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被篡改
Ⅰ 道德經有沒有被篡改
《老子》的主要傳世本,河上公本相傳是漢文帝時河上公注。但唐代劉知幾提出質疑,今依帛書老子甲,乙本勘校,訛誤甚多,非漢人所為,並晚於魏王弼。
Ⅱ 現在的道德經版本真實嗎被篡改了嗎
道德經多個權威版本文字有變的根本原因是有為數不少的學者想參與道德經的創作,好讓自己的生命信息隨《道德經》流傳千古。
Ⅲ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道德經》不是被人們刻意篡改,而是人們一直很難理解,這就導致一些人通過篡改(或回稱之為重新答排序)來解讀。目前,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道德經,直擊管理核心》一書,基於普遍公認的《道德經》原本,發現《道德經》從簽到後有著嚴謹的邏輯順序,其中《道經》部分論述了體道悟道的四重境界,《德經》部分論述了效法宇宙大道做事的四大程序。這個邏輯結構有助於我們快速讀懂《道德經》。
Ⅳ 是誰篡改了老子的道德經
誰都可以篡改,不過是一本書罷了,引領入門即可,如果覺得能力夠,時間充足,我現在也可以改編一部道德經出來。
Ⅳ 被篡改的《道德經》,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隱藏著篡改《道德經》的人,順應世事,想要討好眾人的用心。我們也都知道,《道德經》是道家學說的經典作品,是老子親手所書。但是你敢想像,我們現在所看見的這版《道德經》並不是老子所寫的原版的《道德經》。更可怕的是,他們不是簡單的改動,雖然只是改變了幾個字詞,但是卻與老子的意思相去甚遠,直接篡改了老子原本要傳達的意思。
被修改的版本,是為了順應“主流思想”說要遵循古法來治理現世,要遵循“祖宗之法”,所以要推崇周禮,古代治理的方式不能改。但是老子的意思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他的意思是,要活學活用,用現代的方式來治理現世。因為古代制定出那一套理論的人,已經去世了,他並不了解現世,所以用他的那一套並不可行。總而言之,修改過的《道德經》似乎是更加適合那個時代主流思想的,而老子本身所寫的《道德經》,所傳達的思想是要比修改後的高明、先進很多的。
Ⅵ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古書,其中就包括我們盛行四海的《道德經》。結果經過整理復原人們發現,該版本與我們現在流行的《道德經》版本,存在著一些差異。
這些差異大多隻是隻字片句之間,但意義卻有千差萬別之遠,所謂「失之毫釐,謬之千里」。這些差別,或許是傳抄失誤,或許是有心人的篡改所致。現在我們就摘錄出四處來辨別一下,一起探討探討這樁千年公案。
帛書老子
第一處:《道德經》第二章
傳世本:「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帛書本:「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
二者差別不大,就是一個「之」字,但意義卻完全變了。「有無相生」,與「有,無之相生」,第一個理解就像現在流行的陰陽相生一樣,你生我,我生你,互為其根,自循環而無始終。但第二個理解卻是「有,是由無而生的,無是有的根本」。
而這個理解,才是與《道德經》第三十九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六十三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相互應和的。
而照第一個理解,則完全與儒家解說易經的《十翼》、解說太極圖的《太極圖說》攪和在一起,混成了稀泥。也難怪有人說《道德經》是出自於《易經》的了。
執今之道
第二處:《道德經》第十四章
傳世本:「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帛書本:「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二者只差了一個字,把「今」換成了「古」。按照傳世本的理解,是要遵循古法來治理現代。所謂「祖宗之法不可易」,推崇周代之禮治天下。
但是孔子向老子問禮時,老子卻告訴他「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你所學習的那一套,都是已經去世了很久的人所言。對這些很久以前的人說的話,要活學活用,不可拘泥執著。
《莊子》還直接講解了原因:「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你學習的這些東西,都是先王留下來的遺跡,又哪裡是他們的真實內涵呢?腳印是腳踩出來的,但腳印又哪裡是腳呢!」
所以按照帛書本的理解,則是要法隨時變,以適應當下之法來治理當下。種植種子的方法,和培育幼苗、照顧成樹的方法完全不同,因為時勢和對象發生了變化,所以才要以「今之道」來「御今之有」。
自然之美
第三處:《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傳世本:「大器晚成」
帛書本:「大器免成」
同樣是一字之差。一個是持之以桓之意,表示大才都是很晚才成就出來的;一個卻是順其自然之意,表示大才都不是刻意成就、人為造就而來的。
可以看出,「大器晚成」在《道德經》體系中完全就是個外來戶,上無依下無靠,突兀而孤零零的,如同飛來之石一般。但「大器免成」,卻是與整本文意相通的。
《道德經》說「大巧若拙」,我們總覺得自然界的素材不夠完美,想要人為去改造它,製作成器。但我們製作出來的任何器物,都遠遠比不上自然界一片樹葉,一隻小鳥那麼精巧。
所以,自然成就之才,才是大才;人為造就之才,反而是拙才。試圖把人塑造成「器」,才真正是「奪天之造化」,不過是變巧為拙,變美為丑而已。
舉世獻媚
第四處:《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傳世本:「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帛書本:「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說實話,「不知知」這句話,我一直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感覺莫名其妙,怎麼也解釋不通。我在網上翻來復去才找到一個勉強看得過去的解釋——「:知道表現為不知道,這才是高明;不知道表現為知道,這就不夠理智。」
這個解釋一下就把老子的形象拉低了無數個檔次好嗎?整個一裝模作樣、世故狡詐的老頭嘛!說好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呢?怎麼能明明知道卻裝不知道這么腹黑呢!難怪有學者把《道德經》讀成陰謀論了。看來根本就不是老子腹黑,而是讀老子的人內心太奸詐。
後來我讀了一遍《莊子》,這才恍然大悟。《莊子》里有個叫南榮趎的,他說:「鄰里的人生了病,周圍的鄉鄰詢問他,生病的人能夠說明自己的病情,而能夠把自己的病情說個清楚的人,那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
這就是「知不知」和「不知不知」的差別了:能夠把自己的病情說清楚的人,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生了什麼病,那才是真正的重病。」
莊子由此大發感慨:我們都知道,對父母說的話一味稱贊,對領導說的話一味奉承,這是「諂媚」的行為。但如今社會潮流認為是對的,我們往往也會贊成;社會潮流認為是錯的,我們往往也會反對,我們這樣生活著,豈不正是一直在「諂媚」然而自己還不知道嗎?
