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和法律的關系是

道德和法律的關系是

發布時間: 2021-01-18 22:46:48

『壹』 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是怎樣

法律是國家制定抄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法律的外延是一種社會規則,法律的內涵則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通常來說,具有一定的強制力,是作為法律的必備要素。但是,也並非所有的法律條款都必須要有強制力才行。因為,法律不僅僅具有規范性作用,同時也具有引導性作用。也就是說,法律不僅僅可以規定人們「可以做什麼」、「必須做什麼」和「禁止做什麼」,還可以倡導性地引導人們「最好做什麼」。

道德也是一種規范,不僅規范人們的行為、還可以規范人們的思想,而法律只是行為層面的規范。比如說,張三看見李四覺得不順眼,心裡想,「真想把他狠狠打一頓!」這是一種不好的想法,屬於道德層面的問題,最多也只是不道德,與法律無關;但是,如果張三真的去狠狠打了李四一頓,那麼,就屬於法律層面的問題了:如果打得比較輕,可能屬於治安管理法調整的范圍;如果構成輕傷或者重傷,則就涉嫌故意傷害的刑事犯罪,可能就會受到刑法的約束、受到刑罰的制裁。

『貳』 思想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一)法律和道德的聯系:

1、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為規范,都是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二者都是重要的社會調控是手段。兩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2、內容轉化,道德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維護社會秩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必須遵守的道德。另一類是有助於提高人的精神素質、增進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較高要求的道德,是應當遵守的道德。前者通常上升為法律,也是法律所調整的內容。

3、功能互補,道德在調整范圍上對法律具有補充作用。有些行為不宜由法律調整或者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同時,法律在約束力上對道德具有補充作用。相比法律,道德的約束是軟約束,因此,重要的道德轉化為法律,就可以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

4、相互促進。法律對傳播道德具有促進作用。法律的實施,往往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觀念的培養。

因為法律與道德的評價標准雖有不同,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為明確,所以法律的實施對道德觀念的培養可以起到強化促進作用。同時,道德對法律的實施也具有促進作用。遵紀守法通常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增強道德觀念有助於人們自覺守法。

(二)法律與道德的區別:

1、生成方式:法在生成方式上往往與有組織的國家活動相關,由權威主體經程序主動制定認可,具有形式上的建構性。道德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自然演進而成,不是自覺制定和程序選擇的產物,自發而非建構是其本質屬性。

2、行為標准:法有特定的表現形式和淵源,有肯定明確的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因而具體確切,可操作性強;同時,其被任意解釋和濫用的餘地小,容易排斥恣意擅斷。道德對行為的要求籠統、原則,標准模糊,只具一般傾向性,理解和評價易生歧義。

3、調整方式:法律一般只規范和關注外在行為,一般不離開行為過問動機。道德首先關注和過問內在動機,不僅側重通過內在信念影響外在行為,且評價和譴責主要針對動機。

4、運行機制:法是程序性的,程序是法的核心。法以權利義務為實質內容,所調整的關系往往具有交涉性,因而就特別需要程序提供交涉的方式和途徑,提供製度性協商和對話的機制,以使選擇和決定能被交涉中的各方認同和接受。

道德的中心在於義務和責任,在道德領域,義務不對應權利,也不以權利為前提,因而,不存在以交涉為本質的程序;再者,道德以主體內省和自覺的方式生成和實現,也使道德與程序無關。

5、強制方式:法與有組織的國家強制有關,通過程序進行,針對外在行為,表現為一定的物質結果。道德主要憑借內在的良知認同和責難,即內在約束。

(2)道德和法律的關系是擴展閱讀:

Pinto,福特70年代出產的一種小型車,一度非常流行。但是後來發現位於車後座的油箱存在問題。在少數碰撞情況下,油箱會爆炸,並導致有些人重傷或死亡。

其中一個受害人把 Ford 起訴,在案件審理中,人們發現原來福特很早以前就已經知道油箱存在缺陷,但是他們做了成本效益分析,來決定是否值得加裝一個特殊的保護裝置來保護油箱,防止它爆炸。

他們測算的結果顯示:增加每部Pinto的安全性要花的費用是11美元,總共1250萬部Pinto車改裝的費用是1.37億美元。

而收益的計算則是:180人死亡,每個死亡賠償20萬美元;180人受傷,每個受傷賠償6.7萬美元;2000輛撞壞的車需要修理,每輛花700美元,所以總共收益是0.5億美元。

這樣看來,收益遠小於成本,所以他們沒有安裝保護裝置。當Ford的這份成本效益分析計算表出現在審判中時,陪審團異常憤怒,給出了福特公司1.25億美元的天價賠償。

雖然該案最終的結果是加州桑塔-阿納法庭在判決時沒有採納陪審團的決議,而是將懲罰性賠償減至350萬美元,但這依舊是一筆數目不小的懲罰。

陪審員被激怒,可能是他們認為一家公司給人類的生命定價是不對的,20萬美元也實在太少了;也可能是他們無法接受一家公司竟然為了追求利益而無視消費者的生命安全。

不知道福特公司在依據當時法庭判例給出20萬美元一人的定價時,有沒有考慮過自己是否願意放棄生命,以換取20萬美元?

