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前因循道德

前因循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19 06:19:53

A.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1)前因循道德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

B. 大道無情,太上忘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和,了凡四訓,這兩本書,那個值的一看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為教育子孫後代所寫的四篇家訓。文理俱暢,豁人心目。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竭力提倡,因而流傳甚廣,成為後人積善累德,改造命運的經典。

明朝時期的了凡先生,家境並不富有,但卻非常喜歡布施。平時常常誦經持咒、參禪打坐、修習止觀、每日有一定的課程。不管公私事務多麼匆忙、繁重,也不曾暫時廢止。他曾寫下四篇【戒子文】,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是如今廣行於世的《了凡四訓》一書。

文中自敘了早年命運被孔老先生算定,絲毫都無法跳脫「命數」的范疇,無論是考試名次,還是官位升遷,都一一應驗了,因而相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對於世上的一切,心灰意冷,再也沒有一絲一毫的進取之心了。直到雲谷相會,由雲谷禪師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精闢開示,徹底改變其宇宙觀。此後,袁了凡(原名袁黃,字坤儀)認識到自己宿命論的錯誤,從追求不墮落是凡夫的理想出發,改號為「了凡」,在於由此「悟立命之說」。

以下是由《了凡四訓》里精選的改命警句,還望各位讀者細細品讀,立命改過,從而改變命運。

一,「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譯:一切的福田,都離不開我們的心地,只要從心地上下功夫去尋求,絕對不會得不到感應的

省悟:福田就是凈化我們的內心,斷惡修善。只要將我們的心地凈化了,那麼才是真正的種福田,而從福田出發去尋求,不僅可以成就道德仁義,就連身外的功名富貴也一樣可以獲得。

二,「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譯:人世間能夠享有千金產業的,一定是個擁有千金福報的人;享有百金產業的,也必定是有百金福報的人。上天只不過是就每個人所造的善惡質性,厚實地來對待他,讓他獲得應有的果報而已,何曾加上一絲一毫的喜愛和厭惡的想法。

省悟:能夠在世間享受千金,肯定不是普通人,他必須得有千金的度量,千金的福報。當一切都歸於零時,其實就是拼福報而已,上天只不過秉著這種「自然的規律」,來執行「獎善惡懲」的職責罷了,並不會刻意去加重。而自己是多少金的人物,回首一生,自有答案。

三,「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做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譯:不能夠生兒子,這是上天註定的,但是可以避免或改造;現在只要擴充德行,盡心努力去行善,廣積陰德,這是自己所造的福德,哪裡不能享受應得的福報呢?

省悟:《易經》中有趨吉避凶,專解如何趨向吉祥、避開凶險的道理。如果命運已定,不可改變,那麼如何能夠趨吉避凶呢?

四,「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譯:天底下聰明才智優秀的人很多,他們之所以不能夠修養德行,所要做的事無法拓展的原因,只是因為「因循」這兩個字,讓自己得過且過,以至於耽擱了他們的一生。

省悟:每個人才能智慧都不會十分低下,而為什麼有些人就能堅持自身,創造價值,而有些人因循守舊而沒有進步呢?不過就是有僥幸心理,每天滿足於現狀,不願改變自己。

五,「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只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譯:只要能夠發出一個勇猛堅決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積下的罪惡,譬如上千年幽暗的山谷中,只要有一盞燈光照射進去,那麼這千年來的黑暗就可以完全出去。所以過失不論是久遠前犯的,還是最近才犯的,只有能夠改過,才是最可貴的。

省悟:了凡先生通過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把註定不能得子的命數到最後的兩個兒子。改變自己的言語過錯,以致自己能夠得享天年。所以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六,「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譯:一定要多做善事以累積功德,對人對事也一定要寬宏包容,待人更須和氣慈悲,而且一定要愛惜自己的精神。以前的種種缺失,就像是昨天已經死了,都成為過去了;從今以後的你,就像是今天才剛剛出生,一切重新始;這就是義理再生、永恆不滅的智慧生命。

省悟:上天是仁慈的,廣積德,修善心。《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們改過自新,重新努力,不就彌補自己以前的過錯了嗎?改變命運權在自己手裡,不屬於造化。

一般人,對命運多是感到很迷茫,論語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要知命,也不簡單。因為這個學問很深,如果對命運真正的了解,自然就理得心安,不可能怨天尤人了。我們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亂象,各種問題層出不窮,而了凡四訓這本書,對於人心來講,有相當大的穩定作用和凈化效果。因為無論儒釋道,都講究【德】字,孔子、孟子講德,老子有《道德經》,我們從德入手,必能改變自己,進而改變命運!

