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道德
『壹』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七年級道德與法制的標准答案
父母和孩子想要拿出一片,既要保持嚴肅,也要體現出父母和睦的愛。現在家庭的親子教育非常重要,平時少啰嗦孩子。
『貳』 從道德和法律方面來談談如何處理父母子女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九條第三款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回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答的義務。第四款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 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四條 婚姻、家庭、老人、母親和兒童受法律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 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好就採用吧
『叄』 為什麼要孝敬父母從道德和法律兩方面講
為什麼要孝來敬父母?源
1.父母給予我們的生命,哺育我們成長,教給我們知識、技能和做人的道理。
2.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
3.孝敬父母既是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4.在現代社會、孝敬父母同樣是基本的道德模範。
5.孝敬父母,是法律規定的義務。
本來孝敬父母是應該的,但總是有一些不孝子女的存在,所以法律出台,孝敬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
『肆』 子女對父母的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九條第三款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版有贍權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第四款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 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四條 婚姻、家庭、老人、母親和兒童受法律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 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好就採用吧
『伍』 父母良好的修養和高尚的品德是
一、在家庭教育中,最常用的方式是交談。交談的質量,跟交談的藝術有密切關系。交談,是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娓娓談心。交談的時機應該是恰當的,交談的話題應該是有益的、孩子是感興趣的。交談之前,家長應該誘導孩子無拘無束地把心裡話傾吐出來,然後,再把自己高於孩子的見解作為一份禮物回贈給孩子。通過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思想交流,使孩子受到教誨和啟迪。單純的家長講、孩子聽,沒有反饋切磋,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至於家長借交談對孩子進行挖苦訓斥,抓住一件小事嘮叨不休,使孩子反感生厭,則更是不可取的了。交談的藝術,主要體現在交談時機的捕捉和交談方式的運用上。一般地說,家長和孩子雙方在情緒不佳時,特別是在氣頭上,不要交談;在事情的原委還沒有搞清楚時,不要交談;有局外人特別是有客人在場時,請不要做批評性的交談;在飯桌上,在孩子睡覺前,也不宜做批評性的交談。家庭教育的特點是「遇物則誨」,所以教育的時機要靈活掌握,一切從教育的需要,特別是教育的效果出發,以孩子能接受為准則。交談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漫談式、調查式、激勵式、嚴肅批評教育式等都可採用。其中的漫談式,即不拘時間、地點、內容,海闊天空、輕松愉快地交談,常常是孩子歡迎交談方式。成功的交談,似春風化雨,孩子是會受到教益的。二、跟孩子一同活動的藝術家庭氣氛是實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跟孩子在一起活動,就是創造家庭良好氣氛的有效做法之一。在生活中,家長跟孩子共同活動的機會是很多的。跟孩子一起去野外遊玩。大自然是美的:春天的百花,夏日的蟬鳴,秋季的落葉,寒冬的白雪,對孩子都會有無窮的吸引力。家長掐著時令帶孩子郊遊,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色會帶給孩子美好的遐想和憧憬,喚回家長對童年趣事的回憶。共同的心境和語言,使長幼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消失了,多少教育內容都可以在此時此刻進行。跟孩子一起去參觀游覽。假期若能帶孩子到外地旅遊,孩子是最開心的。那些名勝古跡和各種展覽都值得去看一看。游覽時,若家長能做精闢的講解,孩子是最為佩服;如顯知識不足,則會迫使家長去翻書查資料,這更能贏得孩子的心。跟孩子一起上街購物。孩子小的時候喜歡跟家長逛商店,順便要點民愛之物,家長可乘機介紹商品知識,灌輸勤儉持家的道理。