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法治吏對唐朝的影響
1. 唐朝時期中國是法治社會嗎
不是的。
所謂的法治社會是現代人的概念和說法,在古代封建社會用現代人的眼光看都是人治社會,所謂法治社會是相對於人治社會而言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古代社會都是人治社會。
法治社會它是指國家權力和社會關系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序運行,並且按照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社會糾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執政者的個人喜好以及親疏關系來決定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公共事務。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具備精神和制度兩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
古代的唐朝,雖然是封建時代的美好時代,但是仍不是法治社會,唐朝雖然有律例,但是都是針對於底下層的人民,用這個禁錮人們的思想,服從於統治階級的意志,對於權貴階層就不是那樣了,人人平等的是做不到的,盡管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這樣的吶喊,但是那隻是一種政治斗爭的工具而已,史官記事的主薄,皇帝是不能看的,但是太宗皇帝還是看了,還修改了,御史監察制度皇帝帶頭違背,而法治社會要求法律在社會系統中居於最高的地位並具有最高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法治作為一種治國的基本規則,要求法律成為社會主體的普遍原則,不僅要求公民依法辦事,更重要的在於制約和規范政治權力。這一點,唐朝也沒有的。此外,唐朝在古代是一個輝煌時代,政治相對清明,百姓生活相對安定,人們並沒有多少法治觀念,四書五經和禮記,這種人治的方式統治了幾千年。
2. 比較唐朝與明朝法制的異同
唐朝的法治思想為:
一是「德本刑用」。唐初統治者強調論理道德是治國版之本,刑罰鎮壓為輔助權手段。因此,「德本刑用」思想成為當時立法的重要依據。二是立法要求寬簡、穩定、統一。唐朝建立時就確定了寬簡的立法思想,貞觀年間 根據這一思想刪簡了舊律,作了不少改重為輕的規定,並保持了法律的穩定與劃一。三是嚴格守法與執法。為維護封建法制的權威,唐朝嚴格了貫徹守法與執法的原則,使得內外官吏「多自清謹」,守法、執法情況較好,保證了封建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與之相比明朝的法制指導思想如下:
一、刑亂國用重典。明初的統治者借鑒元朝滅亡的教訓,尤其是元朝對官吏管理上的姑息養奸,導致政綱紊亂教訓,在治吏上突出重典色彩,用重刑來控制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和穩定。同時,重典也適用於犯上作亂的行為和盜賊犯罪。二、法貴簡嚴。立法上的簡明和嚴厲是明初法制的又一特點。「簡」是指法律要簡明易懂,條文要精簡,不必面面俱到,而應突出重點,著重打擊重大犯罪。「嚴」是指法律處罰要嚴厲,強調法律的威懾作用,使百姓尊法、守法。三、禮法結合、明刑弼教。綱常禮教是明朝政府統治國家的國策,對順從統治的「良民」用禮教教導,對不順從的「頑民」就用法律嚴懲。
3. 如果儒家思想不好,為什麼把唐朝影響的那麼強大
儒家還是很好的,只是腐儒太多了。敗壞了他
4. 曹操是個什麼樣的人
1、有政治見識深遠而正確。
最開始董卓佔領帝都洛陽,曹操就知道只有刺殺董卓並且是他自己去刺殺才行,無論成功與否,將打響他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一炮。刺殺失敗後,逃到陳留招兵買馬,等待時機。後來袁紹召集18路諸侯討伐董卓,曹操知道自己要去且必須去,首先他已然算是一路諸侯,其次討伐國賊董卓人人有責。
看到各路諸侯各懷異心,知道成不了事果斷放棄。董卓被呂布所殺後,曹操從李傕,郭汜手中迎回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佔領政治高度,名正言順。
曹操還會利用政治手腕掌控人心,譬如踐田割發、得敵人部下死力、不計較與袁紹通書等,他還知道維持一個平衡,在該殺的時候絕不為小仁而去大義,具備了一個傑出政治家的條件和綜合素質。
2、有很強的知人識人能力。
在動亂的三國時期,他求賢若渴,唯才是舉。才放首位,不論德行。他用人有四大特點:第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第二:推誠取信,用人不疑。第三:令行禁止,賞罰分明。第四:虛懷若谷,見賢思齊。有了雄厚的人才,還怕江山不定?
