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和執法的關系
1、司法機關僅指法院和檢察院,他們行使的是司法權;執法機關是行政機關,行使的是行政權。司法與執法 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主體、內容、程序性要求、主動性四個方面。
2、主體方面:司法,司法機關(法院和檢察院)及其公職人員;執法,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
3、內容方面:司法,對象是案件,內容是解決糾紛;執法,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進行全面管理,內容比司法廣泛。
4、程序性要求:司法,有嚴格的程序性要求,如果違反程序,將導致司法行為的無效和不合法;執法,執法活動不如司法活動的程序性要求嚴格。主動性:司法丁被動性,「不告不理」;執法;主動性和單方面性。
拓展資料:
1.司法必須獨立,公正至上,主要為被統治者服務,活動范圍狹;執法不能獨立,效率至上,主要為統治活動服務,活動范圍廣。執法不過是嚴格依法辦事,執行法律;司法則不然,職能要廣泛些,如司法審查職能、造法職能等。
2.執法實行首長負責制,司法實行法官負責制。二者適用的法律程序區別很大。司法活動要依法進行。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從事司法活動必須要在法定許可權內,在司法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程序法的有關規定,保證司法權正確、合法、及時地行使。
3.司法活動要有表明法律適用結果的法律文書。這些法律文書具有法律約束力,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
B. 立法公正與執法公正之間的關系
立法公正是執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執法公正的保障
執法公正是立法公正的目標和歸宿,是立法公正的現實表現
立法公正是手段,執法公正是目的
C. 中國的立法執法機構分別是什麼,各機構間什麼關系
首先,請把黨、政分開。黨代會及政協會議作為政黨機構,與國家法律的制訂和執行是沒有聯系的。政協起到的作用只是參政議政,可以提出政策建議但沒有執行的權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擁有修改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的權力。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罷免下列人員: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二)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
(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
(四)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五)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審判機關。
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負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軍事檢察院等專門人民檢察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最高檢察機關。
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和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具體內容請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最高司法院么?那是什麼東西?有存在過么?
D. 立法,司法,執法三者是什麼關系
廣義上
立法抄 法律制度襲的確立
司法 法律制度在社會生活中的事件或行為的合法性判定程序
執法 事件或行為判定後的結果執行
狹義上
立法 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法律草案 或 行政機關審議通過的行政法規的法律內容
司法 檢察院 法院 警察刑事機構進行的對社會生活的管理
執法 行政機關及其派出機構依法進行行政行為的活動
三者關系立法是司法執法的基礎前提,司法執法對立法具有實踐檢驗的反射效果,促進立法的科學理論性的回歸,使立法行為更貼近社會生活,從而增進立法的合理性。
E. 法理學的課後作業,論述題:簡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與我國法制體系的關系,要求不
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要著重把握和遵循以下重要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它賦予黨治國理政的責任和使命。黨章作為黨內根本大法、管黨治黨的總章程,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員必須模範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它以執政黨的綱領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反映人民意願、充分實現人民權利、充分保障人民權益,是法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新形勢下完善法律體系、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根本目的。
3.堅持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法治建設和立法工作要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和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相適應。根據內外環境、條件和情況的發展變化,及時進行立改廢釋。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吸收人類法治文明成果,借鑒國外立法有益經驗,但絕不照抄照搬。
4.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銜接。要努力把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更好地結合起來,對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對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
5.堅持憲法的核心地位,通過完備的法律推動憲法實施。要在法治的實施、監督、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中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樹立「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的觀念。
《決定》部署了新形勢下完善我國法律體系、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重點任務。如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編纂民法典等;完善立法體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等;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等。
嚴格執法: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決定》提出,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決定》明確關於法治政府的六項標准,即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表示,在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具體舉措方面,《決定》有5個亮點。