孩子長大一點了,可以為家、為自己購物,家長陪著當參謀,邊買邊談,邊看邊談,邊走邊談,兩代人之間相互沒有戒備,是教育的好機會。跟孩子一起娛樂。晚飯後,節假日,一家人各展特長,吹拉彈唱,談天說地,讓家庭充滿歡樂的氣氛,增強了家庭的凝聚力和生活的情趣。家長和孩子共同活動的內容很多,共同活動的目的是要消除代溝,融洽感情,寓教於樂活動之中,讓家庭教育在歡樂、親切、無拘無束的活動中進行。三、表揚、獎勵的藝術對孩子進行表揚、獎勵也是很有學問的。表揚、獎勵孩子,可以鼓勵孩子重復良好習慣形成;在表揚和獎勵中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培養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還可以增強孩子的是非感,有助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的加深。孩子改選履行了父母的要求、希望,可以給予表揚、獎勵;孩子有了良好的行為表現,雖只是苗頭,也可給予表揚、獎勵;孩子完成了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表現了勇敢的品質或一定的毅力,也可得到父母的表揚、獎勵;孩子獲得了光榮稱號,父母要給予表揚、獎勵。表揚、獎勵孩子的方式很多,應以精神獎勵為主。比如:誇獎、贊許、點頭、微笑、親昵等,都能達到激勵孩子上進的目的。物質獎勵也要有,對年紀小的孩子,必要的物質獎勵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贈送書籍、衣物、玩具、學慣用品等,但要慎用金錢,更不能讓孩子小小的年紀,純凈的心靈過早地染上銅臭氣。家長要把握住表揚、獎勵的時機。孩子興奮起來,來得快,去得也快,家長要把握孩子的心理脈搏,該表揚、獎勵的時候要及時,使他們良好的表現得以強化,得以鞏固。如果是馬後炮,就會削弱激勵作用。再有,表揚也好,獎勵也好,都要實事求是,因為這是對孩子的一種評價,要讓孩子在表揚和獎勵中去認識自己。過高,容易讓孩子盲目滿足;過低,又不容易達到到激勵的目的。另外,表揚、獎勵,家長的態度要真誠,最好不要事先許諾,一旦許諾就要守信;絕不能在獎勵的程度上與孩子討價還價。近幾年,有些「學者」把「賞識教育」稱為「萬能的教育」,並且說:「賞識孩子時,可以無中生有。」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想用一種教育方法取代所有的教育手段是不科學的。四、向孩子道歉的藝術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說錯了話,錯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的事,是常會發生的,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實在也是家教的藝術之一。家長和孩子在家庭中應當是民主和平等的關系,家長做了錯事或錯怪了孩子,是應該主動道歉的。這不會影響家長的威信,更不會有損父母的尊嚴;相反,會給孩子樹立有錯就改的榜樣,會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品質與修養,從而更加信任父母,親近父母;父母的威嚴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會更高,還會使家庭中形成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氣氛。當然,家長道歉、認錯,特別是向孩子道歉、認錯,態度必須是誠懇的,不敷衍,不找客觀原因,真誠地去求得諒解。五、寬容的藝術寬容是指孩子做錯了事之後,家長以寬大的胸懷接納了孩子的過失,他們沒有過激語言的斥責,也沒有窮追不舍的追究,這都會使孩子的內心受到深深的自責,並在悔恨、內疚中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冷靜的思考,促其在父母的大度中去痛改前非。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列寧8歲時,隨母親去姑媽家做客。他不小心打破了一隻花瓶,當時無人看見,查問原因時他害怕也沒承認。細心的姑媽猜著準是淘氣的列寧打的,不過媽媽一直保持沉默,等待著兒子民中萌發羞愧感。三個月後,媽媽親昵地撫摸著兒子的頭,欲有所言,不料列寧失聲大哭,講出了打花瓶的事。媽媽安慰兒子,並寬容了他。媽媽知道兒子在這場內心的道德斗爭中,美的、誠實的品質取得了勝利。印度聖雄甘地,少年時染上了吸煙的壞習慣,進而發展到偷錢買煙的地步。他深感痛苦和悔恨,便把自己墮落的過程詳細地寫在一個筆記本上,並鼓足勇氣把它交給了父親,渴望得到父親的教誨和懲罰。父親沒有責備他,只是久久地凝視著甘地,兩行熱淚滾滾落下。父親的寬容使甘地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從那以後,甘地痛改前非,走上了正路。可見,寬容的確是效果很好的教育手段。應用時,建議注意以下幾點:實施寬容教育的前提,必須是孩子對自己的錯誤已經有了認識,並深感內疚、悔恨時方可運用寬容手段。家長准備原諒孩子的過失時,應該從表情上、語氣上使孩子感到家長對孩子所犯的錯誤很痛心,並相信自己能夠悔改。如列寧母親對列寧的撫摸,甘地父親的熱淚,都是對他們極好的教育。家長不可取無所謂的態度,使孩子如釋重負,沒有壓力,缺乏改正的決心。寬容,是為了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而這種習慣和品德只有在實踐的鍛煉中才能產生和鞏固。家長不要因為孩子某件事沒有干好,就再不讓孩子動手參與了,允許孩子去干好的事情,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寬容。