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出
1. 道德經原文 txt
《道德經》.txt: http://hetbwl.kaixinget.com/file/22215238-408937561 找到了,找了好久,點擊普通下載回就可以答了^_^
2. 道德經是老子在出關時寫的嗎
相傳老子騎青牛雲游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聖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後尹喜便託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築庵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修行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將所著《道德經》授於尹喜,獨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後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
司馬遷《史記》記述了一個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學問,後見周朝衰敗,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們寫本書吧」。當時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篇,闡述道德的內容,共5000多字。這就是歷史上老子西度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的故事。尹喜是春秋戰國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後來,莊子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
3. 「墨白」出自老子《道德經》的哪部分內容
墨白並非出自《道德經》。指的是:人的心清凈了,就像是道家的打坐和佛內家的禪定一樣,禪定的容功夫高深到一定的程度,就能看見過去與未來。佛教凈土宗念佛號其中一個成就就是有清凈心,等念到了一心不亂的時候,就與打坐與禪定類似,心裡沒有雜念,所以他們能預知未來、看到真理!
4.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道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之爭。當然,這與老子沒關系,但是他的信徒們卻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與儒家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的唇槍舌劍。戰斗意志最頑強的應該是莊子。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莊子不僅不要這一套,還在《胠篋》借盜跖的口對此大加諷刺——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為老子也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什麼意思呢?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現;國家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則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說的老子所宣揚的是「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們先談「仁義」。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張以「禮樂」治國,人們都自覺地遵守著無形的價值規范,盡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們還可以過著一定意義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國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無義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病態最嚴重的一段時期。所以,孔夫子出來了,他倡「仁」,用「仁」來去其貪,來拯救人心,滌清世道,說「克己復禮為仁」。倡導人們回到那種循「禮」而治的狀態中去,實現一種大同,使人民幸福。這一點,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莊子》也曾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大意是子貢(莊子編了許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見一個老頭,用水瓮裝水去澆菜,一趟又一趟。子貢勸他,你老怎麼不用水車啊?多方便!老者臉頓時嚴肅起來,冷冷一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羞而不為也」。這就是「慧智出有大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的智巧、謀略、權術也就越厲害,這樣的掩飾的更深,作姦犯科起來更厲害。所以說,小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實,老子的主張與儒家是並不矛盾的。孔子也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罷,「智」也罷,「勇」也罷,用的過了都會走向反面,不如「絕」之。「無」的反面還是「無」,既然都是「無」,沒有「有」的羈絆和困擾,百姓便會安然自樂、逍遙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談談「忠」。要是讓老子戴著「愚民」的帽子來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飛、袁崇煥這些忠臣義士大約沒有什麼可謳歌的了。但大家走進歷史看一看,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了個人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在那個腐朽昏庸、生靈塗炭的黑暗時代。一個朝代,忠臣越多,哪裡的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寧願「忠臣」們能少些。
再談「孝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二十四孝經》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時靜心細一琢磨。卻又發現這裡面又有不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為第一孝子,關鍵還應該得益於那兩位很不像話的親父繼母,他們為奪財產無所不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參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親,盡管也是孔子的弟子,為了幾棵小瓜秧就把曾參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參對這種不像話的責罰不逃不避,重重地給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筆……可細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個人的好,關鍵是有壞的存在。孝的倡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會、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個個看起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
俗話說,「缺嘛補嘛」,只有社會出現問題了,比如說天下大亂、背情絕義了,才會有忠臣良將、孝子賢孫的出現,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矯砭時弊。今天,我們呼喚公平正義,提倡和諧,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和諧」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確,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裝得滿滿的,何必讓我們再去特別提倡呢?「願人常做好事,願天下常生好人」。
5. 《道德經》最權威版本是哪個出版社的
對於出版社來說中華書局出版的是當之無愧的好,但其實首先看《道德經》我們需要關注出土的版本。《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其次則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則是漢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現在的 通行本有:中華書局《老子注譯及評價》陳鼓應 著 饒尚寬 譯注 《老子——中華經典藏書》朱謙之 撰 《老子校釋——新編諸子集成》 蘭喜並 著 《老子解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笑敢 著 《老子古今(上、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李爾重 著 《老子》研究新編 西漢河上公的《老子章句》魏 王弼的《老子注》明清之際王夫之的《老子衍》 若要准點的 有文物出版社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本》。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6. 道德經裡面有句話出什麼入什麼
道德經有一篇抄講到:
出生入死襲。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凶虎,入軍不被甲兵。凶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不知題主要的是不是這句,如果不是便不是出自道德經裡面的內容了。
《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典著作,它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為學、修身的寶典,國學大師李-冠-論曾說過《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的奇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無論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7. 道德經裡面的有兩個道,請說出兩個道各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問的好,喜歡這個問題。
有兩個道
一個是事物運行的規律——自然而回然,或者答:反者道之動;
一個是進步向上的模式——為而不爭,或者:弱者道之用。
老子所說的為而不爭、無為、不爭、知其白守其黑、負陰抱陽等等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問下,「有兩個道」這個是你自己的理解么?
如果有什麼,你可以直接問我,相互交流溝通。
8. 道德經是入世還是出世
如果《道德經》還要強分入世出世,那它也就不會在幾千年來一直被道家推崇了專。屬
當代利用道德經經商的、打仗的、治國的事例太多了,這都是入世的作用吧?
利用它養生的、修道的也不在少數,這是出世的吧?
當然還有既出世又入世、既入世又出世的作用……
按照中華文化,道德經揭示了宇宙總規律:心物一元,凡聖不二。
9. 《道德經》是怎麼寫出的
我覺得《道德經》是這樣寫出來的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之後一千多年裡《道德經》的註解本無數,目前公認流傳最廣的,是南北朝大儒王弼為《道德經》的註解,他的版本是最流行的版本。但近代公認最好的,是魏源的註解本。
10. 道德經是出自哪個朝代的
中國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道德經》出自周朝——東周——春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