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規律學
① 急!!大道至簡,悟者天成 什麼意思
大道至簡,悟者天成的意思是,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有悟性的人能從最簡單的事理中獲得最高深的道理,從而成功。
大道至簡出自中華道家哲學,大道至簡,悟者天成無具體的出處。
大道至簡是一個成語,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諸子百家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1)道德經規律學擴展閱讀:
大道至簡【反義詞】:博大精深,博大精深是廣博和高深,多用來指思想、學術理論、學識、作品等。
大道至簡意味者「少而精」,博大精深意味著「多而廣」,大道至簡與博大精深是一對矛盾,是一體的兩面。大道至簡與博大精深是可以轉化的,大道至簡往往要博採眾長,與其他專業融會貫通。
僅僅融會貫通又會造成新的「博大精深」,融貫中西、博採眾長只是基礎,還不是大道至簡,大道至簡必須再整合創新,跳出原來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揮動奧卡姆剃刀,剔除那些無效的、可有可無的、非本質的東西,融合成少而精的東西。
所謂「為學日增,為道日減」就是這個道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道至簡
②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2)道德經規律學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
③ 老子主張的無為思想是什麼意思
所謂無為——「我不幹涉誰,誰也別干涉我」,就任一主體(自我)與其他客體(他人)而言包含了兩個方向的要求:
1.主體(自我)不可干涉任何其他客體(他人)——主體的無為——即「我不幹涉誰」;
2.其他任何客體(他人)不可干涉主體(自我)——客體的無為——即「誰也別干涉我」。
以上二者須同時並行不可或缺,
而主體無為與客體無為的缺一不可,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尊重與平等。
因此,
「自由」的華夏原生態表達就是——「無為」,
或者說「無為」就是「自由」的華夏原生態表達。
而「無為」=消極自由 「無不為」=積極自由
消極自由是一種不讓別人妨礙自己的選擇為要旨的自由,它的含義是:當個人處於非強制或不受限制的狀態時,個人就是自由的;過多的國家干預常被看做是削弱了個人的積極性並侵犯了基本自由。
消極的自由,亦即:「在什麼樣的限度以內,某一個主體(一個人或一群人),可以、或應當被容許,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為他所能成為的角色,而不受到別人的干涉?」。在這種意義下,自由就是「免於……的自由(LIBERTY FROM…)」。若我是自由的,意思就是我不受別人干涉(強制)。不受別人干涉的范圍愈大,我所享有的自由也就愈廣。
積極的自由,則和以下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關:「什麼東西,或什麼人,有權控制、或干涉,從而決定某人應該去做這件事、成為這種人。而不應該去做另一件事、成為另一種人?」在這種意義下,自由是「去做……的自由(LIBERTY TO…)」。
所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就是:
作為維持社會正常狀態的自由如果被破壞了,為了恢復自由和社會的正常狀態,可不惜動用一切手段,以鏟除破壞自由的因素和力量。而採取一切手段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保證自由得以繼續貫徹和維持。
④ 老子的思想主張
老子認為道是萬物萬象的本源,萬物萬象源自於道,道是本然與終極的存在,沒有源頭。
老子認為人類所見的二元對立世界是假象。道是整體的,不是二元的,是超越感官的。
老子認為入道的方法是過簡單安靜的生活(致虛極守靜篤),持續的減少自我(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不爭,少欲)。
⑤ 請教老子道德經第七章反應了什麼哲學本質和規律
翻譯:天和地之所以長久,是因為它們並沒有讓自己長久的意識,沒有認為自身能版長久或不能長久的想法權,所以它們反而能夠長生;同理聖人忘掉了自身的存在,一直在尋求道或者已經得道,換就話說就是忘掉了世間功名利祿,故被稱為聖人! 辯證法的本質和規律:想追求一種夢想或境界,又左顧右盼,權衡社會屬性中的利益與名譽,把自己的所謂的短視的利益看的特別重,這種「先其身」的做法,最終會達到「而身後」的效果,永遠也不能實現自己的追求! (其實道德經早就講了:「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說出來的話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因為語言是人類發明的,所以本身就是有限的,用語言來反映世間的一些本質和規律也就是有限的,所以關鍵還要看悟性。)
⑥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啊
「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無為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為,這里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干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聖人之智去人為干預宇宙大道的運行。
《道德經》中關於無為之境有諸多闡述: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只有徹底領悟了什麼是不合道的行為並善於放棄,才能達到無所不為,達到隨心所欲合於道的至高境地。透徹的領悟了「無為」的這一深層內涵後,就應當進一步
明了所謂「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朴,少思寡慾」 「返樸歸真」的深邃內涵,從而通過高度的「致虛極,守靜篤」「心齋」「坐忘」的正靜定修煉而最終得道,如此便能與宇宙大道全息相應、圓融為一,達到了隨心所欲合於道,無所不能為的至地。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精髓要義。
**********************************************
道教修煉的最高境界是主體與客體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所謂主體是指生命「我」,客體是指客觀存在的、宇宙生命最原本的狀態和樣子——道(融合了宇宙人生的基本原理——對稱平衡原理、根本規律——「自空吸引律;自滿輻射律;能質互化律;積累突變律;清輕上升(浮)律;濁重下降(沉)律;同類聚集律,同頻共振律;同性相斥律,異性吸引律」和能量)。
生命「我」的最佳狀態時是無為,所謂無為,就是:無貪無求,無私無欲,無思無慮,無執無著,無人無我,無偏無狹。坦坦盪盪,坦坦然然,自自然然,安安靜靜,祥祥和和。
「道」是超越色空,遠離人我,唯一真實的,無限的、瞬間永恆的能量體。
道教修行者,修煉的最高境界是:「我」道合一,無道無我。唯一真實,超越時空。無邊無際,瞬間永恆——永恆瞬間。
******************************************
最高境界,無界!
說出來就不成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
絕名相!
⑦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而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誰更有道理一些
荀子子認為人性本惡,而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我認為孟子更有道理一些。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他主張人生下來就是邪惡的,有很多不好的道德思想,但是孟子卻認為人初性本善,認為人生下來本是善良的,是因為後天環境造就心理的一些變化,我認為孟子的說法更有道理,更能服眾一些。
對於荀子認為的人性本惡,我認為是不符合人性發展規律的,而孟子認為的人性本善才符合當下社會人性發展的規律,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產生改變,變得邪惡。所以我認為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更有道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