C. 學業的精深,在於勤奮刻苦,學業的荒廢,在於嬉戲游樂;道德行為的成功在於深思熟慮,敗毀在於因循苟且。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就是這樣斷句的。

D.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完整解釋

釋義:

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了「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七章——春秋·老子

在認識上純任感覺經驗是靠不住的。因為這樣做無法深入事物的內部,不能認識事物的全體,而且還會擾亂人的心靈。那麼,要認識事物就只有靠內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養,才能領悟「天道」,知曉天下萬物的變化發展規律。

(4)前因循道德擴展閱讀

陳鼓應先生說:「老子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著某種規律運行著,掌握著這種規律(或原則),當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實況。他認為心靈的深處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鏡子,這種本明的智慧,上面蒙著一層如灰塵般的情慾(情慾活動受到外界的誘發就會趨於頻繁)。

老子認為我們應透過自我修養的功夫,作內觀返照,凈化慾念,清除心靈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去覽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運行的規律。」(《老子注釋及評介》第249頁)我們同意陳鼓應先生的見解。

以往批評老子的認識論是徹頭徹尾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論著,都要引「不出戶,知天下」作為論據。這樣的認識實際是一種誤解。老子是一位博學多識之人,他有豐富的生活實踐經驗。在以前的若干章節中,都可以看到許多涉及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內容,這些都表明老子極為重視生活實踐。

但更重要的是,老子是極富智慧之人,是天才的哲人。他的意思是,並不是什麼事都只有經過本人的實踐才能認識,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視理性認識,間接知識。

「不出戶」、「不窺牖」這類極而言之的強調手法,從古到今都是普遍應用的。研究老子,研究《道德經》,應當深入體會其中蘊含著的真實觀點,不可望文生義,更不可片面理解。

同時,還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因為正確地說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這不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們所能夠解決的重大哲學論題。

E. 歷史中有哪些皇帝下過「罪己詔」

一共有八位皇帝:

1 大禹

大禹登上帝位後 , 有一次看見犯罪之人 , 就傷心地哭了起來 , 左右問其故 , 禹曰 : 堯舜之時 , 民皆用堯舜之心為心 , 而予為君 , 百姓各以其心為心 , 是以痛之」。


4 秦穆公
《尚書》中的《秦誓》是秦穆公襲鄭慘敗後的反省


5 漢武帝
漢武帝即位後窮兵黷武 , 又好神仙方士 , 大造宮室 , 揮霍無度 , 致使民力枯竭 , 寇盜並起 , 天下大亂。武帝晚年漸有所悔 , 征和年間 , 他駁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輪台(今新疆輪台縣)的奏請 , 決定「棄輪台之地 , 而下哀痛之詔」。他「深陳既往之悔」 , 不忍心再「擾勞天下」 , 決心「禁苛暴 , 止擅賦 , 力本農」。「由是不復出軍。而封丞相車千秋為富民侯 , 以明休息 , 思富養民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輪台罪己詔》。漢武帝晚年面對大廈將傾的危難局面 , 幡然醒悟 , 痛改前非 , 全面調整了國家的內外政策 , 不但使政權轉危為安 , 而且也為「昭、宣中興」打下了基礎。


6 唐德宗
唐德宗即位不久 , 就先後有號稱「四王」、「二帝」的幾個節度使舉兵反叛。公元783年 , 長安失守 , 德宗倉皇逃亡 , 被叛軍一路追殺至奉天城。次年春 , 他痛定思痛 , 改年號為「興元」 , 並頒《罪己大赦詔》 , 「分命朝臣諸道宣諭」。詔書中歷數了自己的罪過後 , 說 : 「天譴於上而朕不悟 , 人怨於下而朕不知」 , 「上累於祖宗 , 下負於蒸庶 , 痛心 ?面 , 罪實在予」。⑥此詔文字真摯動人 , 很有感召力 , 頒後 , 「四方人心大悅」 , 「士卒皆感泣」 , 民心軍心為之大振 , 局勢因而大變。不久 , 動亂即告平息。


7 宋徽宗

公元1125年11月 , 金兵進逼東京的緊要關頭。驚慌失措的徽宗聽從大臣的建議 : 「宜先下罪己詔 , 更革各種弊政 , 使人心悅 , 天意回」。詔書也羅列了自己的罪過 : 「言路蔽塞 , 諂諛日聞 , 佞幸專權 , 貪官得志。賦稅竭生民之財 , 戍役困軍伍之力。多作無益 , 侈靡成風。」「追思己過 , 悔之何及!」隨後 , 又傳皇位給太子恆(欽宗) , 自己當起了太上皇。於是 , 瀕臨滅亡的北宋又出現了一線轉機。但好景不長 , 一年後 , 徽、欽二宗被金兵擄去 , 成為階下囚。