3、曹操有過人的膽識、魄力、謀略和才學。
著名的《短歌行》,介紹了自己一生,詩中描述了曹操一生中各種情感,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平定天下的雄心壯志。曹操一生生活節儉,家產還不及曹洪,當然他心繫天下,天下都是他的了,還在乎家產,這是何等氣魄!
4、曹操也是有缺點的,這樣反而讓他的形象更真實。
曹操最大的缺點就是疑心太重。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投宿呂伯奢家之後,見有人磨刀懷疑呂伯奢家人要害他,於是殺死了呂伯奢全家八口,陳宮見後嘆息:「孟德心多,誤殺好人!」後來,在他們逃離途中,曹操為了斬草除根,又有意殺死了呂伯奢本人,陳宮便嚴厲指責曹操:「知而故殺,大不義也!」而曹操竟悍然宣稱:「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犯頭痛病,無人可以醫治,於是找到華佗。
華佗診斷後說要醫此病,需用利斧將曹操頭顱劈開,把腦中的毒瘤取出,曹操聽完驚疑不定,華佗就講出關羽的故事,譏諷曹操膽小。 曹操卻又犯起了疑心,怕華佗和關羽有交情,來刺殺自己,於是殺了華佗。
(4)唐以法治吏對唐朝的影響擴展閱讀:
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當今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曹操的詩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遊仙詩。
與時事有某種關聯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薤露行》《蒿里行》二詩,作於建安初年。
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朴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
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輓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
5. 論述與唐朝相比較,明朝法制指導思想和明律的特色及其歷史背景誰有啊
首先唐朝的來法治思想為:一是「源德本刑用」。唐初統治者強調論理道德是治國之本,刑罰鎮壓為輔助手段。因此,「德本刑用」思想成為當時立法的重要依據。二是立法要求寬簡、穩定、統一。唐朝建立時就確定了寬簡的立法思想,貞觀年間 根據這一思想刪簡了舊律,作了不少改重為輕的規定,並保持了法律的穩定與劃一。三是嚴格守法與執法。為維護封建法制的權威,唐朝嚴格了貫徹守法與執法的原則,使得內外官吏「多自清謹」,守法、執法情況較好,保證了封建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與之相比明朝的法制指導思想如下:
一、刑亂國用重典。明初的統治者借鑒元朝滅亡的教訓,尤其是元朝對官吏管理上的姑息養奸,導致政綱紊亂教訓,在治吏上突出重典色彩,用重刑來控制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和穩定。同時,重典也適用於犯上作亂的行為和盜賊犯罪。二、法貴簡嚴。立法上的簡明和嚴厲是明初法制的又一特點。「簡」是指法律要簡明易懂,條文要精簡,不必面面俱到,而應突出重點,著重打擊重大犯罪。「嚴」是指法律處罰要嚴厲,強調法律的威懾作用,使百姓尊法、守法。三、禮法結合、明刑弼教。綱常禮教是明朝政府統治國家的國策,對順從統治的「良民」用禮教教導,對不順從的「頑民」就用法律嚴懲。
6. 推薦幾本儒家思想對唐朝法律影響的書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曾經創造了五千年的的偉大中華文明,其中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法治」,而西方傳統文化中的法治則是指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西方古典法制理論。中國古代法制文明中「法治」的生成,可以追尋到奴隸社會後期出現的法家學說,從而產生了法家「法治」與儒家「禮治」治國方法的論爭。在管仲與子產的治國方式嘗試中,管仲認為一個國家「有生法、有守法、有法於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於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大治」①。「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是故先王之治國也,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以法量功,不自度也」②。管子依據這種「法治」觀,通過立法以順民心對齊國的經濟、行政、人事於社會等進行了一系列實際改革。