理性人假說告訴我們,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智的,既不會感情用事,也不會盲從,而是精於判斷和計算,其行為是絕對理性的。而在一項經濟活動中,主體所追求的唯一目標就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從福特呈現給陪審團的「成本效益分析計算表」我們可以看出,公司通過精確的計算得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應該做出的選擇。

但是它卻忽略了行為背後的倫理道德,無視消費者的生命,以單純的計算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最後理直氣壯的告訴全世界這是公司的最優選擇,犧牲180人的生命,可以為公司節約1億美元的改裝成本。

『叄』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在法律的范疇內,來講到底源是不合適的,在道德底線錢講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覺得這兩個東西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在我看來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記得在法律中有一個規定就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公利益的同時要維護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法律的一條基本原則。

總結: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時候也不是萬能的,更多意義上來講,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個法律的規定,只是給法律的一個圓場說法而已。

『肆』 論述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一、聯系:

1、相互制約

法律是通過立法、實施並強制執行的, 以此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而道德則是通過科學、正確的評價, 推動法律的廢除、修改以及實施等。制約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行為, 都不會超越社會基本秩序的許可范圍。

2、在內容上相互滲透, 相互重疊

在法律規章制度中, 會存在一些道德條款, 同樣的, 在道德規范中, 也會有一些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

法律中的很多規章制度都是通過道德規范演變而來的, 其中蘊含著道德精神;同樣的, 在道德規范中, 也存在著很多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尤其是在價值層面上, 兩者之間更是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可知, 兩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重疊的。

3、在地位上相互轉化, 相互吸收

法律和道德兩者之間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體來說,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 道德規范中所規定的, 在法律中也會有所體現, 這也就體現了道德法律化的結果, 可見, 兩者是相互吸收的。

4、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作用

法律和道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是相互作用的。在社會的發展中, 法律和道德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法律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 切不可認為法律是萬能的。因此, 只有將法律和道德兩者進行有機的融合, 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二、區別:

1、產生的時間不同

據史料記載, 法律最早產生於奴隸社會, 在當時, 人類經過不斷地發展, 逐漸進入到了私有制經濟時期, 統治階級為了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 就產生了不成熟的法律體系。道德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人類的產生, 可以說有了人類就有了道德, 例如:最初的宗教等等。

2、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強制制定、實施並執行的, 具有嚴格的程序性, 從而就使得法律具有強烈的穩定性和權威性。而道德則是社會在潛移默化的發展過程中悄然形成的, 道德並沒有具體的表現, 它是通過一個人的內心來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規范的。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

法律是對人的行為規范進行調整、規定, 並不涉及人的思想限制。而道德則更加全面, 對人的行為規范、思想等方面均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調整, 在這其中, 更加註重對人的思想方面進行調整, 進而調整人的行為。

4、作用機制不同

法律是通過國家強制實施的, 若人違法犯罪, 就會依法受到處罰。而道德則是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來譴責的。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怎麼樣, 和法律並不相關。

5、內容不同

法律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 兩者是相等的, 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更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則不同, 道德更注重對義務的強調, 對於權利的涉及少之又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兩者之間的內容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4)道德和法律的關系是擴展閱讀:

法律的門類

1、法律最初指國內法,只在一國主權范圍內適用。隨著國家間交流的頻繁,國際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國際法和國內法常常發生沖突,也隨著沖突逐漸彼此協調。

2、雖然所有的法律體系處理的議題通常都是很類似甚至是一樣的,不同的國家對於各種法律的分類和命名上通常都會不同。

3、最一般的區分為與國家密切相關的「公法」(包括憲法、行政法和刑法)和規范私人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私法」(包括合同、侵權行為和物權法)。

4、在大陸法系中,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屬於債法的一部分,信託法則在法令制度或國際公約下運作的。國際法、憲法、行政法、刑法、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物權法與信託法被視為「傳統核心課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能更為重要的課題。

『伍』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通俗點說,「法律」具有國家強制力,如果違反了,就會受到懲罰;而「道德」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情和理」,即使違反了,或者是做錯了,不會受到強制的懲處,頂多是來自社會輿論和您自己內心的譴責。
再或者說,「道德」是一種教人向「善」的道義,一般不以書面形式存在;而「法律」則是對「惡行」的懲罰,必須以書面形式並且向全社會公布。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道德標准,同一國家不同地區也會有不同的道德標准;同一個人在他的不同年齡階段對道德的理解也會存變化。而法律是以國家名義制定的,一般全國通行,標准一致。

熱點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李春 發布:2025-05-22 11:45:23 瀏覽:414
民事訴訟法第1l2條 發布:2025-05-22 11:44:46 瀏覽:146
尊崇法治是最 發布:2025-05-22 11:44:09 瀏覽:954
阜沙鎮法院 發布:2025-05-22 11:43:58 瀏覽:821
2018年司法考試客觀題 發布:2025-05-22 11:42:37 瀏覽:291
准行政法律行為 發布:2025-05-22 11:32:36 瀏覽:479
順慶區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22 11:32:24 瀏覽:372
受陏罪最新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22 11:31:08 瀏覽:616
定作合同管轄法院 發布:2025-05-22 11:09:38 瀏覽:765
殘聯法律援助站工作站簡介 發布:2025-05-22 11:08:57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