8 順治
這位少年天子親政後 , 自然災害很多 , 「水旱累見 , 地震屢聞」 , 「冬雷春雪 , 隕石雨土」。他把這一切自然現象都歸罪於自己的「不德」 , 上干天咎 , 所以 , 不斷自我反省 , 屢屢下詔罪己。臨終之際 , 又留下了一道罪己遺詔 , 淋漓盡致地為自己列舉了十四條罪狀 , 條條都是原則問題。

歸納起來 , 可分作七大方面 : 一是政治上「自親政以來 , 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 , 因循悠忽 , 苟且目前。」二是對皇太後「子道不終 , 誠悃未遂。」未盡孝道 , 反使聖母哀痛。三是對諸王貝勒「晉接既 ? , 恩惠 緮鮮 , 友愛之道未周。」四是「朕夙性好高不能虛己」 , 用人「未能隨材器使 , 以致每嘆乏人」 , 「見賢而不能舉 , 見不肖而不能退」。五是設立十三衙門 , 委用任使宦官 , 「與明無異」。六是「國用浩繁 , 兵餉不足 , 而金花錢糧盡給宮中之費 , 未嘗節省」。七是「朕性耽閑靜 , 常圖安逸」 , 「朕每自恃聰明 , 不能聽言納諫」 , 「既知有過 , 每日 ?責生悔 , 乃徒尚虛文 , 未能省改」。

順治帝為自己羅列的14大罪狀 , 應該說是夠全面、夠深刻的了 , 在蓋棺論定的「自我鑒定」中 , 能進行如此徹底的自我批判 , 實屬亘古第一人。

(5)前因循道德擴展閱讀:

「罪己詔」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現問題、國家遭受天災、政權處於安危時,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過錯發生的一種口諭或文書。它通常是在三種情況下出現:一是君臣錯位,二是天災造成災難,三是政權危難之時。用意都是自責,只是情節輕重有別。

「罪己詔」中的「詔」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告也,從言從召。東漢的鴻儒鄭玄為「詔」作注,謂之:「詔,告也」。告,告訴,對人說。這個人有上,也有下。《管子》一書中記載:齊桓公一次探望卧病的管仲時,徵求管仲對日後政事的良謀:「仲父亦將何以詔寡人。」「仲父」(管仲)是臣,「寡人」(齊桓公)是君,意思是要臣「詔」(告訴)君。齊桓公並沒有以「君」為是,而是把「詔」字放在上下君臣平等的位置。

但是,自秦始皇宣告「命為『制』,令為『詔』」之後,「詔」的語權就變成皇帝的專利了。「罪己」,就是帝王責怪、自省自己的「口諭」,與「詔」字並用,就成了詔告天下的一種文書。

在古代的典籍里能夠找到的「罪己詔」模本,是《尚書》中的《湯誥》和《秦誓》。文字比較詳細並且能夠作為模本的,是《呂氏春秋》里出現的這句後代「罪己詔」常用的格式語言:「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講的是商湯罪己的故事。

所以,「罪己詔」的起源,古人認為是從「禹、湯罪己」開始的。據古籍記載:大禹登上帝位後,有一次,無意中看見了犯罪的人,就傷心地哭了起來,左右問其故,禹曰:堯舜之時,民皆用堯舜之心為心,而予為君,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

禹見民心渙散,深感內疚,認為自己沒有當好這個帝王,於是自省自責,主動承擔失查和保護的責任。商滅夏後,湯也布告天下,安撫民心,此布告史稱《湯誥》。在「湯誥」中,湯檢討了他自己的過錯。禹、湯「罪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後來經附會神化,遂成為後世皇帝效法的「罪己詔」。

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的叛亂之後,他擔心「家國多難不堪忍,又陷困境多煩惱」(《詩經·周頌·小毖》),就反思了禍亂產生的原因並做詩自誡:「莫予荓蜂,自求辛螫」(大意是:沒人把我來牽扯,禍害拖累自己找)。

《尚書·秦誓》記述了秦穆公也曾在勞師遠征慘遭敗績、付出數萬將士的性命後,做了「罪己詔」,結語曰:「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提出了一國之君與 國家安危的關系:國家有危險,是因為我一人之過;國家安寧,也是因為我的原因。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地頒布「罪己詔」的人是漢文帝。公元前一七九年,有人建議漢文帝要早立太子,漢文帝不同意,就頒「詔」說:「朕既不德……」意思是說,如果我現在立太子,就是更加加重了我的不道德。同年冬天,漢文帝又下了一個「罪己詔」。

古代帝王「罪己詔」的資料,除《二十五史》的帝王本紀之外,還有《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長編》、《續資治通鑒長編補遺》、《續資治通鑒》,以及宋代的《冊府元龜》,明實錄,清實錄,清朝的東華錄和歷代的記事本等等。