1.明確提出要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這意味著今後要通過立法而不只是行政機關自己制定的「三定方案」「權力清單」等來行政,真正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2.確定重大行政決策的五項基本程序: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防止一些地方和部門拍腦袋、拍胸脯、拍屁股的「三拍式決策」可能給社會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造成損害。
3.提出改革行政執法體制的具體措施:依事權與職能配置執法力量,推進綜合執法,理順行政強制執行和城管執法體制,嚴格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這對解決「釣魚執法」「臨時工執法」等問題將發揮重要作用。
4.明確對行政權力制約和監督的八種形式: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明確對政府內部權力制約的五種具體方式: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和強化內部流程式控制制,嚴格防止行政權濫用。
5.具體規定政務公開的五方面范圍: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明確公開應包括六項內容:政府職能、法律依據、實施主體、職責許可權、管理流程和監督方式,以保證「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
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決定》提出,要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並對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作出新部署。
1.依法獨立公正審判。《決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並要求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從體制和機制上杜絕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干預審判權和檢察權獨立行使的可能性。
2.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決定》要求,完善司法體制,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辦理跨地區案件,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完善審級制度,健全內部監督制約機制等。此外,要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這是首次明確提出「四機關」各司其職,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是對我國司法管
F. 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得關系,在線等……
立法通常是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回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答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
司法通常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執法,亦稱法律執行,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職權、履行職責、貫徹和實施法律的活動。
守法是法的實施的一種基本形式。立法者制定法的目的,就是要使法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實施。如果法制定出來了,卻不能在社會生活中得到遵守和執行,那必將失去立法的目的,也失去了法的權威和尊嚴。
法律監督又稱法制監督,有廣、狹兩種理解。狹義的法律監督是指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對立法、執法和司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G. 司法程序和立法、執法程序的關系
於行政管理的復雜性、專業性、多變性、靈活性和廣泛性,行政權最經常、內最直接地與社會、公民發生容密切聯系,社會的需求又使得行政權的膨脹成為不可避免的禍害。因而行政權最需要自由而又最容易自由無度,最需要控制而又最難以控制。面對日益膨脹的行政權,立法權難以完全通過制定實體法對其實行限制,只能通過程序性的規定對其進行規范,而行政立法聽證程序正是行政立法程序的核心制度。我國《立法法》規定:「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這些法律規定是建構我國行政立法聽證程序的法律依據和法理基礎。
H. 立法、司法、執法有什麼區別
三權分立(三權鼎立),即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政府機構共同存在,地專位平等且互相制衡屬的政治制度。是當前世界上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民主政治制度。
美國的三權分立體制: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立法權由國會掌握,行政權歸於總統,司法權屬於聯邦最高法院。三權之間相互制約,國會可以以彈劾等諸多形式限制總統,總統可以以「擱置否決權」等形式限制國會的權力,而聯邦最高法院則可以通過違憲審查的形式限制國會的立法權和總統的行政權,此外,總統對司法權也有制約,表現在聯邦最高法院的人事任命在一定程度上受總統控制。
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在中國,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國家的重大事項由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行政機關負責執行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決議、決定。法院、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分別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I. 行政立法與行政執法行為的區別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專授權法(含憲法)創制屬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廣義的執法是與立法相對應的,而行政執法是狹義上的執法。行政執法是指建立在近代國家權利的立法、執法、司法三分立的基礎上的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委託的組織及其公職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權,貫徹實施國家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的活動。
J. 立法,司法,執法三者是什麼關系
廣義上
立法 法律制度的確立
司法 法律制度在社會生活中的事件或行為的合回法性判定程序
執法答 事件或行為判定後的結果執行
狹義上
立法 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法律草案 或 行政機關審議通過的行政法規的法律內容
司法 檢察院 法院 警察刑事機構進行的對社會生活的管理
執法 行政機關及其派出機構依法進行行政行為的活動
三者關系立法是司法執法的基礎前提,司法執法對立法具有實踐檢驗的反射效果,促進立法的科學理論性的回歸,使立法行為更貼近社會生活,從而增進立法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