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法治基礎
㈠ 古羅馬在法制上有什麼歷史事實
羅馬法的產生和《十二銅表法》的制定羅馬法的產生
氏族公社時期
王政時期
共和國時期
《十二銅表法》的制定
制定背景
結構與內容
歷史地位
羅馬法的發展公民法和萬民法兩個體系的形成
法學家活動的加強
《民法大全》的編纂
羅馬法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的影響
羅馬法對後世立法產生巨大影響原因
羅馬法的分類羅馬法的產生和《十二銅表法》的制定 羅馬法的產生
氏族公社時期
王政時期
共和國時期
《十二銅表法》的制定
制定背景
結構與內容
歷史地位
羅馬法的發展 公民法和萬民法兩個體系的形成
法學家活動的加強
《民法大全》的編纂
羅馬法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的影響
羅馬法對後世立法產生巨大影響原因
羅馬法的分類
展開編輯本段羅馬法的產生和《十二銅表法》的制定
羅馬法的產生
羅馬法大約起源於公元前7世紀前後的古代羅馬王政時代,當時,羅馬的法律有人民大會的法律和平民大會的法律,共和時代的末期,元老院的決議逐漸取代了王政時代的人民大會和平民大會的法律。
氏族公社時期
公元前8世紀以前,羅馬處於氏族公社時期。傳說羅慕路斯於公元前754至前753年創建羅馬城。
王政時期
公元前8至前6世紀的羅馬,稱為王政時期,此時的羅馬尚處於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公元前7世紀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羅馬社會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基本對立的階級,氏族制度趨於解體。與此同時,「平民」階層逐漸形成。平民承擔羅馬大部分的稅收和羅馬軍事義務,但因其不是氏族公社成員,不能享有政治權利,不能與貴族通婚,也不能佔有公地。正是平民為爭取權利同貴族進行的長期斗爭,客觀上加速了羅馬氏族制度的瓦解,促進羅馬奴隸制國家與法律的形成。
共和國時期
公元前6世紀中葉,羅馬貴族被迫讓步,第六代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對羅馬社會進行了改革,廢除了原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部落,以地域關系來劃分居民,並按照財產的多少將居民劃分為五個等級。這次改革標志著羅馬氏族制度的徹底瓦解,羅馬奴隸制國家正式產生,羅馬從此步入共和國時期。 隨著羅馬奴隸制國家最終形成,羅馬法也隨之產生。當然,共和國早期的法律淵源主要是習慣法。羅馬法是一種反映羅馬奴隸主階級的意志,保護奴隸制的剝削關系,鞏固奴隸主階級在國家機關中的統治地位以及對奴隸的無限權力的社會規范體系。
㈡ 哪一文獻的頒布為古羅馬法制建設邁出了第一步
《十二銅表法》這一文獻的頒布為古羅馬法制建設邁出了第一步
㈢ 羅馬政體法制對後來西方文明的影響
羅馬政體法制對後來西方文明的影響包括社會影響、法律影響兩個方面。
社會影響
隨著羅馬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漸影響到國家和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各種法規的及時制定和有效執行,提高了國家各級官吏的辦事效率,規范了他們的從政行為;裁決了大量的商業糾紛,保護了正當的商業利益;同時還調節了債務,繼承等個人財產關系,減輕了社會各階層關系的緊張程度,有利於羅馬帝國的長治久安與繁榮進步。
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Rudolph von Jhering)說:"羅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和平、最為持久的征服。"文中的第三次征服是指羅馬法對後世各國影響深遠
法律影響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制度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羅馬法中所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恆價值。尤其是對歐洲大陸的法律制度影響更為直接。正是在全面繼承羅馬法的基礎上,形成了當今世界兩大法系之一的大陸法系,亦稱為羅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的影響,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羅馬法的有關私法體系,被西歐大陸資產階級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鑒與發展。
《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就是對羅馬法的繼承和發展。如1804年制定的《法國民法典》,就繼承了《法學階梯》的人法、物法、訴訟法的體例;而1900年實施的《德國民法典》則是以《學說匯纂》為藍本的,形成了總則、債法、物法、親屬法、繼承法。法、德兩國的民法體系,又為瑞士、義大利、丹麥、日本等眾多國家直接或間接的加以仿效。
2.羅馬法中許多原則和制度,也被近代以來的法制所採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圍內權利平等原則、契約自由原則、遺囑自由原則、"不告不理"、一審終審原則等,權利主體中的法人制度、物權制度、契約制度、陪審制度、律師制度等。
3.羅馬法的立法技術已具有相當的水平,它所確定的概念、術語,措詞確切,結構嚴謹,立論清晰,言簡意賅,學理精深。
㈣ 查士丁尼一世對羅馬法制建設做出了什麼貢獻
1、編纂《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法典》,又稱《民法大全》或《國法大全》,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編纂的一部匯編式法典,是羅馬法的集大成者。