鄭國的子產也通過「都弊有章,上下有限」使「廬井有伍」、「作丘賦「、任賢選能和」鑄刑書「等對社會予以了改革,此後法家李悝對魏國實行改革並創《法經》。上述改革嘗試中,不僅體現了我國傳統法文化中最早的「法治」思想,並且開啟了我國傳統法文化的最早成文法時代。中國傳統「法治」理論的偉大歷史功勛,不僅僅是法家耳目一新的治國理論,而且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統一的封建秦王朝,由於當時歷史情境的變化、生產力發展以及法家治國理論中的嚴刑峻法難以被原先以禮治國的歷史傳統難容,以及被當時社會全面予以認同,因此隨著短暫的親王朝覆滅,法家的治國理論也隨後被儒家的「禮治」學說所代替。漢王朝興起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帶動了儒家文化的興起,從而在立法指導思想上確立了「德主刑輔」的原則的同時吸收了自秦以來的成文法形式,並開創了「禮法並用」的先河。自此,「法治」思想逐漸衰微的同時,「禮治」的興盛一直延續至近代,無疑與我國歷史文化傳統、封建的生產方式、獨特的政治體制和閉關鎖國的實際國情密切相關。 由此可見,先秦的法家以及隨後興起的儒家思想都是塑造中華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因此,有學者把唐朝以前的中華法律文明分為「禮治時期」、「法治時期」和「禮法調和時期」③,儒家提倡「禮治」、「德治」或所謂「人治」,法家則崇尚「以法治國」④。很明顯,相比之下,法家比儒家更加重視法律在政治和社會中的作用,它們對中國近代史以前兩千年的中國法制影響更大。在漫長的中國思想史中,人們對先秦法家思想的認識和評價各有說法,評價不一。從漢代到近代以前,由於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先秦法家長期受到貶斥和批判。近現代以來,⑥為法家伸冤平反的聲音此起彼落,由於在西方列強的壓迫下,中國急需找出變法自強的道路。儒家思想在「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運動中受到懷疑和否定,而西方國家成功的憲政和法治,則提醒我們去尋找「古已有之」的類似物――法家的「以法治國」思想。嚴復說:「居今日而言救亡學,惟申韓庶幾可用。」⑤章太炎說:「商鞅之中於饞誹也兩千年,而今世為尤甚。其說以為自漢以降,抑奪民權,使人君縱恣者,皆商鞅法家之說為正倡。嗚呼!是惑於說也甚矣。」⑥由此看出,章太炎為商鞅等法家人物正名,肯定了它們的歷史功績,並認為要想治理好國家,必須批判人治,象先秦法家那樣「專以法律為治」⑦ 當然,我們應當客觀的去看待法家的立法思想特點。法家在強調重法的同時,其法律觀是有嚴重的局限性:首先,在法家的構想中,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所有國家權力都是集中於君主一身的,而不考慮法律如何去限制、制約君主權力,反映和保護人們的利益和意願;由此看出法家的法最終只是君主的統治工具而已;其次,法家所重視的法幾乎全是刑事法律,對於民法以及其他法的概念缺乏必要的認識;最後,法家在強調重刑的同時,並沒有考慮如何設立公正和合理的程序性安排,以保證司法公正,保證不會濫殺無辜,只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去看嚴刑峻法為統治者帶來的種種好處,而從來沒有試著站在人民的地位去了解嚴刑峻法可能帶來的苦難。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法系萌芽的關鍵時期,當時法家對於法的這種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入和多方面司考,由此產生了其獨特的法治觀,是有普遍意義的、經得起時代考驗甚至是值得後人所驕傲的。對於中國近代法制文明直至今天,我們都無法忘記先人在中國法制文明的道路建設上曾經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並從中得到精神上的鼓勵和啟發。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從中吸取教訓,客觀的去看待其缺陷和局限性,以防再次出現類似的悲劇。 中國法制文明的內涵和歷史傳統的發展,從唯物主義歷史觀和世界觀來認識,都需要經過實踐的考核。無論任何一種先進方法,都必須根據情景、時代、氛圍等因素,來不斷的改進、創新,使得該方法日臻完善。中國法制文明未來將會更加為人類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的創新、完善。
《管子.任法第四十五》。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韓非子.有度》。
轉引自楊日然:《法理學論文集》
楊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
李海生:《法相尊嚴――近現代的先秦法家研究》