有位叫蕭瀚的學者,在唐太宗全集中就找到了二十八份唐太宗的「罪己詔」;在「二十五史」中找到下過罪己詔的周成王下了二百六十份「罪己詔」,另外還有四份,一份是漢武帝著名的「輪台詔」,兩份是崇禎皇帝的「罪己詔」,還有一份就是袁世凱的撤消帝制的總統令。

如果包括袁世凱在內的話,在中國歷史上,總共有八十九位皇帝下過罪己詔。最早的一份是漢文帝在公元前一七九年下的,最後一份是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下的,整個時間跨度為兩千零八十五年。如果以「二十五史」為限的話,那麼最後一份「罪己詔」頒布的時間應為一八九五年五月二日,時間跨度是兩千零七十四年,平均八年就下有一份罪己詔。

各朝下「罪己詔」的皇帝數量分別是:漢代十五位、若包括呂後的話,兩漢有二十四位皇帝,其中有十五位下過「罪己詔」;接下來三國有一位,就是魏文帝;再有吳國兩位、兩晉七位、南朝十四位、北朝一位、隋朝一位、唐朝八位、五代六位、宋代七位、遼代一位、金代一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如果按所佔比例來算的話,清朝比例最高:十個皇帝有八個下過「罪己詔」。

參考鏈接:網路-罪己詔

F. 教師的崗位職責是什麼

(一)模範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熟悉和遵守學校教學工作的有關規定。

(二)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忠誠人民教育事業,樂教敬業,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三)履行教師聘約,積極承擔教育教學工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按規定保質保量地完成一定數量的教學工作任務。

(四)樹立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積極參加教學研究和教育改革,努力掌握教育規律,改進教學方法,積極運用現代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五)刻苦鑽研科學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生產實踐和科研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和業務水平。

(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情操的修養,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七)全面關心、愛護學生的成長,努力作好教書育人工作,寓德育於教學過程之中,寓愛心於嚴教之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6)前因循道德擴展閱讀:

教師職業要求

以愛崗敬業為榮,以敷衍塞責為恥。

以開拓創新為榮,以因循守舊為恥。

以勤勉博學為榮,以懶惰膚淺為恥。

以關愛學生為榮,以漠視學生為恥。

以廉潔從教為榮,以崗位謀私為恥。

以因材施教為榮,以千篇一律為恥。

以團結協作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以儀表端莊為榮,以不修邊幅為恥。

以尊重學生為榮,以辱罵學生為恥。

G. 急!!大道至簡,悟者天成 什麼意思

大道至簡,悟者天成的意思是,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有悟性的人能從最簡單的事理中獲得最高深的道理,從而成功。

大道至簡出自中華道家哲學,大道至簡,悟者天成無具體的出處。

大道至簡是一個成語,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諸子百家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7)前因循道德擴展閱讀:

大道至簡【反義詞】:博大精深,博大精深是廣博和高深,多用來指思想、學術理論、學識、作品等。

大道至簡意味者「少而精」,博大精深意味著「多而廣」,大道至簡與博大精深是一對矛盾,是一體的兩面。大道至簡與博大精深是可以轉化的,大道至簡往往要博採眾長,與其他專業融會貫通。

僅僅融會貫通又會造成新的「博大精深」,融貫中西、博採眾長只是基礎,還不是大道至簡,大道至簡必須再整合創新,跳出原來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揮動奧卡姆剃刀,剔除那些無效的、可有可無的、非本質的東西,融合成少而精的東西。

所謂「為學日增,為道日減」就是這個道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道至簡

H. 很多人推崇《道德經》的原因是什麼

精讀七遍。道德經閱讀越覺得人類渺小,一切因循自然才是正道。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真正的智慧在山野村夫中,所謂為道日減就是這個道理。

I. 道德行為的成功在於深思熟慮失敗在於因循守舊的名言是什麼

行成於思毀於隨

熱點內容
受陏罪最新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22 11:31:08 瀏覽:616
定作合同管轄法院 發布:2025-05-22 11:09:38 瀏覽:765
殘聯法律援助站工作站簡介 發布:2025-05-22 11:08:57 瀏覽:975
漳縣律師 發布:2025-05-22 11:07:32 瀏覽:429
教師職業道德的答案 發布:2025-05-22 11:07:30 瀏覽:348
方誌平民法講的差 發布:2025-05-22 11:06:44 瀏覽:829
2018領導幹部法律知識考試試題 發布:2025-05-22 10:57:22 瀏覽:657
2020年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題型 發布:2025-05-22 10:43:12 瀏覽:677
教育部青少年法律知識競賽網上注冊 發布:2025-05-22 10:43:05 瀏覽:348
農村常用法律知識宣傳 發布:2025-05-22 10:40:19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