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蘊藏
❶ 道德經第一章蘊含哲理與論語哪裡相似
長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③焉。長沮曰:「夫執輿回(4)者為誰?」子路曰:「答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5)者,天下皆是也,而(6)誰以(7)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8)也,豈若從辟世之士(9)哉?耨(10)而不輳子路行以告。夫子撫然(11)曰:」鳥獸不可與同群(12),吾非斯人之徒(13)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道」也是如此。道可道,非常道。得道人,不用教。
❷ 2、分享一篇道德經中蘊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道德經的真實含義就是要人放棄一切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放棄世間的一切法,使人無知無欲,復歸於嬰兒,嬰兒哪裡有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呢。
❸ 論述題:試述老子的《道德經》所蘊含的自然觀。
老子闡述大道到完成,超越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及社會實踐,把認知和所欲提高到自然宇宙上,對於全世界各國而言必然有所震撼。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老子從一到十六章一氣呵成,最終實現大道進入永恆的自然社會。老子以現實世界的心態來觀測自己的大道,認為不可思議,高的無法攀登的高峰,故曰:「太上」。
對於「太上」的解釋人們往往局限在君主身上,所缺乏的是對整個世界的認識,缺乏對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的至真、至善、至美三合一的真人世界的認識,造成誤解。河上公注曰:「謂太古無名之君。」跟隨而來的解說多見於「太上」系指最好的、最高明的統治者。因此,把本章認為是社會政治觀,最原始的公社時期成為榜樣,對一無所知的社會還盲目崇拜,低級與高級就沒有分別了,這不是完全否定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嗎?
原始公社沒有科技力量去建設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只是因緣而生處於對物質世界蒙昧時期,大腦處於無知識可填充,也就不存在高明不高明和有至高無上者,傳說廣成子是至道之人,但無法使道生。老子懂得大道也是無法使道生,是人類社會不具備道生的條件,我們何必把建設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推到君主身上呢?本來沒有樣榜的,非樹立一個子虛烏有的事來,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莊子·天運》雲: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它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
道不能獻於君主,君主又如何擁有道呢?說明道與君主毫無關系,當然與政治觀也毫無瓜葛,君主若提倡仁、義、禮的政治觀念,自然不是道的內容,仁、義、禮所取得的政績也是人文的功勞,人類社會各君主的故事,只是因緣而生,因故而滅,都與「道」有區別。至今世界所擁有的知識和學問,可以獻之於君、與之於人,知與行是完成一件事,這件事是國家、團體、個人的、而沒有完成「大道」,「大道」還等待全人類來完成,是活著的人完成,不是等待後人去完成的。人類社會文明與生命復歸正性及宇宙復歸於無極而集合性的圓滿,是不能由人類社會文明替代生命、宇宙文明,三者的區別一定要有,但不能分割它們。
人們把《道德經》歪曲和強行往自己學到的知識堆里套,如果真能可以套起來,還不於把自己的知識更完善一些,何必扎進《道德經》又高談闊論自己的東西,這不是掩耳盜鈴嗎?全世界哲學已經有了扎實厚厚的基礎,應用到各領域取得了豐功偉績,如果把《道德經》實際有用的東西變為哲學,我去學哲學或許有用的多,那麼《道德經》只是跟不上潮流的文化,屬於一小片的知識而矣,在創意、夢想迅猛發展的社會,不淘汰也不屑一顧,中國傳統文化就糟糕透了,各國又怎麼看待中國祖先呢?
中國《周易》的上卦和下卦組成六爻卦,第五爻為九五之尊,第六爻為上爻,君主的父親被賜封為太上皇,因此「太上」就不能理解為君主。《周易》乾坤兩卦有用九、用六也。中國人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又怎麼叫他人尊重你,中國人關心中國文化是光榮的職責,中國的《周易》被冷落,已經失去了文化的靈魂,可是《周易》至今還再冷落中,真有悲嘆之感!話說回來,上爻以事物而言,是極限的位置,而老子的大道講到極限的極限,具有石破天驚之震撼,老子用「太上」喻之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最高境界,是情真意切的。
「外無正而不行」這句話一語說破了「道」,五十八章有句:「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是什麼呢?有正「道」則行,「清靜為天下正」,才有了「靜曰復命」,就是自覺圓滿自我的自然觀。
老子相信自己也相信人類,認識自己是從物理自然科學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沒有一句脫離實際的神話,故曰:「下知有之」。「下」字,是代表全人類(生命世界)。但老子很清醒的認識到這個矛盾又現實的世界,必然持有三種態度,這三種態度不會永久的,但「侮之」者(國)對《道德經》是排斥的、抵觸的,爭論不休的狀況是存在的,大道的思想太遠大,是全人類共同創造未來社會,而各國以自為方,信心不足和不信必然存在。故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本章關鍵是「悠兮其貴言。」老子闡述有限世界轉化無限世界必然性,從無限世界建設自然社會的整個過程,人類能悠閑重視整個世界的發展和進步的運動客觀規律,掌握適度必然會「功成事遂」,不用刻意去神話和虛構,而「譽之」、「畏之」、「侮之」根本不起作用,信者不信者持懷疑態度,否定態度也自然消失,故曰:「百姓皆謂:『我自然』」。然而,這句話有針對全人類的精英階層,也是在說百姓都知道,精英階層更知道我說的大道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是老子代人類做自我檢查與批評,自我鼓足勇氣掙出枷鎖,自然完善自我(全人類)脫離苦海,向富饒、自由、如意、平和彼岸航行。
❹ 試述老子《道德經》所蘊含的自然觀
其實老子的道德經的精華就在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果按專照現在的哲屬學思想理解,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西方哲學觀點中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
從通篇文意上理解,我們可以認為道德經是要引導我們無為無不為.也就是說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早己註定的,為之,則有形,不為,則無形.