7. 唐初法制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在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法制史中,唐律以其形式的完備性、語言的精確性、技術的高超性占據重要地位,堪稱中國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對後世的法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的影響力不僅作用於本國,而且對亞洲,特別是東亞各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唐朝法制指導思想:(一)「德本刑用」,即「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二)強調法律寬簡、穩定、劃一,以利於執行和遵守。(三)嚴明法制,一斷以律。
唐初統治者為了穩固王朝的封建統治,認真地總結了隋朝迅速來亡的歷史經驗,確立了「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導思想。綜觀唐初的律典來看,它強調以封建倫理道德為治國的根本,法律作為一個階級的上層建築,但在其當時的社會中,刑罰僅僅作為輔助手段。同時,從唐律的內容來看,其以封建禮教為內容,法律僅是上層建築的表現形式。
唐朝統治者在制定律法時,充分考慮了當時的社會政治局勢,因此,它一方面是為了爭取社會的更大支持,使社會早日恢復穩定;另一方面出於階級統治的需要,對隋末的暴政予以廢止。「寬簡、穩定、劃一」這一指導思想的貫徹使唐初的律法環境相對寬松一些,統治階級的壓迫使被統治階級相對還可以承受,二者的矛盾沖突還有緩和的餘地。另外唐律的「劃一」,即法律的相對穩定性也對唐初社會的穩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封建社會中,唐朝律典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否認的,但我們還要在客觀分析後,從中發現其不足之處。封建社會的階級政治意識、小農經濟發展程度以及其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結合,才形成了和前幾朝代相比較為寬簡、穩定、劃一的法律。作為現代社會中的法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要求它必須有較為完備的法律與之相適應。因為經濟的發展與上層建築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而作為上層建築之一的法律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影響,特別是當前我國的經濟在這二十幾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法律更新較快,不僅使民事法律、法規的出台顯得相應滯後,不能適應現今社會,同時使刑事犯罪中的新類型經濟犯罪增加,以致有權機關的司法解釋不斷出台。因此,「寬簡、穩定、劃一」的立法指導思想它只適用於一定的經濟社會,如果對於經濟發展較快的社會環境,這種粗線條、一成不變的法律指導思想是不適應的。
唐朝統治者在立法時已經深刻認識到依法辦事、奉法守法的重要性,因此產生了「嚴明法制,一斷以律」的法制思想。這一法制思想對後世的立法者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無論是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制定法律的統治階級的目的都是通過約束人們的行為來鞏固其上層建築,維護其統治。在立法、守法、執法等各個環節中,唐朝的統治者雖然並沒有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來看待法律從擬訂到實施、執行的各個環節,他僅僅因「律令雖早已頒布,但是官吏們多不依照執行」,才提出了「嚴明法制,一斷以律」的指導思想,「有良法,不等於有良好的法制」這一觀念,當時的統治者也已意識到,但由於其階級屬性,使其無法去克服。現在我們的法制已經走過了這一步,因為無論是刑事司法還是民事司法過程中,如對司法有異議均可通過行政訴訟及國家賠償獲得救濟。一部法律的實施是立法、守法或違法、執法幾方面的統一的過程,而「嚴明法制,一斷以律」這一法制思想就是我們經常所提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最早雛形。在一個社會中,某一行為是否犯罪,是否應受處罰以及對犯罪行為如何懲罰這些問題是法律能夠得以落實的關鍵幾步,當然法律制定是否公平、守法者的法律意識、執法者的執法水平等外部因素這些軟體建設也是起著重要的作用。
