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事實法學

事實法學

發布時間: 2021-01-20 03:44:01

㈠ 什麼是法律事實可以怎麼分類

1、法律事實,就是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法律事實的一個主要特徵,它必須符合法律規范邏輯結構中假定的情況。

2、法律事實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作不同的分類。

(一) 法律事實大體上分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

(二) 依據法律關系的產生是否要求某種現象存在或不存在,法律事實又可以分為肯定性法律事實與否定性法律事實。

肯定性法律事實是指依據法律某事實出現時,才能引起法律關系的事實,如婚姻法規定的法定婚齡,即是引起婚姻關系的肯定性事實;否定性事實是指某一法律關系,若要產生,就必須排除的事實,如婚姻關系的建立,就必須排除直系血親與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關系,該「直系血親與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關系」就屬於否定性法律事實。

(三) 從法律關系演變所依據的數量,可以將法律事實分為單一法律事實與法律事實構成單一法律事實。

(四) 從法官認定事實是否需要進行鑒定來看,法律事實分為鑒定認定的事實與非鑒定認定的事實通過鑒定認定的事實主要源於事實認定具有很強的專業屬性,需要藉助於相關專業技術、專業標准來對相關事實進行定性,否則法官對事實難以作出法律上的評價,實質上是現代科學技術在案件訴訟中的運用。

(1)事實法學擴展閱讀:

法律的部分特徵:

具體事實。法律事實一定是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具體的行為或事件,它並不等同於法律中被立法者所抽象概括的事實,但這種具體的行為或事件一定是被包含在法律中的,否則就不可能得到法律的調整。

認定事實

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後果的事實,並非都經過了法官的認定,如買賣合同的簽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權利義務,依法進行婚姻登記後在當事人之間便產生了夫妻間的權利義務,交通事故發生後肇事方主動救治病人、支付醫療費用等種種權利義務的演變並未經過訴訟途徑,這是因為法律的實現大多是靠當事人的自覺遵守,不論這種遵守是哈特所說的「內在觀點」抑或「外在觀點」。

民法學中的」事實行為」都是合法的嗎

事實來行為不都是合法的。
事實行自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
按照現行《民法通則》的規定,事實行為分別包括:無因管理行為、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以及侵權行為、違約行為、遺失物的拾得行為、埋藏物的發現行為等。

㈢ 「應然」與「實然」如何區分最好從法學的角度

實然:是說事物實際上就是這樣的,但不同於現實性(現實性指其有合理性和內客觀性)

應然:就是應該容是怎麼樣的意思,比如說這件事,就應該是那樣的結果。

1、實然法或現實法則指實際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法,它們有的是體現和符合正義的,有的則與正義無涉,也有的則與正義相悖。

2、應然法或理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就是正義法,法律正義就是法中的應然性或理想性成分的主要體現。

3、簡單說來,應然就是應該怎樣,實然就是實際怎樣。

(3)事實法學擴展閱讀:

「應然」還可解釋為理性的演變,指的是暫時還沒有達到或是可能達到的狀態,應然的方向應該是以理性為基礎的。自然法學派主張,正義是法追求的主張,是一種應然法,比較理想。這種觀點在西方一直有較大的影響。

分析法學派主張,法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國家制定和認可、在實際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法,制定具有一定實際效率的法律。近代西方學者,多持這類觀點。

㈣ 什麼是法律事實

法律事實,就是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

民事法律事實,按照其是否直接包含人的意志,可以分為事件和行為:

1.事件 事件是指不直接包含當事人意志的法律事實。這些事實的出現與否,是當事人本身無法預見或控制的。能夠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事件一般有:1)自然人的死亡。2)發生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事實。3)時間的經過的法律事實。

2.行為 行為是指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有意識的活動,也即與當事人意志直接相關的法律事實。行為可以分為合法的行為與違法的行為。凡是符合國家法律規定或為國家法律所認可的行為是合法行為,這種行為在民法上主要表現為民事法律行為。凡是違反國家規定的行為是違法行為。這些行為的出現均可以在一定主體之間發生、變更或者消滅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

此外,有關民事方面的行政行為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以及仲裁機關發生法律效力的裁決等,也是一種法律事實,也可以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或消滅。

(4)事實法學擴展閱讀:

1、具有客觀性:法律事實不同於客觀事實,任何引起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產生、變更、消滅的事實首先應當滿足客觀性的要求,當事人或法官不能無中生有,編造、偽造事實以增加權利或減少義務。所以,客觀性是法律事實的首要特徵,法律事實必須與客觀事實相競合,否則就是偽事實。

2、具有規范性:必須是法律中涵蓋的事實。「雖然法律事實是法官等在適用法律的時候認定的,但這種認定同時也是用法律規范衡量生活事實的一種結果。所以法律事實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法律規范所設計的事實模型。」規范性實際上體現了法律的評價功能,一種事實發生後,是否應當產生法律後果,產生何種法律後果,承擔何種責任,人們的認識並不一致,這就要求立法者在設定法律的時候進行取捨、權衡,消除認識上的分歧,作出權威性的評價,將各種應當承擔法律後果的行為用法律規范固定下來。

㈤ 民法學問題

第一題的答案是A只能是合法行為。民事法律關系指的是當事人之間民事權利義務關版系。它的產生、權變更,消滅,必須符合民法規定,這是首要的。
第二題的答案是D事件。李某的死與人的意志無關,但是引起了民事法律後果。