它匯集與審定歷代皇帝敕令與元老院決議,並取捨整理而成。以往歷代皇帝頒布的敕令凡未被收入進去的一律作廢。
後查士丁尼發現在匯編過程中有疏漏,旋即組成一個新的法典編纂委員會繼續進行整理,其中部分修改以查士丁尼新的立法為依據,534年頒布修訂本,共12卷。
所載敕令按年月日順序編排,附註頒布各敕令的皇帝名字,內容為教會法、淵源、高級官吏職務、私法、刑法、行政法等。
2、《學說匯纂》
《學說匯纂》摘錄1-4世紀初羅馬著名法學家的著述,共分50卷,9200段,均具備法律效力。同時宣布未被選入其中的法理陳述均屬無效,禁止以後在法律上引用。
在此過程中,為了解決以往法學家之間的分歧意見,查士丁尼曾於529-531年作出過一系列決定,合計約50條,通稱為「五十項決定」。
3、《查士丁尼法學總論》
《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又譯《法學階梯》》是由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間(公元527—565年)下令、《查士丁尼法典》編纂委員會編寫的法學著作,成書於533年。
該書綜述了羅馬法的基本原理,匯集了羅馬各主要法學家的法學理論,是羅馬奴隸社會的一部完善的法律著作。該書中關於契約、債務、買賣、租賃、合夥等規定成為後來資產階級制定民法所借鑒的藍本。
4、《新律》
《新律》收錄的主要是查士丁尼一世的新敕令,其內容多屬於公法和宗教法,但也有關於婚姻和繼承的規定。
5、其他
除編纂法典之外,查士丁尼還對法律教育進行改革:制訂欽定法律教育大綱,學制5年,學習及格者發給證書,並以此作為在羅馬執行司法職務的條件。在簡化司法程序方面亦有舉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查士丁尼一世
㈤ 古羅馬的法治原則
古羅馬的法治原則是因為法律統治執政官,所以執政官統治人民
古羅馬對西方文明專最重要屬的貢獻之一就是其完備的法律體系,包括市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自然法(適用於所有人)和國家關系法(用於調節羅馬人與其它民族之間的關系)。從公元二至六世紀,《羅馬法》經歷了一個不斷補充和完善的過程,至公元534年在東羅馬帝國國王查士丁尼的主持下編撰完成並頒布施行,後人稱之為《民法大全》又被稱為《法的階梯》。該法典對西方文明的影響被認為僅次於《聖經》,其基本思想和原則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國的法律中。
㈥ 舉例說明羅馬法制文明建設是怎樣循序漸進的
舉例說來明:循序漸進:從源習慣法、成文法、公民法到萬民法,再到《民法大全》,最終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4分)
理解:在當時起了緩和社會矛盾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有利於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的統治,其影響確實是超越了時間、地域與民族的范圍,具有永恆價值,尤其是對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和歐美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6分)
㈦ 古羅馬人的法治精神
古羅馬的法治精神在高中教材里主要體現在三個法律中,即《十二銅表法》專、《公民法》、《萬民屬法》。
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古羅馬人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它的優點具體表現在:《十二銅表法》中的審判機制、聽證機制等體現了其公平的原則,是其法治精神的體現,也是現代審判機制的雛形;而《公民法》、《萬民法》則體現了其追求平等地位的決心。
它的缺點具體表現在:具有時代局限性,諸如同態復仇等依舊存在。
像今年高考簡答題第一道就是這個考點。
㈧ 古羅馬人的法治精神
古羅馬時代的「來法」,源最初是平民階層為了對抗貴族肆意侵害平民利益的行為而通過和平的政治斗爭手段來爭取到的一種均衡器。羅馬法的本質意義在於,它給社會中每個個人和各個階層,乃至利益團體都制定了一個相對而言照顧到各方利益的游戲規則。在「法」的約束下,大家遵守游戲規則,互相競爭。
古羅馬法治體現的是一種,平等、正義的自然法精神。
㈨ 古羅馬是法治社會嗎
古羅馬法律制度
一、羅馬法的沿革
羅馬法是古代羅馬奴隸制國家從形成到衰亡整個歷史時期法律制度的總稱.它經過長期演變,成為奴隸制社會最發達、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對後世各時代法律有很大影響.公元前510年,羅馬進入共和國時期,並在前451——前450年制定了《十二表法》.該法典整理和發展了以往的羅馬習慣法,具有諸法合體的特徵.除《十二表法》外,民眾大會的立法、元老院的立法、行政長官的告示、法學家的解釋都是共和國時期的法律淵源.公元前27年,羅馬實行帝制.到公元1-2世紀,羅馬帝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羅馬法獲得空前發展.其表現為:皇帝的敕令成為法律;法學家「解答」成為重要的法律淵源;非官方和官方法令集問世.公元529年-534年,在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和去世後的6年時間里,先後編出《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又稱《法學階梯》)、《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律》四部法律匯編,中世紀時期合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稱《國法大全》、《羅馬法大全》).這部法典充滿君主專制主義思想,但是它精確反映了古羅馬帝國的政治法律文化,完整系統地保留了羅馬法的精華,對於歐洲各國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無以倫比的影響.恩格斯稱之為「第一個世界性法律」.