唐朝刑罰適用原則:(一)十惡重懲原則;(二)貴族、官僚減免原則;(三)其他刑罰原則:1、刑事責任年齡及矜恤老幼、殘疾的原則;2、同居相陷不為罪的原則;3、自首減免刑罰;4、共同犯罪區分首、從的原則。5、官吏犯罪,「私罪」從重,「公罪」從輕;6、數罪並罰的原則;7、累犯加重的原則;8、類推原則;9、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在唐朝刑罰的三大原則中,對原則一所謂的「十惡」,也就是十種直接威脅皇帝人身、權力和嚴重危害社會秩序以及封建信倫常關系的行為,它體現了保護統治者利益的功能。對於原則二,它則是為了保護貴族、官僚的特殊地位,唐律並在制度上以「議、請、減、贖、官當」等形式來保證該原則的實施,以達到對於犯罪貴族、官僚給予特別減免或適用特殊審理程序的目的。其他刑罰原則中的大部分如刑事責任年齡、自首、首從犯、累犯加重等原則對後世的法制思想方面大都有著積極而重大的影響。
摘得一部分 希望對你有幫助
8. 怎樣記憶初中歷史知識的方法
歷史學科是一部以時間為主線的大事記,同時各大事跡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記憶的時候要抓住這些特點進行記憶。
1、歸納記憶。歷史上有許多事件發生在同一年、同一月中,這樣記住一個事件,就能夠連帶記住其他幾個事件的時間。另外,很多歷史事件都有固定的背景、原因、經過、結果,性質、影響等,多進行分類整合,比較和區別記憶,必能提高記憶效率。
2、推導記憶/串聯記憶。很多歷史事件之間都具有內在的聯系,如果你記住了一個歷史事件,就可以按照時間順序、或者因果關系等思路,推導出另一個歷史事件的相關內容。
3、編碼記憶。歷史中有大量的人物、時間、地點需要記憶,在記憶這些內容是掌握一套屬於自己的編碼很有必要。所謂編碼,就是通過諧音、形象轉化、意義轉化等方法,把枯燥難記的內容轉化輕松有趣、容易記的內容,這既活躍了思維,又記憶了知識。
比如形象轉化法:中國歷史中的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通過淝可聯想到肥胖,由肥胖想到胖娃娃,而8這個數字的兩個圓正好是胖娃娃的頭和身體,兩個3則是兩只耳朵。這樣一想是不是就把這個歷史事件給就記牢了。至於編碼記憶的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學習,軟體中除了編碼記憶,還有定位記憶法、思維導圖記憶等記憶方法,以及快速閱讀、注意力的訓練。
4、結構記憶。也就是利用思維導圖、結構圖等方法,把零散的知識結構化、系統化,使之方便理解和記憶。如古代經濟發展史、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國古代教育史等多個歷史專題。整理完成後,再進行細化填充內容。這樣肯定能把書本上的知識熟記於心。
9. 秦國歷史帝王表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當中,秦始皇在諸多的帝王當中算是最讓人敬佩的一位。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直接從奴隸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當中去。秦始皇出生於公元前259年,死於公元前210年,雖然只活了不到五十歲,卻成為當時的一個傳奇,即便是後來的劉邦跟項羽等人也無法跟他相比。他13歲繼承王位,21歲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朝廷大權。在後來的短短九年時間里,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順利完成天下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堪稱第一偉人。
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之後,曾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前往北方抗擊匈奴。蒙恬一路打下去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先後收復河南地 、榆中至陰山一帶,共設立三十四縣,遷徙人民充實邊縣。之後為了防止匈奴的南進,修建了西起隴西的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對於秦始皇來說,修建萬里長征只不過是因為當時的外界環境需求,即便是沒來修建萬里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深遠影響也註定會讓他流芳百世。
10. 唐朝法制的特點
一是「德本刑用」。唐初統治者強調論理道德是治國之本,刑罰鎮壓為輔助回手段。因此,「德答本刑用」思想成為當時立法的重要依據。
二是立法要求寬簡、穩定、統一。唐朝建立時就確定了寬簡的立法思想,貞觀年間 根據這一思想刪簡了舊律,作了不少改重為輕的規定,並保持了法律的穩定與劃一。
三是嚴格守法與執法。為維護封建法制的權威,唐朝嚴格了貫徹守法與執法的原則,使得內外官吏「多自清謹」,守法、執法情況較好,保證了封建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