿腹、亂發議論、對現實不滿、迷惘悲觀,極少數人甚至還可能做出不利於國家和人民的事來。我們要看到和愛護學生愛國的主要一面,引導他們了解國情,維護祖國的利益,體諒國家的困難,把振興中華的理想和熱情,轉化為努力學習、建設幸福美好的社會主義祖國的強大動力。
(2)願為現代化建設作貢獻,但不善於作符合實際的選擇。在一些社會思潮的左右下,他們往往以為上大學、當專家、搞研究和發明創造,才是有貢獻、有價值的,而其他取向則沒意思。因而當升學有希望時,他們尚能積極努力、嚴格要求自己;可是一旦升學不太可能時,他們有可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放鬆學習,停滯不前,自暴自棄,他們不容易正確對待自己,不善於根據祖國的需要與個人的情況,對自己的奮斗目標、道路和職業作出符合實際的選擇。
(3)思想活躍、參與意識強,但缺乏組織紀律觀念。他們的參與意識較強,要求民主,爭取發言權,能積極向班級、學校提出合理意見和建議,有的積極關心國家大事和參與社會活動。這些都是可貴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但是,青少年認識有時片面,生活經驗不足,組織紀律觀念薄弱,缺乏自製力,有時沖動起來往往固執己見,與集體對立,不接受教師的指導,我行我素。
㈤ 初中生思想品德的特點有哪些
1、是年齡特點。
中學生年齡多為11-12歲到17—18歲,他們的身心正處在急劇的發展、變化和趨向成熟的時期,他們的知識增長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們的思想發展有顯著特點:(1)他們還帶有兒童那種天真、單純、幼稚、有依賴性、缺乏自覺性的特點,同時他們又渴望向成人看齊,力求懂事達理,要求別人尊重,希望成為獨立自主的人。在發展中他們的品德常表現出幼稚與懂事、依賴與獨立、自覺與不自覺的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2)他們對人際關系、男女交往、社會問題日益感興趣,他們渴望知道更多的社會情況,開始關心家庭問題,關心周圍環境的變化,關系國家和國際大事,考慮自己的理想、追求、道路與職業。但是,他們畢竟涉世不深,社會經驗不足,思想尚不成熟,識別是非能力不強,因而容易受到不良思想與行為的影響。(3)他們的思想情感,具有沖動性,血氣方剛、好勝要強、敢說敢幹,富有熱情與正義感,但他們缺乏社會經驗,遇事急躁而不沉著,對人對事往往只看一點,未弄清楚便輕率下結論。
2、時代特點
人們的思想和道德價值觀是隨著社會的民展、時代的前進而變化的。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由於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實行各方面的改革,我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反映到學生頭腦里,必然會形成新的道德價值觀、新的思想特點。
(1)要求振興中華,但急於求成。當他們感到祖國的發展未能符合個人的願望時,常常可能因具體問題而沖動起來,牢騷滿腹、亂發議論、對現實不滿、迷惘悲觀,極少數人甚至還可能做出不利於國家和人民的事來。我們要看到和愛護學生愛國的主要一面,引導他們了解國情,維護祖國的利益,體諒國家的困難,把振興中華的理想和熱情,轉化為努力學習、建設幸福美好的社會主義祖國的強大動力。
(2)願為現代化建設作貢獻,但不善於作符合實際的選擇。在一些社會思潮的左右下,他們往往以為上大學、當專家、搞研究和發明創造,才是有貢獻、有價值的,而其他取向則沒意思。因而當升學有希望時,他們尚能積極努力、嚴格要求自己;可是一旦升學不太可能時,他們有可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放鬆學習,停滯不前,自暴自棄,他們不容易正確對待自己,不善於根據祖國的需要與個人的情況,對自己的奮斗目標、道路和職業作出符合實際的選擇。
(3)思想活躍、參與意識強,但缺乏組織紀律觀念。他們的參與意識較強,要求民主,爭取發言權,能積極向班級、學校提出合理意見和建議,有的積極關心國家大事和參與社會活動。這些都是可貴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但是,青少年認識有時片面,生活經驗不足,組織紀律觀念薄弱,缺乏自製力,有時沖動起來往往固執己見,與集體對立,不接受教師的指導,我行我素。
㈥ 政治(思想品德)的好處、優點
覺得學習政治對自己沒什麼好處是很正常的,不過首先中考、入團、高考、入黨、版考研、考公務員逃不了權政治,大學要學馬克思主義,即使工作後也免不了黨風黨政教育……(中國最不能不學的科目)
其次當你漸漸學下去後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與自己內心相違背的地方,也許是有的人試圖使學生強行記憶的部分。
試著去分析作者寫書的緣由而不要太抵觸,可以把書上的內容最為一個引子,自己試著分析書中提到的內容,(哲學本就是自己的)這樣看待社會問題時也能多一點客觀,改善一下心境(說白了是無奈……)
心穩了,才能在處事時游刃有餘。
這就是大人對小孩的一場考驗……
㈦ 三年級道德與法治看一看,寫一寫三(1)班同學都有什麼特點
學習好,團結有愛。
㈧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里的學科核心素養,是指「當個體(這里一般指學生)在復雜的、不確定的生活情境中。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和關鍵能力。」
2016年9月,北京師范大學舉行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將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8)道德與法治特點擴展閱讀
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怎樣體現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要求?
