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維的意義
『壹』 簡述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有以下六條:
第一,依法治國是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專利於加強和改善黨屬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1)法治維的意義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保證。
『貳』 作為一名公務員,怎樣理解運用法治思維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制度的競爭,法治是現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一、法治思維的基本內容
法治思維的概念。法治思維是以法治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標準的思維。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敬畏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法治思維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律才能統一思想、法治才能規范行為,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
法治思維的范疇。法治思維是個文化范疇。廣義的法治包括了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致可分為三個不同層面。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
二、法治思維的主要特點
法治固有的取向是: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受制於法律,權力與責任相統一,權力要尊重權利。
法治思維是規則規矩思維。規則是一定程度上凝聚眾人意志並為眾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徵,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是這個意思。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法治思維是程序表達思維。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弈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法治思維是選擇權衡思維。法治作為定分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法治思維是建設修復思維。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最佳方式,它的目的是講秩序、講規則,因而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
三、維護穩定中的非法治問題
「花錢買平安」,「擺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穩定」,這是我們在維穩中一直在做、現在還在做、今後可能還要做的事情。維護社會穩定中的非法治問題主要有:
重大決策執行中的非法治問題。包括不民主、不公開;不講程序;不進行穩定風險評估;不講誠信;法治部門化、部門利益化。
執法司法中的非法治問題。包括不公正、不透明;非執法主體執法;隨意辦案、機械辦案;既不講法律效果,更不講社會效果。
處理進京非正常上訪中的非法治問題。首先,缺少法治思維。非訪是「進京非正常上訪」的簡稱,特指到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周邊、外國使館區、中央和國家領導駐地進行上訪、欄車、告洋狀的行為。非訪是政治概念而非法律概念。解決非訪問題不能用政治思維、行政思維,最佳的是用法治思維。因為非訪地既不是軍事上的禁區,又不是法律上的管制區。第二,缺少法律依據。目前,在直接處理信訪(含「非訪」)問題上,除一個法律位階不高的國務院《信訪條例》之外,再無專門的信訪方面的法律。與信訪有關的《集會遊行示威法》,是唯一的一部沒有實施過的法律。第三,缺少法律手段。處理非訪中出現的問題,不能怪基層同志,在天天要通報、周周要排名、月月要督辦、年年要問責的情況下,基層同志只能選擇一些非法治辦法。如果法治健全、法律手段強硬,他們絕對不會如此。第四,缺少法治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理論、道路、制度自信,為何不能有法治自信?在處理非訪問題上,各級都怕,中央怕把首都搞亂,特別是核心中樞出問題。省市怕影響維穩成績,基層怕問責。
四、養成高度的法治思維
人人成為法學家不現實,但是信仰法治、堅守法治,養成良好的法治思維都是可以做到的。這既需要國家和社會由外而內地推動,更需要我們由內而外地自覺培養。
形成法治共識。法治既是工具,更是價值,是工具和價值的結合、手段和目標的統一。只有把法治作為價值來追求,才能提高法治思維的層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按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
樹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基於對法治油然而生的神聖情感,是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法治之所以能夠被信仰,是因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社會全體成員的行為准則。信仰法治,在內心要敬畏法治,這樣才能由衷地認同和尊崇。要樹立法治尤其是憲法至上的理念,自覺把法治頂在頭上、記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聖不可褻瀆、必須嚴格遵照執行的。對領導幹部和執法司法機關來說,敬畏法治,最根本的是要敬畏法治對權力的約束、對執法司法權的約束,敬畏公民的合法權益,自覺把執法司法權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提高法治素養。領導幹部和執法司法工作人員要認真學法尊法守法。不僅學履行職責所需要的法律知識,而且要學法治原則、原理和精神,為什麼有些法律科班生和執法司法部門的人員甚至領導幹部會做一些不可思議的違法問題?而一些沒有系統學過法的人卻能嚴格守法?關鍵在於他們理解法的原則、精神。要重點掌握法律授予什麼權力、邊界在哪裡、行使的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權力應承擔什麼責任等,提高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的素養。要掌握法律邏輯規律。法律邏輯推理是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各類案件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的思維過程。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依法辦事。最後,要十分注重法治實踐。要深入執法司法一線,剖析案例,探尋個中法律精神、法律規則及其運用方法;了解掌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運用法治原則、法律規則思考解決辦法,提高從法治層面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穩定
