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道德行為具有定向調節作用的是
Ⅰ 皮亞傑和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對教育的啟示。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一、道德發展階段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柯爾伯格據不同年齡兒童進行道德判斷的思維結構提出了道德發展階段性理論,被廣泛的運用於現代學校的德育研究與教學,被譽為現代學校德育的「開山之父」。他運用「道德兩難」故事法來推斷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將個體的道德發展劃分為三水平六階段。
1、前俗水平
兒童的道德觀念是純外在的,是為了免受懲罰或獲得獎勵而順從行為准則,包括2個階段:
第一階段:懲罰和服從定向。兒童根據行為後果判斷行為是好還是壞以及嚴重程度,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處罰,沒有真正的准則概念。
第二階段: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定向。兒童為獲得獎賞或滿足個人需要而遵守准則。人際關系被看作是低級對等的關系,不在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東西,能部分的根據行為者的意向來判斷過錯行為的嚴重程度。
2、習俗的水平
兒童為了得到表揚或維護社會秩序而服從准則,規則已經被內化。因此,行為價值是根據遵守那些維護社會秩序的規則而達到的程度。
第三階段:人際協調的定向階段。能根據行為的動機和感情評價行為。尊重多數人的意見和慣常的角色行為,避免非議以贏得贊賞,重視順從和做好孩子。
第四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定向。這個階段兒童注意的中心是維護社會秩序,判斷一個行為的好壞,要看他是否符合維護社會秩序的准則。
3、後習俗水平
又稱「原則水平」,特點是道德行為由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則支配,道德標准已經被內化為內部的道德命令了。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道德推理具有靈活性。他們認為法律是為了使人們和諧相處,可以通過共同協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變,認為反映大多數人的意願或最大社會福利的行為就是道德行為。
第六階段:普遍道德原則的定向。他們認為應運用適合各種情況的道德准則和普遍的公正原則作為道德判斷的依據,背離了自選的標准或原則就會產生內疚感。
二、對教育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培養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把道德判斷的原則直接教給人們的方法並不可取,因為道德認知的變化乃是人們遭遇到某種道德上的沖突而引起的,所以,教育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被教育者注意到真正的道德沖突,思考用於解決這種沖突的理由是否恰當,發現解決這種沖突的新的思想方法。
2、兒童的道德發展是有階段性的、漸進的,因此,在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時,應隨時了解兒童所達到的發展階段,根據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的特點,循循善誘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3、社會環境對人們道德發展有著巨大作用,因此在學校中要樹立良好的公正群體氣氛,這是道德教育必要的條件。柯爾伯格是現代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創立者。這一革命性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道德僅僅是社會道德灌輸教結果的傳統觀點。
Ⅱ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對教師的行為起著調節和推動作用是對還是錯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對教師的行為起著調節和推動的作用,這句話當然是對的,因為教師一定。要首先說的就是德行的修養。
Ⅲ 護理道德良心在護理行為之前具有是作用是什麼。行為中是什麼。行為後是什麼。
護理道德良心在護理行為之前具有選擇作用
護理道德良心在護理行為中具有監督作用
護理道德良心在護理行為之後具有評價作用

(3)對道德行為具有定向調節作用的是擴展閱讀:
理道德特殊性:全人類性與人道性、繼承性與時代性、規范性與可操作性,護理道德品質的特點: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穩定性與可變性;相關性與連貫性。護理道德品質的構成要素;護理道德認識、情感、意志、信念、行為。
護理道德的具體原則:不傷害原則、有利原則、尊重原則、公正原則,護理道德的范疇:權利與義務、情感與良心、審慎與保密、榮譽與幸福。
護士的道德情感主要表現在:1)同情心,最基本的2)責任心3)事業心,最高層的。護患關系的道德規范:1)熱愛本職,精益求精2)舉止端莊,態度熱情3)尊重病人,一視同仁4)認真負責,任勞任怨5)語言貼切,保守秘密6)廉潔奉公,遵紀守法
Ⅳ 哪一項研究的是個人的道德感情的發展變化規律
品德與道德的區別與聯系表現在哪些方面?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指個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而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點,是穩定的道德行為需要與為滿足這種需要而掌握的穩定行為方式的統一體。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社會與個人之間關系行為規范的總和。品德與道德是密切聯系的,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從區別上看,首先道德屬於社會意識形態范疇,其產生、發展、變化服從於整個社會的發展規律,不以別人的存在或個別人是否具有社會道德為轉移,品德雖然也是社會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在社會道德輿論的熏陶及家庭、學校道德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但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除了受社會條件制約之外,還要受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因此品德將隨著個體的產生、成長、死亡而發生、發展以至消亡。其次,道德反應整個社會生活的要求,它的內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內容只佔其中一個部分。再次,道德是倫理學、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品德則是心理學、教育學研究的對象。從聯繫上看,首先,個人品德與社會道德都受社會發展的制約,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其次,個人品德是社會道德的組成部分,同時,品德的內容來源於社會道德,品德是在社會道德的影響下形成發展的,離開了道德就沒有品德而言。再次,社會道德又是通過個人的品德而存在的,社會道德必然要表現為個人的品德,諸多個人的品德就構成著影響社會道德的面貌或風氣。二、簡述品德的心理結構、各組成成分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關系。