教材編排設計一是依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認識核心價值觀。
二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由近及遠,結合學生不斷增長的年齡和閱歷,促進學生逐步形成核心價值觀。
三是採取循環往復、螺旋遞進的呈現方式,強化教育效果,引導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層層推進。
四是設計多種活動形式,促進學思並舉、知行合一,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感悟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努力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在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也要特別注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相結合。既注重了傳統節日、民俗、傳統禮儀、積極的民間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也注意使用古代詩歌、傳統格言及諺語等題材對兒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還專門以「驕人祖先、燦爛文化」為單元,集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教材富有中國文化風格和精神氣息,幫助學生建立起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鏈條,在完整的歷史文化脈絡中涵養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的品德。
㈨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點是
教師工作基本特點:
1.工作任務的全面性和艱巨性。教師的勞動不只是「單一」地傳授知識,而是要從當今知識爆炸的年代出發,培養人的目的出發,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不僅教書,而且要育人,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這將是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學科教學的知識,以一種恰當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而且要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和學生的特點以及發展規律,了解不斷發展的社會對人的不斷發展的要求,並把它貫徹到自己的教學中去。這就決定了教師工作的全面性和艱巨性。教師的工作包括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科研工作等。教師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必須系統地掌握本學科的和其他相關的舉措知識及其最新發展動態,了解學生的特點,鑽研和革新教學方法。
2.工作方式的個體性和獨立性。教師也要集體備課、相互學習,但其目的也是要使個人工作任務完成得更好,它不能代替教師個人的獨立工作。學校的各科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一個個教師的個人工作來獨立完成的,每個教師的工作方式都各有其特點。教師雖然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工作任務和教學內容,但是每個教師的備課質量和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序上取決於教師自己的自我要求,自我監督和創造性。教師的工作主要是腦力勞動,包括精神財富的佔有和輸出,這些都是由教師本人來完成的,帶有明顯的個體特點和獨立性。
3.工作對象的主體性、多樣性和發展性。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群體,每個學生都是有主體意識的個體,每個學生在身體、心理、智力水平和思維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學生可能獲得的發展需要和發展潛力都有所不同,每個學生可能獲得的發展也會不同。教師的工作必須針對這些不同有的放矢。教師的工作對象既不是沒有生命的自然材料,也不是一般的有生命的動物而是一群有思想、意志、情感和性格的不斷發展變化的活生生的人。他們之間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差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而且正處於多變化的階段,又都具有主觀能動性,有主體存在,並要求得到別人承認的強烈願望。一方面,在教育過程中,只有於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的活力配合默契時,才能真正實現其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不僅要以其思想、知識和人格作用於教師,即所謂:「教學相長」。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隨時了解不同學生的發展特點和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且注意隨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因時施教。
4.工作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教師的工作過程是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過程,而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過程是一個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中不斷轉化、漸進的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的教育活動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一個學生從入學校到接受教育到走出校門走上工作崗位,要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所以,教師的工作周期比較長。另外,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要把一定的科學知識教給學生,並且轉化為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品格,而且要排除多種因素的干擾,需要經歷一個極其復雜多變的過程,同時社會在不斷發展,知識在不斷更新,社會對人的要求在不斷變化,作為受教育的學生也在不斷變化,這一切決定了教師工作過程的復雜性。
5.工作價值的遲效性和間接性。教師的工作價值就是學生的發展和對社會的貢獻,這不像直接地創造物質財富的工作那樣可以立竿見影。教師工作的價值最終轉化為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但這種轉化不能立刻顯現出來,也不能直接顯現出來。在學生未走向社會服務之前,教師工作的價值處在一種潛在狀態,只有當學生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時,教師的價值才會顯現出來,而且是通過學生的能力和創造性間接地表現出來的。
6.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會性。教師工作的成果是指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方位的發展。每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都是不同教師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結果,而且都需要在班級集體中形成。教師工作成果的社會性主要體現在:教師工作成果的要求是由社會決定的;教師的工作成果的出發點總是引導學生服務社會;教師工作成果的優劣最終取決於學生在社會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