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穩定進入風險期,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
首先,正確處理預防與化解矛盾的關系,實現維權與維穩的統一
法治是最大的社會公約數。從人民內部和社會一般意義上說,對涉及維權的維穩問題,首先要把群眾合法合理的利益訴求解決好,同時不能一味遷就用「鬧」來解決問題的做法。把法律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標准,符合人們的普遍理性。
一是要依法辦事辦案。領導幹部和執法司法人員要帶頭依法辦事,形成示範效應。對各個辦案環節的執法司法活動,都要建立責任倒查機制,誰不依法辦事引發矛盾就追究誰的責任。同時,要結合執法司法實踐,加強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善於引導群眾把法律作為規范自身行為的基本准則,自覺做到依法辦事辦案。
二是要依法化解矛盾。運用法治思維要三思而後行。依法化解矛盾具有權威性,可以較少留有後遺症。如果以犧牲法律權威為代價,求得問題一時解決,就會破壞人們的行為預期,引發新的矛盾和問題。面對矛盾,我們要善於用法律上的事實分清是非,用權利義務思維分清對錯,在法律框架內明確權利、界定義務。對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問題,要嚴格依據事實、法律,公開公正處理,以依法解決矛盾問題的實際成效,讓群眾體會公平正義、信服法律權威。
三是要依法預防糾紛。對矛盾糾紛,依法達成的協議、依法作出的處理結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普通百姓都要一體執行;如果不服,可以通過法定渠道尋求解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的,應嚴肅追究責任。同樣,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訴求解決以後無理取鬧甚至聚眾滋事、擾亂公共秩序,也要依法嚴肅處理。
四是要依法處理非訪。用法治思維、法治方法處理非訪問題,首先是頂層設計要科學:一是迅速制定《信訪法》,以及相配套的法規制度,取消進京非正常上訪這個概念,代之以「合法上訪」和「非法上訪」的概念。二是建議在北京除天安門廣場之外,將其他3處劃為管制區,進入就視為非法。三是凡屬於信訪終結,特別是涉法涉訴信訪終結的,一律不接待、不登記、不接返,讓那些想通過非訪得好處的人得不到實惠。四是讓《集會遊行示威法》真正實施。五是對違反《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非訪行為依法處理。六是讓信訪回歸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的本能。
第二,正確處理實體與程序的關系,實現公平與正義的統一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成為維護穩定的價值追求。執法司法人員要把好每一個案件的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法律適用關,確保實體正義、程序正義。程序正義是實現實體正義的前提,實體正義是程序正義追求的目標,兩者相輔相成。
實體正義的關鍵是依法律靠證據,確保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要把證據作為保證案件質量的生命線,嚴格執行防止冤假錯案的規定,對採取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供述陳述,不得作為定案的依據;對定罪證據不足的案件,堅持疑罪從無。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辦理的每一個案件都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正確、裁判處理公正,讓受到侵害的權利得到救濟、違法犯罪行為受到制裁。對窮盡法律手段仍不能完全實現實體正義的,要給予適當補償或救助。
程序不僅成為保障實體正義的機制,而且成為社會成員實現普遍性的載體。特別是實體上驗證以分清對錯或實體正義難以保證時,按照事先設置的公平透明的程序來處理,即使最終結果不盡如人意,人們也會自我釋然、坦然接受。政法機關要肩負起維護社會公平面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責任,必須把程序正義的要求落實到執法司法全過程,確保中立公正,嚴格辦案期限,落實告知、迴避開庭辯論等制度,讓社會成員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公平正義。
第三,正確處理法理情的關系,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在執法司法活動中,有時會出現「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正確理解法理情的內涵,善於用法治思維處理好法理情的關系。
一是明確公理、常情。法治意義上的理是社會大眾認同的公理、倫理,不是歪理邪說;法治意義上的情是絕大多數人公認的常情,不是個別人的私情。公理和常情是構成國法的重要內容,國法是公理、常情必須堅守的底線。司法實踐中,合法公正的判決往往於情於理講得通;不合法、不公正的判決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只有用法治思維把法理、事理、情理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既有法律效果又有社會效果。
二是找准觀察視角。由各種矛盾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表現出來的法律問題,往往蘊含著更為深層、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我們不能做法盲,也不能做「法呆」,如果單從法律技術角度機械地去分析、處理,有時不僅不能有效解決,甚至會引發更多問題。法律限期有明確的條款,也有極大的包容。執法司法人員要加深對國情、社情、民情的理解,既善於從法律視角依法辦事,又善於從社會視角處理問題,做到執法司法行為最優、執法司法效果最佳。
三是文明執法司法。公民衡量執法司法活動首先是希望合法,同時要合理合情。只有準確把握社會心態、群眾情緒,積極主動向當事人說透法理、說明事理、說通情理,以法為據、以理服人,才能既解開「法結」,又解開「心結」,達到定紛止爭的目的。要規范執法司法言行,推行人性化執法、陽光執法。