㈥ 法理學法律事實的內容

(一)法律事實的概念和地位
法律事實是指由法律規范所確定的,能夠產生法律後果,即能夠直接引起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情況。
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條件包括法律規范、法律主體、法律事實三個方面。
法律規范和法律主體只是法律關系產生的抽象的、一般的前提,並不能直接引起法律關系的變化;法律事實則是法律關系產生的具體條件,只有當法律規范規定的法律事實發生時,才會引起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法律事實是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直接原因。
(二)法律事實的分類
按照是否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作標准,可以將法律事實劃分為兩大類: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
1、法律事件
法律事件,是指不以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法定情況或者現象。
事件可以是自然現象,如地震、洪水、台風、森林大火等不因人的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也可以是某些社會現象,如爆發戰爭、重大政策的改變等,雖屬人的行為引起,但其出現在特定法律關系中,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時也構成法律事實。由自然現象引起的事實又稱絕對事件,由社會現象引起的事實又稱相對事件。
2、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是指以法律關系主體意志為轉移,能夠引起法律後果,即引起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人們有意識的活動。它是引起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最普遍的法律事實。
法律行為的分類。
(1)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
(2)積極行為與消極行為
(3)(意思)表示行為與非表示行為
(4)單方行為與多方行為
(5)要式行為與非要式行為
(6)自主行為與代理行為

㈦ 司考法理學中法律事實的種類如何理解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㈧ 法學中的三個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例子

所謂價值判斷,即關於價值的判斷,是指某一特定的客體對特定的主體有無價值、有什麼價值、有多大價值的判斷。 所謂事實判斷,在法學上是用來指稱對客觀存在的法律原則、規則、制度等所進行的客觀分析與判斷。 大致說來,有關法學上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判斷的取向不同。法律的價值判斷由於是作為主體的人所進行的相關判斷,因而它以主體為取向尺度,隨主體的不同而呈現出相關差異。但事實判斷則不然,它是以現存的法律制度作為判斷的取向的。簡單地說,事實判斷是為了得出法律制度的真實情況,如果該種判斷是正確的話,那麼它的結論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第二,判斷的維度不同。法律上的價值判斷,明顯地帶有個人的印記,具有很強的主觀性。相反,就法律上的事實判斷而言,其目的在於達到對現實法律的客觀認識,因而無論是認識的過程抑或是認識的結果,都應當盡可能地排除自己的情緒、情感、態度等主觀性因素對認識問題的介入,而盡可能地做到「情感中立」或「價值中立」。 第三,判斷的方法不同。法律上的進行的價值判斷是一種規范性判斷的方式,它關注法律應當是怎樣的,什麼樣的法律才符合人性和社會的終理想。但法律事實判斷則是一種描述性判斷,其任務主要在於客觀地確定現實法律制度的本來面目,是典型的「實然」判斷。 第四,判斷的真偽不同。法的價值判斷的真偽,取決於主、客體之間價值關系的契合程度。但事實判斷有同,事實判斷的真偽主要在於其與客體的真實情況是否符合。 就區分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的意義而言,主要在於:第一,有利於明確認識、評價法律的多維角度,從而拓寬法學研究與法律分析的視野。第二,有利於協調事實與價值之間的固有張力,從而使得法學研究能尋求事實與價值之間的固有平衡。

㈨ 法律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是什麼

法律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是一種最基本的推理形式:三段論

三段論的直接目的內是要將規范要容件與事實要件相結合,從而得出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裁決。在適用三段論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得以實現,如法律關系分析方法、請求權分析方法,案例指導分析方法。

法律關系分析方法是先確定小前提即案件事實,再確定大前提即法律規范,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法律關系的作用實現從大小前提到結論的過程。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了法律關系的橋梁作用,案件的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並沒有截然分離開來,這樣才使得司法三段論運用更加合法、合理。

(9)事實法學擴展閱讀:

三段論推理是演繹推理中的一種簡單推理判斷。

包括:一個包含大項和中項的命題(大前提)、一個包含小項和中項的命題(小前提)以及一個包含小項和大項的命題(結論)三部分。

三段論實際上是以一個一般性的原則(大前提)以及一個附屬於一般性的原則的特殊化陳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個符合一般性原則的特殊化陳述(結論)的過程。

三段論是人們進行數學證明、辦案、科學研究等思維時,能夠得到正確結論,的科學性思維方法之一。是演繹推理中的一種正確思維的形式 。

熱點內容
希音道德經 發布:2025-05-24 11:56:29 瀏覽:494
勞動法上特殊崗位津貼 發布:2025-05-24 11:34:40 瀏覽:992
公司道德講堂 發布:2025-05-24 11:32:16 瀏覽:344
深圳勞動法節假日 發布:2025-05-24 11:26:55 瀏覽:939
淮安經濟開發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24 11:26:07 瀏覽:7
2016安徽省勞動法實施細則 發布:2025-05-24 11:25:58 瀏覽:559
201年刑事訴訟法司考真題 發布:2025-05-24 11:21:53 瀏覽:312
買東西開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4 11:10:54 瀏覽:673
欠條用哪條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4 11:10:16 瀏覽:733
刑法三百零九條 發布:2025-05-24 11:04:17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