寬容,絕不等於放任、撒手不管。寬容是積極的教育,旅途是家長失職的表現。六、批評的藝術批評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一種手段,家長批評孩子是為了對孩子不良思想、行為、品質給以否定的評價,並予以警示,從而引起他們的內疚、痛苦、悔恨,從缺點、錯誤中吸取教訓,不再重犯。運用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有了一點錯,就全盤否定孩子;批評今天錯,還帶著以前的錯;一分的錯,總是當十分的錯來批評,這些估做法都是不合適的。(勵志)所以,家長遇到孩子的缺點,要弄清情節,弄清原因,恰當估計錯誤程度,不能在情況不明的情況下,對孩子橫加指責,亂上綱,亂扣帽子,亂分析危害。如果這樣,不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很不利於問題解決。在批評方式上應是先肯定對的,再指出錯的;先表揚以前的,再指出今天的;甚至可先做自我批評,再批評孩子。批評孩子可以嚴肅,甚至可以嚴厲,但這不等於粗暴,更不等於諷刺挖苦、奚落謾罵。否則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勢必會引起對立的情緒。我們常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是說在教育孩子時,以正面激勵為主,但不是否認對錯誤、缺點和過失的批評,甚至懲罰。批評是可以採用的,但不要過多、過濫,不要把批評當成家長的教育手段。另外,批評、懲罰是一種否定、一種壓力,但同樣也可以成為一種激勵、一種動力。作為家長,一定要理智地面對孩子的問題,努力剋制自己無益的感情沖動,增強教育意識,講究批評的藝術。七、樹立榜樣的藝術我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庭教育中用榜樣的言行,使教育的內容具體化、人格化,使孩子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教育,增強教育的吸引性和有效性,激勵孩子去模仿、學習高尚的品德行為,自學矯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孩子年齡越小,榜樣的感染力就越大。小時候受到榜樣的影響,印象會極為深刻,甚至會終生難忘。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榜樣。父母是孩子的師表,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學習的最直觀的教材,父母以身作則的示範,不僅可以增強說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也能像春風潤物一樣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應時刻檢點自己,以自己良好的首先行為,為子女的品德修養做出示範。當然,在家庭教育中,榜樣的示範作用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家長正確地給予引導。父母該如何在生活中為子女選擇、樹立榜樣呢?要通過講故事、看電視、讀書等方式宣傳並樹立革命領袖、英雄模範、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和文藝作品中的正面典型形象,影響教育孩子,使他們成為孩子心中的楷模。因為在他們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應成為孩子學做人的准則。要使孩子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家長必須首先對這些人物的思想境界有深刻的理解,有深厚的感情才能以此去影響、感化、引導孩子。家長還要注意在孩子的同齡人中,在班上的同學中,為孩子尋找學習的榜樣,這樣可以增加學習的親切感。這些人都是孩子的同齡夥伴,有著比較相近的的生活經歷,同伴中所表現出來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風,孩子比較熟悉,容易理解、接受,更能激起學習的勁頭。但是家長切記,不能專揀同學的優點、長處去和自己孩子的缺點、短處相比,更不能借機去諷刺、挖苦孩子。家長如果常說:「你瞧人家那孩子,你再瞧瞧你,你太讓我傷心了!」這樣的教育方式只能起消極作用,讓孩子產生反感。正確的做法是,抓住時機,啟發自學,增強自信,樂於學習。
『陸』 從道德上應該怎樣對待父母
無論父母做的事情對還是錯都不能不管或者不能沖他們發脾氣
『柒』 為什麼有些人說孝敬父母是道德綁架呢
孝敬父母本身沒問題,甚至是優良美德,但同時孝順確實被很多人拿來當做專道德綁架的武器。中國屬的父母很多沒有邊界意識,打著為了你好的旗號,無視兒女擁有獨立人格的事實,肆意干涉兒女私人生活空間,強加自己的意願。這種不尊重他人的行為一旦遭到反對,反對者就會被冠以不孝順的罪名大加鞭笞。所以,孝順這個詞沒有罪,真正毀了孝道的,是濫用孝順要求別人,指責別人的人。
就像公車上霸佔別人座位的無賴,打著讓座是美德,你不給我讓就是缺德的旗號耍無賴。
我們對父母付出,是源於愛和尊重。如果有人說因為他們是長輩,無論他們怎樣,小輩都該孝順。恭喜你,活捉裝B綁架犯一枚。
『捌』 道德家長是什麼
首先是正人先正己,說白了就是家長本身就必須有德重德。這點現在可不太容易作到了,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道德觀念的變化,許多家長對是非都看不清楚,他們或就把些不對的道德觀(如先為自己著想)教給孩子,或就把道德教育不當回事,任隨孩子發展,前種作法肯定不對,而後一種作法也不對,在一個社會道德環境不太好時,任憑孩子自我發展無疑是不負責任的。而家長如何正身,這非本章討論內容,暫不談。