結合老子當時所處的環境以及他本人的生平來看,我們也可以認為這部千古名篇是他對自己的思想得不到他人認可的一種迷惑.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他在著此篇之初是有入世的思想的,但到了最後,他又有了出世的思想.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得出他的思想轉變.
綜合以上所述,我認為道德經所蘊含的自然觀可以認為是唯物的,客觀的.但同時也是一種消極的唯物論.他雖然認為世上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但同時也認為這一切都是不可改變的.是註定的,所以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有唯心傾向的唯物主義觀點.
❺ 道德經感悟第36章蘊含什麼人生價值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釋:
歙,縮鼻也。從欠,翕聲《說文》。固,堅決地、堅固、已經。
廢,廢棄。興,起也《說文》。
微,小也《廣雅》。明,智慧。
不可,不可能。脫,脫離。淵,深潭。利,利銛也《說文》、有利、財利。器,皿也《說文》。
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定堅決地擴張它;
想要削弱它,必定堅決地強化它;
想要廢棄它,必定堅決地興盛它;
想要奪取它,必定堅決地給予它。
這就是細巧的智慧。
柔弱勝過剛強。
魚不可能脫離水淵,國家的優勢器物不可以展示於人。
理解:
過於翕就會張、過於強就會變弱,物極必反這個精巧的智慧告訴我們:持久的剛強一定會失敗。就像希特勒強悍而無法遏制的野心,最終因為過度膨脹而被徹底熄滅一樣。所以,柔弱伸縮卻是一種實力的保留,就好像《論持久戰》所揭示的,保留有生力量,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暫時的示弱和退縮不是失敗,因為柔弱到了極限就是真正剛強。所以柔弱勝剛強。魚和利器分別是水和國家的核心力量。魚藏於水中,離開水暴露於空氣中會死。利器藏於國家中,暴露於戰場會被摧毀。所以即便柔弱,也要保留核心力量,也要有剛。柔中寓剛,以柔護剛,保有以剛作出奇閃擊的後續潛力是老子貴柔的有機組成部分。
❻ 從老子<道德經>所蘊涵的自然觀論述<中國傳統文化>
哥們太長了點兒了吧
❼ 道德經中蘊藏著那些智慧
有與無都是重要的東西,強調無的重要性。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和地都是「有」,但是天和地中間「無」的空間才是大用,因為有了中間『』無」的空間才有了世界萬物的生機。
❽ 老子的《道德經》蘊涵的辯證法思想是從哪裡來、怎麼得到這些哲學原理
一切建立在對立而統一,沖突調和的條件下講的。非常棒!
❾ 《道德經》蘊含的辯證法思想的分析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長短相形,音聲相合;柔弱勝剛強;為大內於其細;外其身身存容,後其身身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將於息之必故張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無為而無不為;重 為 輕 根 , 靜 為 躁 君 ;大成若缺,大辯若訥;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故 貴 以 賤 為 本 , 高 以 下 為 基 ; 多 藏 必 厚 亡 ;出 生 入 死;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善 者 不 辯 , 辯 者 不 善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
這些老子的言論,都充滿了辯證的智慧。
❿ 《道德經》的主要哲學思想和意義
,《道德經》首先應是抄一部哲學著作,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老子的思想產生於春秋末期,此時社會正處於奴隸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變革過渡階段。政治上周天子已經失去統治天下的權勢,出現了不貴而富的新興階級;經濟上賦稅制度改變,刑書、刑鼎等一類反映階級利益的法律隨之出現;生活上的尊卑有序的觀念、准則和倫常等也發生變化並開始走向破裂;特別是由於階級斗爭、生產技術的發展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大的變動和變革,迫使一些先哲賢達,開始了先注意「身外之物」,然後再認識自己的有利本階級利益的哲學思考。古今中外,哲學的產生發展,大都是從「天道觀」開始,而後「天人合一」,各抒己見,導致各種學派林立,爭斗也十分尖銳。從老子的「天道觀」來看,也客觀說明了萬物起源產生、運動爭斗、變化更新以及萬物相互轉化等一系列哲學的基本問題,應該說是沉重打擊了「天道有知」的神鬼迷信思想的,這也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本原、基石即「道」。我以為,老子的「道」和「德」同屬於哲學范疇,