我們穿著華美的衣裳,打扮艷麗的容貌,修飾自己的言行,討好獻媚於舉世之人,卻並不認為這是諂媚與阿諛,這不正是最大的迷惑嗎!
Ⅶ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道德經》不是被人們刻意篡改,而是人們一直很難理解,這就導致一些人通過篡改(或稱專之為重新排序)來解讀屬。目前,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道德經,直擊管理核心》一書,基於普遍公認的《道德經》原本,發現《道德經》從簽到後有著嚴謹的邏輯順序,其中《道經》部分論述了體道悟道的四重境界,《德經》部分論述了效法宇宙大道做事的四大程序。這個邏輯結構有助於我們快速讀懂《道德經》。
Ⅷ 是誰篡改了老子的《道德經》,這些版本的經文你見識過嗎
老子是我國2500年前的一位大聖人,生前是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年騎青牛過函谷關留下了一本奇書,被後人稱為《道德經》,在2500年的傳世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發生了遺失和人為的改動,漸漸地失去了原貌。
Ⅸ 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真的被蓄意篡改過嗎
《道德經》真的是老子所寫嗎,到底有沒有被蓄意篡改呢?
老子的《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傳播度和影響力。曾經古老神秘的一本書,真正讀進去,你會感覺奧妙無窮。
《道德經》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和法則,可貴的是,這樣一本上古奇書,並沒有多少生僻晦澀的古文字,整本書行文流暢,文字簡練易懂,實屬難得。
在《道德經》通行本風靡於世的同時,一種質疑的聲音也出現了。那就是,有些人認為:現在通行本的《道德經》並非老子的原著,而是經過儒家蓄意篡改過的,甚至有人直接說現在通行的《道德經》就是一部偽經。
事實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果說《道德經》通行本確實存在篡改,那麼老子的原著又是什麼樣的呢?
要揭開事實真相,首先要從《道德經》的作者——老子說起。
老子,春秋時期楚國,也就是今河南鹿邑人。
很多人認為老子的身份是一個謎,因為曾經有三個被稱為老子的人:老聃,老萊子,周朝的太史儋。
其實這三個是同一人。先說老聃,聃就是大耳朵的意思,老和李上古時期發音相同,所以,老聃有個別名就是李耳。
至於老萊子,筆者認為他就是老聃。《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萊子者,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修道家之用,修道而養壽也。並且孔子也曾經專門請教過老萊子,從這些資料看,很可能老萊子就是老聃,而郭店簡本的《道德經》,就是老子這一時期所寫。因為是老子在楚國時期寫的,當時民風淳樸,仁愛之風盛行,所以當時的老子是並不反對仁義的,這就是為什麼郭店簡本沒有通行本對於仁義的激烈反對的言辭。
而周朝太史儋,就是出函谷關,寫五千言的那個老子。
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斷,因為所有的史料,對老子生平記載很少,而且大多是《神仙傳》一類神乎其神的傳說。唯一靠譜一點的《史記》,也是寥寥數語,語焉不詳,並沒有對老子的身份給個最終的說法。而且,當時老子出函谷關所寫的五千言,是沒有名字的,《道德經》這個名字是後人給起的。
所以,事實的真相很可能就是:郭店簡本是老子也就是老萊子所寫,五千言是老子也就是太史儋出函谷關所寫。《道德經》並不是五千言,而是在五千言的基礎上,後代道家學者整理而成,經馬王堆的帛書本,發展到現在的通行本。
結論:《道德經》不存在蓄意篡改,它只是逐步完善。
《道德經》也不是偽經,無所謂篡改。《道德經》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包括很多的世界名人,政要,都對通行本《道德經》推崇備至,如果質疑通行本《道德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是假經,真當那些風雲人物是傻子?