品德是由多種心理成分共同構成的一個復雜整體。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歸納為: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道德認識是指對於行為規范及其意義的認識,是人的認識過程在品德上的表現。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實現及其所引起的一種內心體驗,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產生的對某種道德義務的愛憎、喜惡等情感體驗。道德意志是一個人自覺地調節行為、克服困難、實現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過程。道德行為是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之下所採取的各種行動。它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是道德認識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標志和具體表現。道德認識是品德的基礎,它對道德行為具有定向的意義,是行為的調節機構。同時,道德認識也是道德情感產生的依據,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人們的認識不同,就會產生各自不同的情感。道德情感是個人道德行為的內部驅動力之一,當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成為經常推動個人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時,就成為道德動機,有了道德動機才能導致道德行為的產生。人們在具有了道德認識與道德情感的條件下,是否會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為往往取決於道德意志。
Ⅳ 品德心理結構的特點是什麼
品德的心理結構極為復雜。一般來說,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種心理成分構成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可以喚起人的道德動機,從而推動人們產生道德意志和相應的道德行為。
(一)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也可稱為道德觀念,即是一種對道德行為的是非、善惡、美醜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其中包括道德概念與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運用這些觀念去分析道德行為,對人或對事做出符合自己認識水平的道德評價。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不僅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一般地說,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或是他人、個人的行為,凡是符合自己的認識或自己所維護的道德觀念時,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否則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由此可見,道德情感就是人們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引起的內心體驗。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們自覺地確定道德行為的目的,積極調節自己的活動,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既定目的的心理過程。道德意志也要受到道德認識的支配,是人們利用自己意識的控制和理智的權衡作用去解決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如動機間的沖突及行動過程中堅持與動搖的斗爭等)與支配行為的力量。道德意志通常表現為一個人的信心、決心和恆心。
(四)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指一個人遵照道德規范所採取的言論和行動,它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是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具體表現和外部標志。道德行為的培養主要通過道德行為方式的訓練和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等途徑來實現的。只有學生具有良好道德行為才使學校的品德教育具有社會價值。
在品德的形成過程中,以上四種心理成分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在學校教育實踐中,道德認識是學生品德形成的開端,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產生的基礎;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品德形成的中間環節,不僅影響著道德認識的傾向,而且對道德行為可以起到一種激勵和定向的作用;道德行為是在道德認識的指導下,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推動下,通過訓練形成起來的,同時它又對鞏固和發展道德認識、豐富道德情感起到促進作用。由此可見,學生的品德是在客觀現實的積極影響和本人的主觀努力等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幾個要素,根據不同的組合關系交織在一起而構成的多層次的完整統一體。它們彼此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人的實踐活動中這四種心理成分一旦失去協調平衡,如果某一方面有所偏離,就會相互影響彼此削弱,只有這些心理成分協調平衡地發展,才有利於人將社會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品德。可見,品德的形成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變化系統。所以,培養學生品德的工作是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綜合教育、綜合管理的一項十分艱苦細致而又復雜的工作。
Ⅵ 態度和品德的內化的實質,是什麼形象到抽象多遠
一、態度的實質及結構
(一)態度的含義
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准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二)對態度含義的理解
第一,態度是一種內部准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
第二,態度不同於能力。雖然二者都是內部傾向。能力決定個體能否順利完成某些任務,而態度則決定個體是否願意完成某些任務。即決定行為的選擇。
第三,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三)態度的結構
1.態度的認知成分
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具有的帶有評價意義的觀念和信念。對於某一對象而言,不同個體的態度中所含的認知成分是不同的。
2.態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隨態度的認知成分而產生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態度的核心成分。