其次是掌握有關握道德教育的方法,如心理學研究成果及一些家長道德教育的成功經驗。兒童的道德形成有一個發展過程,它在出生時萌芽,不斷發展直至成年。幫助孩子道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這里介紹一下道德發展方法的的十大觀點:
1。道德的核心是愛心: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一切生命形式以及它們的生活環境。通俗點說就是:把自己當回事,天生我才必有用;也把別人當回事,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也怎麼對待別人。愛護動物,愛護大自然。
2。道德發展是漸進的,分階段的:
出生到三歲的發展階段:許多道德發展的重要事情都發生在這個階段。給出生的嬰兒創造一個充滿愛心的環境,嬰兒依戀抱他照顧他的人,這就是他和人群最初建立的重要的關系。有一種「皮膚飢餓」的說法,即有時嬰兒大聲哭鬧不是要吃,而是要別人抱!一歲學走步,理解語言;兩歲嘗試獨力思考,有「反抗」舉動;三歲已能和他人合作。在所有這些年齡段里,孩子都有機會進行很多道德學習,如知道一些規則和限制,玩東西不能丟掉;和小朋友玩不能打人。還會學會遵從要求:「到這里來」;」把它給我「等。這些都是孩子道德成熟中重要的第一步,家長們常無意地幫孩子完成了,但若有意去作,可能效果更顯著。
學齡前到成年階段:也叫道德推理階段,人處在兒童,青少年,成年各個道德發展階段中,對什麼是對的都有不同的觀點。如四歲多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推理:」我自行其道就是對的「;上幼兒園的孩子是無原則的服從:」照大人說的去作就是對的「;低年級的孩子具有公平觀,只公平對待那些公平待己的人;高年級小學生及初中生表現為人際順從:」我應作個好人,滿足別人對我的期待。「;高中生已有對社會服從的觀點:」我該對社會價值系統負全責「;剛成年時具備良知原則:知道維護每個人的尊嚴和權力。
階段論教會家長不要期待孩子一步跨入他們還沒准備好的階段。(階段論詳解將在以後刊出)
3。尊重孩子並要求孩子用尊重回報你:家長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孩子是一個有自己權力的人,而不是一個等著我們去操縱的傀儡!培養一個有道德的孩子的第一步就是用道德的方式對待孩子。過去道德始於恐懼,如果現在尊重不能代替恐懼,那孩子不論現在還是將來都不會嚴肅地看待道德。
4。樹立榜樣來教育:幫孩子將道德推理轉變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就是用榜樣來教育。切記:家長最有可能成為孩子的榜樣,」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家長們一定要好自為之!
5。說服教育:榜樣的力量較大,但孩子接觸壞榜樣的機會也是很多的,即便是好榜樣也未必十全十美。這時就需要用語言來告訴孩子隱藏在榜樣後面的正確的或錯誤的東西。同時也提醒了孩子:不要怕錯,重要的是知錯能改。
6。幫助孩子學會思考:家長教孩子是一回事,而讓孩子能接受是另一回事。這時讓孩子能接受的好辦法就是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只有他想通了,理解了,才能真地接受家長對他的教育。家庭里經常對社會現象進行一些道德討論並得出道德判斷,這很有助於孩子的思考。
7。幫助孩子擔當起真正的責任:這不僅可以讓孩子學會道德推理,而且可促使他們發展相應的道德行為。孩子的責任感從小就該培養,先從對自己負責開始,如照顧自己,完成自己該完成的事,同時要要逐步學會照顧他人,即培養對他人的責任。當一個人從小養成幫助他人的好習慣,長大將會為廣泛的社會作貢獻。
8。平衡自由和約束:放手讓孩子去做事是父母和孩子和平相處的關鍵。但孩子並不是成年人,仍處在不成熟的階段,需要家長給於指導和約束。給孩子自由是讓他們有機會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慢慢地成熟起來。而約束只是給自由保駕護航,而不是限制自由。這兩者的平衡現實中較難把握,但必須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9。愛孩子並幫他們發展積極的自我概念:對自我概念來說,正是被人愛,幫助我們懂得了愛自己。愛自己是對自我價值的意識和尊重,是自信自強的前題。」象愛自己一樣去愛你的鄰人,「你要作個關心別人的好人,首先要自己感覺好!除了給孩子愛,幫他們發展某些技巧和才能也能讓他們為自己驕傲,這是自重的重要源泉。
10,培養道德發展的同時培育一個快樂的家庭:社會現實和道德觀念常有沖突,家庭里的道德發展中也就難免有沖突。有沖突是正常的,但發生沖突後須合情合理的給於解決。這樣不但有助於孩子的道德成長,還有助於增強家庭抗沖突的能力,使家庭成員享受更多的快樂。好的家庭的特徵是:家人共同在一起消磨時間,共同承擔家庭義務。在培養優秀子女方面,家庭紐帶是重要的因素。
『玖』 請從道德和法律兩個角度分別談談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1.
父母把子女來看成自己源生命中的一部分,關心子女勝過關心自己。
2.
父母不僅從生活上無微不至的撫養,照顧我們,叫我們基本的生活技能,還從思想品德上關心,教育我們,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叫我們如何做人。
3.
孝順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法律規定子女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