四是規范管人管事。建設一支信念堅定、執法為民、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法治工作隊伍,既要端正執法理念、提高執法素質、改進執法作風,又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從制度建構層面,對管人管權管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長遠解決方案,確保權力規范、公正行使,確保隊伍清廉、司法清正。
五是審慎用好公權。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把執法司法權關進制度的籠子,最重要的是明確執法司法權都由法律授予;對公權力,法不授權即禁止,沒有法律授權,不得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實施執法司法行為。要對法律授予法治工作隊伍的執法司法權進行全面梳理,清晰界定執法司法人員行使權力、承擔責任的界限。
六是落實監督機制。執法司法權的行使關乎當事人權利,如果缺乏監督,既會影響執法司法公正,也會產生腐敗。要堅持以權力制約權力,健全政法各單位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依法制約的制度機制。正在進行的司法體制改革從開始設計改革方案就要注重強化對執法司法權的監督制約,確保權力行使到哪裡、監督制約機制就到哪裡,最大限度減少權力出軌、尋租的機會。
七是公開透明運行。通過健全制度,確保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外,執法司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都及時公之於眾,以公開促公正、樹公信、保公正。把信息化和公開化結合起來,健全執法辦案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機制,做到動態管理、剛性約束,促進執法司法公開、規范、公正、高效。
八是制度保障權責。有了制度,沒有嚴格執行,就會形成破窗效應。要在執法辦案各個環節都設置「隔離牆」、通上「高壓線」,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約束沒有例外。對違反法律制度的,無論涉及誰,都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不能姑息。
第四,正確處理媒體宣傳與依法應對的關系,實現網上網下有序統一
維護社會穩定既要打好主動仗,也要打好輿論仗。必須牢固樹立輿情就是警情的意識,對受理的每起案件、參與處置的每起事件,都要及時介入、科學引導。
一要主動發聲。及時講話,講真話、講實話,不給好事者留下炒作的空間。二要防範未然。在突發案事件出現後,把善後事宜、維穩和輿論引導一起考慮。三要著眼治本。斬斷不良信息來源,力爭事件的關鍵人、關鍵證據為我所掌控,權威信息源為我所掌控。
『叄』 為什麼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決維護憲法權威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綱領性法律,具有指導性意義。
『肆』 河南省法治建設維研究會是什麼單位
這個的話是一個國家的單位呀,是一個國企。
『伍』 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的什麼
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法治思維的必然要求
『陸』 談談你對法治思維的理解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專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屬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6)法治維的意義擴展閱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因此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柒』 依法維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有什麼意義
憲法上總的綱領性的要求為後續的法律的制定提供指導,例如刑法中關於人身權利的章節的淵源就是憲法。
『捌』 如何正確理解法制思維
法治思維是基於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化解矛盾,可以較少留有後遺症。面對矛盾,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善於用法律上的事實分清是非,用權利義務思維分清對錯,在法律框架內明確權利、界定義務。
對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問題,要嚴格依據事實、法律,公開公正處理,以依法解決矛盾問題的實際成效,讓群眾體會公平正義、信服法律權威,從而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
其次,要善於與人民群眾理性對話,善於與不同意見的當事者協商,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合理,只要政府理性平和、真誠對話、協商執法,人民群眾也會理性、合法地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至於採取極端的行為,很多矛盾就不會升級、不會激化,更不會爆發成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另外,法治的權威性,需要所有人員敬畏和尊崇,對矛盾糾紛,依法達成的協議、依法作出的處理結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普通百姓都要一起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的,應嚴肅追究責任。
同樣,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訴求解決以後無理取鬧甚至聚眾滋事、擾亂公共秩序,也要依法嚴肅處理。只有建立依法辦事、依法維權、違法必究的規則和機制,才能樹立法治權威,維護正常社會秩序。

(8)法治維的意義擴展閱讀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
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對於領導幹部而言,除了相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則要有法治的權力觀,以及帶頭守法、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的職責意識。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