二、法律的定義和分類
羅馬法學家的研究對羅馬法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由於他們受到歷史的局限和宗教神學觀念制約,在討論法律、法學基本問題時,更多地從自然法原則出發,把宗教、法律、道德混為一談,無法揭示法的本質.在具體的法學研究中,法學家憑借羅馬法中較為成熟的理論,把羅馬法分為公法與私法;成文法與習慣法;市民法、萬民法與自然法;市民法與裁判官法;人法、物法與訴訟法等不同的類別.這些分類不完全科學,但有助於法學研究的發展.
三、羅馬私法的基本制度
羅馬私法的結構和體系是以權利主體,權利客體和私法保護為編制順序,分為人法、物法和訴訟法三個部分.
(一)人法制度.人法是關於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人的法律地位、各種權利的取得和喪失、以及婚姻家庭關系等方面的法律.自然人的法律人格由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三種身份權構成.如果其中的一種或兩種喪失,便成為權利能力不完全的人,羅馬法稱為「人格減等」.當時在羅馬擁有完全人格的公民只佔居民的很小部分.奴隸在法律上被視為物件,不是權利主體.羅馬法規定的婚姻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婚姻制度的重視和在家庭關系中夫權的重要.古羅馬法沒有完整的「法人」制度,但已注意到某些團體作為權利主體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問題.
(二)物權制度.羅馬法中的「物」是指可以構成人們財產的東西.有時也包括法律關系和權利.依物的不同法律後果,羅馬法將它們分為要式轉移物和略式轉移物、有體物和無體物、動產和不動產等.物權制度包括物權法、繼承法、債法等內容,這些法律制度以及由債法所涉及的契約法在羅馬法那裡都有相當完整的體現,成為羅馬私法中最為突出的法律精華.
(三)訴訟法制度.羅馬訴訟法主要是規定保護私權的法律.雖然它不如人法,物法那樣發達完備,但它涉及內容廣泛,不少規定較為詳盡.古羅馬的訴訟程序經歷了法定訴訟,程式訴訟和特別訴訟的發展階段,並且依據公訴和私訴的不同性質,設計了有區別的訴訟制度,為後世的訴訟法發展提供了先例.
四、羅馬法的歷史地位
羅馬法中包含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約自由、私有財產權不可侵犯的原則,使羅馬法成為「純粹私有制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生活條件和沖突的十分經典的法律表現,以致一切後來的法律都不能對它做任何實質性的修改」.羅馬法中包含的符合商品經濟發展的法權關系,不僅服務於古羅馬社會,而且還直接或間接促進中世紀後期資本主義經濟的形成,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從法律文化的角度看,羅馬法為中世紀後期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原則和科學概念,而且它的萬民法也成為近代國際法的最早淵源.
㈩ 古代中國和羅馬在法治方面的相同點
古代中國和羅馬在法治方面的相同點有:
一是根本上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專益;
二是法治一定屬程度上起到了規范行政,協調各階級的關系,穩定社會秩序,促進各族發展和國家的進步的作用。
三是皇帝在立法上有較大的權力和影響。
四都制定了成文法,在全國范圍內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