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七則

道德經七則

發布時間: 2021-01-19 22:31:09

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抄水善利萬物而襲不爭的意思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

上善:最完美;

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

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里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

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1)道德經七則擴展閱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出處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經》。

原文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白話譯文為: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是什麼意思,要詳細的,不要大意

意思是:最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樣,默默地付出,善於滋潤大地中的萬物並且不與萬物相互爭奪資源。本句節選自《道德經第八章》,將人的高尚情操同滋潤萬物的水相比,襯托出人的善良。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

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2)道德經七則擴展閱讀:

《道德經第八章》注釋:

(1)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2)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於眾人所不願去的地方。

(3)幾於道:幾,接近。即接近於道。

(4)淵:沉靜、深沉。

(5)與,善仁:與,指與別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養之人。

(6)政,善治:為政善於治理國家,從而取得治績。

(7)動,善時:行為動作善於把握有利的時機。

(8)尤:怨咎、過失、罪過。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熱點內容
華為不遵守勞動法 發布:2025-05-24 07:50:19 瀏覽:502
法制化與法治化的區別 發布:2025-05-24 07:36:13 瀏覽:221
台中地方法院 發布:2025-05-24 07:34:44 瀏覽:471
如何認識民商法 發布:2025-05-24 07:30:20 瀏覽:813
民事訴訟法第93條的規定是什麼 發布:2025-05-24 07:26:32 瀏覽:293
按勞動法孕婦要上夜班嗎 發布:2025-05-24 07:26:31 瀏覽:44
法院起訴要帶什麼 發布:2025-05-24 07:26:27 瀏覽:991
李永升刑法 發布:2025-05-24 07:26:22 瀏覽:25
勞動法法定每月正常出勤 發布:2025-05-24 06:55:41 瀏覽:610
2009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真題 發布:2025-05-24 06:51:32 瀏覽: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