3.態度的行為成分
指准備對某對象做出某種反應的意向或意圖。
一般情況下。態度的上述三種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時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實質與結構
(一)品德的含義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
(二)對品德定義的理解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是將外在於個體的社會規范的要求轉化為個體的內在需要的復雜過程。
其次,品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最後。品德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進行某種活動、參與某件事情或完成某個任務的自覺行為.也就是說,是認識與行為的統一。
(三)品德與道德的區別和聯系
1.聯系:首先,品德的內容來自道德,個人品德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t的具體表現,兩者都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其次,品德的形成是在社會道德輿論的熏陶和學校道德教育的影響下,在家庭成員潛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最後,社會道德本身是由許許多多的品德集合構成的。
2.區別:首先,道德是依賴於整個社會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但不以某一個體的存亡為轉移。品德則依賴於某一個體存在而存在的一種個體現象。
其次,道德的內容反映整個社會生活的要求,品德的內容往往只是道德規范的部分體現.是社會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再次,道德是一定社會生活的產物,它的發展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品德是社會道德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它的發展不僅要受社會發展規律的支配.還要服從於個體的生理、心理活動的規律。
最後。道德是哲學、倫理學與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品德則是教育學與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四)品德的心理結構
1.道德認識
是對道德規范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它主要是指一個人面對矛盾沖突的情境能自覺地意識到是非善惡,進而能就行動作出縝密的道德抉擇。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認識的結果是獲得有關的道德觀念、形成道德信念。當個體對某一道德准則有了較系統的認識,感到確實是這樣時,就形成有關的道德觀念。當認識繼續深入,達到堅信不移的程度,並能指導自己的行動時。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對行為具有穩定的調節與支配作用。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滲透在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中。道德情感的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義務感、責任感、事業感、自尊感和羞恥感,其中,義務感、責任感和羞恥感對於兒童和青少年尤為重要。
道德情感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種:一是直覺的道德情感,即由於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其特點是產生迅速.對行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像而發生的情感體驗。它以社會道德標準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極大的鮮明性,是道德行為的強大動力。三是倫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它具有清晰的意識性和明確的自覺性,具有較大的概括性和道德較強的理論性,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它是最高級形式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個體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對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它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行為技能和道德行為習慣。
美國心理學家萊斯特提出關於個體道德行為發生的四種模式為:解釋情境、作出判斷、道德抉擇和履行道德行動計劃。
三、態度與品德的關系
(一)兩者的聯系
1.二者實質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種習得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而態度也是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
2.二者的結構是一致的,都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構成。
(二)兩者的區別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圍不同。態度涉及的范圍較大,包括對社會、對集體的態度,對勞動、對生活、對學習的態度,對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會道德規范,有些則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規范的那部分穩定的態度才能稱為品德。
第二,價值的內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爾和布盧姆等在其教育目標分類學中提出.因價值內化水平不同,態度也發生多種程度的變化。從態度的最低水平開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反應」,即願意並實際參加某項向先進人物學習的活動:「評價」,即按價值准則行動後獲得滿意感或愉快感,賦予自己的行為以某種價值;「組織」,即價值標準的組織,判斷各種不同價值標準的聯系,克服其問的矛盾和沖突;「性格化」,即將各種價值觀念組織成一個內在和諧的系統,使之成為個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上述價值內化的各級水平實際上也就是態度變化的水平,但只有價值觀念經過組織且已成為個人性格的一部分時的穩定態度才能被稱之為品德。
Ⅶ 個人道德品質是什麼()選擇題能給我解釋
答案B表述的已經很確切了。1、一個人 2、長期的 3、一系列的道德行為,不是單一的 4、在道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穩定心理特徵 而A、C、D都不具備B的確切。
Ⅷ 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用英文怎麼翻譯
moral cognition, moral emotion, moral will, moral behaviou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