有人會說,我要的就是老子原著,怎麼可以修改呢?
老子原著是介於甲骨文和大篆的文字,像蟲子一樣形態各異,有的字體已經缺失,如果不修訂,你確定看的懂?既然修訂過,肯定就已經和原著有所不同,這是在所難免的,所以才會有版本的變化,可以說,現在的通行本就是最完美的,因為挑不出大毛病,而郭店簡本,馬王堆帛書,或多或少都有解釋不通的地方。
既然《道德經》經過修改,那麼是否是儒家所為,又是否蓄意呢?
肯定不是蓄意,因為動機不成立。說是儒家所為,郭店簡本並沒有針對儒家思想的言辭,而通行本是反對儒家仁義的,說儒家篡改,難道儒家神志不清,自己打自己?這顯然說不通。
所以,有志於修道。或者對《道德經》以及道家文化感興趣的朋友,不要再糾結於版本的不同和差異,也不要再疑心重重,不管哪一個版本,都是在闡述道法自然這個核心,核心沒有變,也就不要糾結於只言片語的差異。
很多事,因為年代久遠,已經無從考證,變成謎一樣的存在。如果我們在已經變成謎的事情上繼續分辨執著,那就難免應了「夫人神好靜而心擾之」,應該放下執念,內觀其心,心無其心,這就是道,有道之人,看什麼都是道,又豈是些許文字的改變所能左右的呢?
《道德經》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對那些義憤填膺,火冒三丈的指責《道德經》被蓄意篡改的朋友,我想送給你一句話:
其實《道德經》它就是一本書,不要把它看成神一樣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即便是老子本人,一說出來就已經不是道,寫出來更不是,被很多人傳抄更改過就更加不是,《道德經》的意義就是給你一點啟示,讓你轉變思想,轉換思維,讓你醒悟,學會變通,僅此而已。如果不能澄其心,遣其欲,學道又有什麼意義呢?即便老子原話原文寫給你,又有什麼意義呢?
怎麼學習《道德經》?怎樣修道,悟道,證道?
很多人學習《道德經》,迷惑於眾多的版本,不知道該從哪一個版本下手,我的建議是,以通行本為主,適當的可以參考下郭店簡本和帛書本。
至於各家註解,可以參考,但不必盲從,包括那些大師級的人物,註解的也就那麼回事,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都是一家之言。學《道德經》重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體會和領悟,並結合自身,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我在上面已經說過,《道德經》不是道,它只是給你指明方向,那麼道究竟在哪裡?
不用找了,道就在你自己身上,換言之,你自己就是道。
為什麼這么說?很簡單,道法自然。
道是恆常的主宰,周行不殆。道生萬物,道法自然,就是說,道雖然化生萬物,長養萬物,但同時也藏於萬物,一花一草,一塵一土皆有道。道的規律就是效法它自己,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是有道之人,但是並不能得道,為什麼?被後天的慾望雜念淫滅了自性。
如果可以放空慾望,放空雜念,「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這樣就可以明心,明心就可以體會到「觀空亦空,空無所空」的真空境界,真空生妙有,妙有就是見性,也就是道的境界。
那麼在日常生活裡面怎麼修道呢?
很簡單,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給出了方法: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什麼意思呢?
為道日損,就是要你放下。放下什麼?
放下慾望重重,放下自私猶豫,放下急功近利,從此不再瞻前顧後,行事不再顛三倒四,錯誤百出。
只要是妄念,你就放下。一樣一樣的放下,一天一天的放下。這就是損之又損。
損之又損的結果會怎麼樣呢——以至於無為。無為就是道。
有人會說,我無為了,是不是就一無所有了?當然不是,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
憑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你做到了無為,你的狀態就是最正確的,你的行為就符合天道,符合本質規律,符合根本法則。你就能成事,你事成之後,應該得到的自然也就一樣都不會少。
Ⅹ 國學經典《道德經》真的被蓄意篡改過嗎
個人認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道德經》肯定不是原版,至於是否被蓄意篡改,我內認為有一定的可能性。容
《道德經》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老子當時留下《道德經》的時候,肯定不是以現今的簡體字留下的吧?在當時,老子書寫《道德經》的時候肯定使用古文,無論是用石鼓文,金文,戰國文字,還是別的古文,我們肯定是不認識的,並且,在那個時代,也沒有斷句一說,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道德經》是王弼所翻譯注釋的,不說別的,大家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都知道,有時候一個單字在不同的文章里都會有不同的意義,何況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文字所代表的意義跟後世理解的可能大不相同,如果一個字理解錯了,可能整篇就理解錯了,再加上斷句,就有不同的寓意。
就像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說是道可,道非,常道。是不是也可以說的通?
至於是否出現過蓄意篡改的現象,也許會有那種為了私心而篡改的吧。畢竟《道德經》包含的內容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